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日子再难也要笑着过
10418500000055

第55章 认清烦恼的真相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待它,它就怎么对待你。

说起烦恼,相信大家都有亲身体验。生活中,人们常因一些琐事而陷入烦恼之中。但是,如果说要用明白的语言来说明烦恼究竟是怎么回事,可能就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了。

有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发现,即使是语言修养很高的烦恼者也难以说清楚烦恼是什么。但多数人都共认烦恼的一些特点,如:

烦恼总是包含着不少想象和猜测。想象中的事情不是真实的,但是想象带来烦恼是真实的;烦恼常常包含着理性的推断,叫人对猜测深信不疑;数量极多,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躲不开,推不掉,叫人总是不顺心、不如意,憋在心里难受,发泄出来又不知从何说起;烦恼使人的注意力专注于烦恼本身,一旦被烦恼缠上了,就很难脱身,有时明知道不该这样,却还是控制不住自己。

对此,心理学家得出了如下结论:人的情绪不是由于某一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因为当事人对事件做出了悲观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形成了某种信念,导致了负面情绪的出现。也就是说烦恼的根源在于看待事件的角度,而并非事件本身。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态度比事实重要得多。”

这一观点在心理学上被称作“ABC”理论,其中,A代表某一事件,B代表信念,C代表当事人的情绪与行为。A并不会直接导致C的发生,但却能通过中间的B起作用。比如一个人被领导炒了鱿鱼,他认为自己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是领导嫉贤妒能,这种信念使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便越发地讨厌开除他的领导,使自己陷入了愤怒和烦恼之中;反过来说,如果他想,这个公司的领导嫉贤妒能,待下去也没有大发展,刚好借这个机会跳到别的公司,说不定还能有更好的发展,这种理性、乐观的信念,则会使自己情绪有所好转,或者根本就不会有烦恼情绪的产生。

所以,当我们被烦恼、愤怒等负面情绪包围时,在钻牛角尖想原因之间,不妨换个角度检查一下自己的态度,看看我们的“B”是不是太过消极。如果是,就赶快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评价所发生的事情。要时刻记住这句至理名言:“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待它,它就怎么对待你。”

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时,相信生活中的大部分烦恼都会主动消失了,但总有一些让我们怎么想也想不通的事情在产生大量的不良情绪,而且这种情绪还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会使我们的意志力变得薄弱,判断力、理解力都会降低,理智和自制力也容易丧失。这种烦恼不能主动消失,就只能用适当的方法来转移和调整。比如以下的几种方法,就可以让自己的心情逐渐平静。

第一种方法是找事做。

体育活动,尤其当剧烈运动时,体力的消耗会让你的注意力转移,烦恼得到释放;努力使自己困倦,这样你心里渴望得到休息的信念就会取代导致烦恼的信念;聚精会神地做某事,当你把精力放在某件事上时,自然就不会想到烦恼你的小事;让自己过得忙碌充实,这时你早已顾不上想那些不开心的事了;让自己沉浸在艺术或科学的世界里,原因正如叔本华所说:“把人引向艺术和科学最强烈的原因之一,是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苦闷。”

第二种方法是心理暗示。

可以在心里默念一些安静、平和的字句,比如“宁静”“沉着”“缓缓”“消消”“慢慢”等词轻轻地重复念出,并想象与之相应的音乐节奏,让心情平静,再以理智的心态去面对麻烦;或者一种美丽的景色,比如幽静山林风光、波光粼粼的湖面、日落时的火烧云、银光倾泻的月夜。不需太长时间,烦恼就会隐退了。

第三种方法就是最理智分析怯,即看清事实、理智分析、作出决定、按计划行动。

摆脱忧虑并能成功解决问题应归功于这种分析忧虑、正视忧虑的方法。它有效而又直攻问题的核心。当我们遇到一些忧心忡忡的问题时,不妨清楚地写下我们所担心的是什么?我有哪些可以采取的办法?其中哪一种是最佳方法?在选定之后,马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