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读二十四史学领导智慧
10268300000040

第40章 须在大政方针上见识深远

领导者布局必有大心思、大算计,例如对于各种力量的控制就是一门极深的学问。各种力量之间的纵横会随着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组合顺序的先后。如果处理得不当的话,领导大局的过程有时就会显得有些曲折。

唐王朝统一全国以后,中原地区的封建秩序逐渐稳定下来,但民族矛盾却更加突出。当时,对唐王朝威胁最大的是突厥。从隋朝末年开始,到唐太宗贞观初年,突厥不断入侵内地,杀掠人畜,抢夺粮食,制造混乱,使内地的人民遭受长期的深重灾难。

但是,从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开始,突厥境内连续三年发生旱灾,使得六畜多死,实力大损。这样,突厥境内被征服的少数民族,乘机起来反抗突厥的压迫,纷纷投靠唐王朝。早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就曾派使者到突厥统治下的薛延陀,册封其首领俟斤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与其结成同盟,从内部削弱突厥的力量。随着突厥的衰弱,薛延陀的力量迅速强大起来,到了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薛延陀已拥兵二十万,成了唐王朝的心腹之患。

面对此种情形,房玄龄对唐太宗说:“陛下,今薛延陀异军突起,恐日后难制,可拜真珠毗伽可汗二子为小可汗,使其互相掣肘,以夷制夷。”

唐太宗听了房玄龄的建议,便封真珠毗伽可汗的两个儿子拔酌、颉利皆为小可汗,并各赐旗鼓,表面上是尊崇他们,实际上是为了分其势。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遣其叔父沙钵罗泥熟俊斤来唐王朝求婚,并献马三千匹,貂皮三万多张,玛瑙镜一枚。唐太宗接受了薛延陀的贡献,并问诸位大臣:“薛延陀居强漠北,今御之有二策:一为发兵殄灭之,二则与之约为婚姻以抚之,二者何从?”

房玄龄回答说:“臣以为中原之地方才安定,如果再起战事,势必生灵涂炭。与之和亲,则有甥舅之礼,可使边境安宁,百姓安居乐业,是为上策。”

唐太宗听了房玄龄的回答,说道:“公言甚是。朕为百姓父母,如可使之安宁,则朕何爱一女乎?”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派其侄突利设到唐朝请婚,左领军将军契何力反对说:“陛下,薛延陀不可与之和亲。”

唐太宗说:“朕已许之矣,岂可为天子而食言乎?”

房玄龄也说:“陛下,大唐既许其和亲,又受其聘币,不可失信于戎狄,使边患再生。”

契何力争辩说:“臣非欲陛下绝之婚也,希望延迁其事。臣闻古有亲迎之礼,若敕真珠可汗使其亲迎,即使不至京师,也应至灵州也。彼此不敢来,则绝之有口实矣。”

唐太宗听了契何力的话,点头称是。房玄龄见状,觉着不妥,便说:“陛下既知薛延陀不可妻,当初则不许其婚可也。既许之,又设局以得口实,臣以为不可。”这一次,唐太宗拒听房玄龄的建议,一意孤行,下诏让真珠毗伽可汗亲迎,并说自己也要至灵州(今宁夏灵武南)与之相会。

真珠毗伽可汗闻诏大喜,欲往灵州,其部下说:“如为唐朝所留,将悔之莫及。”

真珠毗伽可汗说:“我闻大唐天子有圣德,我有机会亲往见之,死无所恨。”与此同时,唐太宗先后派了三批使者,到薛延陀接受其所献的马牛羊。但薛延陀是游牧为生,要凑足所献杂畜之数,常常需往返万里,沿途要经过沙碛之地,使杂畜一大半因无水草而死亡。经过这么一番折腾,真珠毗伽可汗不可能按期到达灵州与唐太宗相会。这时,唐朝有大臣说:“聘财未备而与之婚,将使戎狄轻侮大唐。”

契何力则说:“果如臣所言!”

唐太宗的内心已有毁婚约的打算,在大臣们的蛊惑声中,唐太宗彻底动摇了,将房玄龄的一再劝告抛到九霄云外,下诏与薛延陀绝婚,并召回了三批使者。唐太宗的这一举动,让房玄龄内心非常不安,往日的情形不由得浮现眼前。

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夏天,玄武门之变发生不久,突厥恃强进攻唐朝,一直打到渭河便桥之北,形势非常危急,朝中人心惶恐不安。刚刚夺取太子之位的李世民,面对此等情形,问房玄龄:“公有何策?”

房玄龄说:“突厥号称百万,恃强而来,有骄我大唐之心,大王可暗设伏兵于渭河之南,然后大王带数骑与之隔河答话,突厥必心生疑惑,不敢轻举妄动。”

萧反对说:“公言差矣!突厥狼子野心,以大王千金之躯,不可如此轻敌,当固守以待援军。”

房玄龄说:“突厥所以敢倾巢而来,以我国内有难。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突厥必纵兵大掠,那就不可收拾了。今大王轻骑临阵,使之知我决战之心,此举又出其不意,可使之生恐惧之心,制服突厥,在此一举。”

萧犹坚持不可,李世民说:“我计已决,卿毋复言!”于是,李世民带领六骑出玄武门,至渭河便桥之南,与突厥颉利可汗隔河而语。突厥人马大惊,皆下马罗拜,请和而退。

这一惊天动地的壮举,在李世民、房玄龄的密切配合之下,演得那么有声有色、淋漓尽致。房玄龄想着那如同昨日之事,再看看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心里着急如焚,便找褚遂良商议。

房玄龄对褚遂良说:“汉初匈奴屡为边患,汉帝饰子女捐金絮以抚之,使百姓安宁。自隋末大乱以来,突厥屡进中原,掠虏百姓,陛下与之约和而退。今薛延陀虽居强漠北,但不比汉之匈奴、隋末之突厥,强则在我,使其臣服即可,约以婚姻更固。陛下圣德亘古未有,前许后毁,恐损我大唐胜名。不知褚公意以为如何?”

褚遂良点头表示同意,说:“我已写好一道奏疏,明日上朝奏于陛下。”

房玄龄说:“如此甚好。”

第二天上朝,褚遂良上疏说:“陛下,薛延陀本突厥治下一俟斤,陛下荡平沙塞,余寇奔波,须有酋长,陛下方立之为可汗,赐以旗鼓。薛延陀之于陛下,臣也,既许其婚姻,国中童叟皆知,百姓咸言陛下欲安百姓,不爱惜一女,人人怀德。今一朝生进退之意,有改悔之心,臣为国家惜名声。如生嫌隙,必生边患,此所谓得少失多,恐非服远人之法也。陛下君临天下十七载,以仁恩结庶类,以信义抚戎夷,天下莫不欣然。再说,漠北部落无数,诛杀终不能尽,当怀之以德,使为恶者在彼而不在我,失信者在彼而不在我,则尧、舜、禹、汤不及陛下矣。”

褚遂良上奏完毕,房玄龄接着说:“陛下,遂良之言甚切。当初,陛下问臣是战是和亲,臣以为取和亲为上策,陛下亦以为然。契何力一面之辞,使陛下心生动摇,失信于戎狄,古之圣人不为也。臣以为陛下当效汉世之法,饰子女以抚之。”

唐太宗固执己见,说:“昔汉初匈奴强,以和亲为宜,今强在我,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薛延陀所匍匐稽颡,不敢骄慢,畏我之故也。若以女妻之,彼必自恃大国之婿,使漠北杂姓臣服,一旦不合其意,反为所害。今绝其婚姻,使杂姓和我弃之,不日将瓜剖之矣。”

房玄龄说:“陛下,为君者当以德服人,夷狄华夏一视同仁,方为长治久安之计。如边患再生,必使我大唐臣民蒙兵燹之灾,天下徒添孤儿寡母。陛下乃一代圣主,臣能侍奉陛下左右乃前世所修,臣于谏争之事,窃以为不若魏征。若魏征在,恐不欲陛下有毁约之举也。”

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于世,可惜在此之前去世了,当时唐太宗还悲哀地说:“朕亡一镜矣。”唐太宗见房玄龄提及魏征,不由得砰然心动,但刹那间又消逝了,仍不改初衷地对房玄龄说:“朕计已决,公毋复言!”

就这样,房玄龄的和亲安边之计流产了。在当时的形势下,唐王朝比薛延陀要强盛得多,薛延陀是不会轻易犯边的,如果再以和亲与之结盟,那边境的安宁将会更进一步,和亲之计有其说不尽道不完的种种好处。正因为如此,房玄龄才苦苦劝说唐太宗。虽然最终没能实现,但到了后来,和亲安边之事却多有实施,最著名的莫过于文成公主出嫁吐蕃了,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在今天也可以感受到,这就不能不让人赞叹房玄龄的英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