书城文学梦里花落知多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故事全集)
10530100000002

第2章 唐诗故事(2)

于是,骆宾王7岁作诗的事儿就迅速传开了。

【赏析】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两句写鹅的形态:鹅有遍体纯白的毛,有红红的宽大的脚蹼,鹅身浮在水上,一双脚时而在水中自由划动。“拨”字用得尤为生动。白毛、红掌、绿水、清波,色彩对比鲜明,而彼此又十分谐调,使画面清新可喜。这两句描写逼真,而又生动有趣。难能可贵的是:两句信口道来,自然成对,十分工稳。

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出典】

贺知章《咏柳》。

【原作】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约744),字季真,一说字维摩,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武后证圣元年(695)进士及第,历任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博士、丽正殿修书、集贤院学土,迁礼部、工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天宝三载(744)上疏请度为道士,玄宗“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帐青门”以送之(李隆基《送贺知章归四明诗·序》),遂归越,旋卒。为人旷达放诞,好饮酒,与李白友善。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善章草、隶书,风格“怪逸、真率”(《宣和书谱》)。诗风则“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皎然《诗式》)。《咏柳》、《回乡偶书二首》最为后人传诵。后人辑有《贺秘监集》。

【故事】

唐代着名诗人贺知章从公元695年考中进士,直到公元744年辞官回乡,其间的仕途比较顺利,没有经过大的人生挫折的打击。加上他生性旷达豪放,不拘小节,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很愉快,他热爱生活,生活也没有亏待他。他是一个很乐观的人。

他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的美非常敏感。生活的顺利和舒适,更使他总以一种轻松愉快的目光,看待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有一年二月,春风送暖,万物复苏,明媚的春光使人心旷神怡。这时候,贺知章来到郊外的原野上,喜悦地欣赏着春天的美好景色。

这时候,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一片葱葱绿绿。路边的杨柳,特别引起诗人的注意。春天来了,柳树披上了一身新绿,在春光映照下亭亭玉立。那细细的柳条,随风摇曳,婆娑起舞,就像少女裙上的丝带一样;那刚刚生长出来的嫩叶纤细秀丽,清新淡雅,分外惹人喜爱。此时,诗人贺知章突发奇想:这纤细的柳叶到底是谁裁出来的呢?这时他自问自答: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美丽的新妆。于是,诗人陶醉了,满怀喜悦的心情,挥笔写了这首《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就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这天,诗人贺知章是早晨出来游赏的。生气盎然的春色,使他不忍回去,一玩就是一整天,到太阳落山的时候他才回家。这时,他才记起误了朋友的午宴!

【赏析】

这首诗的三、四句,尤其是最后一句,是千古传诵的佳句。一问一答,问得新奇,出人意料,答得巧妙,入情入理,意趣盎然,生动贴切。能启发人们对大自然的美好遐想和热爱,韵味悠长,令人神志爽朗,充满活力。诗中的一个“裁”字,突出了柳叶的精巧优美,诗意盎然,一个“似”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春风的神奇,把不可捉摸的春风,写得可感可触,传神形象。

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出典】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原作】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之,相得甚欢,食鲜疾动,病卒。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代表诗人。诗擅长五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李白曾盛赞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之高节。虽长期遁迹山林,实怀经济之志,不甘寂寞。故其诗虽多以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为题材,仍充满对自然及现实人生之依恋,情调健康明朗,语言朴素清新,长于景物描绘、气氛渲染,创造出兴象玲珑、自然浑成之完美意境。故杜甫赞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称其“遇思入境,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然“可与古人争胜毫厘”(《郢州孟亭记》)。《夏日南亭怀辛大》、《秋登万山寄张五》、《夜归鹿门歌》、《与诸子登岘山》等诗均为传世名作,《春晓》、《宿建德江》、《过故人庄》传诵尤广。有《孟浩然诗集》。

【故事】

唐朝诗人、尚书右丞王维派人去请诗友孟浩然到家里谈诗。孟浩然对来人说:“请转告相爷,我考试不中,心情不好,改日再去拜访。”来人走后,孟浩然长叹一声,倒在床上,迷迷糊糊地睡去了……

40岁的孟浩然已经很有一些诗名了,可是却考不上进士,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觉得自己的才学还不够,又觉得皇上并不识才,再想想朋友们也没有尽力推荐自己。唉!头发都快白啦,还没有考上一官半职,一切都是空虚的,静静的夜是那么空虚,前途是那么空虚!一觉醒来,天已快黑了。孟浩然抓起笔,有感而发,飞快地写出了这首《岁暮归南山》,其中有两句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诗句充满委屈不满的情感。

第二天,孟浩然去向王维告别。王维见他来访,十分高兴:“昨天请你不来,今天不请自到。哈哈,心情好了吗?”孟浩然苦笑了一下,便跟着王维进了书房,两人谈起各自新写的诗作。这时,家仆来报:“皇上驾到。”孟浩然吓得不知所措,连忙钻到王维休息的小床底下躲起来。唐明皇一脚跨进屋里,已经察觉这有趣的事儿,便对王维说:“你请了哪位客人呀?出来见见吧。”孟浩然只好狼狈地爬出来,唐明皇笑着说:“王右丞的朋友一定会做诗,我想听听好诗。”孟浩然心一横,就把昨夜吟的那首满腹委屈的诗念了一遍。唐明皇听罢,把脸一沉,说:“什么‘不才明主弃’,你自己考不中,还说我抛弃你,真是岂有此理!”

孟浩然终于一生不得志。

【赏析】

作者写这首诗时,应试落第,颇有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感慨。“不才明王弃”实际上是一种牢骚,只是说得比较委婉,把被抛弃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不才。“多病故人疏”则多用来感叹人们趋炎附势,巴结权贵。

言过其实,终无大用。知识愈浅,自信愈深。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出典】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原作】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者简介】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很早就以诗歌着名,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佳。自云“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为文咸多军旅之思”(《从军诗序》)。各体皆工,尤擅七绝。明胡应麟认为他“可与太白、龙标竞爽”。《征人歌》、《塞下曲》、《夜上受降城闻笛》、《过五原胡儿饮马泉》等最为传诵。着有《李益集》(又名《李君虞诗集》)。

【故事】

李益是中唐的着名诗人,曾被当时人称为“文章李益”,他每写成一首诗,教场的乐工就以重金求取,作为歌词谱成曲演唱,可见他的诗名是多么大。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李益进入朔方(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节度使崔宁的幕府,开始了他的从军生涯。诗人曾随崔宁在北方巡行,到过许多地方,有机会对边塞生活进行深入了解,理解长期驻守边塞的士兵的心理。有一次,诗人巡行到受降城,在一天夜里登上受降城。月光下的边塞,苍苍茫茫,一片弥漫,分不清是沙是雪,是月是霜,突然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幽怨的芦笛声,打破了黑夜的沉寂。原来是那些久久戍边的战士们,用芦笛来倾诉对故乡的思念。令人深有感触,回到客舍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就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赏析】

这是一首征人思乡诗。诗中的两句名句,突出征人一直沉浸在思乡的感情激流中,写出其思乡之深、之多、之烈。诗人十分准确地把握征人的心理,描写尽情细致入微,景、声、情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声能倾泻征人的内心情感,情则显得无比深沉而强烈。意象单纯鲜明,意蕴深厚繁富。意境高远,风格自然,语言精练,音节响亮,含蓄蕴藉,确是唐代边塞诗的绝唱。

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出典】

李白《子夜吴歌》。

【原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隋末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出生地有蜀中、西域诸说,没有定论。

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10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15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

开元十四年(726)起,李白三次游历,天宝三年秋,李白在洛阳和汴州分别遇见了杜甫和高适,三人便结伴同行,畅游了梁园和济南等地,李杜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这一时期,是诗人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北风行》、《梁园吟》等。深刻地揭露现实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这个时期作品的显着特色。

宝应元年(762)十一月,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终年62岁。

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诗均为传世名作。

【故事】

唐代边塞战争频繁,许多男子都被征发到边境上作战或戍守,常常多年不归,他们的妻子过着孤独而悲苦的生活。

唐玄宗开元年间,皇宫里的宫女为边塞战士缝制军衣。有一位士兵,在短袍中发现了一首诗。诗是这样的:“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大致意思是:“沙场上的将士们,生活多么寒苦。我亲手制作的战袍,不知会落到谁的手里?我饱含柔情蜜意,添线缝衣。今生没有机会相见,只待来世结为夫妻。”

士兵得诗后,立即报告将军,将军又把这首诗呈给皇上。

唐玄宗看到了诗,便把六宫的宫女妃嫔召集起来,让她们传阅这首诗,并说:“哪个写的,不要隐瞒,我不会怪罪。”

有一年轻宫女闻言跪下,连说罪该万死,说诗是她写的。

唐玄宗心中立刻涌起了一股怜悯之情,说:“我满足你的心愿,让你出宫,去结今生缘吧!”于是,让这位宫女和那得诗的士兵结为夫妻。所有的人都感动得流下眼泪。

李白听到这个动人的故事后有所感触,他又看到这年秋天,万物凋零,草木衰败,秋风送砧声绵绵不绝。他想到闺中妇人对远人的关切和思念,当时正是赶制冬衣的时候。

李白为了抒写当时征人的妻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于是挥笔写了《子夜吴歌》这首诗,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便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赏析】

这两句诗写自然之景,兴孤栖忆远之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秋月皎洁,最能诱发见月怀人的情思。在这明朗的月夜,思妇们正在赶缝寒衣,整个长安城,捣衣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捣衣声中,蕴藏着思妇们多少柔情厚意。诗中的“一片”和“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有韵味。

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出典】

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原作】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隋末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出生地有蜀中、西域诸说,没有定论。

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10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15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

开元十四年(726)起,李白三次游历,天宝三年秋,李白在洛阳和汴州分别遇见了杜甫和高适,三人便结伴同行,畅游了梁园和济南等地,李杜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这一时期,是诗人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北风行》、《梁园吟》等。深刻地揭露现实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这个时期作品的显着特色。

宝应元年(762)十一月,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终年62岁。

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诗均为传世名作。

【故事】

大诗人李白不论在什么处境下,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高兴时借酒助兴,失意时借酒浇愁。

李白在长安时,留下了不少轶事。他被唐玄宗封为翰林供奉后,无非是写写文告,以文学词章为君王点缀点缀,平时没有什么公务,为了排愁解闷,他经常与贺知章等一些朋友出去饮酒吟诗。

有一天,宫中牡丹盛开,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前赏花,并命李龟年带领十六名水平最高的梨园弟子奏乐唱歌。乐师们各执乐器,正准备演奏,唐玄宗说:“对着美丽的牡丹,漂亮的贵妃,怎么能唱旧歌词呢?这样吧,还是把李白请来,让他填新词吧!”

李龟年不敢怠慢,带了几个内侍,匆匆赶到翰林院,可翰林院人说:“李白一大早就出去喝酒了!”李龟年找遍了长安街上有名的酒楼,终于找到了李白。这时,李白已喝得酩酊大醉。

李龟年走上前去,大声宣诵:“奉皇上旨意,宣李学士立刻去沉香亭见驾!”

李白微睁醉眼,半理不睬,口中念念有词:“我醉欲眠卿且去!”说完,便睡着了。

李龟年无奈,只好叫随从们七手八脚把李白抬下楼,扶上马背,送到沉香亭前。

唐玄宗看到李白醉得像一堆烂泥,便命人在地上铺了一块毛毯,让李白睡在上面,并亲自用袖子擦去李白口角的涎水;又吩咐端来醒酒汤,让李白喝下。杨贵妃说:“我听说冷水喷面可以解酒。”于是,当时着名的歌唱家念奴含了一口水,喷到李白脸上,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

唐玄宗、杨贵妃、李白等人来到牡丹花前,李白脸露笑容,一挥而就,写下了三首着名的《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唐玄宗看歌词美丽流畅,称赞不已,立即叫李龟年配曲演唱。唐玄宗也情不自禁,拿起玉笛,倚声伴奏,

后来,高力士为解脱靴之耻,以这三首《清平调》诬陷李白,李白终于得不到重用,被放归山。

诗人从自己被放归山的遭遇中,看到了唐王朝的日益腐败,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理想难以实现,心中十分苦闷。天宝十二年(753)秋,李白游宣城,饯别族叔李云,在《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一吐郁闷。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便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