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总是要解决的,想来想去,源赖朝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赏。
对,就是赏。本来嘛,打了胜仗就该赏。平氏留下那么多领地,不给兄弟们分给谁分?
怎么个分法呢?
是不是把待分领地分成若干块,然后家臣们人手一张地契,就算分完了?这么没技术含量,你当是分苹果呢?
这封赏啊,是个技术活。
具体来说,第一步,是向平氏遗留下来的领地派驻“地头”。
何谓“地头”?呵呵,不是地头蛇,不过比地头蛇厉害。要想弄明白“地头”到底是个啥意思,我们先要搞清楚日本当时的经济制度。
我们知道,日本在唐代的时候,曾全面模仿中国,搞了场“大化改新”。具体内容就是:不考虑本国国情,一切照搬中国。
所以现在有些历史学家就说,日本从那时起,就甩掉了奴隶社会的帽子,一跃进入了封建社会。
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导我们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意味着什么呢?
相信大家应该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简单点说,就是国家把土地按人头分到每家每户,然后登记在册,定期来收税。
这些种地的人呢,我们称之为“封建农民”。封建农民的日子苦啊,朝廷巧立名目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搞得大家苦不堪言。
不过与苦不堪言的中国农民比起来,日本农民的日子更苦。因为其实严格来说,他们连农民都不算——他们是农奴。如果大家不清楚什么叫农奴,可以想象一下解放前的西藏,土地是农奴主的,农奴就像牛啊马啊一样,是农奴主的私有财产。
而就在这种农奴制的社会环境下,日本就开始了“大化改新”。他们告诉那些农奴:以后国家分给你们土地,你们向国家缴税,从此你们就是封建农民了,小康生活就指日可待了!
你能想象对一个唐代农民说“你是纳税人,知县大人不是你的父母官,他是人民的公仆”,他听了会有什么反应吗?
所以,日本大化改新的结果就是,整个国家焕然一新几年后,农奴又做回了农奴,农奴主还是农奴主,天地似乎从来没有变过。
不过日本的农奴主不叫“农奴主”,叫“庄园主”。其拥有的大片土地叫做“庄园”。日本古代经济制度,就叫“庄园经济”。
时光荏苒,到了源赖朝这个年代,也就是中国南宋中期,日本的庄园经济已经十分发达,平氏这一撤,仅平宗盛一家就留下400多处庄园。如果一个庄园派一个“地头”,你算算能派多少个吧。
要说明一下的是,这“地头”在名义上并不是庄园的主人,而是负责管理这片庄园的人。
那么“地头”都能管些什么呢?什么都能管。治安、征兵、税收、搜查平氏反贼……一切的一切,只要是这个庄园内的事,他都能管。地头、地头,是名副其实的“土地的头儿”。
那岂不就是庄园主人?
是啊,但是不能那么叫。
为什么呢?因为第一,“地头”仅相当于一种职位,是源赖朝对有功家臣的封赏,要是你做得不好,随时都可能被撤换下来。
第二,由于“地头”名义上不是庄园主人,所以对那些有主的庄园,也可以派“地头”。那庄园主岂不是被架空了?没错,就是要架空他们。但这仅仅是权力上的架空,庄园主的收入并不会被剥夺太多。
当时为了避免“地头”依靠武力太过剥削庄园主,幕府对“地头”的收入标准还专门做了详细的规定。具体来说,就是辖区内的农田,每11町土地中有1町的收成归“地头”所有,山川河海的收入则是半数归“地头”所有。(町:日本面积单位,1町≈1公顷)
经过这样一分配,京城周边的土地很快井然有序起来——大家都当上了“地头”,具有了主人翁精神,再也不强抢强占了。没当上“地头”的,看着一块块土地都有了主,也不敢胡作非为。
这封领地的第二步,是往京城周边各国派“守护”。
“守护”又是个啥东西呢?呵呵,不是长翅膀的守护神哦。
大家还记得“国守”吧?源赖朝他爸以前当过“国守”。如果说“国守”相当于省长,那么“守护”就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公安厅厅长。简言之,就是负责一国的军、警事务。
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由于“守护”都是高级武士,有兵权在手,所以久而久之,省长管的他能管,省长管不了的他也能管。
那省长岂不是也被架空了?呵呵,瞧你这问题问的,不架空省长,源赖朝的势力怎么渗透进来呢?
这样,通过“地头”和“守护”的派驻,混乱的京都很快平静了下来。家臣们赚了个盆满钵满,个个兴高采烈。源赖朝也迅速巩固了对京都的控制权,大家皆大欢喜、其乐融融。
另外,对一些特别劳苦功高的家臣,“守护”和“地头”都不足以表彰其军功,源赖朝就亲自写信给法皇,推荐他们做“国守”。
“国守”不是都被架空了吗?
没错,不过要看是哪国。京都周围的“国守”是被架空了,而在关东各国,“国守”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守。
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就是福源城之战的东路军主帅源范赖。他被封为三河国国守。
三河国是一个比较出人才的地方。几百年后,织田信长他爸也在这里当过国守。再后来,三河国土生土长的德川家康又接过了“国守”的接力棒。
源范赖获此殊荣,那么,作为西路军主帅、一谷奇袭第一功臣的源义经又得到了什么呢?
答案是他什么也没得到。不要说国守,就连守护、地头都没他的份。
但是严格而言,如果说源义经完全一无所获,似乎也有点不准确。
事实上他得到了一个差事,负责京都及周边地区犯罪武士的抓捕工作。为了这个差事,源赖朝甚至还亲自写信给法皇,告诉他京都一带但凡有违犯法纪的武士,今后全部都要由源义经出面管制。
看起来还不错吧?权力也不小呢。
不过仔细一想你就明白了,源义经这差事概括起来有两个特点:
一、远离权力中心。当时的权力中心在镰仓,而他却被留在了空架子一样的京都。
二、干的都是得罪人的活。京都周边的武士,干好事不归他管,干坏事全由他出面抓,能结交人才怪呢。
这就是福源城大胜后的几个月里,源赖朝对京都一带所做的安排。
眼看局面渐渐得到控制,源赖朝的心也越来越敞亮了。不过一回到将军府,一看到那个总在眼前晃来晃去的人,那件缠绕在他心头几个月之久的烦心事,就会再次涌上心头。
5.斩草除根
这个让源赖朝心烦了几个月的人,是个12岁的孩子。自从1183年初开始,这孩子就被源赖朝养在府中。最近这几个月,源赖朝看见他就头痛,却又不得不好吃好穿地养着他。
那么这孩子到底是谁呢?
他的身份说起来还真有点特殊。他叫源义高,是源义仲的儿子。
死对头的儿子,为什么会养在源赖朝府中?原因说出来其实一点也不新奇。
这个老掉牙的起因,要从一年前说起。
早在1183年初,也就是源义仲还势如破竹的时候,其势力范围不断扩张,有一次一不小心就扩到了关东地界,结果导致两支源军擦枪走火地小打了一仗。
但打仗其实都不是双方的本意,源赖朝盼着这堂弟早点南下灭了平氏,而源义仲又对源赖朝有种与生俱来的畏惧感,自然也不愿恋战。所以双方很快达成和解,但这和解还附加了一个条件——双方要结成儿女亲家。
以前源赖朝在伊豆的时候,不是凭借和政子生了一个女儿,一跃成了北条家上门女婿吗?这个女儿生于1178年,现在已经6岁了,名唤“大姬”。这门亲事的女主角就是她。
而男主角自然就是源义仲的儿子源义高。
另外,这门亲事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源义仲要把儿子送到镰仓,养在幕府中,事实上也就是做个人质。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源义仲在1184年正月被灭掉,源赖朝一路凯歌高奏,现在已如日中天。
而这时,源义高在幕府里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了。
这些天,小义高发现,幕府里的人看他的眼神都和以前不一样了,有怜悯的,有蔑视的,还有恶狠狠的。
但他并不害怕,因为12岁的他,还不知道这些眼神背后隐藏的含义。而且让他感到安心的是,大姬对他还像以前一样好,自从去年被爸爸送到这里,大姬就是他最好的玩伴。另外,还有一位阿姨对他也很好,大姬说那是她的妈妈。
哦,对了,还有海野幸氏,一想到他,源义高就觉得很踏实。那是爸爸家臣的儿子,今年也12岁。去年离开北国时,爸爸怕他一个人寂寞,就派了这个孩子与他同行,到幕府里和他做伴。
想起爸爸,源义高又有些难过了。有人告诉他,爸爸死了。这一定不是真的,爸爸是北国最棒的英雄,爸爸一定不会死的。可是,爸爸,你在哪里呢?我好想你啊,你为什么不来看看我呢?
这几个月来,镰仓的家臣们越来越困惑。以主君的脾气,断然不会留下这个孩子,可是,为什么迟迟还不动手呢?
难道说,大家这次猜错了?主君真要来个一诺千金,打算把大姬嫁给这孩子?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大家都没猜错,主君比任何人都想除掉这个孩子。
想想源赖朝的身世吧:如果当初平清盛没有心慈手软放过他,今天的平氏一门会落得如此下场吗?而且多巧啊,平清盛放过他那年,他也12岁。
一想到这,源赖朝的心里就又闪过一丝恐惧——仇人的孩子不能留,绝对不能留。
那么,这几个月来,他为什么迟迟没有动手呢?
原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他下不去手。
下不去手的原因,不是舍不得源义高,而是放心不下大姬。
大姬自幼体弱多病,但自从源义高来到幕府,两个孩子整天在一起玩,这一年多来,大姬变得比以前活泼多了,也不像以前那样爱生病了。如果突然杀了源义高,他怕大姬会受不了。
不过不忍归不忍,源赖朝知道,这个孩子他终究是要杀的。看着大姬与源义高的感情越来越好,他忽然意识到,不能再拖了。拖得越久,感情越深。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大姬的伤害,源赖朝决定暗杀。
这太容易了,在自己家里暗杀一个孩子,还有什么比这更容易的事吗?
源赖朝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一个叫做“藤内光澄”的家臣。我查了一下这个家臣的背景,结果发现此人并没有什么背景,只是幕府里众多普通家臣中的一员。由此可以推断,源赖朝应该并不认为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是的,任务本身并不艰巨,只是不巧的是保密工作百密一疏,在布置这项任务的时候,二人的谈话被将军府里一位侍女听到了。
更加不巧的是,这是一位极其缺乏保密意识的侍女,由此导致事情当天便传到了她一位闺蜜的耳中。
而这位闺蜜也是一位侍女,而且,是服侍大姬的。
一个6岁的小女孩遇到困难会找谁帮忙呢?全世界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妈妈。所以大姬跑去找政子。
政子这个人物,鉴于许多年以后她的参政行为,很多人评价她为“日本的吕后”,或者“日本的武则天”。
这些评价是否准确见仁见智,但不管怎样那都是许多年以后的事了,1184年的政子还只是一个27岁的母亲,有着本能的母性。
在政子的安排下,源义高被化装成女孩模样,混在一群侍女中逃出了幕府。离开幕府不久,源义高找到了那匹马,那是政子预先安排好的。为了不发出声音,政子还特意叫人在马蹄子上包了棉布。
这边,幕府里,源义高早早就躺下睡了,被子一直盖到头部,只露出一部分头发。呵呵,你猜得没错,被子里的人正是源义高的同龄玩伴海野幸氏。
为了给源义高留出更多的逃跑时间,第二天他仍然这样躺着。
然而这种办法终究瞒不了多久,到了第二天晚上,事情终于败露了。源赖朝一看,这还了得?当即派人出去追。结果两天后源义高被杀死于逃亡的路上。
哎,一个12岁的孩子,马都骑不明白,你想他能跑出多远呢?
消息传回幕府,也不可避免地传入了大姬的耳朵。这实在超出了一个6岁女孩所能承受的范围,大哭一场之后,小女孩便整日不吃不喝,身子变得比以前更加虚弱。
这让爱女心切的政子也觉得很生气,气愤之下,她向源赖朝提出一个要求:谁杀的义高,就叫谁偿命。
不知是不是早年当上门女婿留下的后遗症,源赖朝此生最不愿承认的一个缺点,就是有点惧内。平时不惧,一旦老婆真怒起来,那就老婆说啥是啥。所以这次他也只能自己抽自己耳光。
谁杀的义高?藤内光澄是吧?我叫你追,谁叫你杀了?拉出去咔嚓了。
藤内光澄啊,你就认命吧,谁叫你主子怕老婆呢?
解决了藤内光澄,事情似乎就应该结束了,但它还是带来了源赖朝最不愿看到的结果:大姬从此一病不起,一直到死。
不过当时的源赖朝并不知道事情会这么严重,他觉得小孩子伤心一阵就会忘记的,所以接下来,他的工作重心便离开了自家后院。如今京都局势稳定,眼中钉也已拔除,一个被搁置了几个月的问题便再次被推到台前——是时候与平氏算总账了。
6.一封信件引发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