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诱人的海洋
10422300000066

第66章 从“捕猎时代”到“耕海时代”——海洋牧场

小问号

海洋虽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为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食品,可是每年从海洋里捕捞到的“海味”也不超过8000万吨,只占人类全部食品的2%,而且随着人类过度捕捞、环境的恶化等,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渔业资源也面临新的考验。步入21世纪以后,随着开发海洋时代的来临,一个崭新的、由人类控制的渔业生产方式,将会替代传统的坐等自然恩赐的狩猎式渔业,即:从“捕猎时代”到“耕海时代”。人类将在海洋上像种植海带、紫菜、苔条菜、裙带菜、石花菜那样,逐步开辟养殖贝类、鲈鱼、真鲷鱼、鹦嘴鱼等海洋牧场。那么,海洋里有哪些著名的“牧场”呢?是如何建设起来的?对人类有什么诱人之处?

生活在海滨或来到海边旅游的人,一定会被海面上整齐地漂游的一排排玻璃球或竹筒吸引住视线,那些随波荡漾的竹筒或玻璃球,相互用绳子连接起来,成了养殖海带、紫菜的“海上田园”。可是,一般人不会想到,在看不见的海水下面,往往会有人类开辟的“海洋牧场”。虽然“海洋牧场”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好主意,可它的起源竟是一些偶然的诱因。

从1950年起,在长达20多年的时光里,美国人在墨西哥海湾打了1万多口石油钻探井。投下了一些废旧汽车,意外地引来许多鲷鱼和鲈鱼,有的还是远方来客。几年后,车壳腐蚀,被海浪冲得七零八落以后,鱼群也渐渐远去,好像树倒猢孙散一样。美国西部加里福尼亚州到夏威夷群岛间原本是一个荒漠区,鱼儿很少光顾,可是抛下6辆废旧的木质电车后,奇迹也发生了,许多鱼儿从很远的方赶来,沉寂的海水一下子热闹起来。可是不久,一些寄生的凿穴蛤把木头啃光,鱼群又失散了……

这种奇怪的海洋生态现象,触发了海洋生物学家的灵感,为创设海洋牧场的理想点燃了激情燃烧的火花:在弱肉强食的海洋世界里,不论是鱼,还是贝,或者海兽,都喜欢找一个有安全感的地方栖居,而那些废旧的木质电车、汽车外壳,甚至堆砌的假山等,无不是它们理想的活动场所。基于这样的想法,人类开始在海洋上开辟牧场,吸引更多的海洋生物前来“投宿”或游乐。

1962年,美国人在菲伊亚岛的外海为鱼儿建造了一座“高楼大厦”——人工鱼礁。它长1600米、宽160米,分别是三个轮胎组成一组、500组串连在一起,外加上几条废旧的舢板、小船等,使这一海域的鱼儿迅速密集起来,鱼的捕获量大大增加,一些珍贵的鲈鱼也远道而来。

1965年~1975年,日本人在3000多个海域为鱼区建造了78万间住所,总体积近100万立方米。这些鱼的巢穴,或者说鱼礁,从形状上看,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圆筒形,有的是半球形,有的是漏斗形,千奇百怪,大小不一;从建筑材料上来看,有的是用废旧树木,有的是报废的钢铁块,有的是水泥砖头,有的是旧轮胎等塑料制品,千差万别,却殊途同归,都是海洋生物喜欢光临的栖息地……

不久前,法国海洋学家又发明了一种“比亚特笼”,是一种三合土或塑料的多层建筑。这种建筑被安置在水下100米左右深的海域,由潜水员通过潜水船等来管理,用管道直接为各种鱼儿投送食物。每一个水下的笼子,都是鱼的“家”,它们自觉自愿地来到笼子里生儿育女,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

现在,日本还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海洋牧场。它是由三个大型的人工鱼礁构成的,面积达约52000平方米,周围用金属网、合成纤维网和幕网等三道网把它们隔开,放养着真鲷、鹦嘴鱼等。水中有扬声器,发出特定的声波来呼唤鱼儿前来就餐,使鱼儿也像婴儿那样定时用餐;水中安置了电视、生物遥测器等,以便更好地监控鱼类的活动情况,万一网破了可以补救,鱼儿生病了,可以救治。整个海洋牧场,就像一座水下小城市,鱼儿就是这里的主人。人类放牧它,就像在草原上放牧羊群一样,有的还通过训练海豚、海豹等来放牧鱼群呢。日本这个岛国,因为资源的贫乏,在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上,总是走在世界的前列。

建设海洋牧场,虽然人类的用意最终是为了捕获,可是它的建立不仅对一些濒临枯竭的海洋生物资源会起到保护作用,而且通过人类的辛勤培育使海洋生物资源越来越丰富。试想,如果我们不开辟海洋牧场,而是顺其自然,任由滥捕滥杀,那情景一定不堪想象,甚至是可怕的。

海洋牧场,蓝色海洋上一道魅力诱人的风景。

“小档案”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星罗棋布的岛屿,还有2000万亩港湾和海涂,可利用的海域面积约有22亿亩以上,还有渤海这个半封闭的内海,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是开辟建设海洋牧场的“沃土良田”。近年来,我国在辽宁、山东、浙江、广东和广西沿海地区采用投石和建筑人工鱼礁等方法,为海洋鱼类提供了栖息场所,建设了海洋鱼类牧场。据专家估计,海洋牧场能使鱼产量提高10~50倍,使渔业产量得到了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