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长人生必修课(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10523300000003

第3章 成长品质篇(2)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记载于《喻世名言》。若没有当初他宽容大量的举动,庄王也会命丧战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要一点点的事都追究,有些不至于原则性的事就不要大究了。这样宽容别人,别人也会感谢你的。对你有什么大的损失呢?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用谅解、宽恕的目光和心理看人、待人,人就会觉得葱宠的世界里,春意盎然,到处充满温暖。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缕和煦的阳光,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头的坚冰;谅解是一股轻柔的春风能把炎热带出干渴的心灵;谅解是一颗种子,能让每一片心的土地四季常绿。可见用一颗包容的心去谅解别人,对我们做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感谢你的对手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阿拉斯加自然保护区里的管理人员为了保护野鹿,将狼消灭了。从此,鹿群再不必为逃避天敌而奔跑,也不用为食物发愁,于是病弱残疾者与日俱增,最后竟至濒临绝种的危险地步。这时,管理人员省悟了,又将几只凶残的狼引回鹿苑。有了天敌的威胁,鹿群穷于奔命,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勃勃生机。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大自然的法则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

当你在人生的旅途上披荆斩棘,艰难前行的时候,其实你并不寂寞。同行的除了在你身边陪伴你、保护你的朋友,也有隐藏在暗处,时刻准备给你致命一击的对手……有时候,哪怕你的朋友全部离你而去,你的对手却依旧陪伴在你的身边,用他们的尖牙利爪提醒你他们无时不在。

人活着,一定会有对手。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把对手视为心腹大患,是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其实只要理性地思考,就会发现拥有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可以给人不断进取的信心,可以给人超越自身的渴望,会激发起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

我们应该感谢对手,只有在与对手的竞争中,一个人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如果你是一位胸怀壮志、目标远大的人,你应该感谢你的对手,因为他会让你变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如果你是一位知难而进、锐意进取的人,你应该感谢你的对手,因为他给予了你工作的压力和前进的动力,时刻在提醒你现在该干什么,该怎么让你变得日趋完善;如果你是一位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人,你更应该感谢你的对手,因为他时刻都在激励你要勇敢地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让你变得坚韧不拔;如果你是一位不畏艰难险阻而努力跋涉的人,你应该感谢你的对手,因为他时刻都在提示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警示你时刻都不能懈怠,应该朝着即定的目标努力;如果你是一位想在事业前进的道路上一往直前、立于不败之地、敢为人先的人,那你就必须感谢你的对手,因为他时刻都在让你面临挫折与失败的考验,你的对手是您成功的桥梁,进步的阶梯,前进道路上的座右铭助推器。

第3堂课为人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自信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人们常说,成功等于自信加努力,自信是完美人生的基础。自信的前提是拥有足够的准备,高超的见识,卓越的能力。它不是盲目的刚愎自用,而是清楚地知道事情必然的趋势。有自信的青少年,在遇到困难跌倒的时候,总会毫不犹豫地自己站起来,继续往前,在历尽坎坷、失败之后,最终能够见到天边那一抹彩虹。

甩掉自卑,与自卑说“永别”

自卑,顾名思义,主体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自卑和自满正好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心理品质,却都是年青人常有的心理表现。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他们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

自卑是一种低劣的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自卑的人往往都是失败的俘虏,被轻视的对象,严重的自卑心理能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陷。

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独、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

自卑与自我排斥不同。自我排斥是一种不能接受自身(即自我)的观念,是对自己全方位的否定,没有明显的情景性;自卑则是对自己的偏低评价,尽管也有自我否定倾向,但仅局限于某些方面(如能力、容貌等),且有明显的情景性。

自卑也不同于自责,自责可以是正常心理现象,如因个人的缺点或错误而感到内疚;也可以是病理性改变的严重异常心理现象,如对一些并不严重的缺点或失误出现罪恶感,对它念念不忘并要求给予惩罚或自罚,常见于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而自卑则既不是正常心理现象,也不是具有病理性改变的严重异常心理现象,而只是在某种情景下心理失衡的一种表现。

自卑的人常常情不自禁地过分夸大自己的缺陷,甚至毫无根据地臆造出许多弱点,还总爱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不能冷静地分析自己所受的挫折,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失,不能认真地思考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也不能客观地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致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失去自信心,对那些稍加努力完全能够完成的任务也轻易放弃。

自卑感较强的人一般具有以下几种性格特征:小心、内向、孤独和偏见、完美主义。世界上,面面俱到的优秀人物、强者应与自卑无缘,但问题是,还没有一个人会在生理、心理、知识、能力乃至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优秀者、强者。从这个角度出发看待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天下无人不自卑,只是自卑的表现形式与程度不同罢了。

有的人自卑心理的诱因是生理素质方面的,如五官不够端正、过胖、过瘦、过矮、口吃、身体有残疾、缺陷等等,这称真自卑。而有的人自卑心理的诱因是社会环境方面的,如出身农村,经济条件差,学历低,工作环境不好,家庭或单位的影响,等等;有的人自卑心理的诱因是性格气质方面的,如内向,孤僻等;有的人自卑心理是由于生活经历造成的,如情场失意,当众出丑被人嘲弄,等等。

自卑感是人类天生的一种属性,它是人类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不同的是智者能克服这种自卑感,使自己活得坦然自在;愚者盲目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他们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于是只是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从不敢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任人驱使。愚者的一生,除了做苦力,没有任何建树。

卡耐基认为:信心和勇气能够导致激扬奋发的情绪,会使整个人像是突然被“充电”一样地带劲,立即会产生一种解决困难的欲望,并要求自己把事情处理得非常完美。当我们一旦下定决心,以无比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困难的时候,马上又会变得神采飞扬、头脑清晰了。但是,当我们的思想被自卑困住的时候,往往会变得懒散,反应迟钝。

解决自卑心理,是一件又辛苦又伤神的事,人们一旦受困其中,钻入牛角尖,思路就会被局限。这时唯有以无比的信心和勇气、决心去克服,才能拨云见日,使思虑澄清。

我自信,我成功

自信是人生最珍贵的品质之一,是获致人生成功和幸福的最为重要的一种心态。

美国着名的成功学奠基人和励志导师罗杰·马尔腾说:“你成就的大小,往往不会超出你的信心的大小。不热烈地坚强地希求成功,期待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天下绝无此理。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自信——缺乏自信,就会大大减弱自己的生命力。”

自信亦称自信心,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能力的心理状态,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是学习、事业成功的有利心理条件。

对于任何自卑者来说,最为缺乏的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价值感。自卑是个体感受到自我价值被贬低或否定的内心体验。这种贬低或否定可能来自于当事人自己,也可能来自于外界的评价,但更多的时候是两者兼而有之。

自卑的反义词并不是自尊而是自信,自卑者往往有着超出常人几倍的自尊需求,只不过他们的自尊心缺乏一个稳定的内核和坚固的外壳,因此一点点小事就可能使其受到巨大的伤害。可见,对于自卑者需要的是调整对自我的认识角度,更需要的是通过不断地发展自我建立一种独特的人生优势。

有的人往往带有自卑劣等感,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在说话方面低人一等。这样,他们对任何事情也不想积极去做,总说自己没有自信,等有了信心再去做,结果他们总是一事无成。

由此,培养自信心,就不要依赖别人的赞许,当你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当你决定选择一种行为,别人反对,也不要感到沮丧。因为那是一种自然现象,别人也不是啥都看得远、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