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诱人的海洋
10422300000067

第67章 擒拿海洋生物的杀手——海底避难所

小问号

海洋虽然是储藏各种宝物的诱人“仓库”,可是这座宝库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旦索取无度,海洋也会囊中羞涩,甚至枯竭。海洋生物与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海洋生态系统。可是,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无序开发,尤其是石油、重金属及化学农药对海洋的污染,已成为危及海洋生命的三大“杀手”。那么,这些污染物对海洋生命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怎样才能让海洋生物继续为人类造福?

海洋上有许多看不见的伤痕,那是三个“杀手”的“杰作”。

据资料统计,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约1000万~1500万吨。它包括海上管道泄漏、船舶排污、油轮触礁沉没等。仅海湾战争期间,烧掉的油就约有5000万千克,排入海洋中的石油约有100多万吨,使波斯湾的鸟、鱼类等大批死亡,许多海洋生物群落毁灭。那是一场海洋生物大劫难。如果有一艘轮船发生泄漏事故,在海面就会漂浮着点点滴滴的油污。海鸟们喜欢贴着水面飞行,寻找食物,一旦海面有了油膜,粘住了羽毛,海鸟的翅膀就会失去浮力,既游不动,也飞不起来,只好葬身在茫茫波涛之间。那些鲸鱼、海豚、海豹、海獭等面对石油污染也无可奈何,只要它们一不小心游进了污染的海域,从海水中不幸吞食了沾染油膜的生物,就会因内脏中毒而毙命……石油污染,无疑是海洋生物的第一大“杀手”。

科学家在调查中还发现,海洋中的铅、铜、锌的污染要比50年前高出20倍,它们从河流、排污口及空气中被带入海洋,吸附在海洋生物身上,有的被鱼类或海兽吞食储存在内脏等器官中,日积月累,最终使它们无辜地死去。因此,“游”进海洋中的汞及其重金属,是海洋生物恐怖的魔鬼,是人类也谈之色变的第二大“杀手”。

最近100多年来,各种化学洗涤剂、农药化肥等,每天成千上万吨地排入海洋,不仅污染了海洋植物,也使一些海洋动物的生殖能力下降。美国圣米格尔岛是海狮的天堂。那里四季温暖,鱼肥虾壮,曾是几万头海狮的栖居地。可是,1968年以后,海洋生物学家发现,海狮突然患上了奇怪的生育病:1969年流产135头,1970年流产442头,1971年死胎384头……在15000头海狮中,幼狮的身影已越来越少了,大多数海狮家庭存活的是老夫老妻。那么,这到底是谁在作恶?科学家从海狮死胎解剖中发现,它们脂肪中的滴滴涕已经严重超标……化学农药已导致近百种海鸟绝种、200种海鸟濒临灭绝!可见,海洋生物第三大“杀手”是多么令人恐怖!

海洋生物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当海洋生物面临三大“杀手”的时候,人类绝不会坐视不管。现在,各国海洋沿岸国家都纷纷建立了许多海洋生物自然保护区,给一些特殊海洋生命提供一个“安全岛”、“避难所”。

生活在我国海域和沿岸的文昌鱼、江豚鲸类、海豹、狗、白尾海雕等动物,以及柽柳、普陀耳枥等植物在我国都是珍稀物种。因此,我国相继为它们建设了保护区,为它们提供栖息、生存、进化的优越条件,使它们能够为我们永续利用。1983年,我国在广东惠县建立了保护区,有一种珍贵的海龟原本只有几十只,到1989年增加到2万只。我国在江苏盐城市沿海滩涂建设了海洋珍禽自然保护区,过去的鸟类只有100多种,如今发展到361种,丹顶鹤由原来的200只,发展到今天的数千只,成为黄海边上一处诱人的景观。

美国、日本等国家还动用民间力量来建设海洋公园,有的是为了保护海鸟,有的是为了保护海兽,有的是为保护贝类,有的甚至是为了保护珊瑚礁和生活在海岸的红树林……可见,海洋生物的冷暖情系着人类的神经。

我们热爱海洋,也曾无意间伤害过海洋。不论是忙碌的运输轮船不慎发生的油污泄漏,还是战争的炮火留下的“伤痕”,其实都是人类惹的祸。因此,为海洋提供自然保护区、“避难所”,不仅是一种人道的善意,而且是为了自身的未来发展,或者是为了弥补过失,求得心灵上的安慰,希冀蓝色的海洋永葆妩媚……

“小档案”

20世纪70年代开始,地球上每年毁灭一个物种,到80年代末增加到每小时消失一个物种,而植物的消失,又会同时引起10~30个昆虫种、高等动植物的灭绝。这种惊人的速度主要是森林遭到人类的砍伐造成的。不仅陆地上植物遭到破坏,据海洋生物家观察发现,生活在海岸边的红树林也难逃劫难。亚洲的印度尼西亚原有红树林250万公顷,1969年后短短10年,就减少70万公顷,其中50万公顷变成稻田,其他的变成了养虾塘;马来西亚的海岸有红树林57万公顷,已经消失10万公顷;菲律宾有29万公顷红树林被无情砍伐,还有10万公顷岌岌可危;泰国有四分之一的红树林在消失。加勒比海海岸的红树林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20年有50%的海岸被覆盖,现在的覆盖率仅有15%,波多黎各有四分之三的红树林荡然无存。墨西哥为了开发海岸的石油,35%的红树林被砍伐。红树林的消失,对生活在这一带海域的生物都会带来致命的灾难,甚至物种的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