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诱人的海洋
10422300000026

第26章 承载着童话的美梦——海贝

小问号

海洋中,有一种软体动物,它的外套膜,具有一种特殊的腺细胞,其分泌物可形成保护身体柔软部分的钙化物,人们叫它贝壳。漫步在海滩上,我们就可以轻易地发现它的身影。有的像是农民伯伯戴的斗笠,有的像是织女用的纺锤,有的仿佛是秦淮河边歌女弹的琵琶,有的呈陀螺状、圆锥状、宝塔状、圆盘状,也有的像牛角……海水一浪一浪地向海滩上涌着,轻轻地抚摸着这些可爱的软体动物。海浪的声息总是安静的,像是母亲轻轻地拍着摇篮里的婴儿,怕惊醒那一枚枚贝壳里承载的童话般美丽的梦。那么,生活在大海里的贝类,有什么样的“传奇绝技”?人类为什么那么青睐贝类,人与贝之间到底有着一段什么样的不了情结?

诗人说:“给我一只贝壳,我就能听见大海的声音。”贝,是大海的耳朵,是孩子的童话。

在大海里,贝类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品种十分繁多,并以独特的营养价值深深地吸引着人类的眼球。牡蛎是贝类家族中的重要一支,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肝糖以及维生素等。扇贝、日月贝的闭壳肌加工而成的“干贝”、“带子”是饭席上的佳品,价格昂贵。贝类中的鲍,是海味中的上品。鲜鲍经过去壳,盐渍一段时间,然后煮熟,除去内脏,晒干后,品尝起来,肉质鲜美,是不可多得的佳肴,被称为“参、翅、肚”之首。

海洋里的贝类,不是因为身负坚硬的外壳就生活得艰难,或者步履维艰的,其实,它们在漫长的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各有一技,也成为海洋生物中的一大奇景,令人类着迷。可以说,小小的贝类“内涵”十分丰富。贝壳中藏有软体,有心、肝、胃和肾,用鳃呼吸,而且触觉和嗅觉都很灵敏,遍及全身。它们活动时各有特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小小的身躯身怀绝技,在茫茫的大海中也不致迷失方向。鹦鹉螺利用直通体内的管子,在壳内冲入气体,就可上浮;当气管排出后,身体即下沉,这样就可以调节自己在水中的深度。活动的方式和潜艇有一些相似之处。海螺用足部的肌肉蠕动伸缩,向前爬行,行动的方式像是海洋中的蚯蚓。扇贝迅速开闭双壳,用吸管向后喷水,利用喷射作用向前进,其在海中活动的样子有点像天空中飞行的喷气式飞机。斗螺以跳跃翻滚来行动,碰上敌害,会从倾斜的海滩上滚下去,逃回海中,像是孙大圣在水中与人斗战。螺子感觉灵敏,一有声响,立即钻入沙中。这一点又仿佛是鸵鸟的生存技巧。静观这些小小的贝类在大海中畅游,嬉戏,变换着多彩的身姿,每一个动作都像是杂技,精彩之余,也感叹着大自然的造化神奇。

贝类,总是给人一种小小的身姿,不起眼的感觉,漂泊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散落在夕阳下的沙滩上。它们的存在,转眼之间,就会变成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可是,就是这一枚小小的贝壳,却也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它这小小的身躯,历史的厚重从来也不曾在意,不经意间就压了过来。贝类是人类最原始的生活劳动工具,其中包括传递信息的号角、捕鱼的刀具、盛水的器皿、小孩的澡盆等,这些原始的用具迄今在许多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中仍能见到其踪影。在中国文字中,凡是与财富、价值、交易有关的汉字几乎都带有“贝”字旁,如财、贵、贱、贸、货、贷、贫、贪、赏、赐、贿等。这充分说明,我国在创造和使用文字之时,贝已经是货币了。贝币由海贝壳打磨穿孔而成。它带有乳白色的光泽,大小轻重基本接近,用绳索穿系后成为古代一种理想的装饰品。在当时生产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海贝的采集及运输都十分困难,所以在夏、商时期的中原地区,海贝是较罕见的,常常被君主作为赏赐、馈赠之用,变成了财富的象征。即使今天,新几内亚的土著人仍传承了贝壳在传统上的意义,可以用一串黄色的贝壳来购买粮食、土地和妻子。贝壳在贵重的光环下,或许也隐藏了太多的辛酸的故事。

千百年来,人们仍旧试图从贝壳的外表上做文章,梦想着将贝壳外在的美发挥到极致。“贝壳雕刻”就是这许多手法中的一种,是独具匠心的人工雕刻与贝壳天生的形状花纹合二为一。多种多样的贝壳,形状奇特,色彩斑斓。雕刻艺术家因材施艺,因材取形,光彩绚丽,工艺精巧。天然贝壳独特的螺旋形状,外表和内层的纹理、色彩和光泽,为贝壳雕刻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在贝雕画的挂屏上,以黑色螺旋状的贝壳制成仕女的发髻;以货贝内层潜在的紫色制成晶莹欲滴的葡萄;以红色的鸡心螺、红口螺制成枫叶、花瓣;以绿色的江瑶贝制成花叶、树丛;以洁白、透明的珍珠贝制成昆虫的翅翼和仕女的罗纱衣裙;夜光螺可以制成宫殿建筑的琉璃瓦;以虫蛀洞穴的胎贝、海红贝制成古老松柏树干上的疤节……。贝,让它的外壳在艺术家的手里绽放成一束束迷人的艺术之花。

贝类,就形状而言多达十多万种;就颜色而言,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天然色彩;就斑纹而言,更是千姿百态。面对大海,贝类是普通的小居民,永远是孩子们眼中的小精灵,贝壳却成了一种艺术、一种文化,悬挂在“历史”的宫殿中,厚重珍贵,独具特色。

“小档案”

贝壳在人类追求美的历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页。早在旧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以贝壳作为装饰品。周代普遍运用贝壳镶拼在漆器上的装饰技法。鲁国的不少将士都用红线穿贝壳作坠饰,以壮军威。贝形的纹样还是仰韶时期彩陶上常见的装饰主题。三国时,魏武帝(155~220)的酒杯就用砗磲(海贝,表面有如同车轮渠道的纹理,内层色如白玉)制成。唐代《岭表录异》中记载,南海有鹦鹉螺,表皮光滑,呈红褐色放射状斑纹,其尖端处弯曲而呈朱色,如同鹦鹉嘴,故得名。鹦鹉螺的壳内色白,琢磨后内层呈现彩色斑纹,制成酒杯,称鹦鹉杯。明代,在鹦鹉杯上镶金,并雕琢鹦鹉的头、翅、足等,更显华贵。最近两年,珠宝级的贝壳类首饰也开始越来越被我们都市中喜欢率性自然的人们所特别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