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10472100000034

第34章 初登大宝,恩威并重——利益做缰绳,暴力做鞭子

每个人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都能够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但是领导气质却是无法通过培养而获得的。朱棣自小在军营中摸爬滚打,所以,天生就有一种凝聚力。无论朱棣穿不穿军装,只要站在军人中间,他身上的那股军人领袖气质立即显现无疑。 独一无二的领袖气质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让初登大宝的朱棣不仅没有半丝慌乱,反而是如鱼得水般从容。对于朱棣来讲,这个偌大的国家就是自己的坐骑,要想驾驭它,就一定要有缰绳和鞭子。在臣民心目中,朱棣坐在高高的皇位之上,熟练的用利益和暴力来驾驭着整个国家。 朱棣在没有登上皇位之前就有一个很好的作风广为人知,那就是有恩必报有功必赏。即位为帝后,更是把这个传统发扬光大。朱棣对于财物从来都不吝啬,对于有功的臣下,他该赏则赏,而且手笔之大,常常令人瞠目结舌。 即使是王府中的亲兵首领抑或人微言轻的小军官,只要有功,朱棣照赏不误,甚至原来的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因为有功迅速成为帝国的新贵,更有甚者封公封侯,蹿升到贵族阶层中的顶层。朱棣即位后,当初小小的指挥佥事张玉被追封为荣国公,原来的护卫千户朱能被封为成国公,同时朱棣还授予他们“三世赠王”的恩赐。如此封赏不可谓不丰厚。此外,封侯封伯者还有十几人,对于他们的子孙也分别赐予了袭职的特权。刚开始朝廷规定,功臣子孙袭职前都必须通过武艺考试。 后来,朱棣为了显示自己对这些功臣子弟的重视,又专门发布了一个饱含感情的告谕。大意就是说:当初这些孩子的父辈们忍着饥饿冒着严寒,跟随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不幸为国家大业丢了性命。如今,这些孩子们年纪还小,体力也有限,所以可能对武艺很难做到精通。如果就因为这点而断了他们的俸禄,他们靠什么生存呢?怆然之余,朱棣便修改了先前的规定,令其先袭职,然后等到成年后在进行武艺考试。 就这样通过一系列很人情味的做法,加深了他与他扶植起来的新贵的感情,在他们心目中树立了一个君王的形象。朱棣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这是他统治的重要基础,要想统治一个国家必先安抚朝臣。 但是朱棣的有恩必报并不限于那些对自己有利用价值的人,哪怕是卑微之辈,只要帮助了他,他也铭记不忘。连一个小小的船工,朱棣也能做到念念不忘。当初渡江之时,有一名叫做周小二的船工为朱棣开船,虽然周小二为朱棣所做的事情非常的有限,但是他还是谨记在心,并特命“擢上海县民周小二为巡检,赐彩帛二表里,钞百锭,蠲其徭赋三年”。

只要是在战争中出过力的老百姓,朱棣都会谨记在心,并给与丰厚的赏赐。当初,在北平以及保定等地,有相当一批妇女协助燕军守城。她们或者运送砖石,

或者运水浇城,为守城作出了很大贡献。后来,朱棣即位后,对这些为燕军做过贡献的妇女进行分级赏赐。例如,“保定运砖石妇女,每名赏钞一百贯,绢一匹,棉花三斤”。 就这样,朱棣利用了一系列带有戏剧性的途径达到了夸张的宣传效果。它们将借助趣闻逸事的形式迅速传遍全帝国的每一个街巷,将朱棣“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义气”形象塑造的更加形象丰满。广大人民知道了效忠朱棣的好处,自然也会顺从朱棣的统治,如此一来,朱棣统治的稳定性大大增加了。 除了百般讨好人民以外,朱棣对于归降的建文旧臣也是十分的宽宏大量。无论先前他们是否反对过自己,朱棣一概既往不咎。为了让这些大臣们彻底安心的为自己效力,朱棣还专门命人当着这些旧臣的面,将建文遗留下来的所有奏折都疑虑焚毁。此举从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建文旧臣的后顾之忧,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建文朝臣纷纷倒戈,加入到朱棣的统治阵营中来。朱棣深知利益是驾驭群臣的缰绳,这些朝臣们既然是食自己的俸禄,自然会为自己办事。 当时的朱棣可以说是利用一切手段,只是努力传达“只要站在我这一边,必然前途光明”的信息。朱棣身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从来不会用道德素质去衡量任何一个人,他的标准在于立场。只要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人,就重用,并不失时机的抚恤。 而对那些坚决反对他的人,朱棣的凶残程度绝对不亚于野兽。很多实际实例也表明,适当的进行刚柔并济的正负激励,可以更加活跃人的能动性以及内在潜力。过于严厉容易伤害感情,使人整天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不敢越雷池一步,长此以往便会令人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收到严重损伤,甚至还会威胁到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朱棣一登上皇位,就标明了自己的治理方式——以暴力作为鞭子鞭挞手下,让他们更为卖命,这种做法乍一听有些血腥,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大明朝,尤其对于刚刚登基不久亟需稳定局面的朱棣来说,是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 以暴制人是朱棣惯用的一个方法,对于那些不服从他管理的臣下,他采取残酷的诛杀迫害政策,并以此来树立自己身为统治者的威严。话讲朱棣以“除奸靖难”为名起兵成功后,坐上帝位,但是由于很多建文遗臣仍然效忠前主,这让朱棣大为恼火,所以他便采取了非常的暴力手段。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御史大夫景清。建文初年,因缘际遇朱棣与景清相识,两人交往频繁,朱棣对其明晰的言论颇为赞赏,后景清回京官至御史大夫。 朱棣称帝后,由于不满其强夺帝位的方式,景清曾同方孝孺相约共赴国难,绝不向朱棣称臣,后方孝孺慷慨殉节后,朱棣感念曾与景清有交情,便准许他官复原位,虽然如此,但是这位御史大夫的心显然还是没有在朱棣这。 景清委蛇于朝班,一直伺机刺杀朱棣。这天早朝,景清穿着绯色的衣服上殿,并在衣服里藏了一把刀,此前就有相士对朱棣说过赤色犯帝,让他提高警惕。本来朱棣就对景清心存疑忌,今日见他这副打扮,且表情也不太自然,便命人对其进行搜身,把景清藏的刀子找了出来。 人赃俱获,朱棣大怒责问其原因,景清说:“想要为我的先主报仇啊!”边说边骂,朱棣气极,把他的牙都打掉了,但是景清仍然骂不绝口,含着一口血向殿上喷去,朱棣身上的龙袍被喷得血迹斑斑,顿时大怒,于是便命人把景清悬挂在长安门上,用铁刷子将他身上的肉一点一点刮掉,肉被刷光,骨头被打碎,朱棣仍不解气,便下了一道圣旨说:“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废墟。”朱棣这是要灭了景清一族啊,甚至只要有点关系的人都要受到牵连。

用专制的屠刀对付那些没有反抗能力的文人,并且广为株连,这样杀鸡儆猴的方式在中国封建社会还是头一遭,但是朱棣这个恶劣的暴力手段确实对自己的政权有一定的巩固作用,瓜蔓抄盛行,百姓无不人人自危。 众所周知,负激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组织会实现良性循环,用不好,组织则会因此而陷入一蹶不振的境地。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使用负激励方面就十分高明,他对待张飞恩威并重,虽然经常贬惩,但却激发出了张飞的超常能量。如何挥舞好手中的“大棒”,做好管理培养出组织需要或适合组织发展的人才。 对于朱棣其人,有人说他是贤明的君主,有人说他是一个残虐的暴君,自然这样的争论现在恐怕得不到定论了,但是朱棣的成功和他的亦正亦邪,恩威并重有着莫大的联系。正是因为有了两者相得益彰的结合才能让初涉帝位的朱棣,迅速在朝臣和人民当中树立了君王形象,以利益为缰绳,暴力为鞭子,时刻鞭挞周围人对自己的忠心,以及为自己的大明帝国效力。

““谋人”术”恩威并重树形象 过分施恩就会让组织混乱无纪,过分苛责则会让组织失去活力和能动性,朱棣深谙这一点,双管齐下,糖衣和炮弹齐发,在很短的时间内稳定了自己的帝位和政权,除此之外一些迷惑人的戏剧性的宣传案例也可以看出朱棣非常有政治头脑,他能够利用舆论迅速在混乱中扎根,取得人民的信任。 “恩威并重”出自《三国志·吴书·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原意赏善为恩,罚恶为威,即“安抚与强制一起施行”。这是一条经久不衰的领导之道,讲究一方面施以恩惠,笼络人心,使他们知恩图报、誓死效忠;另一方面,又极为严格地要求下属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稍有不符,就当面喝斥,以树立自己的威严,加强自己的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