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美学其实很好玩
1049100000023

第23章 鉴赏最美的经典 (3)

想要看懂抽象派的画,首先要明白抽象的概念。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例如莲藕、芹菜、西红柿、大白菜,它们的本质特性就是蔬菜。得出蔬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可见这是一个需要思考、联系的理性思维过程。抽象派绘画也是这样,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东西,是要通过对具体实物的概括和提炼,使得画面具体的轮廓和细节消失,甚至彻底摆脱具体的形象,变成纯粹由色彩、符号、点线面、机理等构成的高度象征性画面。

西方绘画的传统是非常重视写实的,重视“画得像”,重视模拟自然,但是当写实绘画达到一定的境界,就不能满足有些人对绘画形式及感觉的追求了。于是西方绘画开始对具体实物进行概括和提炼,摆脱了具体,使画面中没有任何我们的视觉所熟悉的物体。

塞尚是“现代艺术之父”,西方现代艺术史从他开始书写。塞尚重视对象内在的带有普遍性的结构,比如圆柱体、锥体和球体,他对抽象绘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他之后的画家越来越重视用简化的形象和强烈的色彩来表现内心。到了后期,画家甚至开始肢解自然的形象,将支离破碎的自然外在形象“零件”重新拼合,变成纯粹由色彩、点线面、机理构成的画面。不过,抽象绘画的基础还是客观存在的实物,或者是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出现过的想法,只是在外表上看不出来罢了。

抽象艺术是西方文明的体现

抽象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体现了西方文明对自然内在不断深入的研究精神。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让我们见识到了大到遥不可及的宇宙,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病毒、细胞等形态。这种超出普通肉眼的眼界,是对事物本质的执著探索。从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天文学和地理学等基础理论,到工业、农业、医学、军事、航空和信息工程等各领域的科学技术,都体现着西方人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正因为西方人这种不断研究精神的存在,西方画家自然会在绘画写实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开始继续探索事物内在的理性。抽象画家致力于向世人描绘大多数人都看不到的宏观或者微观世界,这正是由西方人喜欢探索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

学会看懂抽象绘画

抽象绘画的流派很多,有蒙德里安代表的有几何学倾向的几何抽象,有康定斯基代表的抒情抽象等。要看懂抽象画,就要先明白画家的表现手法。

康定斯基是抽象绘画的杰出代表,他把点、线、面、色、形的造型元素与视觉、心理效应联系起来。他以心理学原理为依据,赋予各种形式元素以相应的象征含义。比如点是静止,线是运动;水平线属于女性,垂直线属于男性;黄色是大地的颜色,象征世俗,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高贵。

蒙德里安则认为宇宙万物的结构都是按照数学原则建立的,因此,他的绘画带有数学研究的性质。他的绘画就像一道道严谨的数学方程式,通过结构比例和色彩搭配的变化产生和谐的变体,表达着宇宙永恒的纯粹真实。他的《百老汇爵士乐》,就是城市霓虹的爵士味华章,展现了非凡的数学和艺术才华。

怎样看懂超写实主义的画

传统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要求正确、忠实地描写当下生活的社会环境。如《拾穗者》就写实地描绘了农民生活的窘境,体现出生活的艰辛,有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虽说写实绘画作品表现的是现实,但对人物、环境的塑造又都充满了画家个人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取向,是对现实的提炼、加工和美化。超写实主义画派却超越了这些情感,它追求完全抹去人为的印记。初看超写实绘画作品,会感觉它们非常真实,真实到容易误以为是照片,甚至拥有比照片更细腻的真实感。

重复劳动的“机器”

超写实主义画家为了追求惟妙惟肖的绘画效果,会利用照相机,把形象复制到画布上,还使用投影仪把照片放大,获得更精确的形象,再将其原原本本地移植到画作里。有的画家甚至是把一幅照片分成若干小块,再逐一复制,那些我们平时不能发现的或者忽略的细节就都展现在画纸上了。

要想达到逼真的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超写实主义的画家就像农耕时代的手工劳动者,把自己当成一台机器,承受着日复一日的劳碌和寂寞。在绘画的过程中,他们不知疲劳,没有情感,这也不是常人能够忍受的。这种机械化的生理消耗,以及对心理极限的考验,使超写实主义画家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超写实主义中的人情冷暖

我们在超写实主义的作品里几乎看不到一丝情感色彩,看到的总是苍白的面孔,呆滞的神情,空洞的眼神,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了呈现在画面上,唯有人物的个性被彻底忽略了。艺术家不添加任何的个人感情色彩,忠于原型,是超现实写实主义的出发点。

不过,无论怎么真实再现,只要经过艺术家的手,就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个人感情,而超写实主义所追求的没有个性,恰恰就是这种艺术的个性所在。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出的是某种程度的冷漠、空虚、疏离,表现了在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情感。这种刻意隐藏一切个性、情感的做法,更能营造出画面中的平淡和漠然,反映出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精神情感的疏离和淡漠。

超写实的幻境

超写实画作还有一个重要的主旨,就是要让人们将被画的物体看做真实的存在,其终极目标就是要让人们忘却画布和油彩的存在,错误地将再现的真实当成客观的真实。

这一作画主旨使超写实画作变得极为有趣,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热衷于街头涂鸦的超写实画家们的街头画作。我们可以在街头看到一台巨大的笔记本电脑、一只巨大的可口可乐瓶、一个塌陷的空口、一堆刚从矿土中发掘的黄金,甚至我们可以看到瀑布、海水。虽然这些都绘制在平面的街头,但画家利用绘画技巧,使它们拥有了强烈的立体感。只要我们位于画作的正面,就能感受到强烈的真实。

这种绘画趣味横生,它更多的是属于大众艺术,是现代商业社会的快餐文化。虽然它缺乏耐以咀嚼的内涵,但能让充满压力的现代生活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情趣,有瞬间释放压力的效果。

鉴赏中国绘画

对现实生活的注重,使中国绘画有非常理性的一面;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又使东方绘画充满了对形式自由的追求。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中国绘画发展出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的特点,并成为世界绘画史中非常独特的绘画种类。

中国画的材料有什么独特之处

中国传统的书画工具为笔、墨、纸、砚,它们被合称为“文房四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房四宝”的诞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其独特性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它们决定了中国画的方式。

毛笔是中国人发明的非常有意思的书写工具。古代人最早是用树枝等蘸取深色的墨汁书写,但一次写不了几个字。于是中国人将动物的毫毛聚成一撮放进笔管,利用毛的吸水性和出水慢的特性,来增加一次蘸墨后的书写时间。这一发明影响了中国人对线条的认识。

毛笔质地柔软,根据一个人运笔的轻重缓急,可以画出粗细深浅不同的线条来。字体线条的粗细变化,让中国字富于变化,更有艺术的美感,于是就产生了书法。后来书法家认为,毛笔书写的笔迹,能反映出运笔的人当时的心境和状态,这就让毛笔似乎拥有生命一般。从写字中感悟出的线条美感,影响了中国画对线条的应用。中国画非常注重线条的变化,利用毛笔的干湿和运笔时的轻重缓急,来表达不同的质感和情感。

毛笔的使用,让墨迹变化丰富,这让古人发现单一的墨色可以具备丰富的情感表达。墨色可以有浓淡的变化,墨迹可以有干枯的区别,只用墨绘制的画不仅栩栩如生,而且更别有韵味。墨的表现力,使中国文人并不急于追求画面的色彩感,他们更喜欢用墨的张力来表现自我的内心。这就出现了中国文人画中非常突出的水墨画,这在世界画坛中是非常特别的派别。

中国人对墨的热爱,使他们也热衷于研究制墨。为了研制出色泽更纯正、书写更有质感、保持更长久的墨,古人几乎一直都在作尝试。他们燃烧各种木材来比较所得到的烟墨,最终发现松木所得的墨最好;他们往墨中加入动物的胶质,以使墨色浓而有质感,使附着力加强;他们还往墨中加入药材,以使墨色更为持久;甚至有人将血和金箔加入墨中,来增加其质感。更具创意的是,中国人将墨制成固体以方便携带,只要有水就可以将其研磨成墨汁用于书写。此外,调制好的优质墨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历千年而不腐坏。

虽然东汉时蔡伦就发明了造纸,但最终获得最佳书写绘画效果的纸,却是唐代时发明的宣纸。宣纸纸张轻薄,质地细密,纹理清晰,韧而坚,难折损,加上它抗虫蛀性强、遇光遇热不易变形退色的特点,使其成为非常适合书法绘画的材料。中国的经典绘画,大多都是在宣纸上完成的。

宣纸具有很强的润墨性,也就是当墨触及纸面,墨能顺着纸的纹理均匀地晕染开来。这种晕染效果使画作很容易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让毛笔、水墨都得到了最佳的发挥空间。

宣纸的这种吸水性,使中国画一直以水为介质,中国画的颜料也一直用调和的水性颜料,水墨画也是利用了水和墨的不同比例。水媒介绘画能表现出缥缈、空灵的感觉,它逐渐成为中国人审美欣赏的主体,成为了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形式。

由于中国的墨在使用之前是固体,所以就需要有一个器皿来加水研磨调和出可供书写和绘画的墨汁来,这个器皿就是砚台。砚台其实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古人所使用的墨还是纯矿物的,要调制墨汁就需要先敲碎矿石,再用研磨棒将矿石捣碎后加水。到了汉代,中国人就发明了人造的墨锭,用烟墨制作的墨锭只需在加了水的砚台上轻轻研磨就能得到浓厚的墨汁。

要得到好的墨汁,一定要使用好的砚台。好砚台需要用细密的石头雕制,这样才能在研磨的过程中,得到很细的墨粉,以利于墨与水的融合。它的石质还要柔软,研墨时不发出扰人思路的声响。能保持润泽的石头可避免砚台本身吃墨,使研磨出来的墨光润亮泽,好墨只有配好砚才能发挥其作用。

中国绘画为何更有诗意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诗与画的表现不能局限于描摹实物,须超越视觉范围,重视视线之外的内容传达,将艺术家的诗情融入绘画的“意境”之中。这种使绘画“诗”化的趋向,为中国画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了东方绘画的标志,并逐步成为主流绘画的审美标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诗画艺术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文人的艺术追求。最早明确提出这种诗意观念的是中国文人画先驱之一的苏轼,而实践者却是唐代的王维。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常自题诗称自己“夙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成功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和绘画作品中。他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人身临其境,觉得仿佛自己看到了壮阔的沙漠,而绘画作品《雪溪图》诗意盎然,让人似乎呼吸到了雪后清冷的空气。

宋代把“画中有诗”发挥到了极致,将诗的“意境”引入绘画之中,苏东坡、米芾等,都是极力倡导“以诗为法”的文人画家,他们大大提高了中国画的“文化品位”,也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文化底蕴。

“画中有诗”并非具体的艺术形式

古代有一种“画中有诗”的形式,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据说宋时宫廷画院中曾在画师考试时,以“踏花归去马蹄香”这句诗为主题让大家作画,居然有人画了几只蝴蝶在追逐那游春人的马蹄,还因此得奖。虽然这也算是一种巧思,但那并不一定真正意味着画里含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