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当权不过如此
1050100000051

第51章 为子孙谋 (4)

但是,事物常常是复杂的。如果事情都像我辈书生想像的这样,那领导干部的水平如何能体现出来?这不,荆州府学的学生闹事,这起群体性事件,就出了个棘手的问题。地方“一把手”王世贞表了态,就得处理了。处理就要先查清事实吧?工作程序嘛!调查组对这起群体性事件的调查报告,很快就出来了。

似乎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了。

虽然此事是因为许同学家里的私事引发的,实际上为首的并不是许同学,而是许同学的同学王同学。据调查组的调查,整个事件,都是这个王同学策划并指挥的。

那又怎么样呢?许同学和王同学,不都是府学的学生吗?这有什么复杂的呢?

我也这么想。可是,诸位不知道,这个王同学,摊上了个好姐姐,而他的这个好姐姐,嫁给了一个了不得的人物!谁呀?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人一跳!就是响当当的国家最高实权人物,张居正啊!

明白?就是说,这起群体性事件的主使者、指挥者,是国家最高实权人物张居正的小舅子!

直到这个时候,或许我们才能明白,领导对王同学的同学——许同学的上访为什么那么重视;这帮学生为什么敢如此胆大妄为!这个时候,替王世贞王领导想一想,是不是有点麻烦呢?

其实,这个时候,才是考验一个领导干部政治上是不是成熟、是不是能够把握分寸、是不是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值得信用的好机会。可是,越是这个时候,领导干部的压力也就越大。这是很正常的。

该怎么处理呢?要我说,可以不考虑王同学小舅子的身份。为什么呢?

想想看,张居正是国家高级领导干部,是执政者,他平时连对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的要求都很严,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了;对各级领导干部们就不用说了,大会小会,都要求领导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遵纪守法,清正廉明。从整个官场对这个大人物的印象来看,张居正对徇私枉法的事情,是很痛恨的,处理起来是不手软的;他自己的小舅子仗势欺官,近乎胡闹,他不至于会袒护吧?说不定他听到这个消息——绝对很快就会知道——会震怒的,一怒之下,会拿自己的小舅子开刀,进一步树立公正廉明、大公无私的高大形象!

还可以告诉诸位一个事实,这个小舅子,地位显然没有国舅那样高,连国舅,张居正也处理过的。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不把问题复杂化呢?

何况,张居正教育万历小皇帝的,教育全体干部的,都是要讲大局,要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这起群体性事件,提高了看,也可以说是对“改革”大业的干扰。想必张居正为了推进“改革”,也会要求依法严肃处理这起群体性事件的。

我是这么想的。估计王世贞王巡抚,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王世贞是那个时代的书生,我是这个时代的书生,我们都是书生。书生的最大毛病,就是凡事儿爱较真儿,认死理儿,对领导的话不能活学活用。就领会领导意图而言,比起游七游“秘书”来,那差别简直如同天壤了!

也可以说,书生看问题,爱钻牛角尖儿。再说直白些,书生考虑问题,不如领导站得高、看得远。如果说书生是在牛角尖里看问题,那领导至少也是坐在牛背上看问题的。所以,书生看问题,难免片面。

管辖张居正家乡荆州府的郧阳“特别行政区”的“一把手”——巡抚王世贞,虽然也算得上高级领导干部了,但是他本质上还是书生,而且自己也从来就是以书生自居。所以,他在考虑学生闹事这起群体性事件的时候,就犯了认死理儿的毛病,钻在牛角尖里看问题。这样一来,就没有坐在牛背上的领导干部看得远了。

那么,从领导干部的角度,该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我不敢妄加猜测。只知道作为高级领导干部,一般不会是就事论事,也不会只考虑条条框框,而是考虑得更全面,更长远。如何算全面、如何算长远,实际上我也说不好;但是,从处理结果上看,似乎可以作出些推断。

什么结果?就是郧阳巡抚王世贞,因为不为民——比如王同学——做主,而是要为官——比如李知县——做主,因此被张居正打发回家“卖红薯”去了!

如果说,这次群体性事件以前,王世贞还算得上是国家最高实权人物的“知己”,关系不错,属于重点培养对象的话——至少,王世贞是这么理解的,那么,此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竟然成了张居正和王世贞关系逆转的分水岭;王世贞从此成为张居正眼中的不可信用者,在张居正当国的年代里,他的政治生命就此完结了。

张居正为什么打发王世贞回家“卖红薯”,自然有他分析问题的角度。是真的因为王世贞不为民做主吗?如果谁这样看,甚至提出这样的问题,恕我直言,那真算得上是愚昧可笑的人了!那到底什么原因?有一位研究王世贞的孙专家说,“在张居正看来……将王世贞派往自己家乡为官,王世贞竟不知照顾其亲属”,因此,张居正“积不能堪”,不得不施展权术,把王世贞打发回家。这个说法可谓一针见血。

不过,这从看问题的角度方面说,还稍嫌不够。我的看法是,领导在处理任何问题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其个人的威信。一件事情发生了,如何处理更有利,那是需要权衡的,有时候还需要反复掂量、慎重拿捏。认死理儿、钻牛角尖是不行的。

要说,如果秉公处理了带头闹事的王同学——也就是张居正的小舅子这样的权贵亲属,那只能有助于树立张居正的威信。可是,领导不这么想。

如果对领导的亲属和对普通老百姓一样看待,那是不是在这些人的眼里,根本就没有领导?处理问题,是不是就可以不考虑领导?那领导的权威何在?再说浅显些,领导的面子,是不是有些过不去?还有,如果任凭下面的干部认死理儿,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那领导的意图谁还会去认真领会?

只会照章办事、不认真领会领导意图的干部,还能用吗?结论只能是:绝对不能用。

所以,关键时刻,最能考验一个干部政治上是不是靠得住;面对群体性事件,最能考验一个干部是不是有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都照章办事,哪里还会有什么复杂?如果照章办事就是政治上可靠的表现,那还需要什么考验?

这,就是人治的悲哀。

倘若这样的事件发生在现代国家——―注意,现代国家不是时间概念——那越是涉及领导干部亲属的事件,越会被媒体紧追不舍,处理起来就越要可丁可卯。所以,越是高级领导干部,不仅他本人,就是他的亲属,越是要夹着尾巴做人。甚至有人感慨说,难道身为高级干部的亲属,本身就是“原罪”?不管怎么说,你要做高级干部,那对你的监督就越严格,这个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惯例。

王世贞生而不幸,他是在威权社会、人治官场从政的,所以,他只能满怀不平,又不断自我安慰着,慢慢卷铺盖回家;而张居正的小舅子王同学,可想而知,一定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谁还敢惹他呢?不要说惹他,巴结他,还未必有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