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当前学校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划一化、标准化的传统教育倾向而提出的以适应儿童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其内涵是按每个孩子不同的兴趣、能力、素质和性格特点,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意识倾向在原有的基础上和可能的发展水平上,获得长足的进步,使孩子在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劳动习惯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并形成自己的个性特长。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孩子就像那稚嫩的幼苗,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的精心栽培。幼苗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是不同的,就像柳树需要生长在水旁,松树却可以生长在岩石中一样。每个孩子因为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水平也参差不齐。那么,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就成为必要。
目前,因为应试制度的存在和大班化教育的现状,大多数学校实行个性化教育还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家庭中因家长面对的只是一个孩子,所以有利于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
因此作为父母,必须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然后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决定教育方法。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因势利导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孩子独特的学习优势。千万别将孩子的学习优势当成了缺陷而将它给磨掉。那样孩子就将失去他原有的灵性,孩子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将消失殆尽,能够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都算是很幸运的了。
那么如何对孩子的实行个性化教育呢?
(1)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育规律,不要拔苗助长。如孩子不适合做奥数题,就别强逼孩子去学,因为如果孩子跟不上,就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注意让孩子置身于水平相当的学习环境中,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既不至于因同伴太过优秀而产生压抑和失落感,也不至于因同伴太差而懈怠。
(2)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要把分数看成唯一。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的,题海战术也许短期内会使孩子得到高分,却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孩子作业的量应以掌握知识为目的,适当地复习以加深印象。由于学校布置的作业是以大多数同学为标准的,因此,在孩子已掌握了知识的前提下,可允许孩子做学校的作业打折扣,不要逼迫孩子去做那些简单重复的题目,那样会导致孩子的厌学情绪。少做点题目可让孩子把重点放在培养学习能力上,孩子的后劲将是很大的。当然,如果孩子某个知识点比较薄弱,则可视情况适当地为孩子开开小灶。
(3)要有宽容之心,不要总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的孩子的长处比。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适时、适度地肯定孩子的长处。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比如说有的孩子聪明活泼、兴趣广泛、但不够刻苦,而有的孩子稳重刻苦,做作业一丝不苟,却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有的人文科好,有的人理科强;关键是家长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对孩子的考试成绩要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4)要有灵活的教育机制,允许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个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讨论强化自己的知识,也有的学生喜欢独立学习,静静思考;还有的孩子喜欢通过构词法来帮助记忆英语单词,而有的同学则善于通过阅读增加词汇量。
(5)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找准切入点,引导孩子。对于喜欢追星的孩子,可通过给他们讲解明星们是如何成功的,以激发孩子积极上进之心;如对个性强,自制力也相应强点的孩子,可让他们自己制定相关规则,这样,孩子觉得受到了尊重,也就比较能自觉地遵守了;而对于自控能力相应较弱,但却喜欢“戴高帽”子,也相对比较听话的孩子,则可用表扬与惩罚相结合的方式,给予适度的监督,以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
儿童天生都是科学家。他们喜欢刨根问底,并且及其富有想象力。而这恰恰又是一个真正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动机和因素。
——乔治·波特(英国化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