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10472100000033

第33章 不拘一格,结交豪杰——干大事离不开得力助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这很正常,问题在于,如果不想未战先败,就要适当隐藏自己的缺点,并能够广纳贤才来弥补自己的短处,这样的取长补短之术才能平衡自己的战斗力,从而加大胜算。

朱棣身为一国之君,承担着治理整个国家的重任,即使是全智全能,一个人也难以做到事必躬亲。所以,会不会用人也就成为了评价历代君主的最主要硬性指标。朱棣深知:要想治理好整个国家,自己必须要下大力气培育人才、选拔人

才。没有得力的助手,即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再远大也不过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空想。 在用人方面,朱棣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和观点。他认为: 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所以首先就要培育人才,培育人才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学堂以及确立优秀的老师。不培育人才,就想得到学识广博的贤能之人,这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选人用人方面,一定要选择那些才能出众的干将。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公开举荐选拔人才,并且依据其不同的才能授予不同的官职,负责不同的事情。只有选贤任能,人尽其才,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从朱棣的用人理念也不难看出,他对人才的界定范围是十分宽泛的。人才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可能会有相同的人。朱棣结交朋友,从来都是贤者不拒。所以,在他身边才会聚集了很多天下奇才,比如和尚道衍,相士袁珙以及武将朱能、张玉等人。 自古以来,单枪匹马就难以成就大事。所以,朱棣从很早就开始意识到,自己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有一帮助手,而且还必须是十分优秀出色的助手。早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他就开始注重结交各种豪侠之士,并且以此为乐事。这也是朱棣死党众多的原因之一。 朱棣这种不拘一格结交豪杰的性格,使得他产生了一种对人才的吸引力。所以围绕在他周围的朱能、张玉等人不管局势多么的不利,也始终对朱棣不离不弃。而未曾蒙面的姚广孝没有效忠别人,偏偏尽心尽力的帮助朱棣完成大业。朱棣这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吸引力由此可见一般。 其实,早在叔侄反目以前,朱棣就有了窥视皇位之心,明太祖朱元璋死后,道衍感到机会来了,他帮助燕王分析形势,极力怂恿燕王起事。尤其是周王和其他几个藩王被削之后,他更是使用各种方法鼓动燕王,要他起兵夺取皇位。此后,朱棣便开始有意地结识了一批奇人异士,如袁珙与张信等,组建了自己成大事的基本班底。 道衍成为朱棣的座上宾客是从马皇后归天开始的,由于对政治有着相同的爱好和痴迷,所以,两人可以说是相见恨晚。建文帝下达削藩命令后,朱棣一时之间心神不宁。道衍看出了朱棣心中的疑虑,所以便找了一个机会劝说其起兵反抗。 当时,正值隆冬时节,一场大雪后,朱棣走出屋子来到院中赏雪,道衍便主动走上前来,询问到:“殿下,对一联如何?” “东雪西落,水无一点不成冰。”朱棣吟道。 “北雁南飞,王不出头谁作主。”道衍随口对道。朱棣一听就领会了道衍的心意,用深不可测的目光看着他,脸上渐渐绽开笑容。“雁”与“燕”同音。雁群飞行总有只“带头雁”,群鸟紧随其后。不言自明,他是在鼓动朱棣及时兴兵“夺嫡”,来个燕王出头,当天下之主。从那天起,朱棣开始将心中的理想付之于实践。 如果没有道衍等相助,单靠朱棣一人恐怕很难下定起兵的决心。起兵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好在朱棣善于用人,而且用人只看能力,所以招揽了很多奇人异士。相士袁珙便是其中之一。

袁珙是道衍的好朋友,其相面技术令世人称奇。据说,经他相过面的人,其死生祸福无不在他的预言之中。在信奉“吉人自有天相”的封建时代,袁珙的相术对凝聚人心起了很大的作用,朱棣有天子之相的言传也为他日后得天下制造了有益的舆论。燕王听说后要道衍把袁珙引荐给他,见他的时候,燕王故意穿上卫

士的服装,和几个卫士一起在酒馆中喝酒。袁珙走进来一看,便马上跪在燕王面前说:“殿下怎么这样不自爱呢?”那几个卫士都故意笑话他,说他瞎说,燕王也装作不以为然。 但是他就认准了那个“卫士”是燕王,其他人见此情景,非常惊讶,这件事很快就在百姓当中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将袁珙神奇的相术传得神乎其神。其实,这都是燕王和姚广孝事前安排好的,只是为了测试袁珙到底有没有真本事。燕王见目的已达到,便带他回宫。 朱棣用人不仅不拘一格,也丝毫不避讳亲情关系等。袁珙有个儿子,叫袁忠彻,尽得其父真传,朱棣后来把袁珙请回来做了个大官,他当时也随袁珙到了北平。 有一次,燕王设宴招待北平的文武大员,设局让袁忠彻对他们相面,想一测他的本事。袁忠彻会意,对在座的几位官员进行了一番“查看”,然后对燕王说,宋忠“面方耳大,身短气浮”,张稾“面方五小,行步如蛇”,谢贵“臃肿早肥而气短”,耿稭“颧骨插鬓,色如飞火”,景清“身短声雄”,他的结论是,这几个人“于法皆当刑死”。 其实朱棣心里清楚,这几个人都是建文帝派来监视燕王的,现在听了这话,就自然知道袁忠彻确实也是个人才。所以,后来朱棣召袁珙父子一同进京,赐予官职和丰厚的财务赏赐。 皇位之争、天下之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朱棣非常注重结交各种人才。在相士袁珙的帮助下,朱棣还得到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金忠,此人是袁珙的朋友,精通《易经》,善于卜筮。曾经在北京一带以占卜为生,卦象很灵在当地一带很有名气,被城里的百姓都称他为神人。经姚广孝推荐,愁于起兵事宜的燕王便以生病为名,召金忠前去占卜。结果,燕王得了一个“铸印乘轩”的卦。 金忠借以发挥道:“此象贵不可言。”实际上就是说,燕王有天子之象。从此以后,金忠就经常出入燕王府中,并以占卜劝燕王举兵起事。后来,金忠就成了燕王的心腹。燕王即皇位后,金忠官至兵部尚书。 一个成功的领导不能囿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广纳贤才才能多有成就,所以对当时的朱棣来说,非常缺少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正如:刘邦的基业少不了张子房,刘备的成功缺不了诸葛亮,李世民离不开常茂公运筹帷幄,朱元璋短不了刘伯温神机妙算。 朱棣求贤若渴,也是十分用心的招纳人才,在短短的时间内朱棣已经有了自己的徐达、常遇春、傅友德、蓝玉。那么,他是怎样做到让这些人甘心为他效命呢? 朱棣其人不像其他王公贵族,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就盛气凌人,反之,他没有皇子的气势,也不摆王爷的架子,而是把那些人当作自己的兄弟。南京方面有了赏赐,不是自个儿关起门来享受,而是分给弟兄们。 不同于其他领导,打仗时就会躲在后面叫嚷:“大家给我上!”而真的是像兄弟朋友一般冲在最前面喊:“弟兄们跟我来!!!” 朱棣深知,选才是一门学问,用才更是一门艺术。倘若遇到了人才,却不能够为我所用,也是一种遗憾。所以朱棣总是竭尽所能去留住人才。因为自己身为皇子,所以,朝廷的俸禄和赏赐自然比普通官员丰厚的多,但是朱棣从来都是本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原则,来对待自己手下的这些有识之士的。也正是这种兄弟间的情谊,让处于乱世的人才愿意效忠朱棣,并帮助他成就黄权霸业。

““谋人”术”人才是兴业的根本 朱棣作为一国之君,每天处理的事情不仅多而且繁杂,所以必须广开言路,吸纳人才。倘若他不善于利用人才,凡事只凭一己之力,那么,根本就不可能会获得靖难之役的成功。所以说人才是一个人振兴自身事业的根本。 闭门造车永远不会有大成就,居功自傲也不会有什么成果,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一定要学会搜集人才,并做到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让他们的特长有足够的发挥空间,这样才能保证其为自己的事业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