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美学其实很好玩
1049100000029

第29章 应用美学的秘密 (2)

战后美国的大批量生产,曾经制造了大量方正而缺乏修饰感的商品。这对当时将风尚从繁复转为简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种粗犷的简洁风,也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美国的工业化产品大多有此特征,就像IBM笔记本电脑,虽然在当时也算是奢侈品,但设计元素之简单,使它看上去简直就像一个方正而笨重的黑盒子。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细腻的流线条开始受到青睐,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注重为产品制造流线型的外观。大部分笔记本电脑开始改变其外形,将方正的边角改得圆润一些。一方面保留了方正的外观,一方面在细节之处进行线条的柔化处理,这样既保留了稳重的外观,又符合新的时尚,更能突显细节之美。

现代商品大多有简洁明快的外观,简洁的几何造型加上流畅圆润的线条,是最主要的造型方式。这种简约之风源自抽象主义的理念,它让物品具有化繁为简的美态。

香奈儿是将简约普及化的重要人物。作为法国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她一早就厌倦了繁复的女性服装,她推出的服装大多方便易穿。而她精心打造的香奈儿5号香水,其瓶身也一反当时时尚界的奢侈之风,只是简单地略带圆弧的方形,在刚开始推出时被批为丑陋,但就是这款“丑陋”的瓶子,让当时的女性感觉到了自由的新意,竟让它成为了最知名和畅销的香水。直到今天,它的造型也没有改变过。

香奈儿在晚年进一步对服装进行了简约化设计,虽然当时没有获得法国时尚界的认同,但美国的工业化生产帮助香奈儿占据了美国的市场。战后美国强大的经济影响力,使这一风格反流回欧洲,最终波及全世界。所以今天受到欢迎的产品,大多有简约的外观,这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的标志之一。

追求新意

商品从来都是求新的,要让它和别的商品有所区别,就必须有自己的新意。抽象艺术的造型法,其实就是做减法和加法。先抽离造型中过于复杂的元素,再加入一些细节或者风格元素,就能让产品的外观不失简约,又富于变化。

将两种几何造型相结合是最简单的造型变化,通过其本身几何造型的变化和组合的变化,可以获得非常丰富的外观效果。如酒瓶,大多都是不同圆柱体的组合,单靠对圆柱体大小、高度的改变,就能彻底改变酒瓶的造型风格。

将民族风融入简洁的造型中,也能制造有新意的外观。现代的中式简约风格,其实就是在最为简单的造型基础上,增加简化了的某一种中国风元素。这是通用的民族风添加方法,如果民族元素过多,增加到两种以上,它所拥有的现代设计感就会荡然无存,风格反而变得过于老旧,显得不伦不类。

对情感的慰藉

无论怎样设计外观,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产品的外观应该具有情感的慰藉作用。在中国,传统的物品一定要有吉祥的形体,可以借助它们来表达吉利的寓意和追求。在西方,也会通过具有宗教感的十字架、玫瑰形等物品来获得情绪慰藉。现代文明以对科学的崇尚为美,所以在产品的外观中,科学的理性是一定要遵从的。科学的理性原则,原本就符合人性所需。如具有平稳造型的物品,能给人带来安稳感;具有秩序性的物品,能让人获得安全感;外形圆润的物品,有很强的容纳感;线条流畅的物品,更符合人体力学的原理。

相反,现代艺术大多具有烦躁、机械的特征,所以我们生活中的物品理所应当具备更强的情感慰藉作用才行。

建筑中的应用美学

建筑是我们的居住之所,最初的建筑只注重实用,但随着建筑水平的提升,建筑也开始不断美化。这使建筑不仅具有不同的风格,还独具造型的艺术美。

为什么古希腊建筑能影响整个欧洲的建筑模式

西方建筑起源于古希腊建筑,这也是现代建筑的根基。我们从今天的希腊神庙中可以发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文明已经拥有了相当发达的建筑技术。现在留存于世的帕提侬神庙、宙斯祭坛等建筑,可以算是建筑历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建筑在尺度、体量、材质、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拥有完美的技术和技巧,其上的绘画、雕刻更带来卓越的美感。古希腊建筑因此也具有了超越其他建筑形式的持久魅力,在两千多年中一直影响着西方的建筑模式。

被不断继承的模式

古希腊建筑的模式被后世的许多人模仿、借鉴。古罗马建筑受古希腊建筑的影响最深,几乎都是在古希腊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在古罗马时期发展了一种混合的柱子模式(罗马柱),这其实就来源于古希腊柱式。

古罗马建筑师、工程师维特鲁威写了一本《建筑十书》,这本书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建筑构图原理等方面总结了古希腊建筑的经验和当时罗马建筑的经验,是西方建筑史上最古老的建筑学专著。这部著作后来成为西方建筑最重要的指导教材,一直在建筑界流传。依靠《建筑十书》,古希腊的建筑精华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虽然在这过程之中有对其模式风格的扬弃,但它的影响始终难以从西方建筑师的模式库中被完全消灭,以至于现代建筑中也会出现古希腊建筑理念的光芒。

以比例为美

古希腊的数学非常发达,所以古希腊的建筑师在修建房屋时,将比例运用到了建筑各处。如将房屋的平面构成1:1.618或1:2的矩形,这样的房屋匀称而大方。比例之于古希腊建筑,就是一种理性美的体现。古希腊人对建筑的比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在《建筑十书》中记录了古希腊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柱子,必须具备一定的比例原则,其比例规定的范围涵盖了包括柱础、柱身、柱头整个柱子的尺寸,还更进一步地包括了基座和山花的尺寸比例。其细腻程度,令人咋舌。

《建筑十书》还认为,古希腊建筑的这种比例美,源自对人体比例美的崇尚。维特鲁威认为多立克柱式就是模仿了男性的身体,其柱身底部直径和柱高的比例,与男性足长和身高的比例一致,这使多立克柱拥有了雄健沉稳的阳刚美。而科林斯柱则参照了女性的身材比例,使其看上去苗条而柔美。

维特鲁威的这一论述,对文艺复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达·芬奇的人体比例论就是在《建筑十书》的基础上经过更细致的研究所得到的。

以雕饰为美

古希腊建筑与雕刻艺术紧密结合,在古希腊的建筑中,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多种雕饰艺术,这让整个古希腊建筑仿佛是用石头雕刻出来的艺术品。在多立克柱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极具阳刚之气的凹槽;在爱奥尼克柱式的柱头上,我们可以看到流线状的旋涡;在科林斯柱式的柱头上,我们可以看到忍冬草叶片组成的花篮;在女郎雕像柱上,我们发现柱子就是一个个神态自如的少女;在两面斜坡状屋顶形成的山花墙上,则更多地布满了雕饰。

古希腊雕塑原本就已经具备完美的技术,当它与建筑相结合时,就让古希腊建筑更显示出神秘与高贵之美来。这种在建筑中对雕塑的重视,使西方建筑也尤其注重建筑模式的雕塑化,连整体建筑也要有雕塑般的强烈形体感。在一些注重装饰艺术的时期,建筑上的一些雕塑、绘画细部都可能是由建筑师亲自完成的,这也使许多艺术家同时兼备了建筑师、工程师的身份。

以整体为美

古希腊建筑除了讲究单独的建筑美,还认为建筑在整体上应该具备和谐、崇高的特质,雅典卫城可以说是集中这一理念的场所。

卫城是古希腊人祭神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冈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所有的建筑都顺着山势而建,利用山势的高低起伏制造错落感。位于顶端的神庙是卫城的中心,其庞大的体态将其从众多的建筑中突出,获得了使视线集中的效果。对于各建筑之间的布局,则注重了平衡和不平衡的变化,使我们在任何的角度,都可以感受到建筑之间的和谐。

卫城的建筑群落模式,影响了西方建筑的群落模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平衡中求变化,成为西方建筑群落的主要布局观念。

哥特式建筑为何又高又瘦

西方建筑除了古希腊建筑闻名于世外,最为世人称道的,就是哥特式建筑。哥特建筑整体上高耸而瘦削,体现了西方卓越的建筑技艺。在建筑风格上,它一方面华丽非凡,一方面又充满了神秘、哀婉、崇高的情感。哥特式建筑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西方美学不可忽视的光彩。

罗马风的发展

欧洲文明其实在9世纪时已经开始出现,在建筑上就体现为罗马风的回潮,当时的僧侣利用古罗马废墟的材料来建造修道院,发展基督文明。

在公元1000年前,欧洲曾经有一种传言,认为基督会在千禧年重生,人们为了获得神的眷顾,就用更大的热情去建造教堂。于是罗马风在法国形成,并迅速发展。此时的罗马风建筑采用了古罗马建筑的结构、技术和方法,如拱券、穹隆。新加入的高塔,是西方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将高塔组织到建筑构图中来。另一个重要的改造是将木造天花板由石头的半圆拱顶所代替,又产生了扶壁、肋骨拱、束柱等建筑结构,以用来支撑顶部的重量。如此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大,但由于窗户窄小,所以使其充满了阴森而神秘的气氛。

罗马风建筑的结构模式,使建造复杂而高大的建筑成为可能。它完美地将沉重的结构和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了起来,为后来的哥特式建筑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上升的高度

教堂的作用是为了感受神迹,聆听教义,所以它一定要拥有可以接近上帝的高度,于是人们希望教堂能越建越高。尤其是从11世纪下半叶开始,民主的出现使人们对公共活动的兴趣日益高涨,教堂不仅仅是宗教的圣地,更是炫耀城市的一种方式。比谁的建筑更高更大,成为当时建筑的一种时尚。由于罗马风建筑已经解决了如何将沉重建筑拔高的问题,所以从12世纪开始,欧洲的教堂就开始了拔高的比赛。最开始是钟塔的高度,一座高过一座,其后整体建筑的高度也获得了提升,使教堂内部的空间高度远远超过了实用所需。

这样的拔高,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艺术效果。超高的空间感在各种立柱、拱顶线条的指引下,具有强烈的上升动态,线条的细腻流畅使整体建筑看起来更加轻盈。站在这样的建筑之中,人会显得非常渺小,但上升的空间和轻盈的拱顶,使人感觉天堂仿佛就在穹顶的尽头,神迹会顺着神的眼神落到敬仰他的世人身上,而人的精神也可以由此而上,直达天堂。

哥特式建筑由此几乎成为最能表达基督精神的建筑模式,也是欧洲建筑的精华所在。

哥特式装饰

哥特式建筑仍然喜欢古希腊式的复杂装饰,其繁复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这些繁复的装饰都以不破坏建筑内的垂直线条为限度,所以那些雕刻在石头构建上的雕饰大多轻盈美观。这一审美,使得线条本身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段。哥特式大门的设计,就是轮廓线条的层层向内推进,以此制造进深感。这种对垂直线条的强调,使建筑风格和结构手法形成了有机的整体,令教堂的内部空间高大、空旷、单纯、统一。

花窗玻璃的出现,则形成了哥特式建筑独特的华美之风。由于罗马风建筑过于阴暗,为了增加光线,哥特式建筑不断增加窗户的面积,最后整个教堂都采用了大面积的排窗。这些窗户不但高大,还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在光线问题获得解决的同时,为了进一步宣扬神与光的联系,哥特式建筑借助了阿拉伯国家的彩色玻璃工艺,利用五颜六色的玻璃拼组成一幅幅宗教故事,以宣传教义。这些花窗玻璃以红蓝为主,蓝色象征天堂,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在光的映照下,花窗玻璃为教堂内部制造出灿烂而富丽的神秘感,一如神圣之光照耀世间。

为什么中式建筑大多很对称

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差异很大,从根本上来讲,这是由于文化差异的缘故而形成的。中国的儒道思想,创造出了与西方基督文明完全不同的建筑模式。

中庸的理念

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它是指儒家所认同的做事不偏颇、行为适度的准则。儒家认为,行“中”道才能符合宇宙规律,所以强调万事万物都应该具备这一原则,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在建筑中,中庸之道为建筑平面上的对称。中国建筑在群落的布局上,非常讲究南北向的中轴排列,这条中轴线就好像是建筑群落的中枢神经,将最主要的建筑串联起来,而其两旁的建筑则都对称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