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长人生必修课(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10523300000002

第2章 成长品质篇(1)

第1堂课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

有人说:“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小半,如果你失去了健康,那么你就失去了一半,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么你就一贫如洗。”诚信是民族的美德;诚信是企业的资本;诚信是交际的准则;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青少年朋友一定要握好人生的这张通行证,拥有了它,你才能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畅通无阻。

诚实——一切美德的基石

“诚者,物之始终。”《周易·乾》中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意为君子说话、立论诚实不欺,真诚无妄,才能建功立业。诚信,简而言之,即诚实、守信。“诚”乃指诚实、真诚和忠诚,要求表里如一,不自欺和欺人。“信”就是真实和信守诺言,要求“言而有信”。

我们说诚实是青年人事业的成功之基,其理由是:首先,青年人要想成功必须先成才,一个人在成才的路上,只有诚实,才能获得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诚实给自己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孤军奋战的人是难以成功的。其次,青年人诚实,才会善待自己,直面人生,全面审视自我,做到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又不妄自菲薄、缺乏自信。只有正视了自己,才能扬长避短,确定正确的奋斗方向,逐步由小的成功走向大的成功。其三,诚实给青年人创造了良好的内在心境。诚信可以使一个人心胸坦荡,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可以使一个人精神饱满,如沐春风,有创业的冲动,有干一番事业的激情。此外,大家都诚实,就能形成社会的良好环境和良好的世风,从而为建功立业的青年人创造条件,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诚实是你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应永恒不变。

乔治·华盛顿从懂事起,就很崇拜英雄人物。他想当军人,父亲告诉他:“只有诚实,大家才能团结,团结才能战胜敌人,成为勇敢的军人。”

父亲不光言传,还很注重身教。在父亲农场里,有一颗小樱桃树,那是父亲为纪念华盛顿的诞生而栽种的。小乔治一天天长大,小樱桃树也一年比一年高了。华盛顿一心想长大做一名威武的军人。有一次,他打算做一把小木枪,把自己武装起来。他本想让父亲帮帮忙,可看到父亲成天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时间,于是决定自己动手。小华盛顿拿起锯子、斧子,找了一棵容易砍倒的小树,把它锯倒了。哪知道这棵树,就是父亲最心爱的那棵樱桃树。这下可闯了大祸。

父亲回来,知道了这件事,大发脾气,质问是谁干的。华盛顿躲在屋子里,非常害怕。他想了想,还是勇敢地出来,走到他父亲面前,带着惭愧的神色说:“爸爸,是我干的。”“小家伙,你把我喜爱的樱桃树砍倒了,你不知道我会揍你吗?”

华盛顿见父亲气未消,回答说:“爸爸,您不是说,要想当一个军人,首先就得有诚实的品质吗?我刚才告诉您的是一个事实呀。我没有撒谎。”

听儿子这么一说,父亲很有感触。他意识到孩子身上的优良品质,要比自己心爱的樱桃树还要珍贵。他一把抱住华盛顿,说:“爸爸原谅你,孩子。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诚实,能驱散人们心中的阴暗;诚实,将使人类有更多更真诚的爱。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诚实的美德,让人们心灵更高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门德尔松是德国作曲家,1829年,他20岁时,第一次出国演奏,一时轰动了英国。英国女皇维多利亚在白金汉宫为门德尔松举行了盛大的招待会。女皇特别欣赏他的《伊塔尔慈》曲,对他说,单凭这一支曲子,就可以证明你是个天才。门德尔松听了以后,脸红得像紫葡萄一样,局促不安地连忙告诉女皇说,这支曲子不是他作的,而是他妹妹作的。本来,门德尔松是可以将这件事隐瞒过去的,但他在荣誉面前并不想夺人之美。他觉得诚实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

这样的事例很多,但能像门德尔松那样有勇气站出来澄清的却很少。有时,一个人的品格就反映在一句话中。

古往今来,“诚实”便是英雄们惺惺相惜,成就大业的根本。无论儒法,还是老庄,“诚实”总是作为君子最重要的美德出现的。古书上处处写着君王以诚治国,诸侯以诚得士的故事。信陵君正因诚实得到侯君,抗秦救赵,名扬四海,刘皇叔正因诚信打动了诸葛孔明,三分天下,成就霸业。而梁山上,那些英雄好汉,一诺千金,为诚实两肋插刀的豪情,更被写进了才子名着,感动着千百万读书人。诚实是基石,诚实是资源,诚实更是迈向成功的阶梯。

一个诚实的人首先是一个诚实待己的人,一个敢于面对自我真实面目的人。这样的人能全面客观的审视自我,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贬低。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自己的情况了然于心,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只有那些全面把握自己优点和缺点的人,才能真正了解自我成功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既不会因为他人的赞誉或阿谀奉承忘乎所以,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否定或自己的一次失败就气馁。这样的人往往会在别人惊奇的目光中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这就是诚实所具有的特殊人格力量。

守信是做人的根本

子曰:“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诚信既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又是成就事业,安邦治国的根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通览历史,社稷之兴衰,足以证明诚信乃成功之道。

知识是财富,诚信也是一种财富,拥有知识能使你变得充实,拥有诚信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超市的老板,曾经是一名下岗工人,在失业后,他并没有灰心,他向亲友借钱创业,并承诺必会服务于人民,但快两年来了,超市的收入不稳定,时好时坏。在非常时期,人们抢购白醋,各大商店立刻提高价格,但这个超市的经理并没有提升白醋的价格,反而以进价卖出,这样一来,这个经理和超市都受到了好评,经理说:“因为我向市民承诺过,所以我必须有一颗坚守诚信的心,否则我在这个社会上何以立足呢?”

由此可见,守信不但是一种品德,而且是一种责任;不但是一种道义,而且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而且是一种资源。

守信是人格确立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得以继续的前提。没有人愿意与不讲信用的人交往,只要欺骗别人一次,就永远失去了别人的信任,更谈不上别人对你的重用。当别人知道你不可靠时,你的机会就消失殆尽。客户不会喜欢与一个经常行骗的人做生意;领导不放心把一项重要的工作交给一个不值得信赖的人;朋友也不愿意与一个虚伪的人合作……尽管你有满腔成功的热望和满腹的才华,若失去了别人的信赖,你就再也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卡耐基说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这笔财富呢?换言之,我们应该如何来奏响人际关系的和谐乐章呢?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守信是无形的“名片”,关乎一个人的形像和品质。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一切向钱看”,不讲诚信,连自己的亲朋好友都敢蒙骗,由此使得人际之间信誉度降低,严重损害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面对诚信的缺失,光是呼唤是不够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建设诚信大厦的砖瓦,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如:不要失信于人,对别人有求于我们的事,我们一旦答应了就要尽全力去办。如果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完成,就应向人家解释清楚,求得对方的谅解;要尽可能本色地做人,不要总是带着一副假面具与人交往。不要抱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想法,以一种“利用”的心态与人交往,甚至做出“过河拆桥”的卑鄙之举;防人之心固然不可无,但也不必处处设防,总是用一种怀疑的眼光来看人,须知猜疑是人际关系的暗礁。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恪守诚信,相信诚信之火定能成燎原之势,到那时和谐的人际关系何愁不能建立?

第2堂课宽容是盛开的雪莲花

“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这两句话是对有宽大胸襟的人们的赞美。古往今来,生活中有不少这样胸怀宽广的人。宽容是荆棘丛中长出来的一抹最高雅的淡红,你对别人宽容一点,其实就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然而,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往往爱意气用事,同学之间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都能让他们在心里“怀恨”几天。不懂得宽容他人,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要明白,不会宽容别人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人。因此,青少年朋友都应该放宽自己的胸怀,宽容别人的过错,宽容不仅嘉惠了别人,还提升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烦恼

《荀子·非相》中说: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这是在告诉人们:君子贤能而能容纳无能的人,聪明而能容纳愚昧的人,知识渊博而能容纳孤陋寡闻的人,道德纯洁而能容纳品行驳杂的人。宽容往往是成大事者的必备品质。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碰撞、摩擦,只是看你如何去处理。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所在家庭的中心。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很容易养成“得理不饶人”、“小心眼”、“嫉妒心强”等不良心理。常为一点小事争得脸红脖子粗,自己做错事,不着重检查自己,而是一味地找别人的不是,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无非是让自己受困于内心的不平衡当中,为此生气,激怒……其实,生活中本无太多事,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学会宽容,就可以少一些不必要的烦恼与忧愁。

对于青少年来说,宽容是一门必须要学习的课程。青少年之间的友谊交往,本是很单纯、美丽的,它凝聚着我们的思想、情感。但在其中难免会出现冲突,摩擦,往往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断送了一段美好的回忆、一次纯洁的友谊。其实,这些不愉快的结果,只是青少年不懂得宽容别人、谅解别人。待人处事,如果没有宽容,就没有友情,没有了宽容就失去了善。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也是衡量一个人层次高低的标准。能够给别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也让自己了一些烦恼。学会了宽容,人世间便会多了几分温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支军队在森林和敌人相遇了,于是一场激烈的战争爆发了。激战过后,有两名士兵和部队失去了联络,巧的是两个人来自同一个小镇,这让他们彼此靠得更紧了。他们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就这样挺过了十几天,可依然联系不上部队。也许是因为战争,连动物们都不见踪影,他们随身带的食物已经吃完了,如果再没有猎物的话,他们很可能会被饿死。

也许是上天有好生之德,有一天,两人遇见了一只鹿,他们把鹿杀死后,靠着鹿肉又艰难地熬过了几天。比较年轻一点的战士把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了身上。不巧的是,他们又一次与敌军相遇,经过再一次交战,他们又幸运地避开了死神。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到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的战士突然中了一枪,不过幸亏这一枪只是打在了肩膀上。后面的战士惊惶地跑了上来,他害怕得全身颤抖,说话也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撕下衬衣为战友包扎伤口。

到了晚上,受伤的士兵一直很虚弱无力,他们都以为他们的生命要在这里结束了,这一关是闯不过去了,尽管饥饿难当,可是谁也没有动身边的鹿肉,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如何度过了那个艰难的夜晚。第二天,奇迹出现了,他们和部队取得了联系,得救了。

30年之后,当初受伤的战士回忆说:“其实我知道,就是我的战友向我开的枪,因为他在抱住我的时候,我感觉到他的枪管在发热,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向我开枪,也许是想独吞鹿肉吧。但是当我看到他惊慌失措又悔恨无比地为我包扎伤口的时候,我就宽恕了他。此后的三十年里,我也一直假装不知道此事,也再没有提起这件事。战争的残酷让他的母亲没有等到他回来便辞世了,在我和他一起祭奠老人家的那一天,他向我跪下,求我原谅他,我没有让他继续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用宽容换来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多么伟大的宽容!简直可以说是荡气回肠,这位战士的宽容不禁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此时他的人格魅力闪耀着无限的光芒。宽容真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而现在的社会里,青少年似乎根本不懂得宽容的涵义,只知道得理不饶人。和平的年代里也许不需要他们做出如此惊天动地的宽容,但对身边的人宽容却是义不容辞。

得饶人处且饶人

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自古至今,宽容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而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并且视为育人律己的一条光辉典则。

清朝金缨说得好:“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又说:“心只是放宽平便大,不要先有一私意隔碍便大。”朱老总《游七星岩》诗:“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学会包容,要懂得宽容与谅解,关键是要剔除心中的私欲和杂念,淡泊明志,有所追求;同时要推己及人,以直报怨,与人为善。

为人处世,应以忍让为先,懂得忍让,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留下了更广阔的空间。

有一日,楚庄王兴致大发,要大宴群臣。自中午一直喝到日落西山。楚庄王又命点上蜡烛继续喝。群臣们越喝兴致越浓。忽然间,起了一阵大风,将屋内蜡烛全部吹灭。此时,一位喝得半醉的武将乘灯灭之际,搂抱了楚庄王的妃子。妃子慌忙反抗之际,折断了那位武将的帽缨,然后大声喊到:“大王,有人借灭灯之机,调戏侮辱我,我已将那人的帽缨折断,快快将蜡烛点上,看谁的帽缨折断了,便知是谁。”

正当众人忙与准备点灯时,楚庄王高声喊到:“不准点灯。我今天与群臣同饮,有人喝醉了,酒后失礼,这是有情可原的事情。我不能为了显示妃子的忠贞,而伤害我的大臣。”说到这里,楚庄王想了想,在黑暗中继续说到:“今日欢聚,不折断帽缨就不算尽兴。现在大家都把帽缨折断,谁不折断就是对我的不忠,然后我们大家痛饮一番。”

等大家都把帽缨折断以后,才重新将蜡烛点上,大家尽兴痛饮,愉快而散。此后,那位失礼的武将对楚庄王感恩不尽,暗下决心,自己的人头就是楚庄王的,为楚庄王而活着,对楚庄王忠心耿耿,万死不辞。

有一次晋楚交战中,庄王派兵帮助楚国。庄王也亲自临场指挥战斗。不料晋兵把周围围了个严严实实。眼看庄王性命不保,一个大将突然带兵杀进重围。救了庄王并杀出重围。过后,庄王问:“你是哪个部队的大将?”那人答:“大王,我就是上次调戏美人的人。”多谢您没有查办。我愿誓死效力,为国捐躯!后来,庄王占据了半壁江山。那位大将也年过七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