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一离开张居正的办公室,又觉得不能就此罢手,不然对不住俸禄,对不住良心啊!那就再请愿!不过张居正可没有那个耐心了,请愿的“议员”们再想见他,难了。在他的办公室门口从早坐到晚,张居正就是避而不见。没有办法了,“议员”们多数退缩了,但还是有两个有骨气的,言词更加激烈了,不顾张居正的威胁,独自起草呈报了“提案”,并且毫不隐晦地说,干脆明说了吧,这个案件内有蹊跷!
“议员”的这个“提案”一送到皇帝那里,张居正提笔代皇帝批示(这倒是他的职责)说,此人无端猜测,叫他说清楚有什么蹊跷,不说清楚处理他(意思如此)!
“议员”们在抗争,部长们也坐不住了。
高拱被罢黜后,张居正组阁,为了表示开诚布公,特意任命了几个有名望的干部当部长(暂时的,很快就会清洗下去的),这些人不是张居正的夹袋中人,对他的忠诚度非常有限。当然,他们也不敢公开和张居正作对,而是私下里多方做工作,劝张居正不要一意孤行,做这伤天害理的勾当(意思是这个意思,当然话不是这样说的,都是进士出身的高级干部,表达能力不成问题,况且我华夏的语言很丰富的,足够不同场合对不同人选择不同的语言)!
就连张居正的谋士、心腹加老乡、铁杆朋友李幼滋先生也推心置腹地告诉张居正说,这样做不合适的,还是收手吧,不然,你会留下万世骂名的啊!张居正一脸委屈,对他的知心朋友说,唉呀,老弟啊,别人不明就里,说这说那,我还能够理解,你是我的知心朋友,我们是交心的啊,你怎么也这么说啊。对这件事情,我和你一样也是忧心忡忡,谁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啊,我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能让他们秉公办理依法查处吧!
其实,对张居正和冯保编造的这个惊天大案,可能连小皇帝也未必相信。所以,张居正就听到了从那个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万历皇帝身边传来消息:皇帝身边的太监们议论纷纷,说这个案件蹊跷,伤天害理。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监,和一个负点责任的中太监,冒死跪在万历小皇帝的面前,言词恳切,说不能这么办,不能这样冤枉人家高先生啊!
当然小皇帝做不了主,向他说也白说,小皇帝甚至连这样的话都未必敢告诉张居正和冯保。多年以后,张居正死了,冯保受到弹劾,要免他职务的时候,已经二十岁的万历皇帝还说,唉呀,如果冯保来了可怎么办呀!他怕张居正和冯保可见一斑。
“议员”们的请愿、规劝,舆论的风向,朋友的忠告,加上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身边传出的讯息,张居正当然了如指掌。这让他有点心烦。但也仅仅是心烦而已,这些对他实施自己的决策,都影响不大。什么万世骂名,管他什么万世!
张居正这个人后来取得些政绩,与他这个个性关系很大,就是他认准的事情,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他都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当然也不全是置若罔闻,事后他会对他认为不顺从的人疯狂实施恶毒的报复)。这个性格办好事可以办成,办坏事同样也可以办成。因为这个个性,他确实办了不少坏事,也办了不少好事。这个话题就此打住。
张居正信心百倍。他决定无论遇到什么阻力,都要一意孤行,不达到一举把他的“生死之交”及其全族斩草除根的目的,誓不罢休!虽然因为这个阴谋太过毒辣,编造的情节太过离奇荒诞,朝野议论纷纭,抗议之声不断,张居正和冯保权势在手,不为所动,要一意孤行,蛮干到底。
在“议员”们请愿、部长们规劝、朋友们提醒如火如荼的时候,冯保、张居正的秘密计划转入了第二步:冯保的前任陈洪和高拱家的仆役(在冯保编造的情节里,当然不能由高拱具体和闯宫的王大臣联系,而是由家中的一个心腹仆役具体联系)被逮捕并火速押解到京。有了闯宫者的“口供”和“物证”,再把陈洪和高拱家的仆役屈打成招,然后把这些口供和物证对外公布,看谁还敢提出异议?!权势的魔力令人不寒而栗:眼看着,冯保、张居正者流,要把一个完全是编造的假案办成铁案,几成定局。
冯保乃一太监,政府的干部要见他不大容易。实际上制度规定政府的干部也不能和太监联系,更不容许私下交往。而张居正呢,无论谁和他说情,他都一脸委屈,说他对这件事也忧心忡忡,不知道何以如此,只能彻查真相,秉公执法了。我们不能不佩服冯保尤其是张居正的心理素质。一手锻造如此惊天冤案,他们居然能够脸不变色心不跳,任凭舆论大哗,依然我行我素。面对此一局面,捶胸顿足者有之,无奈长叹者有之,恨得直咬牙根者有之……
王大臣的口供,事后准备的物证都齐备了,第二步计划也基本完成,就差把冯保的前任和高拱的仆役屈打成招就可以实施第三步计划了。
事态进入十万火急的当口。不仅京城里已然可以嗅到血腥之气,就连地方上关心时局的人们,也痛感冤气冲天,令人扼腕!
百密一疏露破绽
可是,突然之间,张居正又让朝野人士大吃一惊。
用了三天时间策划的惊天阴谋,以张居正给小皇帝“永绝祸本”的所谓报告为标志开始实施,过了仅仅六天,张居正又给他和冯保手里的傀儡小皇帝打了一个报告,说那个所谓的王大臣是个混混儿,这种人没有什么信用可言,我担心这个事如果处理不好,会不会把一个偶然发生的小事情,因为小混混儿“忘攀”主使者,搞成冤案,诬及善类,有伤天地和气,实在不值得?!
仅仅六天时间,张居正的态度,来了一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弯!六天前,正是他杀气腾腾地要追究幕后主使者,永绝祸本;而现在,张居正却说他担心由于忘攀主使者而诬及善类,搞成冤案。
当然,小皇帝该玩玩、该上课上课,他未必有什么反应。内阁首相、顾命大臣、老师张先生的报告他看了没看都是疑问;即使看了,看没看懂也是个问题;即使文字看明白了,背后的用意,他绝对一无所知。反正年轻的寡母说了,凡事由张先生做主,听张先生的就是他的义务和职责了。
本来,张居正的报告也不是为了给小皇帝看的,这样做,无非是个手续而已。不过,这次打这个报告,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让大家都知道,他张居正是要阻止某种事态向不好的方面发展的。朝野人士接到这样的讯息,不目瞪口呆,才怪!大家不禁想,难道张居正和冯保突然间良心发现,要终止罪恶的阴谋?抑或是他们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不得不就此罢手?
非也。他们从发动政变驱逐高拱之时起,就再也不会扪心自问了,良心这个词,在他们的词典里已经找不到了;至于舆论的压力,如前所述,对他们是根本不起作用的,如同蚊子的“嗡嗡”声而已!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猜想,当张居正给小皇帝打报告表示要收手的时候,他的心里一定很不是滋味,或许还有些恐惧。
所谓百密一疏,又所谓利令智昏。聪明绝顶如张居正者辈也没有想到,他和冯保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的这个惊天大案,还是出了纰漏!而且,这个纰漏倘若追究下去,那么他和冯保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张居正不得不紧急刹车,不得不急谋补救!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不错,这个时候,朝野的风向很清楚:人心不服。比如身在外地的张居正的老同学(同年)陆先生驰书警告张居正说,年兄(就等于现代人所说的老同学)啊,小弟我不想遮遮掩掩,我听到要收拾高拱这样的消息夜不能寐,忧心如焚!如果高拱果被冤杀,你张居正就会落下万世骂名!我这样说绝对不是为了高拱,实在是为了年兄你啊!
当然不是这些劝告发挥了作用。我的意思是说,当事态的发展眼看就到了难以逆转的当口,还是有人在做着最后的努力,而正是这最后的努力,使得张居正情急之下,露出了马脚。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叫葛守礼的人和一个叫杨博的人,可以说是当时中央最有分量的两个高级干部,在三番五次规劝都不能使张居正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决定联袂到张居正家里坐坐。这两个人,一个是国家最高司法官,刑部尚书(葛守礼);一个是中央管干部的最高领导——吏部尚书(杨博)。
杨博这个人了不得,除了张居正和冯保,当时中央最有权力、地位最高的要算这个山西人杨博了。实际上从制度上说,内阁首相并没有管干部的法定权力,一定程度上说,吏部尚书的法定实权更大。而且此公资历很深,在万历小皇帝的爷爷活着的时候,杨博就当户部尚书了,三朝元老,是张居正的前辈。当年严嵩的公子严世蕃目空一切,常常奚落高级干部,说这个是窝囊废,那个是书呆子,唯独对杨博尊重有加。可以说,杨博的声望、资历和地位,在中央应该是数一数二的了。
葛守礼也不简单。他是司法机构的首脑,和张居正的关系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
可是,他们此前规劝张居正,都没有收到任何效果。杨博曾经对张居正说,可不敢这么干啊!高拱虽然为人粗暴,天日在上,弑君之举,高拱万万不会做的!哪知张居正闻言,颇是愠怒,对杨博大不满。
那也不行!还得规劝。葛守礼作为司法机构的首脑,不愿看到在他任上有此天下奇冤铸成,态度特别积极。他拉上最有声望的杨博,说干脆到老张家里去劝他一劝吧!也是,在办公室总有公事公办的感觉,到家里可以拉拉家常,气氛或许要好些。死马当作活马医吧,兹事体大,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能放弃努力。
京城的冬夜,天寒地冻,大街小巷行人稀少。两个高级干部约好了时辰,没有警卫,也没有秘书,只身来到了张居正的府邸。估计这两个人浑身上下都是寒气,不仅因为季节的关系,还因为他们已经见识了张居正的厉害,此番送上门来,说不定又是凛凛杀气劈头盖脸而来!
果然不出所料,张居正一见他们两个又要劝他收手,顿时满脸怒气。他不客气地说,二位不必费心了,这是铁案!谁也翻不了!现在,同谋已然拿到,一旦审讯过后,本人即给皇上(也就是他和冯保)写报告,连同幕后主使之人,依法严办!所以你们还是忙工作吧,别误了该做的工作!
张居正说了这样的话,气氛就有些紧张了。估计这个时候张居正可能端起了茶碗——要送客了,很可能葛守礼和杨博低着头,假装有些愧疚,实际上是为了假装没有看见张居正端茶碗。反正他们都坐着没有动。张居正也不好意思从自己家的客厅公然逐客。
“我葛守礼是不是乱臣贼子?!”突然,葛守礼激动的声音响起。他是不是站起来大声质问张居正已经无从考证,总之葛守礼是相当激动的,只听他继续说,“除非说我葛某人附了乱党,否则,我愿以百口保高老先生!”葛守礼说完,终于长出了口气。爱咋咋的吧,反正我把内心的话说出来了。张居正脸色阴沉,默然无语。估计他心里在说,你爱咋说咋说,反正我该咋办还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