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美学其实很好玩
1049100000026

第26章 鉴赏最美的经典 (6)

从内容上来讲,闲章传达了多层意思。比如说,石涛的印章上刻着“苦瓜和尚”、“瞎尊者”等,这些都是他的别号。还有高凤翰的印章上刻着“左以拙妙”、“左手”,原来他的右手残坏,后改用左手写字作画。也有许多印章内容是短句,蕴涵丰富,反映了作者的情感、艺术趣味及处世见解。从构图上来看,闲章还有调节画面的作用。在画上用来“镇角”或起“引首”作用,或用在太过空白之处起调补作用。

鉴赏诗歌

在语言的艺术形式中,大约没有哪种形式能比得上诗歌。它在人类的文明之初就已经出现,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直至今天仍然散发着其独特的光芒。品位鉴赏某一个时期的诗歌,你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整体气象。

音律是诗歌最重要的标准吗

流芳百世的诗词,必定有上佳的意境和韵味,注重突出对生命与灵魂的感受,形式倒在其次。但是诗词区别于小说、散文等其他体裁,就在于诗词的音律。写一首诗词如同造屋,音韵节奏就好比梁柱,倘若没有梁柱立基,那房屋终难稳固。所以说,诗词的基础是音韵和节奏,千百年来,这已成为诗词的重要标准。

诗歌讲求节奏韵味

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密切,诗人在写诗时会注意声音的表现,用语言去影响读者的情绪,调动声音去打动欣赏者的心灵。我们知道,音乐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语言也不例外。富于节奏的诗歌,就能制造一种乐感,让语言拥有更丰富的变化,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

诗歌的形式有很多,诗、词、曲等都属于诗歌。在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在则统称为诗歌。诗歌须按照一定音节、韵律的要求来进行创作,以使其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令朗读变得朗朗上口。虽然押韵的不一定是好诗,但好诗大多要求有韵味和节奏。

唐代以前的诗歌没有严格的音律规定,但是声韵都很和谐悠扬。究其原因,是因为诗歌和音乐基本相通,有的诗词甚至就源自歌曲。《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九歌》,都本属于歌曲,是一种将歌词和音乐分离的记录方式,但它们最终在流传过程中彻底摆脱了音乐的束缚,成为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

民歌对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民歌作为歌曲的源头,先天拥有音律和节奏的特征。它们不带矫饰,充满自然谐和的韵味,是官定音律无法改变或取代的。由于诗词最早脱胎于歌曲,它就自然具备了民歌的节奏与音律,可以说是文字化的音乐。

以音律发展诗歌

汉武帝设立乐府,把诗词的音律之美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虽说后来诗词和音乐脱了节,但是诗人仍充分保持了诗词中的音韵美感,并没有因为缺失音乐伴奏而忽视音韵的调配。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在诗歌用韵方面加上限制,不利于诗歌的发展,但也明确了音韵和诗歌的不可分离。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在唐代的都城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节拍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语句,这就是最早的词了。宋代长短句的广泛运用,打破了唐代五言、七言律绝的刻板规范,使词句和音乐更为接近。元代散曲杂剧开始流行,元曲本身就是歌曲。曲牌受契丹族、女真族和蒙古族音乐的影响,为了配合胡乐,风格上和宋词很不一样。这也表明,诗歌的风格和形态,都受音乐的统驭。

诗与词的音律

诗歌按照音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大多数汉赋、乐府诗等都属于古体诗,比如《楚辞》、《敕勒歌》等。古体诗不讲究对仗,押韵较自由。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虽说古体诗押韵较自由,但是也讲求音律之美,比如《木兰诗》的语言音律就都十分整齐。古体诗和近体诗都追求音律的美感,只不过近体诗对音律有严格的规范,这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标准。

词大致可分小令、中调和长调。一首词分成上、下片或上、下阕,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启,句式也有同有异。虽然词的音律不如诗来得工整,但它实际对每句的音律、节奏都有严格的限制。一个词牌的词,就只能按其字数、韵律进行创作,否则就会不合音律。而各词牌的音律则注重创造一种离合回旋、若往若还、波澜荡漾的效果。

中国诗词的平仄韵味

中国文字一字一音,加上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使其本身就具备了很强的变化性。这使中国文字,拥有音乐化的先天特质。

中国人将五个声调归为“平声”和“仄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就是通常说的“一声”、“二声”;古代“上声”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的“三声”;古代“去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好的诗歌都讲求平仄变化,但古代许多字的读法与现在普通话的读法是有区别的,因此,现在有的诗歌用普通话读起来,跟当时文字的音律变化是不同的。

唐诗为何能成为诗歌的最高峰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是诗歌创作的高峰,盛唐时期诗歌便是这个高峰的顶点。这座高峰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与诸多因素有关系。

经济文化的发达

唐代在建国的7世纪初到安史之乱以前的8世纪中叶,100多年来经济一直处于上升中,经济的发展必然促使文化的繁荣。就算在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南方的开发和南北交通通畅,经济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是唐代诗歌快速发展的温床。

在这个时期,五言、七言古诗已经成熟,绝句和律诗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可以提供给唐代诗人自由采用的形式。前辈积累的艺术经验,充分展现了多种形式的语言美。唐代的诗人借鉴了这些经验,再凭借个人的灵性,扩大了诗歌的反映面,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

广泛的群众基础

唐代的统一,结束了多年的混乱局面,是一个各民族由斗争转向融合的过程。加上当时与外邦的交往日益频繁,使各个阶层的生活都变得丰富多彩,这为诗人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养料与素材。

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的唐帝国,对各种文化思想,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如儒、释、道三教始终并存,各种外来宗教也没有受到限制。当时人们的思想都比较活泼,言行很少受到拘束,为诗歌的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当时,几乎人人都喜欢写诗。另外,唐帝国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制定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而进士是科举中最重要的,进士的考试就是以诗赋为主要内容。士子为了前途,定会多多钻研,这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

盛唐诗是极品中的极品

诗歌在盛唐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以始于755年的安史之乱为界限。在安史之乱之前,诗人们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有的追求隐秘,爱好自然;有的追求功名,向往边塞。孟浩然、王维等诗人,喜欢写幽静的景色,衬托宁静的心境;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的诗作,集中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积极进取精神,塑造了边疆战士的英勇形象,又充满对和平的向往,交织着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悲凉慷慨又缠绵悱恻。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界限,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转折点,很多诗人都经历了这场军阀叛乱。有的诗人依然在怀念盛唐气象,意志消沉;有的诗人则比较警醒,敢于站出来为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疾苦作诗。

品味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

安史之乱之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安史之乱之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是中国诗歌的两座高峰。李白的诗歌多数源于《楚辞》,充满了浪漫、诡异、奇特的想象,拥有最为自由的情思。“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了表现愁绪,李白可以将三千发丝夸张到三千丈的程度,其骨子里的狂放使其与众不同。李白毫不掩饰自己对功名的向往,同时又对不合理的官场现象嗤之以鼻,可无论什么题材,在他的笔下都大气磅礴,拥有一种高洁之美。故而李白被誉为“诗仙”。

杜甫的诗歌大多出自《诗经》和乐府诗,他直面现实,抨击黑暗,反映民间的疾苦,他的诗如同史笔一样尖锐,因此有“诗史”之称。在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正忧国忧民的杜甫。杜甫还拥有非常高的诗艺,尤其擅长律诗,在诗意深刻的同时,还拥有最完美的形式,加上他为人高尚,因而获得了“诗圣”的称号。

宋词为何更有乐感

词,原本是配合隋唐以来的燕乐而创作的歌词,后来才逐步脱离了音乐,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晚唐五代期间,词逐渐流行起来,及至北宋,词风大盛。在宋代,宋词成为这个历史时期文学上最有成就的代表。宋词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音乐性是词的本质属性,因此宋词更有乐感。

宋词的参差之美

宋词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故称宋词。宋词与唐诗交相辉映,并传于世。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称为填词。渐渐地,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如《乌夜啼》的词牌格式是“(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全词又分成两个部分,前部有三个平韵,后部有两个仄韵、两个平韵。我们对照看李煜的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就严格遵守了这种格律。

五言、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长短句的广泛运用,打破了唐代五言、七言律绝的刻板规范,使词句和音乐更为接近。

宋词是当时的“流行歌曲”

作为一种音乐文学,词同时还是一种口头文学,所以必须好懂、好听。其实,苏轼的以诗为词和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在当时并不为人认可,反而是秦观的词被奉为正宗。究其原因,词以婉约为宗,这是由它的音乐性所决定的。作为文化娱乐的一部分,宋词均由妙龄女子吟唱,莺莺燕燕的歌喉所唱的正是经女音化、软处理过的婉约小词。再加上词最初的兴起是在南方,柔美婉约的曲调美,就成为了词的重要特色。

许多宋人词作,原来写的就是歌词。懂得音律的人,自然能够充分发挥音韵的巧妙搭配,柳永、周邦彦、姜夔等都通晓音律,既能根据古乐翻新调,又善于创造谐和音谱的词,把词的音韵之美带上一个高峰。姜夔本身是位音乐家,他写的词,平仄调配恰当,音节清婉感人,非常适合吟唱。还有柳永,可以算是当时的一位杰出流行歌曲的歌词作者。“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可见他写的歌也算当时的流行歌曲了。由此可见,诗词能够普遍流行,不仅与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关,也基于音韵的调配得宜。

不同的宋词风格

宋代词人创作风格各异,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婉约派的词富于乐感,委婉柔美。以柳永为代表,反映市民生活,擅长慢词长调创作,体现了音律之美。李清照继承了柳词风格,其词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充满了音乐之美。

豪放派的词,豪迈奔放,以苏轼、陆游、辛弃疾为代表。有人认为苏轼创作的词,不守音律,其实苏轼作词也严守声律、辨四声,即使对入声要求也特别严格,所以苏轼也是音律大家。苏轼以诗为词的创新主要在题材风格方面,是在辨守音律的前提下进行的。还有周邦彦、姜夔等词人所作的格律词,辞藻工丽、音律典雅,在宋词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一首词和一首诗最明显的一个外部特征区别就是长短句,除此以外是词牌名。古代很早就开始填词作曲了,人们只须按曲作词就好了。词作为抒情言志的载体,是与音乐紧密结合的典型。比如在敦煌发现的五代《云谣集杂曲子》,就是一个歌词本,歌词上的词牌名就说明了歌名、乐曲和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