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读二十四史学领导智慧
10268300000038

第38章 要对局势了然于胸

个人光有大志还不行,还得要有本事,没有点真本事,弱者不会趋附你,强者不会起用你,就连想树个敌人恐怕都不容易,因为别人根本不把你放在眼里。要想操纵乱局,安民济世,还得先磨炼点本事。有了本事,就有人喜欢,诸葛亮青史留名,首先就是因为他布局之前有洞悉局势的本事。

乱世出仕,核心问题是“择主”。择什么主,是原则问题。当然要择齐桓公、燕昭王式的英主,对方一要和自己志同道合,有澄清天下的志向,二要思贤若渴,赏识自己,给予施展才能的天地。

诸葛亮27岁时,一些群雄如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陶谦,在混战中陆续灭亡;刘表、刘璋没有灭亡,却没有前途。另一些则脱颖而出,其中首推曹操,另外有孙权。对于曹、孙,诸葛亮有能力到那里谋得较好的职位,可是他不去,宁肯“不求闻达”。

例如对曹操。曹操是个大能人,精通谋略。行军用兵,大略依照孙子兵法,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他割据的起点不高,论名气和实力,都无法同袁绍抗衡,最后却是他成功了。他眼光远大,挟天子以令诸侯,屯田积谷,仓库充实,又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身处四战之地的兖州,周围分布着吕布、袁术等五大割据势力,从未受到联合的包围,反而把对手各个击破。他以劣势兵力,官渡一仗,把袁绍打得望风逃窜,从此天下无敌,眼看要统一北方。也许是诸葛亮反感曹操在徐州滥杀无辜,也许是看穿曹操挟持汉献帝、包藏不轨的野心,诸葛亮没有投奔曹操。

至于江东,这个政权久经考验,拥有长江天险,得到一方民心,拥有大批人才,兄长便在那里效力。然而诸葛亮也没有投奔江东。晋人袁准讲了一个传闻,说诸葛亮为刘备出使江东期间,张昭建议孙权留下诸葛亮,诸葛亮不肯留,说道:“孙将军可谓人主,不过观察他的气度,能重视亮而不能尽用亮,我所以不留。”史家裴松之以为,诸葛亮君臣际遇,可谓世间少有,谁能离间?连关羽都不肯背主,何况诸葛亮呢!裴松之没有反驳孙权“不能尽用亮”。诸葛亮也许早在隆中就预料孙权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才不肯去投奔东吴吧!

还有个刘璋,割据着长江上游的益州。益州僻居西南,是四塞之地。秦岭横在北面,三峡锁其东面,大雪山、夹金山阻其西面,蛮障之地阻其南面。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汉末太常刘焉来牧此州,既避世乱,又雄踞一方。刘焉死后,儿子刘璋据州自保,没有多大的作为。对于行将被人所灭的刘璋,诸葛亮怎能看在眼里。

没有合适的,就继续观察等待。

他终于发现了刘备。刘备是个常败将军,眼下寄寓在荆州,是刘表的客军。此人远祖是中山靖王刘胜,到他这一代败落了。刘备就学于名儒卢植,但不喜欢读书,只爱狗马、音乐、华美的衣服。天下大乱,他乘势而起,领兵救过徐州,代理过徐州牧,又丢了徐州,投靠曹操。曹操授予他左将军,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他却密谋杀曹操,夺了曹操徐州,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转而投奔曹操的对头袁绍。袁绍失败后,刘备在北方无处存身,南下投奔刘表。

刘备屡败屡战,有股硬汉子气概,从不服输,胸襟开阔,宽仁大度,礼贤下士,善于团结部下,部下同他结为死党。关羽被曹操所俘,大受优待,仍然伺机离开曹操,返回处境不佳的故主身边。仅此一端,就可见刘备的笼络人心,能做到何等程度了。因此对士人号召力很大,为海内所畏惧,以致连曹操也对他说:“现在天下的英雄,只有你我两人。袁绍之辈,不足挂齿。”

至此,诸葛亮在布自己的人生之局以前,已对可能成就大业的诸侯观察透彻,并基本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刘备。接下来就该布天下之局了。

在茅庐之中,诸葛亮对前来相邀的刘备详细分析了他眼里的大局。

首先从指导思想讲起。他指出群雄混战的基本经验,是依靠“人谋”取胜。当初比较弱小的割据势力,依靠自身努力强大起来,原先强大的反而失败了。袁、曹之争是其中最大、最典型的事件,曹操转弱为强的经验值得借鉴。他回顾说:

“自从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比起袁绍,名望低微,实力弱小,然而终于击破袁绍,转弱为强,这原因不只是天时,也是人谋。”刘备于是想到了自己,过去人谋不力,今后事业有成,也要看人谋。

指导思想明确后,接下来谈刘备借鉴曹操经验,改进战争指导。诸葛亮考察刘备的战略环境,畅谈天下大势。这时中国境内除了刘备以外,还存在六股势力:北方的曹操、韩遂马超、公孙渊,南方的孙权、刘璋、张鲁。诸葛亮作了这样的估计:曹操和孙权,将生存下来,其他都将灭亡。刘备也有条件生存下来,同曹、孙三分天下,前提是改进战争指导。他说: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同他争锋。”刘备实力如此弱小,不应该与曹操争强斗胜;曹操要消灭,但不是现阶段任务。

话锋一转,谈到江东:“孙权据有江东,政权经历三代的考验,地势险要,民心归附,贤能肯为孙氏效力。这股力量,可以用作外援,却不容去吞并。”告诉刘备,江东他吃不掉,要同它联合,否则南方也有可能被曹操各个击破。

那么,刘备又将如何夺取天下呢?诸葛亮建议分近远期两步走,近期以三分天下为目标,有三项任务。

“荆州北据汉、沔(汉水上游)二水,利益穷尽南海,东连江东吴、会稽两郡(今长江三角洲和浙闽),西通刘璋巴蜀(今四川),这是用武之地,而荆州之主刘表不能固守。荆州怕是天意资助将军的,将军有没有意思?”第一项任务,取荆州。

“益州险要,四塞之地,沃野千里,乃是天府之国,汉高祖凭借它成就了帝业。益州之主刘璋愚昧、软弱,张鲁威胁其北面,人民殷实,地区富有,而不知道去慰问抚恤,智能之士渴望得到明主。将军既然是皇家后代,信用和道义传遍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何不取而代之呢?”第二项任务,接着取益州。

第三项任务,同孙权结盟。孙氏正在内争三江五湖之利,局限在东南一隅;然而迟早会走出太湖背后的闭锁状态,进入全国斗争,那时联合有现实的可能。

以上是近期计划。预测刘备联吴避曹夺取荆、益后,将与曹、孙三分天下,并成为获利最大一家。可以说,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接下来谈远期,以统一全国为目标。首先要治理荆、益,任务是:“守住两地险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对外结好孙权,对内治理政务。”

诸戎在西北秦陇即益州和曹占区之间,由氐、羌族构成,夷越在益州南部,都具有战略意义,必须以和抚政策争取少数民族民心,巩固大后方,策应灭曹的北伐战争。刘备在实现近期目标后实力增强,将与曹操争锋,问题是选择有利时机。

“一旦天下有变,就命令一员上将率领荆州军队北上宛城(今河南南阳)、洛阳,将军亲自率领益州军队攻入秦川(今关中一带),百姓谁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将军呢?果真如此,则汉室可兴、霸业可成了。”

这个对策,便是闻名后世的《隆中对》,产生于草庐,也称《草庐对》,包含丰富的战略智慧。它告诉刘备:夺天下,光凭愿望和艰苦奋斗是不够的,还得通盘谋算,成竹在胸。过去想一口吃个胖子,实力和目标两者失衡,瘸腿走路,哪能不跌交呢?分步走,力所能及,方能逐步成功。弱者对强敌先退一步,向薄弱地区荆、益谋求发展,将壮大自己力量,获得最终进攻强敌的能力。军事斗争同政治、外交斗争配合,联吴,治理荆、益等手段综合运用,必能大见成效。

在常人看来,一个能在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等手握雄兵、喧赫一时的群雄那里谋到一席之地的人,偏偏看上既没有地盘、又没有多少兵马的刘备,岂非将一生事业系在前途未卜的人物身上?然而这正是诸葛亮之所以为诸葛亮的道理。撇开刘备反曹最坚定、以兴微继绝为己任这一层不说,去了能受重用,一展平生管乐抱负的,舍刘备其谁?刘备不以自己一介布衣、一名青年为鄙陋,三次屈尊就教,单凭这一点,就很感激的了。岂不闻“士为知己者死”!显然,诸葛亮把领导者的素质看得比实力更加重要,把未来看得比当前更重要。这是一个布局大师不同常人之处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