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读二十四史学领导智慧
10268300000039

第39章 越是逆境越要积极挑战

逆境是任何人布局的障碍,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需要自我挑战。布危局、逆局需要的是勇气和毅力,需要在逆境中挑战人生,这时,迎接挑战不仅是大勇,也是大智。

诸葛亮北伐遇到了重重障碍。首先是国力有限,限制了蜀军员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蜀国户口20万,如果达到魏军的规模,例如建立40万军队,每户需征兵2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各家基本上不拥有劳动力从事生产,国家、人民和军队都将无法生存。蜀国以有限的人口既要出兵保持北伐军的数量,又要留有劳力生产余粮,供应蜀军作战,深感压力巨大。蜀军数量注定处于劣势,即使保持十几万,兵源、军粮也都捉襟见肘。

其次是地形和运输上难处很大。地形上的难处,造成边界利守不利于进攻。蜀、魏边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边界南为蜀国汉中,北为魏国关中,中间隔着秦岭谷道。秦岭谷道通常南北宽五六百里,渺无人烟,极其难行。边界西段是汉中、梓潼同魏国武都、阴平的边界,也是山地和高原地形。越过边界,必须穿越漫长而艰险的山路,这成了北伐后勤保障的巨大障碍。蜀军北伐的后勤保障任务艰巨,军粮立足于从国内运输。由于边界山地道路漫长,艰险,供应几万、十几万人的军粮,大约要动员与军队同样数量的民夫,肩背,车运,翻山越岭,穿过秦岭谷道,运抵魏境。民夫运输中自身食用耗费巨大,军粮运到前线所剩打了极大折扣。如此高的人力动员率和军粮损耗率,是难以承受的。

显然,蜀军北伐是以小国之军攻大国之军于易守之地。诸葛亮企图克服上述重重困难,把蜀军操纵为小而强的军队,去争取胜利。他展开全面的战争准备,以便增强国力军力,适应战争的需要。

政治上,他确立大权独揽的体制,恢复联吴抗魏的国策,协调统治集团内刘备北方故旧人士、荆州人士和益州人士之间的关系,厉行法治。经过努力,蜀国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政治之清明,治理之井然,在三国中首屈一指。

经济上,他实行先农后战的政策,对自耕农先“存恤”,后役使;重视水利灌溉工程。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都安堰(今都江堰)看作“农本,国之所资”,北伐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加强盐铁业管理,采用新能源天然气煮盐提高出盐率,大力发展丝织业,促进商业。

军事上,他平定南中叛乱,化腐朽为神奇,把一个不安定的南中变为出兵出物资的大后方。他任命张裔为司金中郎将,主持兵器打造,装备修缮。同时,抓紧军队治理,加强蜀军纪律性,大力抓紧讲习武事,提高蜀军技术、战术水平。

北伐准备,是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在战争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因此诸葛亮确立边打边准备的方针。几乎每次北伐后都进行准备。

在准备达到一定程度后,捕捉时机成了重要问题。《隆中对》设想北伐的时机是“天下有变”。自从夺取益州以来,只有关羽北攻襄樊前期,出现了大好形势,接近“天下有变”。此后即发生逆转,荆州遭到偷袭,刘备惨败。刘备死后直到眼下,也预见不到能够等到十分有利的时机。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诸葛亮在练兵时,传来魏文帝曹丕去世的消息。这虽然谈不上“天下有变”,多少也是有利的,何况自己46岁了,似乎不能再等待下去。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决心实施北伐。首先,要进驻汉中。汉中离成都远,距敌人近,以该地为前进基地,有利于就近做战前准备。诸葛亮到汉中后,距成都一千数百里,日常事务无法遥制,蜀国必然形成两个权力中心。为了协调二者,诸葛亮召集会议,讨论部署,安排人事。一切就绪,向后主告别。诸葛亮深知后主才能平庸,不辨忠奸,最不放心。他恳切地写了一道出师的表章,递了上去。诸葛亮临别依依,几乎不能自持。

《出师表》递上后,三月,以刘禅名义下诏,令丞相北伐。春天,丞相率军北上,跋涉一千数百里,来到汉中,屯驻在沔阳。只见汉中四面环山,境内有西汉水横贯其境,是一个盆地。为确保汉中防御,在汉中西口险要处营建阳平关和白马城。

在汉中治所南郑,诸葛亮召集众僚属开会,商议如何进军。督前部、领丞相司马魏延建议出奇兵,先取长安。

陇右是陇山(今六盘山)以西地区。把攻击点选在陇右,对于攻取洛阳未免迂回;然而迂回未必是坏事。攻取陇右,可以避开秦岭天险,利用西汉水漕运,是一条坦途。陇右魏军兵力较弱,有利于蜀军“平取”。陇右是产麦区,有利于在敌境建立因粮于敌的根据地。陇右同关中相邻,居天下的上游,可以瞰制关中,顺流而下,则可进攻长安。后来司马昭曾经很清楚地揭示,诸葛亮常有“兼(陇右)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的志向。诸葛亮首次攻魏,确定迂回西取陇右,说明他从蜀国实力出发,既积极进取威武自强,也注重谨慎求实。

确定攻取陇右,也说明北伐的战略目标是分阶段的,这就是:当前以夺取陇右为目标,中期以夺取长安及关中为目标,远期东出潼关,以攻占洛阳、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目标。

诸葛亮北伐期间,三国进入鼎立初期。魏、吴都转入战略防御。魏国决定先求文治,后求武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偃武修文,休养人民,恢复生产,增长国力,招怀远方,对吴、蜀予以忍耐,仅采取守势战略;等到国力增强,具备了条件时,再议统一。东吴主张发挥独有的江防和水军优势,并依靠同蜀国的联盟,依托长江,实行重点守备,将魏军阻止于长江之外。惟有蜀国取攻势布局战略。这体现了刘备培养起来的独特作风,永不服输,处境越是不利,越是敢于在逆境中迎接逃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