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诱人的海洋
10422300000027

第27章 测深计·信息库·见证人——“海洋三杰”

小问号

腔肠动物是比较原始的小动物,种类很多,有上万种,它们只有一个用来消化食物的腔子,根本分不出哪儿是头,哪儿是尾。然而,它们是海洋中一个庞大的家族,只要有海洋,就有它们的身影呀!遗憾的是,我们熟悉的仅仅是美丽动人、生团死聚的珊瑚,喜欢寄居、会走动的“花朵”海葵,打着伞儿漂游、预报海上风暴的“先知”水母等,对介形虫、放射虫、有孔虫等腔肠动物中的“小虫子”非常陌生,不仅知之甚少,甚至嗤之以鼻。其实,它们虽然是貌不惊人的浮游小动物,但是个个身怀绝技,在科学家的心目中有着“海洋三杰”的美誉,是腔肠动物的典型品种。那么,“海洋三杰”有什么特殊本领?对人类有什么样的贡献?

“海洋三杰”介形虫、放射虫、有孔虫等是茫茫大海里的“小不点”,小得可怜,有的肉眼根本看不到它的尊容,有的仅仅如一粒小小的沙子,却能在茫茫大海的滔滔洪流里,安然生存成千上万年,令人类叹为观止。

介形虫是大海的“测深计”。在浮游的腔肠小动物中,介形虫种类约有2500多种,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卵形,有的是梯形,等等。虽然它们体长一般都是0.5~1毫米,但是这个品种的小动物有个特殊的爱好,即:不同的介形虫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海水里,而且决不会逾越界限。地质学家正是抓住介形虫这一特性来测出大海的深度的。以生活在西北部黄海里的介形虫为例,如果发现了中华丽介形虫,说明那里的海水深约1~20米,一旦发现穆赛介形虫,不需要测量就能知道那里的海水约有20~50米深,而超过50米深海水里的畅游者,一定就是克利介形虫!可以说,介形虫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但它们有着严格的活动水深区域,不会“串门”的。因此,科学家们根据不同的介形虫,竟然能画出一幅简单的海底地形图呢。

放射虫是大海的“信息库”。大海里的放射虫多达6000多种,身体也微小得很,仅有0.2~0.3毫米。它对水温有严格的要求,分为暖水种和冷水种。暖水种只生活在火热的赤道大洋区或温热的暖流区,冷水种只能分布在远离赤道的北纬40度以北的水域。科学家根据海底放射虫堆积情况,就可以找出古海洋的水温变化证据。当水温升高时,堆积的放射虫一定是暖水种,而水温降低时,堆积的放射虫自然是冷水种。科学家在研究太平洋北部喀斯喀特35000年以来水温变化时,就是在海底放射虫身上找到答案的。在36000~12000年前,全球处于寒冷的冰河时代,海域中的放射虫以冷水种为主;12000年以后,全球的冰期结束,进入温暖气候期,生活在海水中的放射虫数量剧增。微不足道的放射虫,成了记录古今海洋温度变化的信息库。

有孔虫是大海变迁的见证人。它在腔肠动物中是一个名门望族,据统计有1000多属、3万多种,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海里,生生死死也离不开大海,而且哪里有海水,哪里就会出现有孔虫的踪迹,没有海水地方,有孔虫一定会绝迹!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生在大海,死也埋葬在大海。因此,有孔虫是大海变迁的见证人。过去,关于江苏连云港到南通一带的地质变化长期争论不休,有的人认为黄海比现在大,有的认为比现在小。后来,科学家知道有孔虫是大海里必有的动物,就组织地下挖掘,结果在几十米的地下深处,发现了埋藏着大量的有孔虫化石,从而证明十万年前后,古黄海的南通——盐城——连云港一线,要比今天的黄海大得多,海洋在向东退缩,而且现在仍在继续。因此,有孔虫成了大海变迁的见证人。

不论是介形虫,还是放射虫,或者是有孔虫,在茫茫大海里,在岁月的滚滚洪流里,之所以能够让人类记住,无不依靠自身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是一代代都改不了的,已打上了深深的物种印记!生物,有了特质,才会折射生命的魅力!

“小档案”

地质学家在考古时,往往会通过不同的物种来证明一些时代的变迁,并把不同的物种联系起来共同分析研究,最后做出科学的判断。我们知道,今天的山东成山头一带,海水汹涌澎湃,海鸟成群结队,一派迷人的海洋风光,其主航道深达70~80米。可是,谁也不会想到,或者根本不会相信,在远古时代,这里曾经是一片良田沃野,是一片陆地。那么,这一不可思议的结论是如何得出,如何发现的?原来,地质学家在考古中挖到地下80~90米,却找不到有孔虫的化石,按照生物学知识推测,有大海就会出现有孔虫,可是这里没有,反而发现了在陆地上形成的泥炭和生活在淡水湖里的螺化石。地质学家据此推断,距今3.6万年前的滔滔黄海,一定是一片肥土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