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续讲述胜利者的历史之前,让我们再最后回望一眼战场,看一看那些并不失败的失败者们,然后,与历史一起,将这一页彻底翻过。
1184年2月7日午时,在福源城北部,一个平氏下级武士守卫在这里。不过他知道,所谓的“守卫”此时已经毫无意义了。身边的战友早已逃得无影无踪,源军很快就会赶来,他在这里,不会改变任何结果。
不过,他仍然决定守在这里。因为这是他的任务。
源军比预想的来得要快,不过好在只有一个人。
“一个人,我还能应付,”他暗暗对自己说,“多杀一个敌人,总还是好的。”
飞奔而来的,是个源军士兵,名唤“猪俣(发音:yu)则刚”。看到只有一个平军守在这里,他立刻加快脚步飞奔了过来。两人很快扭打在了一起。
平军守卫技胜一筹,没几个回合,就将猪俣则刚压倒在地,顺势拔出武士刀,准备砍其首级。
这时,猪俣则刚忽然大叫:“等等,要杀我可以,不过至少你应先通报尊姓大名,再问问我叫什么名字吧?这是起码的礼貌!”
这平军守卫想想也是,于是真就住了手,通报了大名,然后一本正经地问:“那么你叫什么名字?”
没想到猪俣则刚并不回答,只是笑嘻嘻地说:“你饶了我吧,你要是不杀我,我一会儿就求主君饶你一命。”
发觉自己上当,平军守卫马上又要拼命。见此情形,猪俣则刚立即又做投降状:“我投降,投降还不成吗?求你不要杀了我。”
气氛就是从这时起发生变化的。看着眼前伏地求饶的年轻人,平军守卫忽然放下了手中的武士刀——不是因为年轻人的求饶打动了他,而是因为,他忽然找不到杀他的理由了。
是啊,杀了你有什么用呢?平军败局已定,多杀你一人也于事无补。既然如此,为什么非要多赔上一条性命呢?
敌人也是人,敌人的命也是命啊。
平军守卫放过了猪俣则刚,两人随后在原地坐了下来。在这个暂时远离战争硝烟的一隅,一对敌人就像两个亲密战友,坐在一起,一边休息,一边聊天。
不过这个美丽的瞬间没有持续太久,很快,源军大部队追来了。看见大部队,猪俣则刚立即一跃而起,扑到平军守卫身上,一刀砍下其项上人头,然后提着人头,冲到主帅面前邀功。
这个猪俣则刚,之前是个小角色,后来仍然是个小角色。他之所以能史册留名,完全是拜这次立功事件所赐。
而这个被杀的平军守卫,名字叫做平盛俊,是平氏支流,或者说,连支流都算不上,只是个末梢。
这个小插曲,只是两个小人物之间的一个小故事。或许在人类经历的每一次战争中,都有很多这种细枝末节的小插曲,它们不足以改变战争的结局,但史书的撰写者们却愿意将它们记录下来,因为这些故事本身,可能比战争的结局更加值得我们记忆。
3.胜利背后的隐忧
福源城一战,平军惨败。
惨到什么程度?
平军士兵,不算在海边抢船被砍死的、不算沉船掉到海里淹死的,光是被源军枭首者,就有1000多人。
将领方面,大将平重衡被生擒。而被枭首者有(排名不分先后):平忠度、平通盛、平经俊、平经正、平敦盛、平知章、平业盛、平盛俊……这些人,你可能不太清楚他们都是谁,不过不要紧,你只要知道他们曾经都是平氏的栋梁与希望,失去他们,平氏会元气大伤,就足够了。
不幸中的万幸,家督平宗盛既没遭擒,也没被杀,成功逃过了这一劫。但是他这一次之所以能成功逃过此劫倒并不是因为他跑得快,而是因为福源城开战之时,他根本就不在城中。
原来,考虑到战争的危险性,从开战前几天开始,平宗盛就一直带着7岁的安德天皇(或者应该叫“前天皇”)和三种神器,生活在海上的战船里。吃喝拉撒都在船上解决,这些天压根就没上过岸。
2月7日,看到福源城失守已成定局,平宗盛立即带领所有逃出来的平军,渡过濑户内海,逃回了大本营屋岛。
船是平军的撒手锏,也是救命稻草。不管情况多么糟,只要一上船,他们就安全了。
源军大胜于福源城的消息,是2月15日传到镰仓的。
派人送信的是源义经。他在信中详细交代了战斗始末、枭首人数,还一一列出了斩获敌军主将的姓名,甚至注明了哪颗人头都是谁砍的,使源赖朝虽身在镰仓,却能对前线的每一个细节了如指掌。
由此,你判断源义经是个心思缜密、办事严谨的人吗?呵呵,那你就错了。事实上,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简单到有些单纯的人。
以他那颗纯洁无瑕的心灵,原本是想不到干完活要及时上交成绩单的。当然,也没有人给他背后指点。他会这样做,其实是因为一次教训。
起因,要从上个月灭源义仲那场战斗说起。
在那场处女战中,源义经牛刀小试,表现非常出色,不但让法皇和那一大批皇子皇孙毫发无伤,还灭了大批源义仲党羽。事后,他也没忘派人到镰仓送信,信上曰:“大获全胜,杀敌无数。”
信的内容和他的性格一样简单,简单到只有一句话。
紧接着,源范赖也派人到镰仓送信,这次内容能多一些,有两句话:“源义仲已死,其党羽已灭。我军大获全胜,请兄长放心。”
送完了信,这哥俩就开始美滋滋地等着封赏了。
结果左等右等,源义经什么也没等来;源范赖更惨,等来了一顿骂——因为他开战前当着敌人(今井兼平)的面与自己人掐架,丢人丢到了皇城根。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这兄弟俩最多有点失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故事偏偏有了续集。
几天之后,“军委副主席”(侍所所司)梶原景时的一封信,也送到了镰仓。信上详细交代了每一场战斗的时间、地点、杀敌人数,还一一列出了斩获主帅的姓名。
源赖朝读罢大悦,随后由衷感叹:“还是景时办事得力啊!”遂重重赏了梶原景时一笔。
这事后来传出来,源范赖倒没什么,他确实犯了错,挨骂也是应该的。可源义经就不太平衡了:梶原景时没立半点军功,仅凭一封信就得到封赏,实在太不公平。我们拼死拼活打了胜仗,到头来还赶不上他一封信!
其实经哥心里这么想也无可厚非,虽说他当初投奔哥哥的初衷是替父报仇,但辛辛苦苦打了胜仗,谁不想得到点表扬呢?
心里不平衡,嘴上却不好发作,所以这次福源城之战,源义经自己多了个心眼:战斗一结束,他就立即写信详细汇报了战场情况,第一时间派人送到了镰仓。
经哥这回心里暗自盘算:凭借一谷奇袭的军功,再加上这封信,此次必获重赏。
那么源义经这封信送出,是否真会如他所愿得到赞赏呢?
要知道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首先分析一下上一次经哥和梶原景时获得不同待遇的原因。
原因其实很好理解。
首先,以多敌寡,打胜仗是应该的,在领导看来不必封赏也很正常。
其次,源赖朝身为领导,却远在镰仓,自然迫切想知道前方战场的详细情况,所以你若只告诉他“大获全胜”,当然远远不能让他满意。
这时梶原景时一封详细战报送上,就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想领导之所想,为领导之所欲,自然可以在领导心中大大加分。
那么如果照此推算,经哥此次既有战功,又及时汇报战况,想必获得嘉奖应该是没问题了?
一般情况下应该没问题,但问题在于,经哥遇到的不是一般情况。
因为上次经哥之所以受冷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一直隐藏在源赖朝内心深处的原因——他感到害怕。
是的,他害怕。事实上在源赖朝的心里,这个九弟的每一次胜仗都会触及他最敏感的神经,让他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所以此次收到战场捷报,源赖朝并没有预想中那么高兴。相反,那颗忧虑的心此刻变得更加心事重重了。
义经,我的九弟,你真的很能干。或许你真的是助我完成大业的最佳人选。
可是,一想到奥州,一想到藤原秀衡,源赖朝就会马上推翻之前的想法。奥州,那是他心头永远的痛。即使到了兵强马壮的今天,即使他的幕府军已经占领了京城,源赖朝仍然不敢将触角伸到奥州境内哪怕一点点。相反,他还得时时担心藤原秀衡什么时候会打过来。在他看来,藤原秀衡无疑也和他一样,必定怀揣着称霸全日本的念头,总有一天会杀出奥州,杀向他源赖朝。
而一旦藤原秀衡真的打过来,源赖朝其实很担心自己不是对手。
是的,藤原秀衡的确有这么厉害。
而更让他担心的是,他的这个九弟在藤原秀衡那里生活了足足5年,而且听说那二人的关系甚至亲如父子。既然如此之亲,义经又是这样一个帅才,那藤原老儿怎会甘愿让他来辅佐于我?难道说……
所以最近一想到源义经,源赖朝的脑中就会浮现出藤原秀衡出兵镰仓、源义经里应外合的场面。他觉得整个人好像被一分为二了,一个在不断说服自己相信这个弟弟,另一个却无法阻止自己不停地怀疑,其实他也很痛苦。
那么,如果暂时放下源义经的问题不谈,单看此次福源城大胜,作为幕府将军的源赖朝是不是应该感到高兴呢?毕竟这几十年来,源军还是第一次如此酣畅痛快地大胜平军。
答案还是否定的,大获全胜的源赖朝很快发现,胜利有时也很麻烦。
因为,第一,平军不是被歼灭了,而是逃回了屋岛。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以后打平氏必须要渡过濑户内海,而镰仓军与当年的源义仲一样,也是没有水军的。
第二,平氏虽然撤离了,却留下了大批忠实家臣在京都伺机搞破坏。他们渗透在京都每一个角落,叫人防不胜防。
第三,这第三个问题属于内部矛盾——胜利的喜悦让刚进京的关东武士开始忘乎所以,很多人开始横行京城,与源义仲刚进京时的情形大有雷同之处。
源赖朝心里清楚,如果任由这种局面继续下去,他的胜利并不会比源义仲维持得更长久,而面对这内忧外患一大堆烂摊子,接下来又该怎么办呢?
4.驾驭烂摊子的奥秘
这两个月,源赖朝坐在镰仓,被劈头盖脸的胜利砸得焦头烂额。
胜利比失败还可怕吗?答案是:那要看是多大的胜利。
比如说你买彩票中了2000块,你可能会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去请朋友喝顿小酒,庆祝一小下。不过如果你中的不是2000块,而是2000万,你就未必有能力去很好地驾驭这笔财富。
从1184年正月到二月,镰仓军自从出了关东,胜利就接二连三。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源义仲灭了,平氏再次退回屋岛,镰仓军已经占领京都,法皇万事唯源赖朝马首是瞻……
而历史规律教育我们:这么大的胜利,一定会有副产品的。
这个副产品,很快便出现在了京都及其周围各国。
平氏彻底撤离后,京都及其周边的局势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乱。
怎么个乱法呢?
这么说吧,基本接近无政府状态。
平氏这几十年,势力渗透到了京都的每一个角落,这一撤走,就出现了大量权力真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老百姓的税都不知该交给谁了。
有真空就有人来填补。仗着镰仓军占了京都,很多关东武士便开始奔波于京城各大庄园之间。
如果你是那时的庄园主,你就会发现,最近来收税的人越来越多了,今天这个来,明天那个来,名目还相当统一——筹措军粮。要是不交呢?呵呵,想尝尝关东武士的大刀吗?
不过,如果只是收税,你还要感到庆幸。因为有些性子急的,会直接把你全家赶出去,霸占你的庄园。
要问凭什么吗?呵呵,就凭这土地的主人是平氏一伙的,是反贼。没收土地还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将原主人以某犯罪论处,斩立决;第三步是没收所有家产。
觉得很过分吗?别急,还有第四步呢,这第四步就是将“反贼”的妻儿老小一家子人统统收官为奴。
以上四个步骤在当时有一个官方称呼,叫做“没官刑”,也就是“家产没收归官”的一种刑罚,两个字概括就是“抄家”。这以前本是朝廷对谋反者实施的一种刑罚,但现在源赖朝出于巩固政局的考虑,以幕府的名义对所有与平氏有关者皆处以“没官刑”。
其实源赖朝这么做本身也是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京都周围那么多人,你知道谁曾经是平氏家臣啊?由于这个问题不好界定,加之当时幕府对驻守京城的武士管理混乱,所以很多武士就擅自做主抓“反贼”,而且抓得相当起劲。
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武士们看上谁家的地,谁就是“反贼”;想霸占谁的媳妇,谁就是“反贼”。而且说你是你就是,没有不是的道理。
如果你觉得这样很委屈,那么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忍了吧,没有地方申冤的。
知道当时抓“反贼”抓得最起劲的是谁吗?是梶原景时。
犯愁了吧?
没关系,源赖朝比你还愁——对这些不法家臣,管还是不管?这是一个问题。
管吧,一来平氏家臣还是要查的,二来法不责众,把大家伙都打一顿板子,谁继续替你卖命?
不管吧,照这么下去,他很快会变成第二个源义仲,也许比源义仲死得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