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史上最牛日本人
1049600000014

第14章 源义仲——一个争议性人物 (1)

1.水岛之战

9月20日,源义仲率大军南下,重新踏上了那熟悉的征程。

事实上,对源义仲而言,这场征战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意义重大。因为进入京城的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他第一次深深体会到了从巅峰到谷底的感觉。

记得刚进京时,京城人看他的眼神都充满着无比的敬畏,所有王公大臣,包括法皇,都要敬他三分。只是没过多久,大家的眼神怎么就开始变得怪怪的了?人们表面上仍对他客客气气,但那客气的眼神里,却充满了鄙夷的神色。

说到这里,请允许我对源义仲的形象做些许描述。

根据史书记载,此人其实长得不错,皮肤白皙,眉清目秀(《源平盛衰记》),按说也是个标准的美男子。美中不足只有一点,就是举止粗鲁,没甚文化,还有些土匪习气。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街头偶遇一美女,身材苗条、貌美如花,站在面前宛若画中人,结果一张嘴,方言浓厚不说,还满嘴跑“三字经”,一副黑社会大姐大的派头。而源义仲,应该就是这种美女的“男人升级版”。

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从小在北国那种穷山恶水、民风彪悍的地方长大,你硬让他抬头吟诗,低头作画,那不是诚心刁难人吗?

英俊粗鲁的源义仲,打仗虽是把好手,但进了京,在小资情调浓厚的王公贵族们眼里,很快便不入流了。

大家看不起他,打心眼里看不起他,加上这两个月在京城的胡作非为,所有人都是一千个、一万个看不起他。最初的敬意很快消退得只剩一点点。就这一点点,还是冲着他手中的武士刀去的。

源义仲受到了侮辱,深深地侮辱。没有什么比大权在握却没有人尊敬你更能侮辱人的了。

所以他现在急需一场战争,来挽回他跌落谷底的人气。顺便,再抢点粮食回来。

就是在这个时候,平氏伺机反攻。

于是,1183年9月20日,在进京两个月之后源义仲再次踏上了追讨平氏的征程。

我是一个武士,我注定属于战场!

法皇,还有你身后那些没用的贵族们,我将用无往不胜的战绩告诉你们,谁,才是日本第一的英雄!

等我凯旋归来,京城将没有一个人敢再小看我源义仲一眼!

几天后,源义仲的大军抵达备前国(今冈山县)水岛。

这个“水岛”其实并不是岛,它位于现在日本冈山县仓敷市境内,南邻濑户内海。

而平军的主力,则在对面四国岛上的“屋岛”(今香川县高松市)。巧了,这个“屋岛”也不是岛,只是名叫“屋岛”而已。

水岛与屋岛,中间隔着一条濑户内海,但距离十分近,两岛直线距离只有10公里左右,大约相当于从台湾马祖到福建福州那么远。

可是,再窄的海也是海。

面对并不宽阔的大海,源义仲忽然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他没有水军。

源义仲手下的兵,大多来自北国山区,骑马打仗行,翻山越岭行,渡海作战?抱歉,这科目真没练过。

而平军那帮兵,大多是洗海澡长大的。

环濑户内海地区是平氏的传统势力范围,人家的士兵大多就地取材,一见到海,个个灵活得像条鱼。水战之于平军,简直不值一提。

骁勇善战的北国武士,面对濑户内海对面的平军,就像所向披靡的契丹人遇上了江南水军,任你有使不完的蛮力,也拿人家一点办法没有。

没办法也要上。

匆匆准备了几条战船,北国武士们就上路了,哦,不,是出海了。他们的战略是:只要上了岸,一切就好办。

不过,要想上岸,谈何容易。船队还没驶出多远,就见远处海面上一片漂浮的陆地在向这边缓缓移动。

不错,那正是平军的战船。

擅长水战的平军,将所有船只都连接在了一起,船与船之间还铺上了木板,战马也可以在船上行走自如……看到这里,大家觉得眼熟否?

没错,这是一个日本版《赤壁》。

我不知道平宗盛是没看过《三国志》,还是觉得以源义仲的智商绝对想不到用火攻。如果是后者,也太侮辱人的智商了。

不管怎样,日本版“连环船”浩浩荡荡地驶近了。那么,以源大将军的脑筋,果然想不到用火攻吗?

不好意思,还真没想到。不得不承认,英俊威猛的源义仲和羽扇纶巾的周公瑾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虽然现成的海风不用借,他也没往火攻上想。

看到敌船,北国武士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强忍呕吐的欲望(晕船),全员拔出武士刀,只等船一靠近,就冲上去杀他个人仰马翻。

可是平军似乎已经急不可耐,他们显然也并不渴望与源军亲密接触。

只听“嗖!嗖!嗖!嗖!……”,不等两军靠近,平军的箭便已如流星雨般砸在源军本就不大结实的战船上。这些英勇的北国武士们,一不善划船,二不善游泳,面对如此高密度的“流星雨”,只剩下了两个选择:一、站在船上帮主君借箭;二、跳到海里给鱼儿解馋。

如果一定要说还有第三个选择的话,那就只能是趴在船上躲箭了。

许久,“流星雨”终于停了,趴在船上的士兵惊魂未定地抬起了头。随即,他们更加惊恐地发现了另一个事实。这也是“流星雨”停下来的原因,敌船已经近在眼前,平军士兵换上了武士刀正虎视眈眈地准备过来打招呼呢。

事实是残酷的,躲过“流星雨”的士兵们没有躲过武士刀,第一轮交战以平军的完胜、源军的完败告终。

不过好在源军船少,上船的并不多,主力部队还留在岸上。

看到海面上不堪一击的源军,源义仲心里痛定思痛:这次惨败,主要原因是我方士兵不习水战。待我花些时日,加以训练,我就不信以我骁勇善战的北国武士,会打不赢这群昔日的手下败将!

是的,这个想法对极了。不过唯一的问题就是平氏也是这么想的,而且,他们决定不给源军训练水军的机会。

初战告捷的平军完全没有打道回府的意思。连环船继续前进,目标直指岸上的水岛。

杀红了眼的平军越战越勇,没等船靠岸,就纷纷连人带马跃入水中,眨眼之间,动作快的已经上岸了。

这一点你不服不行,海边长大的就是水性好,连人家的马都会游泳。

源义仲费解了。

这帮平军疯了吗?

上岸?你们居然敢上岸!你们忘了陆上作战不是你们的强项吗?你们忘了几个月前,是怎样被我从北国一路打回老家的吗?现在,你们居然敢上岸?!

好!既然你们都忘了,那爷爷我就帮你们回忆回忆!弟兄们,上!

但是打仗的时候,有一种东西,叫做士气。没了士气,再精锐的部队也是白搭。如果再倒霉一点,正赶上敌军士气高涨,摆出一副不胜即死的架势,那就只能天灵灵地灵灵,祈求老天保佑了。

此时的源军,缺的就是士气。

他们刚经历了一场长途跋涉,观看了一场触目惊心的海战,留在岸上的前一秒还在为自己没上船而庆幸,现在却眼看平军如狼似虎地冲上岸来……连惊带吓之下骁勇的不骁勇了,善战的也不善战了,兵器盔甲丢了一地,所有人不约而同地掉头逃窜。

这场战斗,最终以源义仲的彻底惨败而告终,他甚至连平军大本营屋岛是个什么样子也没看到。虽是进攻“屋岛”,但战斗却是在源军驻地“水岛”进行的,所以历史上,人们把这场战斗称为“水岛之战”。

那么水岛之战,懦弱已久的平军为什么会突然一改常态呢?其实也不难理解。第一,他们主场作战,这是地利之一。第二,欺负源军不懂水性,这是地利之二。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失了屋岛,他们将退无可退。所谓狗急跳墙,兔子急了能咬人,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换句话说,这场仗,他们绝不能输。

但是说到底,能不能输,还要看对手是谁。

因为一年半之后,另一位日本将领将顶着狂风,冒着暴雨,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最终把战场搬上屋岛,上演一场真正的“屋岛之战”。

2.欺负人也要有个限度

1183年闰10月,源义仲大败于水岛之战,手中兵力损失过半。

然而这次惨败并没有困扰他太久,因为很快,一个更坏的消息传入了他耳中,法皇把“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所有地方国的管辖权,全部交给了源赖朝。

他愤怒了!不,是出离愤怒!

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想知道源大帅哥为何如此愤怒,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为何物。

故事要从贞观元年(627年)说起。

那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土地按山川、地势等特征划分,共分为十个区域,每个区域为一“道”。后来,日本大化改新(645年)后如法炮制,把大日本帝国的土地也按山川、地势分成了七“道”。上面所说的“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都在这七道之中。

等到明治维新后,日本又把北方一个巨大的岛屿纳入了版图,并给这个岛屿取名“北海道”,是为日本第八道,不过这是后话。

上面那三道,具体来讲,“东海道”是源赖朝的根据地(关东),而“东山道”、“北陆道”都是源义仲的势力范围。法皇把这三道的管辖权交给源赖朝,就意味着源义仲这3年来辛辛苦苦、拼死拼活打下来的土地,一夜之间就易了主。现在,他除了手下这点残兵败将,已经一无所有。

这个世界上就是有这样一种人,他平时干活比你少,表现没你积极,可是到年底一总结,成绩还都是他的。遇上这种人,你必然要思考一个问题: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下面,我们就以源赖朝、源义仲兄弟的故事为例,具体分析一下这到底是为什么。

原来,法皇此前苦苦期盼的赖朝爱卿的回信,刚好在源义仲率军南下后,就送达到了法皇的手中,时间巧合得让人咋舌。

在信中,赖朝爱卿主要表达了这样几个意思:

第一,臣的堂弟源义仲,此次在臣的命令下,一举大败平军,为朝廷除恶为法皇分忧,臣感到十分欣慰。

第二,平氏平时作恶多端,抢占了很多天皇家、王公贵族家的领地,如今都应清查并予以归还。另外,对于伙同平氏作恶的反贼,应以怀柔为主,尽量不要牵连太多人。

第三,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三地,税收常年上不来,是个大问题。对此,臣愿为法皇陛下分忧,负责这三地的征税工作,并保证每年上缴年贡。当然,负责征税的前提是首先要获得这三地的管辖权,否则名不正、言不顺不是?这条法皇要是恩准了,臣这就派人进京送年贡去。

瞧瞧,多么精辟的一封信,一个字都不浪费。

下面就让我们对信的内容做简单分析。

信的第一点,就把源义仲辛辛苦苦闹革命的成果,全部揽到了自己头上——他闹革命,是我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