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美学其实很好玩
1049100000024

第24章 鉴赏最美的经典 (4)

还有一幅《出塞》,画的是“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这幅画很大,场景很多,重峦叠嶂,有关塞,有明月,一个披甲武将正下马与故人告别。虽说这样的画面跟诗中景物相比,一样都不缺,但与这首七绝诗的意境相较而言就显得苍白无力多了,缺少了简单语言中内含的激情与意境。这样的“画中有诗”,一般并不可取,但也有人不以为俗,反而激赏不已。

“画中有诗”的“诗”字,与其说是“诗歌”,倒不如说是“诗意”,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诗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文学体裁,中国诗尤其重视“意境”的表达。这个所谓的意境,是一种凝练的情景交融。优秀的诗作都必然有意境,它们能引起读者想象,触发读者联想。古人认为“画是无声诗”,当绘画中既有景又有情,并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时,就能构成一种与诗歌类似的意境。情景的交融是使绘画“诗化”的方法,也是绘画的最高境界。

中国画具有超出画面的精神意志,画与诗的结合扩大了绘画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使中国画的思想情感、寓意更加豁达、深远,艺术趣味、艺术境界更上一层楼。

传统文化让绘画更有诗意

千百年来,中国人习诗诵词,这样的“诗化”审美来源于现实生活,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审美精神情结,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思维习惯之中。这种“诗化”的审美观,不断为中国画创作发展给予“营养”。感知诗歌之美,成为中国画家观察生活、提炼生活、表现生活的认识起点。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诗歌是美好的,诗意代表着美好的品格,象征着“真、善、美”,绘画作品中也强调对美好的品格、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所以说,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绘画诗意的画面。

为什么中国绘画更喜欢使用线条

线条是中国画的“王牌”,伏羲画八卦,就是以最简单的线条结构揭示宇宙万象的变化。线条作为绘画的基本要素之一,历来在中国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画始终没有离开过用线造型的传统,工笔画用线条勾勒轮廓,写意画则用线表达意境,线条就是中国画的基础和灵魂。

有的西方人看不懂中国画的线条,认为这些线条是人为添加的,不符合客观实际,可中国画的千变万化都少不了线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画中的线条类似西方画的印象派、抽象派,追求以抽象的形态来刺激观众的视觉,激发想象和深度认识。在中国画中,线条是最简练、最概括的基本造型语言,也是画家表达意念、思想、感情的形式和手段。

线条的形式美

中国画线条有轻、重、缓、急、粗、细、曲、直、刚、柔等丰富的变化,这种笔法上的变化,正是中国画的线条之美。中国画的笔法变化来自书法,悠久的书法历史,造就了中国文人利用对线条粗细、浓淡、润燥的掌握来表现文字的传统。中国文人在长期对文字线条艺术化的同时,也将这种线条的表现方式融入中国画中,不同的笔法构成了中国画特有的形式美感,呈现出条理与节奏之美。

书法笔法融入中国画中,有利地拓展了线条的发展,表现出了种种形体姿态,并且各具性格特质。如画面上的直线代表力量、速度,曲线则代表柔和、律动,粗线条给人以刚健有力之感,细线条给人以柔弱纤细之感,水平线条平和安稳,垂直线条庄重严肃等。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线条的艺术语言。

线条的情感美

中国画通过线条的变化,来传达画的意境,也用来体现画家的性格。如明末清初画家髡残,他的线条多秃笔,浓墨沉着,显现老辣、厚重。这些有力厚重的线条,体现出髡残性格的豪爽、耿直,个性的倔犟和满身的傲气。八大山人朱耷则以阴柔的长线、多变的折线表现孤傲不拘的叛逆个性。

通过画中的线条,我们还能看到画家的精神世界。如李公麟追求简单淡泊的生活,以山水陶冶自己的情操,他的作品是稳重不张扬的线描,是不加粉饰、纯墨色单纯的白描。画中每一条线还与艺术家的心理变化紧密相连,心情平和时,线条清晰、平稳、均匀,有很好的控制力;但如果心情激动时,线条就会出现剧烈的变化,用墨也变得不均匀。可以说线条就是画家的情感记录器。

线条的力度美

力度是蕴涵在中国画线条中的内在之美,是中国画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力透纸背”、“高山坠石”、“绵里藏针”等词语,都是用来形容绘画线条的运笔力度效果。中国画运笔讲究笔锋要藏而不露、一波三折、气贯始终,如果在运笔时力度的掌握不纯熟,就无法到达这一美感要求。

画中的力度,要通过运笔来实现。画家作画时,会根据其用力的轻重来改变线条的粗细、浓淡。有力度的笔画,其线条中的墨色就浓重,浸润度高,笔与纸面间产生的力与反作用力,能使线条表现出立体感。画家运笔时,只有在笔与纸的作用力之间求得均衡,才能画出蕴涵着深层次的力度之美。反之,没有力度的画,会让墨色浮在纸面,缺乏立体的感染力;无法掌握好力度,则可能使线条浓而无神,变得过犹不及了。

中国绘画对线条还讲究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并济,这和中国传统思想的阴阳论不谋而合。中国画线条中的阴阳刚柔,讲究的是对立统一,从内外、刚柔、缓急、上下、险夷等方面体现出绘画作品中的平衡和谐之美。线条中真正的阴柔不应该绵弱无力,应该是一种刚极乃柔,而真正的阳刚也不是蛮力横行,而是带着柔美的阳刚之态。

线条的气韵美

中国画讲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不是简单的绘画技巧,而是中国文化中的气韵精神。中国传统哲学认为,生命是“气”的会聚,气一旦散了,人的生命也就消失了。

这种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画,它要求绘画者在下笔之前,凝神静气,意在笔先,以气运笔,将全身之气运注于手腕,传至笔尖,贯注于画面。这样才能使画面上强弱、虚实的线条产生连绵不断的内在联系,形成一气呵成的画面效果。

为什么中国绘画喜欢在画面上留一块空白

中国画讲究留白,有些画的画面,空白的地方占据的空间比画面所要画的主体都要多,甚至有些画的主体只是由几组线条组成,绝大部分都是空白。这种空白,是中国画的一种独特审美。

画面的局部缺少线条、颜色,就仿佛是大地之上有了空阔的天空。大地因为有了天空,才有了生命繁衍的空间;人类因为天空,才有了思想的高远;中国画因为有了空白,才有了想象的空间。所以中国画的空白,就是文章的“言外之意”,是音乐中的“弦外之音”,是东方绘画的重要特点。

虚实的结合

在西方油画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实景、真人,总会感到画得“过满”,想要呈现的内容过多,让人感到应接不暇,都忙着去理解画家的意图。

人的眼睛无法同时看清位置不同的几件东西。俗话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极好地概括了人类这种生理现象。中国画根据人的这种视觉习惯来艺术地处理画面,运用“留白”突出主体。当我们看到一幅空白很多的画,很容易陷入深思,体会内心的真实感受。画中留出的空白,能无形地诱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美妙的艺术境界。

中国画强调虚实结合。“实”是绘画的素材,“虚”是空白,它们的结合能起到强烈的对比效果。中国画中的天、地、水等多以空白代替,恰当的空白可以使主体更容易被注意,从而更好地表达理念、强化主题。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中国绘画的这一审美观,来自中国人喜欢通过观察外部客观世界来探索主观的内心世界,以构建更高尚、更真实的内心家园。中国古代画家画山水,多是饱游名山大川之后,回到书斋,重新构建他们所感受到的山川河流。这些画也许跟现实景物有别,却是画家对那个客观存在最真实的个人体验。画家不是在复制眼中所看到的,而是在表述内心所感悟到的。这是心灵与世界的融合统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所以天、地、水都不需要具有实在的形体,而多以空白表现。

道家的置身物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属于“道”的范畴。庄子认为得道之人要忘物忘我,去掉一切欲念,融入自然之中,要摆脱功名利禄,追求天人合一的静态之美。人内心的“道”也该是一片空白,达到“空灵”的精神境界。道家崇尚的美感,清远、恬淡而含蓄。

道家认为,绘画“非画也,真道也”,这让中国画追求超于现实物象之外的美。这种“虚无”的宇宙观,赋予中国画情趣别致、风格超诣的艺术美感。所以中国画追求“空灵”,喜欢用空白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留白便是表现这种虚无、空灵的最好方法。

白而不空

“留白”虽然是画纸的质地,但是在绘画作品中,可将其置于“有形”之境,与画面中的主题素材相互补充,成为绘画的组成部分。留白在衬托了画面主体的同时还扩大了画面的意境。比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江面几乎全以空白表现,只画一条船和船上垂钓的渔翁,一种空旷渺茫的气氛油然而生。我们并不会感觉画面太空,反而有一种广阔而富有诗意的意境。这种以少道多的东方审美观念,能营造含蓄的画面意境,加强画面的形式感。

从“留白”的色彩上来说,似乎空白就代表着没有颜色,其实不然,空白之处,更能体现色彩的过渡与延续。“白”在中国画中不仅是色彩,还有一种禅意精神,中国画以淡为宗,而“白”为淡的极致。

老子讲“知白收黑”,就是说有了白色,黑色才会展现出来。白与黑在中国画的表现上相对存在,白为虚,黑为实,黑白对立对比,处理得当,可使对立统一,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因此,“白”并不是没有颜色,而是一种能让人在视觉、情感和想象上得到充分发挥的颜色。“留白”是一种色彩的扩充,是对视觉的再创造,这种画面上微妙的感觉是任何其他色彩无法达到的。

工笔画和写意画都能表现画家的情绪吗

中国画在技法上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者各有蹊径,各有特色。不过,有人却认为工笔画是工匠画的低俗作品,写意画才是文人的高雅艺术。这些人觉得艺术贵在反映人的主观情意,只有写意画才有主观情意,而工笔画只是客观再现。其实,工笔画同样能表现画家的情绪。

写意画抒发感情

中国的文人极为推崇写意画,这是用文人眼光看待自然、创造艺术,思维方式以人为主体,而不是以自然为主体。写意画随着自然景观的不同和画家的情感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笔墨、形态和色彩。

写意画纵笔挥洒,墨彩飞扬,用简练的笔法描绘,致力于体现所描绘物体的神韵。由于写意画几乎是一气呵成的,所以画家当时的情感能直接影响运笔的方式,影响线条的形式,直接体现画家的情绪、情感、情趣和思想,引发欣赏者的共鸣和感悟。

为了强调画家的个人情意,写意画画家刻意追求“不形似”,与客观一再拉大距离。写意画多以书法的笔法作画,比如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以书法的笔法画兰竹,风格明快劲峭。他不拘常规,肆意涂写,以一个“乱”字来表露自己的叛逆精神。同样是“乱”,这跟幼儿园牙牙学语的小朋友的乱涂乱画不是一回事。写意画是以简练的笔法,直接袒露出感情和个性,虽然缭乱,其布局却独具匠心。

工笔画神形兼备

与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画工笔画时,须以精致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先要画好稿本,再经反复修改,然后覆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接着用狼毫小笔勾勒,随后逐一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工笔画的“工”,就是一种认真创作的态度,在笔墨色彩的处理上,线描细如毫发,渲染细腻熨帖,在形象的描绘上,非常到位,没有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