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10472100000035

第35章 摒弃前嫌,量才录用——领导用人要心有大器

朱棣生性骠勇,但是却不善文辞,由于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赢得靖难之役的胜利,所以朱棣身边的武将可谓是人数众多,然而文臣确实寥寥无几。朱棣深知:治理国家不同于打天下,单靠武力是难以将国家治理好的,所以,出于治国的需求,朱棣便想方设法招揽建文旧臣。 虽然这些人曾帮助建文制定抵抗自己的大计,但是朱棣心怀天下,可以摒弃前嫌。只要是人才,并且愿意效忠自己的,朱棣一律授予官职,并依据其才能授予合适的官职。身为大明朝的最高领导者,朱棣绝对算的上是心有大器者,其中被称为“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便是建文遗臣中颇受朱棣重视的人才。 “食其禄,任其事”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朱棣又怎会不明白?所以,对于愿意降服的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建文遗臣,朱棣不仅没有追究他们以前的过失,而且对于他们的归降可以说是随时敞开了大门,并且备好了高官厚禄等待着他们的到来。此时,朱棣刚刚即位,整个国家经历了四年的靖难之役后,急需要治理。虽然朱棣不乏治国谋略,但是单凭一个人很难治理好国家,所以此时的朱棣可以说是求贤若渴。“三杨”的到来着实让朱棣高兴了好一阵子,对于这三名文臣,朱棣可是呵护有加,生怕委屈了人才。

杨士奇幼年家境贫寒,而且父亲早逝,为了维持生计,母亲不得不改嫁。这种极其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让杨士奇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宽容严谨以及坚忍不拔的优良品格。成年后的杨士奇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就在湖广江夏也就是

今湖北武昌等地教授学生,并以此为业。 建文元年(1399年),朝廷开始准备修撰《明太祖实录》,由于人员有限,便在社会上公开广泛召集文人。杨士奇的文采本就十分出众,在加上王叔英的引荐,很快就进入了翰林院成为了一名编纂官,负责《明太祖实录》的编纂工作。由此,杨士奇从一介布衣进入了官场,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进入翰林院不久,吏部尚书张紞考察编纂工作,发现杨士奇是个难得的人才,便将其提拔为吴王府审理副。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杨士奇在仕途上的一帆风顺不仅仅与建文帝有关,更是离不开朱棣。可以说,没有朱棣不计前嫌的量用人才的雅量,也就没有杨士奇后来的飞黄腾达。 杨士奇归降朱棣后,朱棣对于他的才气和能力十分的欣赏,所以直接让杨士奇进入内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此同时擢升为翰林院侍讲。这对于一个建文遗臣来说,实在是莫大的恩典。由此也不难看出,朱棣作为最高统治者在用人方面还是很大器的,换做心胸狭隘之人,不杀已属大恩,更何况还委以重任呢? 入阁不久,朱棣就发现杨士奇无论是学问还是人品都绝对属于上承中的上承,所以,朱棣也丝毫不避讳杨士奇是建文遗臣,将其提拔为皇太子的官僚,说白了,也就是担任皇太子的老师和政治参谋。不久,朱棣又将其晋升为左中允(正六品官)。永乐五年再次给杨士奇升值,这一次官至五品,同时还辅助左春坊大学士承担太子的文件往还及学习的有关事务,并兼任翰林院侍讲,承担为皇帝讲读经史的任务。杨士奇一人身兼数职,而且颇受朱棣尊宠。如果说朱棣对杨士奇不断加官进爵是出于其对《周易》的痴迷,那么,对杨荣和杨傅的重用则毫无悬念的显示了他在用人方面的大器。 杨荣是建文二年的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靖难之役后,朱棣进入南京,杨荣和解缙、杨士奇等一同迎附。杨荣建议朱棣先谒埋葬朱元璋的孝陵而后即位,朱棣欣然采纳。即位后,从翰林院中选用杨士奇、解缙等人与杨荣一起入职文渊阁,参预机务。杨荣最为年轻且聪明伶俐,朱棣自然对其格外宠爱,亲自将其名由杨子荣改为杨荣。其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然而由于其恃才自傲,难容他人之过,与同事常有过节,并且还经常接受边将的馈赠,因此往往遭人议论,但是这个杨荣其实并不简单。 朱棣即位后,蒙古三部处在分裂仇杀之中,并未归附明朝,于是,筹划边防便成为国家事物中的重中之重。杨荣文韬武略,十分善于筹划边防,朱棣在和杨荣的接触过程中,发现他不仅有让自己“龙颜大悦”的本事,更重要的是他在边防筹划问题上很有见解。所以,朱棣便先后多次派杨荣前往甘肃和宁夏等地部署边防事务。杨荣结合自己对山川地势、军事装备以及城堡建设、民众基础的了解,提出自己的军事设想和对策。 为了不打击杨荣的积极性,朱棣对杨荣的工作时常的加以鼓励,只要是对策合理,朱棣就会立即采纳。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初十日,朱棣率军北征,任命杨荣为贴身大臣随自己同行。鉴于杨荣在军事上的特殊才能,朱棣多次亲征均令杨荣同行。永乐十二年,朱棣带着皇太孙朱瞻基,率领五十万大军开始了第二次北征蒙古的战争,依然命随行。在此次随行过程中,杨荣实际上担当了朱棣的机要秘书,朱棣将自己的皇帝玉玺交由杨荣掌管,其重视和信任程度由此可见一般。

永乐二十年(1414),朱棣进行第三次北征,杨荣与金幼孜再次随行,明军

无功而返。为了鼓舞士气,朱棣大开庆功宴会。次年,朱棣进行第四次亲征。有关军务皆让杨荣参与,这期间,朱棣经常召见杨荣,并且亲昵地称之为“杨学士”而不直呼其名,对他的信任和依赖不言自明。 杨荣为国防所做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这和朱棣不计前嫌的用人策略不无关系。虽说,朱棣对于那些违背自己者绝不宽容,但是对于这些愿意归顺自己效命朝廷的人才还是很宽容的。 杨溥前期经历与杨荣相仿,两人同为建文二年进士,同授编修,又同时受到朱棣的重视被选入内阁。杨溥也曾跟随朱棣北征并由此成为朱棣的近臣,只是因为后期卷入夺嫡之争而入狱,直到十年后,朱高炽即位,才迎来了官场上的平步青云。 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都是经天纬地之才,虽然同位建文旧臣,却同样都受到了朱棣的信任和重用。朱棣不计前嫌,量才录用使得三人先后荣登内阁重臣之位,也正是朱棣正确的用人策略,造就了大明王朝的固若金汤。 身为皇帝最重要的不是自己亲力亲为的去治理国家,而是善于用那些会治理国家的人才。朱棣深谙这一点,所以,他把有限的精力放在了治人方面。只有天下人才归心,才能万朝来贺,永享盛世太平。

““谋人”术”不计前嫌的领导之道 君王有号令天下的权力,但是管理工作不是他一个人能忙得过来的,因此他就需要很多人才来帮助他治理大业,所以为人领导要有一定的慧眼识人功力,除此之外,抛开以前的是非与恩怨,着眼于现实和未来也非常重要。比如靖难之役后,一个建文帝的失败难道说明他手下全是草包吗? 朱棣虽然为人残暴,但是也是求才若渴的明帝,他摒弃前嫌,量才录用,不但给了建文遗臣一个用武之地,同时他的大度也让他们看到了他的胸怀,甘于为他尽心尽力,这双赢的结果是最好的领导之道。 “受益惟谦,有容乃大”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细流,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超常的气度才能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身为领导一定要有容忍之量,千万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这样不仅对方没有好果子吃,自己也会得不偿失,斤斤计较是领导的大忌。如果为人小肚鸡肠就会给部下留下坏印象,从而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形成一种人人自危的坏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