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不可思议的发现(走进科学丛书)
10506600000013

第13章 改造杀人蜂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天,巴西圣保罗州桑托斯高尔夫球场的工作人员罗比,发现一只蜜蜂停在了他裸露的手臂上,就随手将它打落下来。这一下,可不得了啦,一大群蜜蜂铺天盖地而来,团团围住了他,乱飞乱刺。幸亏,听见罗比呼救的同伴们及时赶来,将他送往医院抢救,这才保住了性命。可罗比在医院里连续发烧和腹泻3天3夜。一年之后,他的手上和背上仍留有蜇伤的痕迹。

不久后,类似的事件又在巴西巴拉那瓜州的库里蒂巴重演。一位女教师也因偶然打死了一只落在手上的蜜蜂,瞬时间便招致了数百只蜜蜂飞来,劈头盖脸地向她进攻。而且,她没有罗比那么幸运,当她被人从蜂群中抢出送到医院时,已告气绝了。

这可真奇了,蜜蜂并不会叫喊,为什么一只蜜蜂竟会招来一大群蜜蜂呢?原来,当蜜蜂在用它尾端的自卫武器——螫针进行反击的时候,不光会把螫针脱落在敌人身上,还会留下一种化学成分为醋酸异戊酯的物质。这种有着香蕉水气味一样的化学物质会快速在空气中扩散,好像是在通知周围的蜜蜂:“这里有敌人,快快赶来!”团结性很强的蜜蜂接到报警后,便纷纷振翅飞来援救了。

可是,通常人们被蜜蜂围追袭击后,一般只是被蜇伤,怎么就被蜇死了呢?

这话头,说开来就长了。

1956年,巴西圣保罗大学昆虫研究室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展一项课题研究:改良蜂种。他们从欧洲引入一些优良蜂种,企图让它们在巴西扎下根来。可能是因为地理纬度不一样的缘故吧,欧洲蜂在这里始终发育不好。于是,他们改变方向,决定从同纬度的非洲引进一种野生非洲蜂。

可能是因为长期生活在条件严酷的非洲密林里的关系,这种非洲蜂工作勤勉,产蜜量也高,但脾气狂暴,毒性大,一遇挑战,就要群起而攻之。这样的蜜蜂放养在野外,对人自然很危险,于是,巴西圣保罗的研究人员想引入非洲蜂之后,先对它进行改良,使它成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驯服的多产蜜蜂。

当时,研究室共引入了35只非洲雌蜂,考虑到它们的狂暴性格,人们特意在蜂箱入口处装上特制的金属网,以防逃逸。不料,第二年,有个不了解情况的管理人员擅自取下了金属网,26只非洲蜂乘机逃走,这就闯下了弥天大祸。

巴西温暖潮湿,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与非洲相似。逃离蜂箱的非洲蜂如归故土,与当地巴西蜂交配后,生成了一种繁殖力极强、毒性又很大的杂种蜂,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巴西大地上繁殖起来。据专家观察,一群杂种蜂在24个星期里可发展成2048群,每年能以150千米的速度向四周扩散种群。

麻烦来了。

这些杂种蜂反应敏捷,飞速快,进攻性强,尤其是集群作战、围攻人畜的本领堪称一绝,巴西的蜂害从此开始。前述的两例不过是它小试“蜂”芒而已,而后,在巴西及邻近的秘鲁等国不断传出杂种蜂蜇死人畜的消息来。为此,它获得了“杀人蜂”的恶称。

麻烦并没有到此为止。几年间,杀人蜂遍布了整个南美洲,继而,这些可恶的家伙北上巴拿马,到80年代中期,它们已越过中美洲,到达了墨西哥。90年代初,美国人“哇哇”叫了起来——这可怕的“杀人凶手”已进入美国作案,一个美国小男孩死在了杀人蜂的毒针下。

这杂种蜂不但杀人,谋害牲畜,还常常侵入当地放养的蜂群中去,杀死蜂王,霸占蜂房,然后迅速繁殖,致使蜂蜜产量大幅度下降。墨西哥这个世界第二大蜂蜜出口国深受其害,1980年它的蜂蜜产量为65245吨,到杀人蜂猖獗的1985年,下降到47664吨。

怎么办呢?杀人蜂已在美洲“安家落户”,活得滋润自在,要铲除它已经不可能了。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设法改造它,使它“改恶从善”,化害为利。

深受其害的美洲各国纷纷行动起来。墨西哥政府拨款5亿比索,并培训了1200名专业人员,对杀人蜂进行科学研究,希望能逐步驯化和改良杀人蜂。

从巴西传来的消息更是鼓舞人心。巴西的科学工作者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后,已摸索出一种能改变杀人蜂不良习性的方法:用纯意大利蜂种的母蜂,与杀人蜂的雄蜂进行交配,由此得到较温驯的杂交蜂,然后将杂交蜂放入蜂箱中取代杀人蜂作蜂王。据称效果很好,杂交蜂不但去除了凶恶的性格,产蜜量也比纯意大利蜂提高30%~50%。而且,由于它保留了父辈适应性强、繁殖快的优良性状,从而可以扩大养蜂的地域范围。欣喜的巴西人甚至还宣称要大力推广这项实验结果,让巴西一跃成为世界的产蜜大国!

这里可以告诉读者的是,对杀人蜂的改造很成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各国就基本上解除了关于它的警报。

你瞧,这故事多富戏剧性:仅仅逃逸了26只蜜蜂,就造成了许多国家的灾难,真是荒唐;而最终人们又能用科学手段将这个“杀人凶手”改造过来,真了不起!也许,从这个故事中,你能得到不少有益的启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