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史上最牛日本人
1049600000013

第13章 初露峥嵘 (2)

当然源义仲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除了他本身比较能打外,也和源赖朝最开始高调宣称自己是“源氏正统”有关。那时源赖朝吸引了平军的全部注意力,以至于平氏一开始根本没注意到在北部的穷乡僻壤还有这么个家伙也在反平。待到发现其存在,慌忙去打时,人家羽翼已经丰满了。

不过说实话,平氏固然不愿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最不愿意看到这一切的其实不是平氏,而是源赖朝。对源赖朝而言,与日薄西山的平氏相比,同为源氏,且蒸蒸日上的源义仲,才是他真正的威胁。

而这,也便构成了源赖朝不肯南下的第三个原因——他可不想再次冲在前面当炮灰。对于平氏,他不打,有人打。平氏和源义仲两败俱伤,就是他最想看到的结果。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源赖朝能做的,只能是稳固、稳固、再稳固,彻底确立自己在关东的统治地位。

但是,如果就此妥协,那就不是源赖朝了。他当年有本事从一个重刑犯一步一步成为今天的关东霸主,明天就有办法一点一点拿下整个日本。

只不过眼下,他还需要等,等待一个成熟的时机。

不能出兵并不等于不能做别的,在等待的日子里,源赖朝也没闲着,他派人给法皇送了一封信。当然,是秘密地,决不能让梦想独立建国的关东武士们知道。

信的大意如下:“法皇陛下,臣源赖朝虽占据关东,但绝无背叛朝廷、独立称王的念头。只因这里长年秩序混乱,臣才挺身而出,为法皇平定关东。现在关东既已平定,臣愿与平氏共同为法皇效力,源氏统管关东、平氏统管关西,不知法皇可否恩准?”

法皇陛下拿到信,高兴得每一根汗毛都在颤抖。

赖朝爱卿忠心如此,定会助我一展胸中大志,想必我后白河法皇在有生之年,还真有机会做一回真正的帝王!……即使此愿不遂,源、平两氏也能互相制衡,于皇室而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好事,好事啊!

法皇心中暗喜,但也自知说话不算数,便找来平宗盛商量。

这个刚接班的平大人倒也实在,直接给了法皇一个掏心窝子的回答:“这个提议确实不错。不过,先父去世前特地嘱咐过,就算我平家还剩一个人,也要灭掉源氏。所以这个提议,宗盛万万不能同意。”

听听,多实在,一句虚的都没有。

提议虽没获准,但源赖朝很满意,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他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法皇:我源赖朝和平氏不同,平氏肆意专权,而我对法皇可是忠心耿耿的……您要是觉得平氏靠不住,可以来找我。

“师出无名”是兵家大忌,讨伐平氏总得有个理由,而“奉法皇之命”无疑是最好的理由。源赖朝希望经过这封信的铺垫,等到有一天时机成熟、他要出手时,法皇会毫不犹豫地站在他这一边,给他一个天经地义的名号,而且保证只给他一个人。

源义仲,我亲爱的堂弟,最后的胜利只能属于哥哥我一个人。和我争,你是想都不要想的。

也许大家看到这里会想一个问题:既然同为源氏,不能合兵一处吗?要知道捆起的柴禾不易断,源义经不就投奔了源赖朝吗?

答案是不能,打死也不能。

原因有二:第一,源义仲与源义经不同,他不是源赖朝的亲弟弟,只是一个堂弟;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他与源赖朝有杀父之仇。

前面说过,源义仲两岁就死了爹,而他之所以两岁丧父,需要特别“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源赖朝的大哥源义平。

换句话说,源赖朝的大哥就是源义仲的杀父仇人。

杀父仇人的弟弟自然是无论如何不能投奔的。

从1181年下半年开始,源义仲的队伍一路顺风顺水,势如破竹,势力范围已经突破了信浓国,开始步步向京都逼近。

而就在这支北国源军胜仗连连的时候,源义仲并不知道,在不远的关东,有一位堂兄正在默默为他祈祷:义仲,加油!拿出你所有的本事,我祝你早日打进京城。

3.京城易主

义仲果然不负堂兄所望。

1183年5月,一个爆炸性新闻打破了关东的平静。

就在5月11日,源义仲率两万主力军在砺波山大败平军。这意味着什么呢?砺波山离京都已经近在咫尺,过了砺波山,京都便无险可守,源义仲的大军攻入京都,就是迟早的事了。

这一天终于要来了。

源赖朝平静的眼中闪过两道兴奋的光芒。这个堂弟攻入京都,他用脚趾头想都能想到会发生什么事。那个大老粗,打打杀杀还说得过去,一旦进了京……呵呵,想到这里,源赖朝上翘的嘴角越发向上扬了扬,一个想法跃上心头。

于是数天之后,一个消息忽然在京都传得沸沸扬扬——源赖朝要打进京都替法皇除奸,平氏很快就会彻底完蛋!

不过谣言一传开,很快就有头脑清醒者表示怀疑。攻陷砺波山的明明是源义仲,要打进京都的,也应该是源义仲啊!关源赖朝什么事?

然而异议一出来,市面上很快又有了解释。源赖朝是源义仲的堂兄,也是源氏正统,源义仲举兵反平,自然是奉了堂兄之命。所以灭平氏之功,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在源赖朝的头上。

传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便在京都及其周围各国播散开去。

源义仲知道这件事,是在率军赶往京都的路上,不过他倒并不以为意。

谣言嘛,终究不过是谣言,我源义仲到底是不是奉了那源某人之命,待我进了京都,一切不言自明。

信心满满的源义仲哼着小曲赶他的路。砺波山离京都实在是很近,6月底,大军眼看就要抵达京都城下。

京都有20年没这么乱过了。

20年前,这里也曾有过一场血腥的厮杀,那时满城哭号、生灵涂炭。涂炭过后,源赖朝便失去了他的父亲,源氏力量也从此在京都销声匿迹。

20年后的今天,又一场源、平争霸似乎已经箭在弦上。而这一次,还会像上次那样惨烈吗?

城北,是一路所向披靡的源军,随时可能攻城;城内,是焦虑不安的平军,他们很久没像今天这样被动了,恐慌的气氛犹如瘟疫,在平军阵营中迅速蔓延。

然而要说此时最恐慌的,其实还并不是平军士兵,而是京都城里的老百姓,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加懂得战争的可怕。无论谁胜谁负,战败的一方一定会在撤离之前大肆抢上一票,而战胜的,则会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抢掠,再接下来,就是一场同样严酷的统治,这是比较好的结果。

如果稍微坏一点,双方都有可能抓百姓上战场,拿百姓当活盾牌,打败了杀几个百姓泄愤更是稀松平常。总之,杀人、占地、烧房子,一切皆有可能。

自古百姓应对战乱,用得最多的办法就是跑,这一点日本人也不例外。6月底,战争还没打响,一些具有前瞻性思维的农民已经开始拖家带口往城外逃了。

7月初,源军正式抵达京都城外。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预想中的惨状并没有发生。因为平军没有给源义仲一个羞辱他们的机会,早在源军开始攻城之前,平氏掌门人平宗盛就已抢先一步,带着平氏一门所有将领和军队从南城门逃出,向西南方向撤退了。

平军崩溃得快如闪电,快到源义仲眼睁睁看着平军撤退都不敢去追,他怕中埋伏。也许在以往的交战中源义仲确实中过平军的埋伏,不过这一次,他可真是冤枉了平军。替平军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这回真没使诈。

是的,这头骆驼已经撑到了生命的极限,一根轻轻的稻草也能把它压垮,更何况是一场战争呢。

7月,平氏放弃了最后的抵抗,终于撤离了京都。虽说打仗屡战屡败,但从撤退速度来看,平军还不失为一支正规军。在撤退的过程中,他们还做出了一件比较值得称道的事——没有掠夺百姓。

当然,不掠夺百姓不等于不掠夺别的,事实上,他们掠走的是一个人——天皇。

5岁的安德天皇在平氏撤退当天被掠走,和他一起被掠走的,还有他的“三种神器”。

什么叫“三种神器”?

简言之,就是天皇登基时必备的三件宝贝:八咫镜、草薙剑、八尺琼勾玉。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类似中国皇帝的传国玉玺。有了这三样宝贝,天皇才是真正的天皇。

平氏掠走天皇和这三样宝贝,就等于向全日本人民坚定而清晰地表达了一个决心:今天的离开意味着明天的归来,早晚有一天,我们平氏还会卷土重来。

不过决心归决心,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反攻不是那么容易的。

平氏前脚走,源义仲后脚就率大军“上洛”了。

又一个名词解释:什么叫“上洛”?

我们说过,日本古代的京都(今“京都府”),是按1∶1的比例模仿中国唐代长安城所建。长安城东西对称,所以京都自然也是东西对称。

然后日本人又觉得,都城光建得一模一样还不够,连名字也要模仿一下。于是,整座京都城便从中间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面一侧叫“长安”,东面一侧叫“洛阳”。后来由于“长安”湿地较多,不适合居住,渐渐就荒废了,大家便都搬到了“洛阳”。

所以,古代日本人进京不叫进京,叫“上洛”,就是“上洛阳去”的意思。

不过,雄赳赳、气昂昂挺进“洛阳”的源义仲,犯了一个一般人看来比较低级的错误:他带的粮草只够大军吃到“洛阳”,刚到“洛阳”城门口,大家就没吃的了。

孤军深入,粮草不足,从兵法上说,一般只有一个结局——必死无疑。

但那是一般情况,源大将军可不是一般人,事实上他早就想好了解决之策:就地征粮。

早就听说京城富裕,等杀到京城,全天下都是我的,想拿什么拿什么,还自带什么干粮啊。

明白了吧?粮草啊,源大将军不是忘带了,而是压根儿就没想带。

其实按说,富庶的京城人民拿点粮食出来拥一下军,本来倒也不是什么难事,不过不巧的是最近几年天灾不断,京城人民也很多年没吃顿饱饭了,哪弄粮食孝敬军爷去啊?

一瞧这光景,源义仲不乐意了。怎么着?没有?平氏在这的时候咋就要什么有什么呢?欺负本将军初来乍到是不是啊?行,没有是吧,小子们,给我抢!

于是,一个从北国山区来的将领,领着一群从北国山区来的士兵,在京都城里充分贯彻了一把民主精神。大家各凭本事,各抢各的,饿死还是撑着,全凭各人两只手。抢劫目标是除皇室以外的所有京都常住人口,管你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一个都不能少,可谓把民主精神贯彻到了千家万户。

据一部可信性较高的史书《玉叶》记载,当时的京都“洛阳”,除武士(当然,这里指源军)以外,几乎人人都食不果腹;从各地运往京城的贡品,无论多少、贵贱,在路上就会被抢劫一空;京城周围的田地被马蹄肆意践踏,仅有的一点成活的庄稼竟被武士用来喂马。

可怜京都百姓,躲过了初一没躲过十五,一场洗劫和杀戮还是没逃过去。

然而就在京都饿殍遍地、哭声漫天的时候,一双远在关东的眼睛却射出了喜悦的光芒。

义仲啊义仲,说你笨你还真不聪明。好吧,你接着闹,把所有本事都使出来,我倒真想看看你能闹到什么程度呢。

有人欢喜有人忧。京都城里,法皇终于受不了了,他觉得必须做点什么。于是他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向源义仲询问:可不可以下个命令,叫大家不要再抢了呀?京都可是再也经不起折腾了呀!

不问还好,这一询问顿时捅了马蜂窝,惹得源义仲更加气恼:平氏在的时候,京城里什么时候轮得到你法皇说话?现在我一来,连你也敢说我的不是?

当然,以上是潜台词,源义仲也不是个不讲道理的人,所以从嘴里说出来就变成了下面这几句话:

“军粮不足,将士们到地方上征粮有什么不对?反正又没抢到皇宫里来!负责京都治安的武士,怎能没有马骑?割点庄稼喂马也要惩处?那得惩处多少人?”(《平家物语》)

沟通无果,只能另想他途。想来想去,法皇想到了一个人,那个两年前给他写过一封信、对他忠心耿耿的人。

之前不是有传言说,这源义仲前来替法皇铲除平氏一门奸臣,是奉了赖朝爱卿之命吗?既然如此,眼下能收拾这瘟神的,恐怕真是非源赖朝莫属了。虽说这传言听着有点悬,但如今法皇是打心眼里愿意相信它是真的。

赖朝爱卿,力堪救此危局者,此时唯卿尔。

一封信送出,法皇开始了焦急的等待。

一天、两天、三天……两只手都数完了,关东仍无半点消息。

不过煎熬的日子也并没过太久,9月中旬,法皇没等来赖朝爱卿的回信,却等来了另一个震惊到窒息的好消息——源义仲要走了。

是的,没错,千真万确。源义仲要走了,不但要走,而且还要带走那一帮土匪兵。

原来,平氏7月份撤离京城后,在新任掌门人平宗盛的率领下,南下逃往九州岛和四国岛。那两处岛屿长期以来一直是平氏的传统根据地,平氏在九州、四国,就如同源氏在关东,群众基础十分牢固。而源义仲进京后没有乘胜追击,也给了平氏以喘息之机。所以,两个月后的现在,平军已经重整旗鼓,准备伺机反攻京城。

反攻?先得问问源爷爷我同不同意!

坐以待毙不是源义仲的作风,没等平军杀来,他便先气冲冲杀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