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二十四节气话养生
10166500000009

第9章 夏季节令:应时保健

1.夏季疾病多,防治两结合 夏季是多种疾病的好发季节,所以古有谚曰:“春瞎子,夏郎中,秋箍桶,冬裁缝。”说的是一年四季中主要职业的季节性特色。春天是一年的开端,要知来年吉祥如何,就请算命先生来算卜,所以以算命为业的瞎子就要忙碌了,春季是他们的生意兴旺时期;夏季气候炎热,病邪猖獗,疾病丛生,所以夏天郎中(医生的别称)特别忙;秋天气候干燥,家家户户的木桶,因干燥收敛,而致散桶,需箍桶匠来修理,所以秋天箍桶匠特别忙;冬季到来寒风起,人们为了防御寒邪,都要增衣添被,所以裁缝师特别忙。如何防治夏季多发病,做好应时保健,现简要介绍如下:

(1)疰夏防治方法多:岁月时钟到5月5日,便到了立夏时节。“立”,为开始之意,说明已经进入了夏季。一到夏季,有些人就会出现四肢乏力,食欲缺乏,时时潮热,消瘦骨立,精神萎靡,头痛头晕,夜寐不宁等症,去医院检查均无异状,各检测指标均属正常。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疰夏。它是夏季常见的时令综合征。入夏之后,由于气温升高,平日体质较弱的人,如儿童、青少年由于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就发生一系列以消化系统为主的症状,虽并非什么大病,但给健康、生活带来了影响,所以引起医、患的重视。疰夏,又称苦夏,为夏季特有的一过性病症。上海科技出版社为满足医、患的需求,填补国内有关疰夏专著的空白,特邀笔者编著了《疰夏百问》一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书中对此病症作了较详细的介绍。现摘要简述如下,便于医、患试用。

症状:好发青年女性,常见乏力懈怠,精神不振,胸闷头晕,食欲缺乏,口淡无味,时有低热,大便溏稀,小便黄赤,面色萎黄,脉多濡缓,舌淡无华少苔。往往一入夏就发生,待夏末秋凉时不治自愈,诸多西医检查皆无殊。

预防:过去每逢立夏或清明,民间有预防疰夏的民俗。在《帝京岁时纪胜》记载,“立夏取平日曝晾之米粉春芽,并用粉面煎作各式果垒,往来馈送”。这种用以预防疰夏的节令食品,在清明节着手准备,即用清明嫩柳穿上蒸熟的面点,阴干后留着立夏时用油煎给孩子们吃,以防止疰夏;苏州人立夏时要吃乌米饭或乌米糕;杭州人立夏要吃“三烧”,即烧饼、烧鸡、烧酒,或“九时新”,即樱桃、梅子、蚕豆、笋豆、鲥鱼、玫瑰花、莴苣、苋菜、乌米饭。这些预防疰夏的方法延续到今,足见其在民间影响的深远,其临床效果的可靠性。但除了这些传统的方法,还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多参加体育活动;调理好饮食,在饭菜烹饪上要讲究色、香、味、形、意,以引人食欲,饮食要清淡可口、容易消化、多食果蔬、少进油腻;儿童对冷饮多偏爱,要注意适量、少量,不要贪食,更不能暴饮暴食。

治疗:对疰夏的治疗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但民间也有许多单、验、偏方。现作简单介绍:

第一,辨证论治。首先分虚实,虚者需辨其气虚与阴虚,或气阴两虚;实者需辨其暑邪与湿邪,或暑湿之邪。在辨别虚实的基础上,再辨清何脏何腑,以定其病位。一般多累及脾、胃、肺、大肠。根据虚实及脏腑辨证,临床上常见证型分为:元气不足、津液耗伤、外感暑湿、暑湿困脾4型。

①元气不足型。精神萎靡,怠惰懒言,肢体酸软,神疲欲睡,头晕目眩,多汗短气,脉濡细,舌淡少苔。治宜清暑益气,选用清暑益气汤(《脾胃论》方:人参、黄芪、苍术、升麻、白术、葛根、泽泻、神曲、陈皮、麦门冬、当归、炙甘草、青皮、黄柏、五味子)加减:党参15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葛根12克,青蒿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陈皮6克,炙甘草5克。

②津液耗伤型。心烦潮热,多汗心悸,口干舌燥,皮肤褶皱,脉细数,舌红而干少苔。治宜养阴生津,用王孟英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方:西洋参、石斛、黄连、麦门冬、淡竹叶、荷梗、知母、西瓜翠衣、粳米、甘草)加减:西洋参5克(另炖),鲜石斛30克,西瓜翠衣30克,知母10克,淡竹叶10克,芦根30克,青蒿10克,地骨皮10克,麦门冬10克,生地黄30克,天花粉15克,炙甘草6克。

③外感暑湿型。身热少汗,疲惫倦怠,头胀而晕,胸闷不舒,纳呆泛吐,腹胀便溏,脉浮滑,舌淡苔白腻。治宜宣化暑湿,用雷少逸清凉涤暑法(《时病论》方:藿香、青蒿、连翘、滑石、茯苓、荷叶、通草、西瓜翠衣、甘草)加减:青蒿10克,香薷10克,佩兰10克,茯苓12克,六一散(包)10克,淡竹叶10克,藿香10克,薏苡仁15克,杏仁10克,豆蔻6克(冲)。

④暑湿困脾型。神疲乏力,头胀头晕,胸脘痞满,恶心欲吐,口淡而黏,渴不欲饮,不思饮食,大便时溏,夜间口干而苦,脉濡而缓,舌淡苔白腻。治宜芳化暑湿,用藿朴夏苓汤(《医原》方:藿香、川朴、姜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豆蔻、猪苓、淡豆豉、泽泻)加减:藿香10克,川厚朴10克,姜半夏10克,茯苓12克,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豆蔻5克,六一散(包)10克,佩兰10克,陈皮6克。

以上的辨证论治处方是笔者临床应用的基本方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但民间尚有许多方法和单、验方可供选择,而且方便有效。

第二,单方验方。单、验方其实也需辨证论治,但民间多按症用药,其方多简便验廉,用之得当,效果很好,所以有“单方一味,气煞名医”之谚。现选介若干,以供试用。

①祛暑化湿类。金银花30克,绿豆60克,白糖适量,同煎取汤,频饮,主治疰夏暑热较甚,症见发热口渴,汗出倦怠等症;荷包六一散(六一散10克,荷叶1/4张,包后,扎上针孔),开水泡后代饮,主治疰夏兼头胀胸闷,胃脘不适,四肢酸重等症;刘寄奴10克,开水泡茶代饮,主治疰夏暑邪困脾,食滞不化之症(刘寄奴,又称六月霜、消饭花,有清暑化湿、消食导滞、活血化瘀之功效,若用量过大,味太苦,失其清香之味,所以一般用于泡茶,1次在10克以内,市场上目前有一种六月霜茶的袋泡茶,每袋约3克);青蒿茶,即青蒿不拘量泡茶饮用,主治疰夏暑湿中阻,身热不扬,头胀头晕等症;绿豆衣、扁豆衣各10~30克,水煎代茶饮服,入夏之后代茶饮用,有预防疰夏的作用。

②健脾益气类。莲子大枣羹,莲子50克,大枣100克,同炖,待莲子熟烂后吃汤和莲子、大枣,主治疰夏脾虚气弱,口淡无味,精神不振等症;百合莲子汤,百合、莲子等量,文火慢炖,待百合、莲子成糊状即可食用,主治疰夏夜寐不安,精神恍惚,心悸怔忡等症;太子参15克,白术10克,扁豆30克,大枣30克,水煎服,主治小儿疰夏,症见消瘦、纳差、便溏;山药30克,鸡内金10克,炒山楂30克,水煎服,主治脾虚食滞,纳食不化,少气无力等症;糯米100克,煎汤代茶饮服,有保肺气、固卫阳的作用,用于防治疰夏。

③化湿清暑类。薏苡仁绿豆汤,薏苡仁、绿豆各等量,加水煎熬成汤服,主治疰夏脾湿不化,暑热困脾,症见低热口干,夜寐不宁,面浮肢肿,四肢无力等;荷叶30克,扁豆15克,冬瓜皮30克,香薷10克,水煎服,主治疰夏湿阻气滞,症见晨起面浮,尿少口淡,纳食不香等;神曲10克,苍术10克,水煎服,主治疰夏暑湿腹泻,也可制成丸剂,名为曲术丸;佩兰10克,香薷10克,荷叶30克,水煎服,主治疰夏湿阻中焦,症见口甘而腻,纳谷不香,四肢解怠等;豆蔻3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主治疰夏胃浊不清,症见口臭而黏,渴不欲饮等;赤小豆30克,薏苡仁30克,大枣60克,煮后服汤及诸物,主治疰夏脾虚湿困,症见面色无华,大便溏薄,小便短赤等。

④养阴生津类。西洋参5克,西瓜翠衣30克,水煎服,主治疰夏气阴不足,症见少气无力,热则更甚,口干舌燥,尿赤便秘等;青蒿10克,北沙参15克,乌梅1枚,牡蛎30克,甘草5克,水煎服,主治疰夏暑伤津液,症见口干舌燥,烦热不止等。

以上诸方取材容易,药食兼备,毒副作用少,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以上4类单、验方进行选择。

(2)乙脑发病报“防疫”:乙脑,即夏季发生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乙型脑炎。一旦发现这种病症,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及时向防疫部门,或疾控中心逐级上报。它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上发病急骤,突发高热、昏迷、惊厥,并有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病情危重,并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症状:好发于夏季(7~9月),多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起病危急,热度高达39℃~40℃,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及脑膜刺激征。实验室检查,乙脑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较高。中医辨证多为暑热疫毒,按温病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

预防:乙脑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很高,而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命和健康,所以预防乙脑的发生非常重要。①消灭蚊子,切断传播途径。因为它直接传播者是蚊子,夏季做好灭蚊工作,儿童要用蚊帐睡觉。②预防接种,不可轻视。在流行季节前1~2个月对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及时接种乙脑活灭疫苗2次,间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强注射1次。③中草药预防。在流行期间可用大青叶30克,水煎代茶。或用金银花、菊花各等量开水泡茶饮。在农村还可用新鲜的板蓝根、野菊花、地丁草、夏枯草等清热解毒药煎服。

治疗:发现可疑病例立即送医院治疗,不要用土办法,如刮痧、吃草药,否则贻误病情,导致不治。在医院要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在病情稳定后,配合中医进行辨证论治,出现后遗症,配合针灸、推拿和理疗。这样可以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3)中暑、发痧重在防:中暑常因气温过高,空气湿度过大,环境通风不好,造成人体不能及时发散体热,从而引起水电解质平衡失调,随即发生中暑。其中暑前的一系列症状有的称为中暑先兆,或称为中暑轻症,中医称为发痧,或谓痧气、痧症、痧胀。

症状:中暑发生前多有先兆,出现全身疲软,头晕头痛,恶心欲吐,出汗减少,神情恍惚;继则,体温升高,面色潮红,皮肤灼热,胸闷烦躁;甚则,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昏睡昏迷,体温高达40℃以上,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心衰而危及生命。

预防:预防中暑,①要避免高温作业和环境,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尤其中午气温最高时不要外出,不要在烈日下暴晒,不要在闷热的环境下工作。②改善环境的小气候,如通过搭建凉棚、水幕隔热、植树造林、屋顶喷水,或自然和机械通风等,以降低气温和增加湿度,增强蒸发,带走热量,从而达到环境的改善。③穿戴浅色或白色,甚至银色的衣服和帽子,外出要带伞、开水,及时补充水分,在烈日下要随时随地休息避暑,必要时要吃些冷饮。④注意劳逸结合,要有充足睡眠,多喝清凉饮料,如盐开水、绿豆汤、百合汤等,也可服用仁丹、十滴水,外擦风油精、清凉油等。

治疗:中暑先兆一旦出现立即到阴凉处休息,不要勉强工作,可给予清凉饮料,或服十滴水、仁丹、藿香正气水等。若中暑症状明显,一边通知医生或医疗单位救治,一边进行就地救助,立即将患者移到阴凉、通风处,垫高头部,解开衣衫,以利呼吸和散热,并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用冰袋置头部,也可用风扇降温,注意用力按摩患者四肢,防止外周循环障碍。在医院救治,根据中暑的轻重缓急,主要是对症治疗,也可中西医配合治疗,如在神志清醒的情况下,给予口服清热解毒,清暑益气的中药,如藿香正气汤、藿朴夏苓汤之类。

发痧的预防和治疗,即与中暑先兆和中暑轻症相同。民间有治疗发痧的外治疗法,即刮痧疗法:用瓷调匙,或铜钱、牛角(或特制的刮痧器具),蘸上芝麻油在颈项、胸背部来回反复刮擦皮肤,使之发红或发紫为止。也有用扭痧的方法:备清水一碗,请会扭痧者(民间有些中老年人专门为人扭痧,尤多女性),用食指、中指,蘸一下清水,夹起患者颈、项,或胸、背部皮肤,上下来回扭拉,使局部皮肤发红或发紫,若发红或不红,说明痧气轻,发紫则痧气重。刮痧或扭痧有促使血液循环、提神醒脑、疏通气血、散发暑邪、扶正达邪的作用,所以这种民间疗法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患者经此治疗自觉全身轻松,似乎病若冰释。

在夏季由于乙脑流行,所以在诊断为痧证之前,必须要警惕是否是乙脑初期,在20世纪70年代笔者曾见到一个十分沉痛的教训:某村男小孩年约10岁,夏日里从河里玩水回家,感到头痛欲睡,不想吃饭,继则发热,其母认为发痧。马上要给小孩扭痧,小孩不从,其母把他用绳索捆绑起来扭痧,在反复扭痧和殴打的情况下,小孩病情迅速发展,出现抽搐、昏迷,即送医院,经医生的检查和诊断,发现小孩得的是乙脑。虽经多方抢救,因小孩正虚邪盛,而不治身亡。这个实例告诉人们,扭痧之前要有一个明确诊断,不要盲目乱用,否则祸不旋踵,后悔莫及;夏天扭痧虽比较简易,但不是万能的,尤其对小孩不要强求,甚至做出十分残忍的手段,如上案例值得深思!

(4)腹泻、痢疾需鉴别:夏季腹泻是常见的病症,民谚曰:“千金难买六月泻。”其实,这句话是片面的,但可说明两点,一是说明,六月夏天腹泻是经常发生的病症,不足为奇,腹泻不是重病,有时还有益处(排泄邪毒)。二是说明,夏季腹泻是多发病、常见病,腹泻的人很多的,不腹泻的人是很少的(所谓千金难买)。其实,夏季的腹泻我们应引起重视,它不是独立的疾病,有许多疾病都会引起腹泻,如食物中毒、中暑、夜间受凉、消化不良等,其中以肠道感染为最常见,轻者1天泻几次,重者1天泻十几次,甚至几十次。严重腹泻,可发生脱水、酸中毒而危及生命。

夏天细菌性痢疾,也是常见的疾病。由于苍蝇多,它是主要传媒,把痢疾杆菌从食物中带入人体而发病。在正常情况下,胃酸能把吞进胃中的病菌杀死,但夏季人体出汗多,体内水分和盐大量损失,以致胃酸原料减少,加上大量喝水,冲淡了胃酸,所以杀菌能力减弱,故常常导致细菌感染。急性菌痢也出现腹泻,但与单纯性腹泻的肠炎有所区别,在治疗方法上也有不同。临床上也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症状:腹泻,多为急、慢性肠炎所致。常见腹泻如水,或完谷不化,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质稀而薄,伴腹痛腹胀,纳食不佳,甚至不想进食,但无发热,便中无脓血。痢疾,多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有发热,腹泻,腹痛,大便中有脓血和黏液,重者发热寒战,恶心呕吐,全身不适,大便次数每日达20~30次;中毒性菌痢,则可突发高热,在大便未出现脓血前,可出现神昏、抽搐等,甚至死亡。如急性菌痢治疗不当,可转变成慢性菌痢。

预防:腹泻与痢疾的预防基本上是一样的,这也是夏季应当重视的问题。①注意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管理好粪便,积极消灭苍蝇,见蝇要扑杀,蝇多要诱捕、药杀;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不干净的和腐烂、霉变的食物,不吃生冷瓜果、变质食品,隔夜食品一定要加热煮透后再吃;做好餐具消毒,不要用共用餐具,做好分食制饮食,少进餐馆和宴会及聚餐。②做好腹部保健,保护胃肠道功能。夏季昼夜温差大,前半夜热,后半夜凉,腹部容易受凉,造成肠胃功能失调,抗病力下降,细菌容易作祟。为此,必须保护好腹部的温暖,尤其平日脾胃功能虚弱者,可用棉絮做护腹(市上有售)戴上,以保护腹部并防御寒冷。③多食醋和蒜,助运又杀菌。夏季里在饭前或饮食中多食醋和大蒜,既能刺激胃液分泌,以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同时还能杀灭细菌,提高肠胃的抵抗力。④多食酸牛奶也可进流质。酸牛奶,是当今时尚食品,既营养丰富又能助消化,尤其对饮用普通牛奶而引起的消化不良者,可改饮酸牛奶。酸牛奶可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生长,同时有收敛作用,而且酸甜可口,小孩尤其欢喜,所以凡老年人、小孩子、体弱者、消化不良者宜选此品。为了保护肠胃黏膜和肠胃功能,除了牛奶外,也可多进流质汤、羹、糊、流汁(各类果蔬鲜汁),如米汤、藕粉、菜汤、蛋汤、豆浆、玉米汁、青瓜汁等。⑤限制粗纤维,少食刺激物。粗纤维能增加肠道蠕动,促使腹泻,所以要少食或不吃,如芹菜、竹笋、干菜及质硬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食物也要少吃或不吃,如辣椒、胡椒粉、香菜等。

治疗:腹泻的治疗,从急性肠炎来说,西医多釆取抗菌消炎药,通过输液进行治疗,如5%葡萄糖盐水中加入抗生素;也可口服抗菌消炎药。中药可中医辨证论治,也可用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香连丸等;单、验方也可治疗,如地锦草、凤尾草、仙鹤草、马齿苋、地榆、黄连、绿茶、炒山楂、石榴皮、木槿花等,单味煎服,新鲜者更好,民间多用之,疗效也好。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西医有常规治疗方法,多是把抗菌消炎药,通过输液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并进行对症处理,如高热用退热药,或物理降温,脱水补充水液,抽搐用镇静止痉药等。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但也有专方,如白头翁汤(《伤寒论》: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单、验方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上面用于治疗急性肠炎的一些中草药均可用于痢疾的治疗。此外,铁苋菜、马齿苋、地锦草最为常用。在痢疾的治疗中,要注意禁食12~24小时,然后可吃流质饮食,如米汤、粥、豆浆、面条,待病情稳定后才可进食软饭和菜汤等。

(5)疮疖并非皮肤病:夏天由于气温高,细菌繁殖迅速,同时皮肤经常冲洗,皮肤的保护层不能发挥保护作用,因此细菌侵入皮肤的毛囊及所属的皮脂腺,引起急性化脓性感染,发生疮疖。而皮肤病虽然也发生在皮肤上,但不属于疮疖,在病因、病变、治疗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夏季常见的长在皮肤上为主的病症。

症状:疮疖,初起时毛孔部位出现小的疙瘩,很快发展成黄豆大小的紫红色坚实结节,而且不止一个,疼痛难忍,3~5天后结节中央变软,出现波动感,最后破溃,排出脓液。有的有脓,但不能自行破溃,可以用手术切排。疮疖也会变化成其他病症,如痈疽、疔疮,也可并发败血症,继发肾炎等。倘若疖肿发生在面部、上唇、鼻子的周围“危险三角区”,可因挤压搔抓导致细菌经血管逆行进入颅内,从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所以防治疮疖非常重要。

皮肤病是皮肤表面发生各种炎性变化,夏季尤为多见,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节。因气温高,湿度高,出汗多,以及个体的素质不同,发生各种各类的皮肤病,如癣、皮炎、皮肤瘙痒症等。夏季常见的皮肤病,如皮炎,好发于颈、四肢、小腿等,出现对称性的、密集的红斑、丘疹或疱疹,皮疹呈针尖至粟粒大小,有瘙痒和灼热感;夏季在强烈的阳光照射后,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边界明显的红斑、肿胀,严重的会发生水疱,这就是日光性皮炎或称晒斑、日光红斑。皮炎的种类很多,其他如水稻产区的农民常会得稻田皮炎,在指(趾)间及周围皮肤发白、肿胀、瘙痒,也可出现糜烂、脱皮、化脓等。

预防:疮疖和皮肤病的预防,有许多是相同的、一致的,只有个别的有所不同。现共同预防介绍如下:①保护皮肤,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做到勤洗澡、换衣服,不要穿戴出汗多或雨淋的湿衣服,以保持夏天皮肤干燥、清洁、无破损。也可用些皮肤的消毒药水,如75%的酒精、六神露、金银花露等。②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保持环境的通风,减少湿度,避免出汗过多,汗多时要马上擦干,尤其小孩子出汗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后扑上痱子粉,以防止痱子的发生,因为痱子容易导致疮疖。③穿戴宽松的衣服,不要穿紧身衣、紧身裤,选择透气性好的料子做衣服,如棉、麻、丝绸等。④不要在烈日下暴露皮肤暴晒,尤其易得日光性皮炎的人更要注意。⑤农民田间劳动,最好戴手套、穿靴子,防止稻田皮炎的发生。同时,饮食宜清淡,不吃或少吃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⑥皮肤上可涂抹一些消毒杀菌剂,或皮肤保护霜、软膏之类,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一旦发现皮肤有变化,或生疮疖,应马上请外科医生检查治疗。也可涂抹紫药水、黑药膏,吃一些抗菌消炎药,或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六神丸、梅花点舌丹之类。

治疗:疮疖与皮肤病的治疗,必须内外同治,即要用外用药,又必须配合内服药,尤其病情严重的必须同治,也可中西医配合治疗。一般疮疖初起时,先用75%的酒精消毒后,再用10%鱼石脂软膏外敷。若疮疖成熟,按之有波动感,可请外科医生切开排脓后再涂以红霉素软膏直至痊愈。但面部的疮疖,尤其是“危险三角区”的疮疖不能挤压,也不能切排,以防止扩散蔓延。内服抗菌消炎药,也可静脉滴注,如青霉素、红霉素、头孢类药物;或中药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背天葵、地丁草),也可服用中成药,如六神丸、解毒消炎片等。

皮肤病的治疗方法各不相同,一般最好请外科或皮肤科医生治疗,不要盲目买药治疗,如皮炎平、皮康霜的选用一定要有针对性。但许多皮肤病药含有激素,所以更不能任意选用,同时也要配合中西药同治。

(6)小儿之病不可忘:夏季小孩子的病也非常多,常见的主要有小儿夏季热、小儿腹泻、痱子等。小儿科古称哑科,以其有病不能言,有痛说不清,所以只有父母、长辈及护养者的关照和代诉,注意观察,细心了解。加倍呵护,心心相印,时时问候;同时对婴幼儿,自己不会言语,只知啼哭的小孩,对其哭声要有所了解,一般小孩啼哭,总有三种情况,一是饥饿要吃奶或其他食物。二是要大、小便,需要排泄,大、小便之后就不哭了。三是身上有不适,主要是病痛,如小儿腹泻、腹痛、腹胀,就会啼哭,若用缓急、消炎、止痛药后,也常不哭了。所以,有人认为,“小儿的啼哭,就是小儿的语言”。确实如此。我们在认识、治疗小孩子疾病的时候,就要懂得小儿啼哭声的意义。在小儿的啼哭声中,有高低、强弱、怪叫的不同,不同的啼哭声表明不同的病情,这方面,医生(尤其儿科医生)或家长、护养人有一定经验。夏季小儿疾病简单介绍几种。

①小儿夏季热。小儿夏季热是夏季小儿特有的疾病,多见于3岁左右的婴幼儿。其病因为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所致,随着小儿年龄增长,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完善,小儿夏季热就会消失。在西医治疗中很少有好的办法,一般用中医药治疗和加强调养为主。

症状:小儿3岁左右,消瘦少动,面色萎黄,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每在夏季发病。

预防:平日加强对饮食、起居的调养,如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之品,注意定时、定量给食,不偏食,多样化饮食,每日至少要吃20~30种不同食物,做到少而杂。多给予被动运动,即父母或护养者给小孩子按摩、推拿,或扶持行走等,使其得到锻炼,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提高了小孩子的抗病力,促使其生长发育。每天按时睡眠,保证其足够的睡眠时间,小孩子比成人的睡眠时间要多,所以要小孩不要贪玩。夏天气温高,要给小孩子凉爽的环境,可给以凉水戏嬉。

治疗: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也可选用单、验方治疗。如西瓜皮10克,荷叶5克,水煎服,每日1次,连服1~2周,热退即停服;绿豆10克,薏苡仁15克,大枣30克共煮,代茶或作点心吃,也可加适量冰糖;西瓜、番茄适量绞汁,加适量凉开水,作饮料服用,可不拘时服;荷叶半张,冬瓜100克水煎后,饮服汤水。

西医强调对症治疗和营养疗法,加强护理和调养,如补充体液,增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如锌、钙、硒等。

②小儿腹泻。夏季气温高,小孩往往不能适应,同时由于饮食不节、不洁,多食冰冷食物,肠胃功能失调,故夏季小儿腹泻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小儿腹泻要注意是否发热和大便的性状,进行饮食调节并积极治疗。

症状:有饮食不节或不洁史,或夜间受寒,尤其腹部受冷,食欲缺乏,腹泻,腹痛,时常啼哭,手捂腹部,腹泻1日多次,大便溏稀,便中有食物残渣;若伴发热,大便有黏液,甚至有脓血便,便时里急后重,经常欲便,但便得不畅,此多为痢疾,需严密观察,并送医院治疗,不得延误。

预防:夏季小儿腹泻(包括痢疾)其预防主要是做好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不吃或少吃油炸食品,少吃冰冻食品,做到吃新鲜的、现做现吃,不要吃过餐、过夜食物,食物选择以清淡易消化吸收的为上,可多给粥、汤、羹、糊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做好个人卫生,尤其小孩子外出游玩,手很不清洁,所以要经常给予洗手,尤其吃东西前、大小便前后,一定要养成洗手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要定时、定量;饮食餐具要自己保管,不用别人的餐具;不偏食、不暴饮暴食,美味之食不贪食;夜间保护好自己的腹部,做好保暖工作,睡前不吃东西;外出不要到小摊店买食品,最好自带食品,买来食品注意保质期等,拆开后有无杂物和异味及霉变的情况,若一旦发现食物有问题,一定要停用,不能勉强食用。

治疗:腹泻,一般是指急性肠炎,可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用抗菌消炎药口服或滴注输液。痢疾也一样,西医有常规治疗方法。中草药治疗方法很多,也可配合脐疗。现介绍行之有效的几种方法。汤剂:肠炎腹泻用黄芩3克,黄连1克,葛根10克水煎服(10岁以下儿童),或用马齿苋30克水煎服(新鲜最好),或用铁苋菜30克水煎服;消化不良腹泻用炒山楂30克,谷麦芽(各)10克,炒鸡内金5克水煎服;细菌性痢疾用仙鹤草10克,马齿苋15克,地锦草10克水煎服。若赤痢加鸡冠花10克,藕节炭6克水煎服;白痢加白槿花10克,白石榴花3朵。脐疗:湿热腹泻用川连5克,冰片0.5克共研细后水调成干糊状敷脐孔,外用消炎镇痛膏固定,每日1换,一般1~3次,无效改其他方法,也可配合其他方法一起使用;虚寒性腹泻用丁香5克,肉桂5克,吴茱萸3克,白芷5克共研细粉,用黄酒或醋调成糊状,敷脐上,外用消炎镇痛膏固定,两日1换,1~3次为限。也可买市售的暖脐膏外用。

③热痱。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小孩由于皮肤娇嫩,又因皮肤表面不清洁,汗腺管口被汗液浸泡肿胀而阻塞,或因擦汗损伤汗管,导致汗排泄不畅,形成皮肤急性炎症,发生汗孔炎症,这就是俗称痱子,因暑热所致,故又称热痱。

症状:皮肤表面出现细密、红色、高出皮肤的疹子,成片发生,瘙痒而热痛,遇热或紧张、烦躁,则症状更明显。

预防:防治痱子首先做好皮肤的清洁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洗澡后扑上痱子粉,或洒上六神露。夏天虽天气炎热,但不要给孩子脱光衣服,因为皮肤少了衣服的保护,更易受到热邪的不良刺激而产生痱子。不要经常抱着孩子,或背着孩子,因为由于皮肤之间不透气,汗液排泄、蒸发受阻,故易发生痱子。小孩子的衣服要宽松舒适、材质要柔软,不要穿太窄太小衣服,出汗多要勤换洗。洗澡时最好用热水,不要用冷水,更不能用冰冷的水洗澡。

治疗:生了痱子后,用痱子粉外用,也可用75%的酒精外擦皮肤。口服金银花露,或六神丸。并做好避暑降温的工作,给予清凉的环境。

2.夏天吃大蒜,防病兼保健 大蒜是北方人最喜欢吃的蔬菜,现在南方各地也十分推崇大蒜的保健、防病作用,如“甲流”发生后,大蒜的身价暴涨。大蒜是夏季的保健食品。“麦熟时节起蒜忙”。新蒜一上市,家家选购,编成辫子挂在厨房或屋檐下随时取用。对蒜的喜好,有人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在菜肴的烹饪中不可少它,包饺子、和面条、下米饭更少不了它。北方城乡还制作“腊八蒜”,在腊八这一天(农历十二月初八),用醋浸泡蒜瓣,制成清香酸甜、稍微辛辣的大蒜,以供佐餐食用。

蒜,古时称葫,也叫葫蒜。它原产地为吉尔吉斯沙漠,最初为野生植物,在3000多年前首先由古埃及人正式栽培,以后才传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在汉代时,张骞出使西域把蒜带入中国。由于葫蒜比我国的野生蒜要大,所以称为大蒜。人类对大蒜的认识和使用可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早在古埃及时,人们已经把蒜作为强身防病的食物了。古埃及人认为,吃了蒜,使士兵勇敢,能提高战斗力,所以,古埃及、古罗马的军队里,蒜已成为军队必备的重要的必需品。据说,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时,民工们靠大蒜来强身。在磺胺类、抗生素药物没有问世之前,许多国家把大蒜作为防病治病的武器,用于各种内外科疾病的治疗。在中世纪,欧洲瘟疫大流行,许多人被病魔夺去了生命,那时无疫苗,也无较好的抗菌消炎药,人们靠的是吃大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药物缺乏,许多国家的军医用大蒜来治疗士兵们的伤口。大蒜,它所以能够预防瘟疫、控制感染,是因为大蒜中含有一种叫“蒜素”的物质,它对多种细菌和原虫有较强的杀灭和抑制作用。据有关部门的观察,每天进食时吃5克大蒜,连服3天,就能使流脑的带菌率由15%下降到1.3%。这说明大蒜的杀菌作用很强。

我国对大蒜防治疾病的认识和应用历史悠久。三国时华佗已用大蒜来驱蛔虫;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大蒜有“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肿痛,化瘕积肉食”等多种功效。同时,它还记录了大蒜治疗鼻出血的奇效。“尝有一妇衄血一昼夜不止,诸治不效”最后用大蒜泥敷涌泉穴而止住了鼻出血。大蒜还可以治疗中暑,叶万林的《避暑录话》中记载,“一仆暑月驰马,急扑地欲绝,同舍王相教用大蒜及道上热土各一把研烂,以新汲水一盏和取汁,抉齿灌之,少顷即苏”。大蒜的这些保健防病功效,古人盛赞其“类风瘴雨不能加,食蝎腊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气,北方食肉面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也”。这里说明大蒜外能祛风邪瘴疠之气,内能杀虫解毒,夏日能解暑清热,北方人食面食、肉食一定要加蒜。因此,在食谱中大蒜为上等之食品,平时应用对身体保健有很多帮助。

根据近代研究,大蒜的挥发油中,含有蒜素和大蒜辣素及多种化合物。蒜素和大蒜辣素有广谱抗生素作用,特别是对抗生素已有耐药性的细菌,对大蒜十分敏感,其中以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尤为明显。所以,夏天吃些大蒜能防治腹泻和痢疾,并能增进食欲,是很好的开胃菜,如糖醋大蒜、麻油大蒜泥、大蒜炒肉丝等。近年来实验证明,大蒜素对心脑血管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它能减慢心率,扩张血管,降低血脂;国外已使用大蒜制剂——新加仑,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症。同时,实验室证明,大蒜对小鼠的腹水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大蒜不仅可以内服,可作蔬作药,而且是很好的外用发泡剂,夏季开展的冬病夏治中所用的贴药,其中包含大蒜与生姜,如冬病夏治治疗支气管炎和哮喘,在外用贴药中,必须加大蒜与生姜,既作必要的赋形剂,同时还能温通气血,散寒化痰,消炎解毒。而大蒜还能使皮肤起疱,使药力直接进入人体。

大蒜虽然有如此好的保健防病的作用,但大蒜辛辣、性热,辛能耗气,热能助火,所以过量服用常耗气助火,出现阴虚内热,或损伤脾胃,有些不习惯于吃大蒜的,或素来有胃病的常常因吃大蒜而病情加重;同时,吃了大蒜之后蒜气喷人,不可近人,因此要再吃些解大蒜气的食物,如鲜金橘、荸荠、青果等。

3.天生白虎汤,话说夏西瓜 白虎汤,为中医古籍《伤寒论》中的一张名方,由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组成,专治阳明经热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所以是清热生津,和中清暑之专方。天生白虎汤即大自然而生、天地赐予人类的清热解暑、养阴生津之剂西瓜。西瓜本是夏天的特产,而今,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交通便捷,市场繁荣,经济发展,故可以说西瓜并非夏天所特有,一年四季可以买到西瓜、可以吃到西瓜了。“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已不再成为传闻中的稀奇事了。因此,春、夏、秋、冬四季,特要话说夏西瓜。

祛暑佳品话西瓜。“浮香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生风”,这是古代诗人对西瓜的绝妙称赞。夏日炎炎,酷暑难耐,溽热难当,此时如能吃上几块冰镇西瓜,或井中西瓜,以消暑清热,生津止渴,实为难得的享受和美事。所以,夏天的西瓜有特别的风味,有特有的享用。要说西瓜,它原产于非洲,是沙漠中的一宝。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便开始种植西瓜了,后来传到地中海沿岸,前苏联南部及中东地区。西瓜传入我国,据史料记载,先在新疆落户,后来由契丹族将瓜种带到东北种植,五代时期胡峤又从契丹将种子带回内地,从此中原地区才有了西瓜;由于西瓜来自西域,故人们称作西瓜。西瓜之名较多,有称夏瓜、寒瓜、水瓜,皆是根据其特性命名,因是夏天主要瓜果,有清暑解渴之功,故名夏瓜;西瓜含水量多,能生津止渴,故名水瓜;西瓜清热性寒,故称寒瓜。在《食物本草》中称为天生白虎汤。

西瓜品种繁多,各地都有优良品种。北方干旱少雨,容易生长,品种很多;南方日照长,一年可二熟或三熟,品种也很多,品质也很好。西瓜含有丰富的营养,祖国医学对西瓜认识很早,在陶宏景的《名医别录》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滕昙恭寻寒瓜为母治病,遍访不得,偶遇一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还以与母,举家惊异。”这个故事说明西瓜能治病,而非此不治。据中药学记载,西瓜性寒,味甘,有清热消暑、清心除烦、生津止渴、利尿发汗之功效,历来是夏令消暑的佳品。其临床上应用简述如下:

(1)清暑热,利湿热:夏季暑热,引起的热盛伤津,心烦口渴,头胀头晕,小便短赤,咽喉干痛者,用西瓜汁饮服有很好的疗效。如《本草汇言》中记载:“阳明热甚,舌躁烦渴者,或神情昏冒,不寐,语言懒出者,取好瓤西瓜剖开,取汁一碗徐徐饮。”西瓜食后,能微微作汗,不仅解表而能疏散暑热,这是笔者的体会,验之临床,确是如此。

(2)清火毒,治烫伤:西瓜汁液治烫伤,取夏西瓜1个,去瓜子,取瓤汁密封贮存于消毒的容器中,放置3~4个月,待产生似酸梅汤气味时,过滤后可以应用。一般宜先用等渗盐水洗净,再用消毒棉花蘸西瓜汁液,敷于患处,每天换数次。Ⅰ~Ⅱ度烫伤1周可愈,Ⅲ度烫伤2周可愈。

(3)清凉药,西瓜霜:西瓜去瓤后,放入芒硝,放置阴凉处,10日后,西瓜表面会生成一层白色的西瓜霜,用刷子扫下,即可入药。它是一味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中药,对咽喉炎、口腔炎无论外用或内服皆有良效。有的加入黄连、野菊花制成复方西瓜霜,可用于治疗沙眼,也很有效。

(4)清湿热,利小便:西瓜皮或西瓜是清化湿热,利尿退肿的良药。在夏天患有高血压、慢性肾炎者,反复水肿,尿少而黄,可多吃西瓜,或西瓜皮煎汤代茶,或配白茅根、黄芪(西瓜皮60克,黄芪30克,白茅根30克)则是治疗慢性肾炎的良方,长期服用,能改善肾功能,消除蛋白尿。

(5)西瓜翠衣清暑好:西瓜的表皮,称为西瓜翠衣,是一味传统的中药。它有清暑解表、利湿生津之功,为夏季医生常用之品。如夏日中暑,头胀头晕,恶心欲吐者,常用刘寄奴5克,西瓜翠衣30克,六一散10克(包煎),荷叶15克,每日1次,水煎服。

西瓜还可以制成各种小菜,如将西瓜皮去外面的翠衣,切成细条,配以红椒,加适量的调味品,可制成色、香、味俱佳的夏季凉拌菜。用此佐餐,不但清凉可口,而且清暑养阴。西瓜瓤制成西瓜酱或西瓜汁是美味爽口,瓜香四溢的饮料和美食,如冷冻之后则是天然的冷品。

西瓜虽好,但要吃得有度,因其性寒,容易寒冷伤脾,造成胃寒作痛,腹泻便溏,损伤脾胃。尤其小孩不仅要吃得卫生,也要适当控制,尤其晚上或睡前不宜吃西瓜。同时,糖尿病患者,不吃或少吃西瓜,因为西瓜的含糖量高,会增加胰岛负担,造成血糖升高,所以应有所限制,一般不吃,要吃的话,可在上午10时,或下午3时左右,适量吃一些,但要及时测量血糖。

挑西瓜是有窍门的,有经验的人一眼就能选好瓜,不懂挑瓜窍门的,东挑西拣,回家一打开,半生不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心中懊恼。现介绍几招,不妨一试。①看瓜形。熟瓜瓜皮光亮瓜纹清晰,靠近地面生长的部位颜色黄浓。②观瓜蒂。瓜熟后瓜蒂收缩、凹陷,周围稍隆起,瓜梗无绒毛。③触摸感。手感,熟瓜摸之光滑不涩,并一手托瓜,一手轻轻拍打,熟瓜会有震动感,同时熟瓜相对轻些,生瓜觉得重些。④听瓜声。用手指弹瓜或拍瓜听声,熟瓜有“砰砰”之声,若声音重而低沉,说明瓜过老,若声音为“登登”之声,说明瓜成熟差或是生瓜。弹瓜声音与瓜的品种关系较大,不同品种声音不同,但通过反复弹、听,一定能得到经验和窍门的。

4.夏天吃苦瓜,苦中自有甜 夏天吃点苦,清热又解暑。所以,夏季里不光西瓜风光,苦瓜也受人们的青睐,尤其近几年来,它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必备之菜,因为它对人们的健康和保健密切相关,人们体会到苦中之甜,给大家带来健康。

苦瓜,为葫芦科植物苦瓜属的果实,其表面生有许多疙瘩,故又名癞瓜、天荔枝,成熟后表皮呈橘红色,艳丽夺目,逗人喜爱,所以又称其为红姑娘、锦荔枝、金荔枝。它是夏季不可缺少的凉拌菜,性寒凉,故又称为凉瓜,香港人称其为苦提瓜。其皮肉虽苦,然而内瓤却甜甜蜜蜜,深得儿童们的喜爱。苦瓜中含有苦味素,所以吃起来有苦味。苦瓜虽苦,但苦能治病,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说的是苦中有甜,苦中有乐。它与其他蔬菜相比,营养成分高出一筹,每100克苦瓜中,含蛋白质1.0克,脂肪0.2毫克,粗纤维1.1毫克,钙18~22毫克,磷19~32毫克,铁1.0毫克,维生素A 18~22毫克,维生素C 56~84毫克,比冬瓜、南瓜要多。其用于治病与保健有以下六个方面:

(1)清除暑热:夏日炎炎,溽热熏蒸,或热病后心烦口渴,全身乏力,口苦纳差,可吃苦瓜祛暑涤热。用苦瓜切丝,在开水中焯后,用少量油煸炒,加盐少许,即可佐餐;或加香菜、豆豉,则效更好,味更佳。

(2)解毒疗疮:苦瓜清火解毒,消炎退肿,凡夏天易生疮疖者,或易生热痱者,可与金银花一起同煎服(苦瓜干10克,金银花30克),或单味苦瓜泡茶代饮;广东人习惯饮用的苦瓜凉茶,就有很好的保健防病作用,不仅防治疮疖,而且又能清暑。

(3)止痢治泻:苦瓜对泻痢的作用,主要是取其清热利湿、如清暑解毒的功效。可用苦瓜干碎屑与粳米适量同煮粥服用。或苦瓜30克,马齿苋30克,水煎服。

(4)清补肝肾:凡肝火旺,肝肾阴虚者,宜多吃苦瓜的菜肴,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就收录了猪油炒苦瓜的菜肴,以清泄肝火,补养肝肾。

(5)提高免疫力:据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朱本教授研究证明,苦瓜含有一种或多种能刺激人体巨噬细胞的蛋白质成分,能加强其吞噬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6)降低血糖:据有关部门研究发现,给家兔和大鼠灌服苦瓜汁后,血糖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广州军区医务人员把苦瓜制成片剂,在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有效率达79.31%,所以糖尿病患者多吃苦瓜是有益的。

苦瓜虽自身很苦,但它只苦自己,不苦别人,如与其他菜同烹饪,苦味不沾染其他食品,所以人们称其“瓜中君子”或“君子菜”。

5.夏日荷花艳,全身皆是药 夏天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其色、香、姿、韵、意博得千古称颂和赞美,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荷花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更是千古绝句。荷,又名芙蕖、水芝、菡萏。原产印度,在我国栽培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早在《诗经》中就有“彼泽之陂,有蒲有荷”的记载。荷,不仅是名贵的花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又是高级的食品,还是一味传统古老的中药。荷花根据其效用,分为观赏莲、子用莲、藕用莲3大类。其实3大类是其3大主要功用,每一种都具有这3大功用,无非是侧重面的不同而已,如观赏莲,以观赏为主,其子、其藕照样有其食用和药用价值。荷花的观赏价值人人皆知,其食用与药用价值,可能知之不多。荷花,全身皆是宝,药食保健康。现简述如下:

(1)情韵颂美德,奉献精神好:荷花的情韵,即是人们称颂的纯洁高雅的美德,“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只要有土和水,就能生长,而它的全身都是人们治病疗疾保健康的良药,这就是奉献精神,如同牛一样,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2)荷叶,清暑热,兼能止出血:诱人清香的荷叶,含有荷叶碱、莲碱等物质,有清暑化湿、和胃理气、收敛止血之功。如夏月中暑,头胀头晕,恶心呕吐,胸闷不舒,用清络饮(鲜荷叶1张,金银花15克,西瓜翠衣30克,丝瓜皮10克,鲜竹叶15克),水煎服。发痧,或预防中暑,用荷包六一散(鲜荷叶包六一散10克,用线扎好,外刺若干小孔)用开水冲泡后,饮药液,每日1服。

(3)荷叶边,清肝又止泻:鲜荷叶的边缘部分称为荷叶边,具有特殊的功效。可清肝火,止头痛;清暑湿,止泻痢。夏日受暑,头胀头痛,恶心欲吐,可用荷叶边30克,石菖蒲10克,白芷6克,明天麻10克,姜半夏20克,苏梗10克,水煎服。此方临床应用效果很好。夏日腹泻,泻下如水,肠鸣腹痛,单味荷叶边炒炭后,研细末,用米汤水送服,每日3次,每次5~10克,疗效很好。

(4)荷梗,理气又宽胸:“梗能理气”。荷梗,擅长宽胸理气,夏日暑热湿盛,胸闷气滞,食欲缺乏,用藿香10克,佩兰10克,谷麦芽(各)10克,荷梗20克,水煎服。若胃胀不舒,加豆蔻6克(冲);胸闷心悸,加丹参15克,老茶树根30克。

(5)荷蒂,安胎止血兼止带:荷叶的柄蒂,常用于妇科,有安胎止血、止带清浊之功。先兆流产,妊娠3~4个月,阴道出血,腰酸腹堕,用荷蒂3只,黄芩10克,杜仲10克,苎麻根30克,藕节炭10克,水煎服。妇人湿热带下,带多而黄,甚至带下赤白,有异味者,荷蒂3~5个,白槿花10克,白术12克,车前子8克(包),黄柏6克,水煎服。

(6)莲须,涩精止遗:男子遗精不止者,应涩精止遗,以益肾精,常用金锁固精丸,此方就用莲须配芡实、金樱子、龙骨、牡蛎等组成。也可用刺猬皮30克,芡实30克,金樱子30克,莲须15克,水煎服。

(7)莲房,止血功独擅:吃了鲜莲子,别把莲房丢,留作止血药,效果也不差。血崩用莲房30克,墓头回30克,仙鹤草15克,阿胶10克(另烊),血余炭10克,水煎服;便血用莲房30克,地榆炭10克,槐米炭10克,大黄炭8克,水煎服;溺血用莲房30克,白茅根3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水煎服。这些皆为有效良方。

(8)莲子,补脾肾,强筋治脚软:莲子补益脾肾,强健筋骨。小儿发育不良,行走困难,脚软无力,笔者认为,不能光补钙,服食莲子也有很好效果。方法:饭焐莲子的吃法,即把干莲子浸泡后,与米饭同煮,吃莲子和饭,小孩子每日吃10~15粒,每日1次,长期服用(一般1~3个月)不仅脚健能行走,而且食欲大增,面色红润。同时,莲子对脾虚不能统血的出血证,如月经过多,皮下出血等,有很好的止血效果。

(9)莲心,清心火,宁神除烦热:莲心苦而清心火,宁神志,凡高血压,心肝之火旺逆,头目胀痛,或目赤肿痛者,可用莲心10克,青葙子10克,夏枯草15克,龙胆草5克,水煎服。也可用莲心5~10克泡茶代饮,或配甘菊6克同泡,不仅疗效好,而有菊花香。

(10)莲藕,药食优,补血又止血:荷的地下茎称藕,或叫莲藕。它不仅美味可口,而且是重要的一味中药,尤其被弃之不能食用的藕节,是一味古老传统的中药(炒藕节为收敛止血药)。莲藕,有健脾和胃、养血安神、凉血止血功效。它的作用大致如下:

治疗贫血:月经过多而致贫血,或营养不良导致贫血,可取鲜藕汁长期饮服,每次50~100毫升,每日1次。或藕粉和适量白糖拌匀服用,每日3次,每次10克,长期食用,能改善贫血症状。

治疗失眠:夜寐不宁,心悸怔忡,鲜藕、大枣、龙眼肉各等份同炖,当饮食服用,能安神宁心,深睡安定。

治疗咳血:藕取汁与荸荠汁、白茅根汁各等量口服,每次50~100毫升,每日2次饮服,有止血凉血之功效。

(11)藕节,擅止血,炒后才入药:藕节本是吃藕时丢弃之物,然而这厨下废物却是一味传统的止血药,要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临床上必须用炒藕节,或用藕节炭,很少用生藕节止血。其能治各种血证。

治疗咯血:咯血多从肺系来,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用白及10克,炒藕节10克,仙鹤草30克,水煎服。

治疗呕血:呕吐出血,多为消化系统出血,如胃出血。用生大黄粉(吞)5克,白及10克,炒藕节10克,蒲公英15克,水煎服。

治疗尿血:小便有血,尿检有血,多为泌尿系出血。用白茅根30克,大小蓟(各)15克,炒藕节10克,水煎服。

治疗便血:大便有血,多从肠道而来,或痔疮出血。用炒地榆10克,川连3克,藕节炭15克,水煎服。

治疗月经过多:每次月经来潮,经量多、时间长。用墓头回30克,藕节炭10克,黄芩10克,阿胶(另烊冲)10克,水煎服。

(12)荷露,清暑热,生津又养阴:夏日早晨,在荷叶上有晶莹如珠的荷露,取此荷露以作药引子,是古代医家所常用的,尤其是江、浙、沪一带的医生是常用的,用以治疗湿温症。当今医生已经不用或很少选用了。所以,在此一提,使今人了解古代医药文献中的记载,同时荷叶的露也可入药,荷花的功效显得更大了。

天生丽质的荷花,不仅是观赏之佳品,而且是保健养生之妙药,又是强身补益之补品。它给我们精神上和物质上带来无穷无尽的享受,所以我们说:“夏日荷花艳,保健少不了。”

6.盛夏饮啤酒,应知宜与忌 盛夏时节,喝上一杯啤酒,无疑是件大快事,尤其啤酒嗜好者,倘若炎炎夏日,喝一杯冰镇啤酒,更是沁人心脾。啤酒,它已成为夏季人们喜爱的饮料,每年夏季各地商家为促销啤酒,开展各种展销活动,如开办啤酒节,开怀畅饮,饮酒比赛,谁是海量,谁能夺冠;展览各式各样的啤酒,供应国内外名牌啤酒等。所以,在中国已形成了饮用啤酒的气候。

啤酒是泊来品,在我国盛行不过几十年的事。它由麦芽、大米、啤酒花和水,经过70℃的糖化,煮沸后添加酵母发酵、过滤酿制而成。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17种氨基酸和10种维生素,尤其B族维生素含量最多。100毫升的啤酒其热能相当于半个鸡蛋或50毫升牛奶,或33克猪肉,25克面包,因此啤酒有“液体面包”之美称。啤酒入口清凉,微微带苦,入胃之后,舒畅气机,嗳气频作,因此给人们带来清暑消热的凉爽。啤酒的这些作用,来自啤酒花的功劳,啤酒花是香蛇麻的雌花,含有挥发油和啤酒酮,这些物质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能刺激味觉产生爽口又清苦的感觉。啤酒花,它也是一种药材,具有健脾消食、清热利湿、强心利尿之功效,还能杀灭葡萄球菌和结核杆菌。所以,它在防病保健方面有一定作用。但若饮用不节,暴饮不止,或酗酒成性,其危害性也是很大的。

啤酒,目前市场上多为熟啤酒,即发酵成熟的啤酒经过过滤,使酒液清亮透明,经过灌装入瓶加盖由输送带传入喷淋杀菌机内,用水由低温逐渐升温到65℃,保持40分钟,即巴氏灭菌的啤酒,谓熟啤酒。而发酵成熟的啤酒,包装后,不经巴氏消毒而销售的啤酒,称为鲜啤酒,鲜啤酒口味清淡爽口,酒花香气浓郁,更具开胃健脾之功效,比熟啤酒营养更丰富,但保存时间较短。目前市场上很少售卖鲜啤酒了,只有大型高档酒店有此鲜啤酒了。饮用啤酒大有讲究,为了保健康,应知宜与忌。

(1)过量饮用,有害健康:啤酒健脾利尿,营养人体,对高血压、心脏病、结核病有一定防治作用,但过量饮用适得其反,不仅得不到保健,反而有害健康。过量饮用大量体液进入血液,心脏负担过重,若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就会造成代偿性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加上过量饮用导致脂肪在心肌积聚,使心肌变性,心脏会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长期饮用啤酒的人,心脏往往比正常人要大,而收缩力比正常人要弱。这种体积大、收缩力小的心脏医学上称为“啤酒心”。

虽然啤酒中的酒精含量只有2%~6%,但过量饮用也会引起酒精中毒,造成酒精对肝脏的直接损害,久而久之,就会发生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所以,长期大量饮用啤酒对肝脏是无益反而有害,尤其原有慢性肝病的人,如慢性迁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等,皆不能饮啤酒。

饮啤酒过量的人,还发现胰腺癌的发病率上升。英国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每周饮用啤酒4升以上的人,比不饮啤酒或只少量饮啤酒的人患胰腺癌的可能性大2倍。嗜饮啤酒易患胰腺癌,但并未发现这种癌症与饮其他烈性酒与普通白酒、色酒有联系。他们认为,啤酒与其他酒类不同,它含有与香烟点燃后所产生的致癌物质相同的物质,所以多饮或无节制的饮用啤酒容易导致癌症的发生。

(2)冰镇啤酒,不宜多饮:饭前饮用冰镇啤酒,造成胃肠道温度骤然下降,血管迅速收缩,血流减少,从而使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失调,影响进餐和食物的消化吸收。长此以往,发生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消化系统的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溃疡等,所以饮啤酒不能过度贪图凉快,一般宜饮常温下的啤酒,要喝冰镇啤酒的话也要适量。

还有一些人,将啤酒与冰汽水等冰饮料掺和饮用,认为这样更可口,更清凉,而且稀释了酒精浓度。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做法。因为汽水等饮料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而啤酒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过量的二氧化碳会促使肠道对酒精的吸收,所以醉意会更浓。同时,过量的饮用,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积聚在胃中,会产生腹胀、腹痛,原有胃溃疡的患者,还可能发生胃穿孔。

(3)有些病人,啤酒应忌:有些人认为,啤酒清凉爽口,又有“液体面包”之称,所以不管有病无病,一概照喝不误,其实有许多人是不能喝啤酒的:①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功能的衰退,进入人体的糖类不能全部利用、消化、吸收,所以出现血糖升高,尿糖增多,而啤酒有液体面包之称,增加糖分,加重胰腺负担,故糖尿病患者不宜饮用啤酒。②结石患者,酿啤酒的麦芽汁中含有钙、草酸等促使结石形成的物质,所以凡是有泌尿系结石病的人,不要饮啤酒,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③痛风患者,由于啤酒能促进痛风因子增高,造成痛风病的发作,尤其在喝啤酒时食用大量海鲜,使血中的嘌呤增高,易造成痛风复发。④慢性胃炎患者,因为啤酒会减少胃黏膜合成的前列腺素E,造成胃黏膜的损害,引起食欲减退,烧灼感加重,上腹胀痛等症状,尤其是萎缩性胃炎更为明显。若胃溃疡病人,还可能引发胃穿孔,所以不宜饮用啤酒。⑤慢性腹泻者,慢性腹泻多为脾胃虚寒所致,出现腹痛而泻,脘腹冷痛,一般宜用温胃之品。啤酒性寒,所以不宜饮用,在临床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因饮用啤酒而腹泻腹痛者。所以冬天人少饮啤酒,而多饮黄酒,因为黄酒性温,尤其是绍兴黄酒,更是冬天的佳酿。

(4)饮酒比赛,应当慎行:当今在商家促销和一些竞技节目中,各地在夏天的饮啤酒比赛时有举行,往往比赛饮酒量的大小和饮酒的速度快慢。笔者认为这种比赛不可取,应当禁止!因为这有害健康,有害风尚,有害人的形象,有害社会的安定。比赛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精力,培养了酗酒之徒。故实不可取。

7.夏日冷饮俏,饮用有学问 夏日里由于暑热难耐,不少人喜欢吃冷饮,而且要越凉越好,越吃越要吃,忘记了身体健康,只图一时痛快,结果吃出了一辈子的痛苦,所以用冷食和冷饮大有学问。冷食与冷饮为经加工的消暑食品,多为流质和半流质,主要成分是水。冷饮可及时补充水分、盐分及一部分热能,同时它的物理降温作用,有防暑降温的功效,因此,冷饮在夏天受到大家的喜爱,尤其是儿童和青年男女的喜欢。

夏天气温高,皮肤血管扩张,肌肉血流量增加,而肠胃血流量减少,大量进食冷饮使肠胃道的血管因受寒冷的刺激而急剧收缩,血流量随之骤减,造成胃肠功能的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故常出现食欲缺乏,腹痛腹泻,有的由此得了胃肠疾病,带来了一辈子痛苦。为了兴利除弊,现条述饮用冷饮的学问。

(1)劳动或运动后,不宜马上饮用冷饮:人劳动或运动之后,人的血液大部分进入紧张活动的肌肉中去,胃肠血流量减少,所以不能立即饮用冷饮。一般应休息一下后,饮少量温开水或淡盐水,也可饮用常温下的冷开水,然后再饮用冷饮。

(2)食用过冷的冰冻饮食,常会损伤牙齿:冷饮对牙齿的损害主要包括物理和化学性的刺激两方面。①物理性的冷刺激,低于15℃以下的冷刺激会导致牙髓痉挛,引起疼痛。②化学性的酸刺激,夏季的饮料多为酸性,牙釉质对酸性的抵抗力弱,容易出现溶解脱钙现象。冷刺激可引起牙髓炎及牙质过敏;酸刺激可引起脱钙龋齿,产生酸过敏。所以吃冷饮应适量,吃的速度不能过快,每次进食量要少,让其慢慢溶化,使冷度和酸度在口中很快中和。吃冷饮后漱口可保护牙齿,切忌吃冷饮后马上喝热水、热茶;胃酸过多者,不要饮用柠檬汁之类的酸性饮料,可适量饮用奶制品饮料。

(3)老弱、多病、儿童、孕妇、月经期,慎用冷饮:老年人由于气血衰弱,血流迟缓,脏腑功能衰退,所以受不了冷的刺激;有的患有心脏病、血管硬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更不能吃冷饮,因为冷的刺激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硬化的血管承受不了重负,可引起血管破裂;同时,大部分冷饮含有大量糖和奶油之类,不利于糖尿病患者饮用。孕妇如过多饮用冷饮,不但自身会引起肠胃道不适,也给胎儿带来不安,严重的可引起流产。妇女在月经期间,常血热气盛,使月经畅行,若经行时过多食用冷饮,会导致经来即停,或经来腹痛,所以月经来潮,一般要吃热的或热性的食物,要慎饮冷饮。

(4)冷饮不能解渴,夏季锻炼后不要大量饮用:夏季出汗多,口渴是经常性的事,饮用热茶才是解渴的最好方法。而不少人认为,吃冷饮能消暑解渴,实际上饮用冷饮只能暂时降低一下温度,却没有解渴作用。英国科学家曾经选择了最炎热的一天,用红外线温度记录器对参加试验者进行测试发现,吃冷饮的只能使嘴的周围皮肤温度降低,而饮茶的人,9分钟后皮肤温度下降1℃~2℃,因为喝茶使汗腺舒张排汗,散发体内热量,所以能全面降低体表皮肤温度。

夏季锻炼后虽然体热口干,但冷饮不宜大量饮用,因为大量饮用冷饮,强力的冷刺激,会引起消化系统血管剧烈收缩,常导致消化吸收障碍,从而引起腹痛、腹泻,或咽喉刺激引起疼痛,继发咽喉炎。所以,锻炼后要休息一下,先喝点凉开水,再可适量吃点冷饮。

(5)夏天冷饮非人人可吃,下列人员应当禁食:夏天冷饮非常热销,因其香甜可口,清凉解暑,沁人心脾,故人人爱吃。但非人人可吃,下列患者,不利其病,应当禁食:

①糖尿病患者。冷饮中含有较多的糖类,糖尿病患者食用后,血糖会更高,严重的使病情加重,用药要加大,所以糖尿病患者一般夏季不吃冷饮,尤其是含糖量高的冷饮。

②消化系统有疾病者。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胆囊炎、消化不良者,这些疾病都直接影响消化功能,若吃冷饮后,容易刺激胃黏膜,从而加重病情。

③牙本质过敏者、龋齿等牙齿病症者。食冷饮可因冷刺激而发生牙痛,所以有牙齿疾病的小孩,“见到雪糕就笑,放入口中就叫”。

④心血管疾病者。高血压、冠心病、血管硬化症,若大量吃冷饮,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压力加重,血管容易破裂,导致病情加重或突变,甚至猝死。

⑤呼吸系统疾病者。咽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因身体虚弱,抵抗力弱,若受寒冷刺激常诱发疾病,导致旧病复发。

⑥肾脏病患者。不宜饮用含有香精、色素的冷饮,因为这些物质会加重肾脏的排毒负担。同时,加重肾脏排水,造成水肿。

⑦肥胖症。因冷饮中含有大量的糖,会增加肝糖原,转化成脂肪,使体重增加,更加肥胖,容易诱发脂肪肝和高脂蛋白血症。所以,有些小胖子,一到夏天,常吃冷饮,越吃越胖。

⑧缺钙患者。因为冷饮中的香精、柠檬酸、色素,可与体内的钙离子结合,使血中游离钙减少,造成缺钙。故这些缺钙的人,要少吃或不吃含有这类物质的饮料。

从上所列禁食冷饮的主要病症,说明这些病症对冷饮十分敏感,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复发或加重,为了健康,减少痛苦,以预防为先,故要禁食或慎用。

8.游泳与健康,安全是第一 游泳是夏天主要的保健运动。酷暑炎炎,如能去江河湖海去畅游,实为一大快事。它既能消暑清凉,又能锻炼身体和意志。游泳是一种古老的水上运动,在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泳之游之”的歌词。1935年,河南汲县山彪镇发掘的战国古墓中,有一块镶有“水陆攻战”图案的铜镜,图中人物达200多人,有的划船,有的水上战斗,把古时水师训练的热闹场面再现出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水师,游泳训练是水师练兵的重要科目,认为只有“习于水,勇于泅”的军队才能百战百胜。隋唐时,宫廷中还专门修建了“水殿”,用以观看各种水上表演;唐宋时,我国的水球运动已很盛行。宋徽宗有一首描写玩水球的诗:“苑西廊畔碧沟长,修竹森森绿影凉,我掷水球争远近,流景一点跃波光。”在游泳运动中,古人也十分喜爱跳水运动,跳水古称“水上秋千”,比欧洲要早600多年,而我国在宋代就很普及。宋代诗人王珪诗中写道:“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小龙船。”这段水上活动的历史,充分说明了我国人民是非常喜爱游泳运动。毛泽东主席在生前也十分喜欢游泳运动,他横渡长江,每到一处,一有机会,他就下水游泳,如上庐山,下江南,都有他游泳的趣闻。

游泳是一项全身运动,游泳与健康关系密切,它的作用和对人体的影响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使全身肌肉均衡的发展:经常游泳的人胸背肌和四肢得到很好的锻炼,人在水中游动要使身体保持平衡,并抬头呼吸,而且臀部和下肢也处在较高的位置,这样背肌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脊柱得到充分的伸展,这对矫正不良姿势,带来一定好处。人在水中游动要克服一定的阻力,要消耗一定的热能,所以经常游泳可以消耗多余的脂肪,有利于塑造形体美。因此,游泳使全身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

(2)提高自身的中枢调节功能:水的传热比空气大20倍,人在12℃的水中活动4分钟,身体散发热能相当于陆地上1小时的散热能。人刚一入水,由于冷的刺激,皮肤毛细血管产生反射性的收缩,这时散热能减少,产热能多;游一会儿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所以经常游泳的人能增进体温调节中枢和血液循环中心——心脏的自动调节功能。

(3)增强肺活量,提高呼吸功能:经常游泳的人其肺活量和胸围比常人大得多,如游泳运动员的肺活量在4700~5000毫升,而一般人只有3000~3500毫升。因为,游泳时人体要承受水的压力,人在水中胸部压力大约15千克,这样就加重了呼吸肌的负担,无论呼气还是吸气,都必须用力才能抵消压力的作用,从而锻炼了呼吸肌,提高了呼吸功能。

(4)水对皮肤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水波对皮肤的冲击,产生良好的“按摩”作用,这给静脉回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加速了血液循环,增进了心血管功能。所以,经常游泳的人,安静时心跳较慢,反映了良好的心脏功能。

(5)游泳调节人的精神,使人快乐:毛泽东同志诗中说:“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那种自在、快乐,可带来精神上的舒畅。你一定会在夏季海边看到欢喜雀跃的小朋友在父母、亲人陪同下,去游泳的场面和情景。这就是游泳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

游泳有这么多的好处,但若不注意安全第一的话,“物极必反”会带来悲剧,如溺水身亡的事故,每年夏天在游泳中时有发生。如何做好安全第一,现条述如下:①了解自己,爱护身体。在游泳之前,对自己的身体的健康状况要有所了解,有必要在游泳前进行健康体检。若感到不适,或身体不佳,不要勉强去游泳,有的虽然有约或天气晴朗,但若身体不适,一定要身体第一,改日再去游泳,否则容易出事。②了解水域,注意安全。在天然水域游泳时,应在指定的游泳圈内游泳,对非开放区域,不要盲目下水。在水草丛生处,水底有木桩、暗礁、乱石、旋涡之处,有污染的水源、血吸虫病流行区、有钉螺的水域,都不宜游泳。否则,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或疾病的传染。③了解疾病,注意卫生。有心脏病、肾炎、肝炎、活动性肺结核、癫疒间……痢疾、肠炎、风湿性关节炎、性病、高血压、中耳炎等,一般不宜游泳;患有沙眼、急性结膜炎、化脓性皮肤病、癣、疥疮等也不宜游泳,但待病愈,照样可以去游泳。女性月经来潮,为防止感染、着凉,最好暂时不去游泳。④下水前后,要有准备。为适应水中的环境,在岸边要充分做好预备活动和辅助性练习,再用水搓胸腹、四肢及皮肤,让皮肤及全身有一定的适应性。游泳完了要清水冲洗,防止其他病菌的感染。在游泳前后要点些眼药水,耳中可塞点消毒棉花,防止耳内积水。⑤量力而行,注意劳逸。游泳时间的长短,要根据自己的体力和训练程度而定,原则上不宜过度劳累,在水中时间不要过久。时间太长,小动脉收缩,小静脉舒张,血液会滞留于静脉中,会出现寒战、皮肤紫绀,因此要立即上岸,擦干身体,防止感冒。⑥小腿抽搐,切莫惊慌。在游泳时经常发生的是小腿抽搐,事故也常常由此发生。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切莫惊慌。如水不深,离岸又近,应立即上岸,搓揉身体,披上浴巾,对小腿进行按摩,并搽一些活血化瘀、止痛散结的外用药,如风油精、红花油之类。若水深离岸较远,应及早呼救,以尽快得到救助,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小腿抽搐与水温过低和身体过度疲劳有关。所以,不要到水温过低的江河、湖泊中去游泳,以及农村中的山塘水库和深山冷岙中水域游泳。同时,在劳累时或饥饿、饱食、酗酒之后不要去游泳,精神过分兴奋或紧张,或失眠烦躁时不要下水。在每年的高考揭榜之后,往往会听到有溺水身亡的事故发生,而往往发生在考得高分,被录取全国名牌大学的学生。可惜啊!可怕!原因为劳累、兴奋。常常是小腿抽搐,或初次下水,不知救援。

9.拂暑之良友,搧扇益健康 用扇拂暑取凉是自古以来人们一大发明。“举处随时消暑热,动来常伴有清风”。这副对联把扇子的消暑作用做了生动的描述。炎炎夏日,手中若有一把扇子,给你带来阵阵微风,使你身边的小气候得到改善。在相同温度下,微风徐徐吹来,体热散得快,人就感到舒适。反之,树叶纹丝不动,汗液不能蒸发,人若闷在蒸笼里会热得透不过气来,这时挥动扇子“影动半轮月,香生一握风”,起到了拂暑取凉之效果。

扇子,也叫“箑”,或“翣”。《古今注》中记载,“羽扇之制,起于殷高宗”。说明扇子的起源至少也有4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扇子为宫中作为仪仗用的掌扇。它的扇柄很长,由专人撑扇为帝王障尘蔽日用。当时能制作如此精美为帝王所用的掌扇,那么,普通取凉的扇子自然更多、更精彩了。我国的扇子种类繁多,除了羽扇、纨扇外,各地区还有许多名特品种,如竹扇、潮州扇、四川青纸扇、蒲草扇、折扇等。其中折扇使用最广,它又叫聚头扇、聚骨扇。折扇起源于南齐,在《南齐书》中记载,“禇渊以腰扇障目”,腰扇是什么?《通鉴注》说得很清楚,“腰扇即折叠扇”,折叠扇即折扇。朝鲜与日本也普遍应用折扇,我国折扇没有像羽扇、纨扇那样普及,日本、朝鲜纸扇传入中国之后,我国的折扇又重新兴旺起来。折扇的用料、制作十分考究,扇骨除了竹子外,尚有象牙、乌木、紫檀、紫香木、玳瑁、金属等。在扇骨上的镌刻艺术,更是我国手工艺的一绝。还有丰富图画,雕镂精美,章彩匀整,有阴刻、阳刻、阴阳合刻、平刻等多种名目,并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所以一把好扇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它在我国文化史上不亚于甲骨文和金石类。当今,用于拂暑取凉已很少用古时的扇子,因为它要人不断摇动才能维持凉爽,所以人们发明了电风扇。在今天扇子已作为工艺品为人所青睐,而代之以取凉的是各式各样的电扇了。但用扇子有很多好处,其中之一是有益健康。现谈谈搧扇子好处,以光复扇子的光彩。

(1)珍贵的艺术品,是一种精神享受:扇子除了拂暑取凉外,古时还是那些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手中的装饰和玩物。汉末三国时期,凡风流雅士,手中几乎都要持把扇,轻摇羽扇,助兴清谈,以示风流儒雅。如今,我们在古装戏剧的表演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扇,如诸葛亮更是儒将模样,手摇羽扇,悠然自得。他们手中羽扇选料、加工、制作、着色都十分考究,是一件高级的工艺品。纸扇、折扇、纨扇都有山水、花鸟、虫鱼、仕女图,还有名人字画,所以扇子是一种珍贵的工艺品,尤其今天人们用扇子,常作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因此,许多工艺品商店,有巨大的工艺品挂扇,以作室内厅堂补壁装饰之用。当今,人们还把折扇(有纸、绢、丝、竹)在各地旅游景点、名胜古迹售卖,有名家题词作画、写诗题字的,有的当场写就,有的已有字画,有的还可买去白扇(即无字画空白扇子)自己创作,或请人题写。因此,今天用扇子,已与古代用途大有变化,其侧重于精神上的享用;但有的老年人、文人儒生、山乡之地的百姓,他们还把它作为清凉祛暑的重要工具。他们认为,用扇子拂暑纳凉有益健康。

(2)夏天用扇子取凉,返璞归真保健康:目前市场上用于拂暑取凉的一般是普通的、价廉的、无装饰的扇子。消费市场大部分在农村或经济不发达地区。其用途主要是取凉,有的还作为拂尘、驱虫(蚊、蝇)的工具。大部分使用者是农村的中老年人。其材质多是因地制宜,当地取材,如麦秸编的麦秸扇,棕榈叶制的芭蕉扇,羽毛做的羽毛扇,还有废纸改编的纸扇,市场上主要是塑料制品的塑料扇等。用扇子取凉的好处,不会受凉感冒,尤其小孩子,夏季炎热,不能入睡,最好的办法是“外婆摇着扇子,唱着儿歌……”这样小孩子很快安静入睡了。用扇子能活动手臂关节,对中老年人是一种很好的手臂运动,能起到活动肌肉关节、经络筋骨的作用。尤其能防治网球肘、肩周炎等中老年人的多发病。扇子的风来自自然,纯粹是清新的自然风,尤其山野、农村取自自然风更有益健康,因为它们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阴离子,阴离子是“空气中的维生素”。所以,当今用扇子拂暑取凉值得提倡,它虽源自古人,是最原始的、最朴素的取凉方法,但它有益健康,返璞归真。

(3)电扇各式各样,兴利除弊为健康:电风扇,又称电扇。在20世纪初德国工程师西门子首先制造了一种微型的电动机,在这基础上划时代的电风扇诞生了。随着电子科技的迅速发展,模拟自然风的新型电扇已经问世。它将自然风中最适合于人体的风力、风速,按照不同的要求和节奏,编制成控制程序输入电脑,这样装有电脑的新型电扇吹出的风,柔和、自然,更使人感到舒适。目前市场上电扇各式各样,有的风型不同,如阵风、微风、冷风等,有的需求不同,如睡眠时风、小孩吹风、老人吹风,还有的加湿风、干燥风及强力风、中力风、微弱风等。由于电风扇是电脑或人操作,而且其比人手摇的风要强得多,因此也带来一些麻烦,所以要兴利除弊,以保健康。

电风扇,用的是电力,风力大、风速快、降温快,有些年轻人,劳动或锻炼之后大汗淋漓,又贪图一时之快,对着电扇猛吹,毛孔骤然闭合而引发感冒,马上会感到鼻塞、头痛,这时需立即关闭电扇,喝点热茶或服感冒药,如藿香正气丸之类。电扇取凉,往往一侧受风,一侧背风,出现一边热,一边凉,一面有汗,一面无汗,久而久之,容易打乱人体的调节中枢,尤其有高血压的病人,易导致中风,出现半身不遂。电扇频繁的空气振动和噪声污染,也会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在睡眠时一般不用电扇,否则常导致感冒,或旧病的发作,如哮喘、高血压中风等。所以有谚曰:“眠不动扇,夜不贪凉。”电扇是科学发展的产物,我们要它为我们健康服务,所以要兴利除弊,正确合理地应用。

10.冬病夏治法,夏令强壮剂 冬病,是冬季好发的或每逢冬季病情加重的某些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夏治,是利用夏季气温高,阳气盛,乘其势而治之,以扶助正气,防止冬季发病的一种中医特殊疗法。冬病夏治在夏季的三伏天进行。它分为内治与外治两种方法,通过扶正、补养的方法达到强壮身体的目的,以防止旧病宿疾的复发。所以,冬病夏治法是夏令的强壮剂。

冬病夏治主要是外治,所以它是内病外治的一种自然疗法。利用夏天气候炎热,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的天人合一的现象,在人体特定穴位,通过经络传导,直达五脏六腑,用特制药物使之直达病所,起到扶正固本、祛除病邪的目的。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这是清代钱塘(今杭州)外治专家吴师机的至理名言,即一切外治的原理与内治的法则是一致的,如外治中的补益方法与内治的补益剂是异曲同工。如补先天不足,常用大椎、百会;补后天不足,常取足三里。在冬病夏治中常用强壮补益的穴位,以补益身体。小儿先天不足,脱肛不收,可灸百会、大椎,能升提中气,使肛门收纳。妇人贫血、子宫脱垂,灸百会,有抗贫血,提子宫的作用。笔者用之,历验不爽。现介绍冬病夏治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方法。

(1)药贴时间:每年夏天的头伏开始,连做3伏,一般10天1伏,2伏有10天或20天,日历有具体明示,可查阅。或自己推算:夏至三庚便数伏。即二十四节气中夏至后的第三个庚申日,为头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2)穴位选择:定喘、大椎、肺腧(双)、膏肓(双)、天突、膻中、足三里(双)、丰隆(双)。根据辨证进行选穴,如先天不足加用大椎,后天失调加足三里,咳嗽加天突、膻中,痰多加丰隆,气喘加定喘、肺腧。

(3)贴敷药物:白芥子、甘遂、细辛、白芷、肉桂、桃仁、麝香等,共研细,用大蒜、生姜汁调成软糕状,取豌豆大小备用。此方各地经验不同,仅供参考。本方法笔者开展30多年,有一定的根治效果。具体可参阅笔者编著的《咳喘病的四季疗法》(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4)具体操作:①选定穴位,一般取8个,最多12个,作上标记。②消毒穴位,放上贴敷药物,外面用消炎镇痛膏,按大小切成小块,贴上后以固定药物。③一般贴药时间,成年人24小时,儿童6~8小时。④药贴后有水疱,为正常现象,让其自然破裂干燥,为减少疼痛,可用创可贴保护。⑤10天后干燥结痂,进行第二次治疗,方法一样。连续做3次,并可连续做3年,即每年伏天做冬病夏治,连续3年。

(5)注意事项:对药贴过敏者不宜用这种方法;害怕皮肤留瘢痕的不要做;在冬病夏治中饮食宜清淡,不吃猪头肉、海鲜、鸡肉之类的发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宜劳累,要休息安定,宜室内工作。疾病发作时一般不做,待病情稳定后可做,不要为了赶时间而盲目治疗。若药贴后发热,甚至化脓感染,要马上去医院治疗,不要延误病情。有皮肤病及严重疾病者,如肾衰竭、肝硬化、肺结核等,一般不做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的内治法,即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扶正治疗,如补肾壮阳,益精养血,健脾益气,滋阴益气等。方如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右归丸、左归丸、十全大补汤等;药如黄芪、党参、西洋参、鹿角、龟版、鳖甲、枸杞子、熟地黄、肉桂、五味子、当归等。一般由中医内科医生辨证处方,连服1个月,若感冒或旧病发作暂时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