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当权不过如此
1050100000050

第50章 为子孙谋 (3)

诸位可以想像,那么大一个县,那么多宗地,名副其实地涉及千家万户啊,这个那个有意见都是难免的;如果都上访,一上访县里的“一把手”都亲自接访,接访后都派干员重新丈量,那怎么可能忙得过来呢?中央部署的工作,怎么如期完成呢?所以,领导对许同学的意见有多么重视,就可想而知了。

范巡检肩负领导重托,就开始重新丈量,同时也调查一下前任丈量员有没有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把手”亲自布置的任务,估计范巡检不敢马马虎虎的。

结果很快报到了李知县那里:许同学家确实故意隐匿田亩,这个没有疑问;不过张现似乎也有问题,可能是借机敲诈?也许是工作不认真?总之,有问题也是事实。

但是,这个结果还是令许同学不满意。他不仅重复访了,估计还在首脑机关说话挺横的,吵吵闹闹的可能性很大。

李知县还是挺重视的。他亲自出面处理这个重复访事件:把那个叫张现的抓起来,同时派人把许同学送回学校。

就是这样一件事。谁能想到,居然引发群体性事件呢?

李知县可能政治敏感性不够?他不仅没有预见到会引发群体性事件,而且学生示威游行冲击县政府的事件,他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只是以为学生闹腾一下,发泄一番也就完了,所以,他似乎也没有向上级报告,自己第二天还照常去上班。

那给他点教训,也算活该吧!不过我要声明一下:这句话是调侃的,我是不主张这样做的,也不认为李书记兼县长兼法院院长活该受辱的。

受到当众凌辱的李知县,无可奈何,含羞忍辱,只好跑到上级领导那里去诉苦。这个上级领导不是一般人,他很有来头,名气也相当大。他,就是管辖荆州的副省级的特别行政区的最高领导——郧阳巡抚,名字叫王世贞,张居正的同年,和国家最高实权人物的关系应该说这个时候还是很亲密的。

前面已经说过,王世贞其人,虽然是高官,但是他扮演的更多的是文坛领袖的角色,算得上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

要说,王世贞对学生自然是有偏袒之心的,如果能够维护的,他一定会维护。但是,在这件事情上,那帮学生未免有些欺官太甚了,所以听完汇报,王世贞不禁勃然大怒!

必须严肃处理!王世贞断然指示说。看来,这些闹事的学生,要付出代价了!

且慢!人物关系梳理出来以后,才好下结论。现在,事情正在起变化。

家乡发生的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首都,传到了最高实权人物张居正的耳朵里了。而且,张居正还非常重视,采取了出人意料的措施。

国家最高实权人物张居正很勤政,需要他处理的事情很多。在他处理的事情中,有惊天动地意义深远的大事件,也有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之所以特意讲一讲他对这起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是因为过去的皇皇史书中,大而化之的多,真正研究威权社会当权人物治国理政具体过程的少;更重要的是,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窥见威权社会、人治官场,在每天挂在嘴上的冠冕堂皇的名教圣训的背后,那些高级领导干部实际是如何操弄权力之一斑。由此,我辈足以对人治官场所谓是非、所谓公正、所谓正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了。

现在,接着说说万历三年暮春时节,这起发生在张居正的家乡荆州的学生冲击江陵县首脑机关的群体性事件,在传到张居正的耳朵里以后,他有什么具体的反应。

在事件发生地,江陵县的“一把手”李知县(首县的“一把手”,按照今天的理解,相当于副地级啦)当众受辱,丢人现眼,威信扫地,只好向郧阳巡抚王世贞诉苦,同时提出了辞职。

王世贞作出的决策,就是对闹事的学生,必须严肃处理。所谓严肃处理,其实也未必说得上严肃,就是开除学籍而已。当然了,处理到什么程度先不要说,关键要有个态度。如果我是王世贞,我也会是这样的态度。

请允许我站在王世贞的立场上,来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首先,从法律的角度说。“宪法”——祖制、成例和法律上都很明确,学生只能一心向学,不得参与政治,妄议国政。而且,正是张居正本人,在执政后整顿“学风”,刚刚下发了明确的规定。

原文是这样的:“其事不干于己,辄便出入衙门陈说民情,议论官员贤否者,许该管有司申呈提学官,以行止有污革除。若纠众抗帮,聚至十人以上,骂詈官长,肆行无礼,为首者照例发遣,其余不分人数多少,尽行黜退为民。”

王世贞或许对这些规定不以为然——事实上他也喜欢以知识分子的立场妄议国政,但是他是一个地方的“一把手”,职责所在,对于发生在国家最高实权人物的家乡、“几于首善之地”的荆州的,游行示威、发传单、冲击政府、凌辱领导的群体性事件,当然不能不严肃处理。

其次,从讲政治的大局,或者说从现实的角度说。丈量土地是中央的部署,游行示威、冲击政府,势必对推进土地丈量工作形成压力、造成干扰。如果不及时严肃处理,那么最高实权人物会怎么看?要知道,张居正是喜欢无限上纲的,动辄就以反对新政为口实,打击对他稍有异议者;而那些对所谓反对改革者惩治不力的领导干部,张居正是一百个看不上的,不换思想就换人,态度暧昧是会让张居正很不高兴的,后果是严重的。

再者,从张居正对读书人的态度说。张居正自己是读书人出身,但是一旦成为执政者,他就把读书人视为异己力量,压制打击不遗余力。老老实实不敢乱说乱动还可能大祸临头,何况居然还闹事?何况还是因为他推行的政策引起的呢?是对他推行新政的直接干扰呢?

凡是涉及读书人的事,宁左勿右,政治上绝对不会犯错误的。

还有一点或许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江陵知县虽然在张居正眼里不是什么大官,但是毕竟是他家乡的父母官,他肯定是熟悉的,也是欣赏的,说不定就是张居正亲自挑选的呢!李知县坐在这个特殊的位置,应该是有政治前途的。如今因为积极推进中央部署的工作,竟然当众受辱,不得不卷铺盖回家卖红薯,倘若不严肃处理肇事者,怎么说得过去呢?

我敢肯定,如果这件事要张居正来处理,他一定发雷霆之怒,不要说肇事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那荆州府学能不能继续办下去还是疑问呢!别忘了,因为张居正的儿子没有达到预谋的名次,居然把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状元名额空缺!这样的事情,张居正都敢干,天下的书院,都被张居正下令焚毁啦,何况一个小小的府学?

还有一个背景,也要考虑的:本来,张居正刻意安排王世贞到自己的家乡任职就是为了给他镀金(张居正明确说过的),如果王世贞在处理这个群体性事件问题上态度暧昧,那很可能是金没有镀上,反粘了一身锈。

所以,王世贞表态说,要严肃处理,这是很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