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美学其实很好玩
1049100000030

第30章 应用美学的秘密 (3)

这种建筑理念自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我们看古代城池的地图,大多是方形的城池内有对称的中轴线排列。不过最为出名的中轴线还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和故宫。从最南端的永定门到北面的钟鼓楼为止,一条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将整个北京城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其间的建筑重重叠叠、高低错落、井然有序,故宫中最重要的三大殿则位于中轴线上,很有点像在模仿宇宙的坛城模型。中庸之道还使中国建筑在体量上并不追求过于高大,无论是宫殿还是平房,大多更喜欢横向发展。虽然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建筑高楼的技术,但中国建筑总体上以单层为主。通常以单间的房屋为单位,先组成一个院落,再以无数个院落组成建筑群。这种建筑方式,不仅利于组合,方便发展,还使其具有天人合一的和谐感,使建筑犹如在大地上蔓延一般。

等级制度的体现

儒家崇尚礼制,就是要维护社会的等级和秩序,在《礼记》中甚至规定了建筑应该具备对等级制度的体现。我们从故宫的布局中就能看出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作为宫中最重要的大殿,三大殿都位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左右的各个殿堂、寝宫则都地势低矮。宫中还有外朝和内寝的区分,朝臣和妃嫔只能在自己的许可范围中活动,不得逾越。

在普通民宅中,通常长辈住在上房,哥哥住东边的房屋,弟弟住西边的房屋,女眷居住在后院,不得迈出二门(这就是俗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由来)。其他的正房、厢房、耳房、门厅、走廊、偏房等都各具等级,各房的形制不得逾越自己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使用不同的房,不同等级的房有不同等级的作用。如用来祭祀祖先的祠堂或者堂屋就可以拥有较高的等级。

内儒外道的风格

儒家作为维护中国封建统治的重要精神支柱,具有非常严格的礼制规范。但儒家的礼制过于束缚人性,为了满足精神上的自由,中国传统思想又以道教作为辅助。在建筑上,也体现为方正与灵活风格的结合。

中国的古代建筑大多会按照伦理制度建造庄严的外观,但在建筑的内部,特别是建筑的后部,则充满了诗情画意。中式建筑的屋顶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它从两面、四面、六面、八面到圆顶,具备了多种形态。建筑师们还利用木结构的特点对屋顶进行举折、起翘,制造出形同鸟翼伸展的檐角和柔和优美的屋顶曲线。屋脊上的雕饰、檐口的瓦当、琉璃瓦的色彩,又进一步让屋顶具有了强烈的装饰艺术。因此屋顶的形式成为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之一。

中国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结构方式有点像今天的框架式结构。其中间的墙壁没有任何承重作用,只作分隔用,因此能使房屋内部的空间布局获得最大的发挥。作为房间分隔的建筑构建,通常是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件,能对空间进行任意的划分和改变。这使得建筑的内部空间也可以很好地与外界空间相交流,甚至可以在室内叠山辟石,栽花培木,建造走廊,搭凉棚花架,使空间极富变化。

现代建筑如何在将建筑变成雕塑

我们曾经将悉尼歌剧院看做世界建筑奇迹,对倾斜的欧洲之门瞠目结舌,但现在我们身边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奇异的建筑。有的如含苞待放的花蕾,有的如盛开的莲花,有的如扭动的高塔,有的如缠绕的飘带,有的像是巨大的门,有的像是堆砌在一起的方盒子。我们还能看到如鸟巢般的国家体育场,如方形冰块的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如一只大蛋壳的国家大剧院,如“Z”字拼接为立体窗户形状的央视新大楼。我们已经迎来了建筑雕塑化的全新时代。

现代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变化

现代建筑的模式起源于西方建筑模式,古代经典的建筑模式都非常注重形式美,对于一些大型建筑的建造,形式的需要甚至已经大过了功能的需要。到了19世纪,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拥入城市。城市的扩大,急需大批量的工厂、仓库、住宅、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具有装饰性质的建筑修建费时,又难以增加建筑的层数,为了获得更经济实用的房屋,当时的建筑大刀阔斧地去掉了古代建筑的装饰性,修建了大量以一间间层叠的小房子累积而成的楼房。

摩天大楼一栋接一栋地拔地而起,这些含有大量房屋的高楼,大都形式简洁,能最大限度满足功能的需要。而摩天大楼最值得炫耀的,还是建筑技术的革命使其拥有了建筑新高度。过于简单的形式容易复制,也容易丧失个性。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发达,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怀念起传统建筑的形式美,开始认为简洁的建筑也应该有所修饰。这一思潮,使建筑师们开始将传统建筑中的雕塑放大为整体建筑,用建筑的外形去打造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体,用这一形体来表达建筑的个性。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其后各种以抽象为元素的建筑形式不断出现,建筑在符合其功能性的同时,变得更具形式美。

现代建筑力学让不可能变得可能

现代建筑的变化得益于建筑力学的发展。在过去,西方的建筑师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将建筑的构件一件一件地压在承受重力的墙体上。这导致了建筑下部墙体厚实,同时很难通过开大窗户解决室内光线的问题,这些传统的建筑很难获得较高的高度。

随着数学和力学的发展,在19世纪后期,科学家们弄清楚了建筑结构的内在规律。他们认识到建筑中存在压力、拉力、剪力、弯曲力、扭力??只要找到了这些力的方向,并对其施以反作用力,就能让力与力之间出现稳定的状态,从而形成坚固的结构。建造工程由经验变成了科学,建筑可以通过预先的计算来获得坚固而经济的最佳结构设计。1889年巴黎建造了300米高的埃菲尔铁塔和跨度达115米的机器陈列馆,就是当时建筑结构进步的伟大成就。

现代建筑力学的发展让建筑似乎有了可无限发展的高度。2010年1月落成启用的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建筑高度达到让人瞠目的828米。其启用典礼的整个过程由当地媒体作全球高清直播,全球20亿观众收看,可见人们对建筑奇迹的关注与好奇。

现代建筑材料支持更多造型

建筑力学发展的同时,建筑材料的改进则让建筑变得更为坚固而轻盈。

由沙、石子、水泥混合水而成的三合土能承受强大的压力,但拉力的承受能力很弱。建筑除了有向下的压力外,还要受到风传来的扭力和弯曲力,又有梁传来的剪力,所以为了使建筑获得更为坚固的效果,工程师们又在水泥里添加了能同时承受压力和拉力的钢筋,这就是现代建筑中被广泛使用的“钢筋混凝土”。钢材和混凝土混合的建筑材料,具有超高的可塑性、易建造性、坚固性,给予了现代建筑在造型上更多的支持。

科学的力学计算和先进的材料,使过去认为的不可能一一变成现实。现代建筑工艺,几乎可以建造任何的设计形式。

影视中的应用美学

看电影电视是我们现代生活的重要消遣内容,一方面我们在选择喜欢的影视作品,另一方面电影电视又在引领我们的视觉享受。多种美学知识在影视中的应用,使今天的荧屏更为精彩与唯美。了解影视中的应用美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评判一部影视作品的质量和了解创作者的用心。

色彩能让电影更吸引人吗

随着色彩在电影中运用技巧的日益成熟,色彩让电影的表现变得更加丰富。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有一层淡淡的黄色,使画面有一种年代久远的感觉;周星驰的《大话西游》采用了近红的暖色调,突出了它的解构性;而《午夜凶铃》等恐怖片,则使用了大量的冷色调,让影片看起来更为阴森恐怖。

我们现在几乎能一看到电影画面的颜色,就判断出电影的类型。色彩柔和的影片,大多温情而细腻;色彩感尖锐的影片,更倾向于文艺;饱和度高的明亮影片,大多是时尚片或者喜剧;有暗淡阴森色彩的影片,则具有魔幻或恐怖的特色。在现代电影中,色彩已不仅仅是吸引人的手段,更是电影重要的表现语言。

对电影色彩运用的质疑

一些电影评论家指出,强烈和刺激的色彩会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的注意力从电影的叙事性中游离开去,色彩不过是光的把戏,不应该为其损失电影的本质。有的电影评论家则认为,色彩让电影具备了绘画感,但也同时让影片的静态感得以增加,使影片显得缓慢而沉重,导致故事产生呆板感。而许多电影人都认为,表现战争、死亡、暴力、恐怖、心理的影片,根本不适合使用色彩。

这些确实是色彩在电影运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一些蹩脚的彩色电影,只有空洞的色彩,看上去华丽异常,可看过后却无法获得深刻的美感享受,只剩一堆色彩而已。所以优秀的电影人开始尝试对电影颜色进行控制,他们通过生理和心理学研究实验发现,人们对颜色的感受并非色彩本身,而是色彩的价值,这使他们明白了色彩不一定要真实,而应该根据不同色调的价值和心理与戏剧的含义去运用色彩。

有的电影人认为,当电影人懂得运用色彩在情调方面的潜力时,才是电影色彩的真正实现时间。

极具表现力的电影语言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电影,是意大利著名的现代主义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这是一个讲述因车祸使精神受到刺激而对世界充满病态感官的女人的故事,它是导演对工业文明使人际关系成为荒漠的思考。在女主角为儿子所讲述的虚构故事中,有蓝色的大海、红色的沙漠,但现实却是由成排的厂房、工业设备及浓烟滚滚的烟囱组成的灰色画面。影片的结尾处,灰色的天空下,女主角绿色的外套是最亮丽的色彩,这仿佛象征着女主角对自然的渴望。在安东尼奥尼的影响下,电影画面开始具有了调色板的功能,导演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象征。

于是,马龙·白兰度主演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弥漫着扑朔迷离的黄色,让整部电影充满了热情、欲望和疯狂;2008年的美国影片《旧爱新欢》中,男主角绿色的房间,女主角粉红色的房间,以及白色的客厅,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对比。《红高粱》中,张艺谋则使用滤镜把一望无际的高粱地处理成红色,利用红色代表生命的勃发和情感的宣泄。

色彩甚至也成为了戏谑的元素。在《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蓝色的停车场、绿色的厨房、红色的餐厅、白色的卫生间、黄色的医院、金色的藏书间,都具有隐喻,女主角的服装在不同的场景中色彩错乱,仿佛是一场戏谑的色彩玩笑。

是什么让电影画面更艺术了

虽然电影和电视都是活动的视觉艺术,但是电影一直拥有更高的地位,究其原因,是电影比电视在制作上更为精良的缘故。电影通常耗资巨大,充裕的资金能让导演在各方面精益求精,包括在画面上,也能追求一种完美的艺术效果。我们在超大的银幕上,可以看到光影、颜色、构图的完美组合,每个镜头都着力于使用最具表现力的画面语言。可以说,拥有唯美的画面是电影非常大的特色。

静态镜头最具艺术效果

观众在电影的唯美画面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绘画技巧:将重要事物摆放在黄金分割点,运用光线的空间塑造力,使用色彩的情感表现力。几乎所有的绘画技巧,我们都可以从电影画面中获得。有的导演为了获得绘画般的画面效果,喜欢使用定点拍摄的模式。就是在一段镜头中,将摄影机固定在一个地方进行拍摄。这样的拍摄可以先通过镜头获得绘画般的背景构图模式,演员再在其中进行表演。英国导演格林那威就是这样的导演,他是绘画专业出身,先天对绘画充满了热忱,所以他喜欢使用大景别的镜头,其画面构图也极为讲究。这样的镜头使观众的视觉如同在剧院一般,这也使他所使用的演员,不仅要善于表演,还要善于运用戏剧中的站位、肢体语言等技巧。

静态镜头确实可以制造绘画感超强的艺术画面,所有成功的影片中最美的画面,几乎都是静态的。我们从极为崇尚艺术感的王家卫电影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这种镜头。

动态镜头也能具备艺术感

虽然静态能制造艺术感,但电影最大的特点还是具有动感。当一格一格的画面被连续播放时,动感产生了。如何让静态的画面在动态中获得更美的表现,就成为电影画面非常重要的探讨内容。最经典的动态艺术效果,莫过于乘着小船在风浪中驶向阴暗的前方。这样的镜头也会预设一个艺术化的构图模式,摄影机会被放到船中乘客的位置,甚至船舷的位置,让整个画面晃动起来,以制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利用透视线条制造的运动镜头,不仅能提供强烈的空间感,也能让画面具备强烈的构图感。向下俯冲的镜头,在隧道中穿梭的镜头,不断奔跑的镜头,都是绘画想达到而无法真正达到的,绘画只有通过透视线条的加强来表现动感。而电影则可以轻松跟随这些运动,甚至也能通过运动来表现空间感。但有些电影中仍然借用了这些透视线条,那是为了强化电影画面的绘画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