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史上最牛日本人
1049600000031

第31章 将军暮年 (1)

1.九条兼实

1189年底,伴随着奥州藤原氏的覆灭,日本所有国土全部统一在一个政权旗下。从这个意义出发,也有人将源赖朝比作日本的秦始皇。

奥州之战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自1180年以来的近10年的战乱宣告平息,天下从此归于平静。源义仲、平氏、源义经、奥州藤原氏,曾经的对手一个个倒下,笑到最后的源赖朝却忽然感到有些寂寞。

10年来,他习惯了与战争相伴的日子,他的快乐就是看着对手们一个个被击败,如今这骤然降临的平静竟让他一时间有些无所适从。

不过这种感觉也没有持续太久,短暂的寂寞之后,他很快发现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第一件事就是进京,面见法皇。说起来大家可能难以置信,从起兵到现在,10年来源赖朝还从未见过法皇(当然以前也没见过)。他此前与法皇虽沟通不断,但其实一直都是书信往来。

源赖朝清楚,这些年来法皇一直想利用他,又在防着他,现在天下大势已定,他觉得有必要去冰释一下前嫌,此外,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

1190年11月7日,源赖朝抵达京城,随身带了1000多名武士。朝廷的迎接规格很高,甚至可以说高得不能再高了,因为站在迎接队伍之首的,是法皇。在那个面见法皇都要经过特批的年代,由法皇亲自出城迎接无疑是一种空前的殊荣。

法皇也想明白了,他老了,再也争不动斗不动了。他曾想用源赖朝抗衡平氏,却没想到走了狼来了虎;后来他又试图拉拢源义经,希望以此抗衡源赖朝,结果又是以惨败告终。如今,他已经63岁了,每况愈下的身体使他不再渴望权力,只要能安安稳稳地活着,他就满足了。

所以1190年11月7日,京都城外那场相会场面极其热烈。源赖朝还特地给法皇备了份厚礼——24匹马(不是源赖朝小气,这在当时确实是份厚礼)。法皇见了连连称多,拉着源赖朝的手就像见了亲人。

终于可以不打仗了,从法皇到贵族公卿,从武士到普通百姓,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只有一个人例外。

这个人,就是九条兼实。

关于九条兼实,前面提到过一点。当年经哥的名字就是因为犯了他儿子的忌讳,才被改成了源义行。

为什么九条大人不愿意看到和平到来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他的出身说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的日本如果有人要想和九条兼实比,比什么都行,唯独不能比出身——如果一定要比,谁比谁自卑。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还要先来解释一项日本古老的政治制度——摄关制度。

摄关制度的历史有上千年,但概括起来一句话就够:天皇成年之前,由“摄政”代替天皇执政;天皇成年之后,由“关白”代替天皇执政。

如此一来,那权力岂不都到了摄政、关白手中?是的,没错,这也是日本天皇至今一脉相承的原因之一。

那摄政、关白会不会有权力之争?会不会打起来?放心,这个不会,因为他们大多数时候是一个人,叫摄政还是叫关白,都视天皇的年龄而定。由于日本的世袭传统,摄政、关白的职位还是世袭的。而代代出摄政、关白的这家人,日本人就把它叫做“摄关家”。

在当年,只要你是摄关家的嫡传,不管白痴弱智还是缺胳膊少腿,一出生就注定了是当摄政、关白的料。

九条兼实,就是摄关家的嫡传。他的父亲藤原忠通,当年曾任过摄政、关白、太政大臣,官至正一品。

九条兼实9岁时官至正五品,11岁时升至正三品,12岁时官拜“右近卫大将”兼“权大纳言”,13岁时升至正二品,25岁升至从一品(比正一品略小)。相比之下,源赖朝38岁时被封了个从二品就高兴得不得了,而那一年人家九条兼实一品官都当了11年,说句不好听的,都当腻了。

所以,按正常情况,此人摄政、关白一身兼那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了,不过凡事都有例外,事情到了他这里就例了外。这人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人缘极差,跟法皇关系不好,跟平氏闹得很僵,跟所有贵族互不往来,甚至他亲爹都不怎么待见他。后来源义仲进京,他也看不上源义仲。

特殊的人缘给了他特殊的待遇,不但当不上摄政,在朝廷里也备受排挤,始终郁郁不得志。

后来1185年关东军灭了平氏,天下初定之时,源赖朝急需在朝中扶植一个心腹,这个人不能站在法皇一边,也不能与贵族公卿走得太近,最好不与任何人拉帮结派,死心塌地为我所用。

这简直就是为九条兼实量身定制的条件,他就是想拉帮结派都拉不着人。

在源赖朝的一路扶植下,1185年,前任摄政被硬生生罢免,36岁的九条兼实取而代之。

不过一位哲人说得好: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九条兼实当上摄政的条件,就是充当幕府在朝廷的眼线和辩护人。当时法皇还试图扶植源义经,用以抗衡幕府,法皇身边的王公大臣很多也并不站在幕府一边,所以九条兼实的存在就是十分必要的。

而当战事宣告彻底结束,当法皇手里再也无牌可出时,他与源赖朝的关系反倒变得空前融洽。

京都城外一相见,法皇当即表态:“爱卿剿灭奸臣有功,以后国中大小事宜皆由爱卿做主,我再不会多言半句。”源赖朝闻言立即做惶恐状:“哪里,臣替朝廷除奸,只为向法皇尽忠。法皇是万民的法皇,天下是法皇的天下,臣今后亦会一如既往效忠法皇。”

两人你抬我一句,我捧你一嘴,君慈臣孝,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在这种情况下,九条兼实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了。养狗是为了防身,社会和谐了,天下大同了,狗狗自然就没有用处了。

这些天,九条兼实越来越感到惶恐,他察觉到自己正在受冷落。源赖朝此次进京事先竟然没和自己通气,到京都这么多天了也没来见过自己一面,这不正常,太不正常了。

万般焦虑之下,他决定主动出击。九条兼实是个很简单的人,他的出击方式也很简单,直接找源赖朝问话:你为什么不理我?

别不信,这是真的,因为九条兼实把这次问话写进了他的日记(《玉叶》)里,并记录下了源赖朝的回答:“我疏远你正是为了避人耳目。现在谁都知道你是我的心腹,我只有疏远你,才能让人相信我对法皇的忠心是真的。”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你要疏远我到什么时候?九条兼实没有把自己的话记录在日记里,但我们可以想象他问出了这句话,因为源赖朝的话接下来是这样说的:“这样的日子不会太久了。你看法皇的身体如今每况愈下,想来已经时日无多。你的女儿现在是中宫皇后,等法皇一死,你女儿再生个皇子,你在朝中的地位就无人能比,到时天下还不是你我的天下吗?”

在这番说辞面前,九条兼实倒也无言以对,只是心里总觉得有那么一点不对劲,直觉告诉他源赖朝此次进京一定有什么事瞒着他,一定有。

也许我的价值已经用尽,但别想把我一脚踢开。

意识到会有最后摊牌的一天,九条兼实决定未雨绸缪。

绸缪的第一步,是督促他的女儿赶紧生个皇子。而第二步,是辞去自己太政大臣的官职,让位给他的同母弟弟——九条兼房。

在日本朝廷的官位序列中,太政大臣位居百官之首,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宋朝的宰相、明朝的首辅,总之从理论上说是天皇老大他老二。当然事实上太政大臣之所以很牛,是因为他通常还会兼任摄政,或者关白。

鉴于自己在朝中一贯比较孤立,九条兼实遂决定将自己“一品太政大臣兼摄政”的职位分一半给弟弟,自己留任摄政。这样在事实上他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削减,而无形中又增加了他在朝中的党羽。

按理说这应该算是个不错的安排,毕竟关键时刻多个帮手总是好的,只可惜九条兼实没有注意到最关键的一点:这个帮手的人选,他选得不太合适。

九条兼房虽说出身政客世家,却生性不喜政治,他的性格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是一个淡泊名利的文学青年。

兼房一生酷爱诗歌,他一辈子有一个特别崇拜的偶像,叫做“安倍仲麻吕”。提起安倍仲麻吕这个人大家可能没什么印象,但他的中文名字可能有人听说过,叫做“晁衡”。如果“晁衡”你也没听过,那你应该知道李白。安倍仲麻吕在唐玄宗时期到中国来留学,不但日本诗(和歌)写得好,中国诗也很在行,因此和一些中国诗人的关系也不错,比如李白。

后来安倍仲麻吕回日本,结果遇上海难,李白以为他死了,还伤心欲绝地作了首《哭晁衡》。

事实上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人家晁衡并没死——遇上海难是不假,但他的船没沉,几经周折,最后辗转到了越南。后来他又从越南回到了长安,继续为中日文化的友好交流发光发热。

应该说崇拜这样一位文坛泰斗还是很值得提倡的,但凡事都有个度,九条兼房的崇拜显然有些过了头。他做太政大臣期间,对政治不闻不问,对名利无欲无求,把全部心思都花在了作诗上。然而让人遗憾的是,他也并没有成为一个诗人,甚至没有一首像样的诗文传世。

但这都是以后的事了,1190年的时候,九条兼实还是满怀希望地提拔了这个弟弟。

在这之后不久的1191年,九条兼实终于知道了源赖朝始终瞒着他的那件事——源赖朝想把女儿大姬嫁给天皇。当时大姬13岁,后鸟羽天皇11岁,两个孩子年龄相仿,家庭相当,看着还真挺合适。

得知此事,九条兼实再也坐不住了。因为他的女儿任子两年前刚嫁进宫,一年前被封为中宫皇后,大姬要是嫁进来,表面上动摇的是任子的地位,实际上是在威胁他这个外戚,这一点傻子也能看明白。

源赖朝,没想到你背后还会来这一手。

惊诧与气愤之余,他却感到深深地无奈,因为他知道真相之时,亦是这件事情昭告天下之日。当时法皇和源赖朝早已将这件事定下来,剩下的只是选个黄道吉日送大姬进宫了。

眼看事情马上就要敲定,九条兼实又气又急,却始终想不出个法子阻拦。不过有句话,我们中国古人总结得很精辟: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1192年,就在大姬即将进宫之前,法皇死了,终年65岁。

这是个软弱了一辈子、窝囊了一辈子的皇帝。他用一生的时间小心翼翼地活在一个又一个权臣的阴影下,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指责他是一个窝囊皇帝,因为几乎每一位日本天皇都是沿着这个轨迹生活的,大家都窝囊,也就无所谓谁更窝囊了。

法皇的死使九条兼实以摄政加外戚的身份自动升级为朝廷第一号人物,一种强烈的预感告诉他:他呼风唤雨的时刻来临了,至少他有能力阻止他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

法皇死后,九条兼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源赖朝:天皇最近身体不适,大姬进宫的事得先缓一缓。

2.扑朔迷离

嫁妆都准备好了,女儿眼看要上路,却被硬生生拦了回来,源赖朝就这么忍了吗?

是的,就这么忍了。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是一个很要脸面的人。

嫁女儿不像打仗,人家不娶,你还能派支军队杀过去,把女儿硬塞进宫?就算当爸的豁出去不要老脸,大姬的脸面还是要顾及一下的。所以,大姬要嫁,朝廷就必须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敲锣打鼓三拜九叩,风风光光地把大姬接进宫。

好吧,九条兼实,我会让你知道,拦我的路是要付出代价的。当然,这是源赖朝的潜台词,舞台上的他,永远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

而九条兼实似乎也不想与源赖朝闹得太僵,他只是不希望大姬进宫,并不想和镰仓当面锣对锣、鼓对鼓。所以,1192年,除了没让大姬嫁进宫,九条兼实还做了另外一件事——他以朝廷的名义封源赖朝为征夷大将军。

征夷大将军,可以说这是日本武将的最高荣誉,此前平均100年也出不了一个。而自1192年源赖朝获此殊荣以后,幕府更是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历任幕府将军上任前都要先受封征夷大将军,这就像中国皇帝登基一定要有玉玺、日本天皇上任必须要有三种神器一样必须得有,没它不行。

现在的官方历史普遍认为镰仓幕府成立于1192年,便是基于这种考虑。

橄榄枝递出去了,接下来是一段难捱的平静。转眼到了1193年,仍然风平浪静,朝廷里什么也没发生。九条兼实长出了一口气,看来拒绝大姬进宫的事就算过去了。

严格地说,应该是暂时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