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不可思议的发现(走进科学丛书)
10506600000005

第5章 诸葛亮南征遇险

《三国演义》中叙述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对我们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

建兴三年(225)五月,诸葛亮率领蜀军渡过波涛汹涌的泸水(即金沙江),南征云南,平定由孟获领导的夷人叛乱。那里人烟稀少,山岭险峻,森林绵延,虎豹成群,蛇蝎遍地,洞穴深邃。一到夏季,更是炎热难熬,瘴气、瘟疫成了索命的魔王。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征战的蜀军,碰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困难,遭遇了许多怪诞的事物。下面讲的就是其中的一起。

那是在诸葛亮第四次放回孟获后,再次征讨孟获时的一次险遇。

孟获和弟弟孟优逃到了西洱河畔的秃龙洞,蜀军接着追了过去,准备进攻。一天,天气炎热,先锋王平带领几百名军士前去探路,见到路边有一汪清泉,口渴难忍的军士大喜,挤上喝了个饱。这泉水不仅清澈,还带有美丽的淡淡的青绿色,更令军士们喜欢。军士们喝了后精神倍增,很快完成了探路任务。可是,等这几百号人回到大营时,一下子却全成了哑巴,一个个只会指着嘴巴,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这是怎么搞的?!诸葛亮大惊,在军士的指引下来到这清泉边观察。只见在丛山峻岭之中,有一潭清水,深不见底,水汽凛凛,泉边虽然林深草盛,却不见走兽,也不闻鸟雀声。诸葛亮心存疑问,来到山林深处的“万安隐者”那里请教。

隐者告诉诸葛亮,蜀军饮的是“哑泉”,人若喝了后就会成为哑巴。而且,他还告诉诸葛亮,饮了哑泉水的人将在10天后死去。诸葛亮一听更是焦急万分,赶忙请教有什么解救办法。

隐者为诸葛亮的诚意所感动,就将这几百名“哑军”带到他草庐后的一口水塘边,说:“这是安乐泉,喝了可解毒。”隐者还要三告诫说,这里的泉水险恶莫测,以后绝不可随便饮用,保险的办法是渴了就就地掘井取水。

果然,王平等人饮了安乐泉水后就大吐,随后就能说话了。以后蜀军就只饮用自掘井里的水,没再出过问题,顺利攻占了秃龙洞,第五次擒住了孟获。

《三国演义》将这桩奇事说得活灵活现的,但好些人还是有怀疑:这种事真有可能发生吗?

科学家对此倒并不怀疑。他们推测,所谓哑泉很可能是一种含铜盐的泉水。这故事发生在云南,云南是我国著名的产铜省,境内遍布大小铜矿。云南东北部的东川铜矿是著名的大铜矿,早在东汉时代就开采了,它的位置就距诸葛亮当年南征的地点很近。很可能,哑泉中的铜盐就来自这些铜矿。

科学有进一步分析,云南的铜矿多是铜的硫化物矿物,如黄铜矿等,这类矿石中的铜能溶于水,主要是几种微生物的功劳。黄铜矿往往与其他一些金属的硫化物矿石共生在一起,有几种微生物,如氧化硫杆菌、氧化铁硫杆菌、氧化铁杆菌等生活在这些矿的酸性矿水中。它们专吃矿中的硫化物等,形成酸性菌液,对矿石中的铜有氧化、分解和溶解作用,于是把本来不溶于水的铜转化成含结晶水的硫酸铜,这在科学上叫做微生物沥滤反应。

硫酸铜的水溶液颜色为青绿色,有点像胆汁,所以古时人们就称它为胆水。中国古代很早就知道胆水中含有铜,而且还发明了铜的“水炼法”:将铁器浸到胆水中,过一段时间后就能从铁器上刮下铜来。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曾描述过他在江西铅山的见闻:铅山有一个苦泉,流下成为山涧,取涧水煎熬就得到胆矾(结晶硫酸铜),时间长了,熬胆矾的大铁锅,就变成了铜锅。沈括写的,就是这种变化。

科学家说,铜盐有毒,所以人如果误饮胆水后就会中毒,其症状是:呕吐、恶心、腹泻,语言中枢麻痹,说话从含糊不清到说不出,最后虚脱痉挛而死。这症状与《三国演义》上描述的王平等军士中毒的情况很像。

胆水中毒有没有救呢?有的,而且具体操作并不困难。从化学原理上来看,硫酸铜如遇到了碱性很强的石灰水,就会生成不溶于水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钙沉淀,剩下的就是失去了毒性的清水。估计“万安隐者”给诸葛亮部下饮用的安乐泉,就是碱性水,它能和铜盐作用产生不溶性沉淀物。中毒军士饮了此泉水就等于洗了胃,减轻了中毒症状。

科学家还说,云南的东北部,尤其是靠近四川一带,是大片的石灰岩地区,那地方的许多泉水都含有石灰水,像安乐泉那样可解胆水中毒的泉水是到处皆有的。也许,隐者那口泉水中的石灰水浓度要大一些,所以解毒效果比较显著吧。诸葛亮本身就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加上这桩中毒又解毒的事件也的确富于神奇色彩,好像诸葛亮真有神灵相助一样。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其中的道理也并不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