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二十四节气话养生
10166500000008

第8章 夏季节令:养生准则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总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夏三月,此为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

释义:夏天的3个月,草蕃木秀,植物繁茂,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之气交会,则植物开花结果,人们要适应这样的气象,夜间短而白天长,故睡眠迟而夜,早晨起得早,故夜卧早起。我们不要嫌恶白天太长,不要使自己的情绪产生郁怒,而要使自己的外表形色秀美,使肌腠宣通,卫外之气疏通,暑气得以排泄,好像自己的心爱之物在外一样。这就是对夏季“宜养”的呼应。违背了这个规律,心就会受伤,因夏日属火,心气主令,主脏受害,到了秋天就易患疟疾,供给秋天的收获(成果)也就少了。

上面是人们一直奉行的《内经》中夏天的养生原则,可供我们参考和应用。夏季的具体养生准则条述如下:

1.避暑清湿,养阴扶阳 夏季暑邪当令,尤其盛夏,酷暑炎炎,烈日难耐。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所化。暑为阳邪,其性升发,常耗津伤液,暑邪伤人常为热变,出现高热口渴,唇干舌燥,尿黄便结,甚则心烦神昏,闷乱腹痛等症。所以,清暑热、养津液为夏季之首务。故清暑养阴并存,在清暑的同时不忘养阴生津。

夏日避暑是防止暑邪入侵的积极方法,在进入暑天之后,要防暑降温,除避免在野外烈日下劳动外,主要是保证工作环境的清凉,用电扇或空调降温,特殊需要也可用冰水降温,如高热病人的降温。同时,供应清凉解暑的饮料和药品,多喝水,多进流质饮食。

暑热郁蒸,暑与湿常夹杂在一起,尤其长夏(夏末之时)湿气当令,湿为阴邪,重浊黏滞,阻遏气机,故常湿困脾阳而致阳气不伸,出现阳衰之象,故需扶阳。同时暑热开泄肌腠,大汗伤阳,所以《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如湿困脾阳,可见脘腹胀满,食欲缺乏,大便溏薄,四肢不温,甚则水肿。这时需温阳化湿,利水消肿,如用五苓散之类。

2.健脾和胃,扶助正气 夏日大量进水和多汁饮食,脾胃运化水谷和水湿的工作量倍增,夏日消耗体力大,也需要加强脾胃的运转,所以健脾和胃,扶助正气显得十分重要。要使夏日精力充沛,必须健脾进食,使营养物质充分发挥作用。具体方法:①醒脾开胃法。多进带有刺激性的调味品,如辣椒、香菜、大蒜泥、醋、姜、葱等,少量能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同时少量苦味也有醒脾开胃的作用,如苦瓜、川黄连等。②糜粥养胃法。粥是一种很好的养胃健脾剂,它不仅容易消化吸收,而且能暖胃温中,养阴生津,调和诸药,达到防病治病、扶正祛邪的作用,尤其对老弱病幼者十分适宜。③温脾暖胃法。夏日多进冰冷之物以消暑降温,尤其贪凉暴食冷饮者,常常寒冷伤及脾阳,出现胃脘冷痛,或大便清稀,纳谷不化等症。所以,要温暖脾胃,可内服温中和胃之剂,如附子理中汤(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或在饮食中加干姜、豆蒄、肉果、胡椒之类。④摩腹健脾法。按摩脘腹及足三里,能健脾和胃,尤其适宜于老年人和儿童,对于平素消化不良,纳食不化,食欲缺乏者,可经常按摩脘腹,以脐为中心,进行上下左右按摩,并揉压足三里。

在夏日里,由于气候炎热,细菌容易繁殖,所以食物常常变质,人们误食常导致急性肠胃炎,出现呕吐、恶心、腹痛、腹泻,严重地伤害脾胃功能,所以要健脾和胃,扶助正气。还要注意饮食卫生,这是保护脾胃的积极办法。

3.清心养心,清火宁心 夏主火,暑热之邪,其变在火,内应于心,所以夏季尤需加强对心脏的护养。心主血脉,又主神明,所谓心有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的分别。血肉之心,即泛指人体的循环系统,以维持生命活动,使人体生机勃勃。在炎炎夏日,血流加快,血量加大,心脏的负荷加重,因此在夏天应顾护心脏,以确保心脏功能的旺盛,以应对夏日的重负。具体是保护心阴、心阳、心血、心气。

神明之心,泛指人的神经和精神系统,包括人的大脑及一切思维活动。在炎炎夏日里,心火亢奋,心神被扰,所以常常出现心烦意乱,心急火燎,遇事火冒三丈,或动手打人,开口骂人,甚则神明错乱,精神恍惚,或不知人事,导致神明之心的病变。所以,夏日要使神明之心得到安宁,必须要清心宁心。清泄心火,首先要给予夏日清凉、安静、舒缓的环境;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不要放弃午休时间;补充足够的体液,给予清凉饮料和饮食,如莲子汤、百合粥、赤豆汤及适量的冷冻食品。若夜不安眠,可用清暑宁心之剂,如清心莲子饮(带心莲子、地骨皮、黄芩、茯苓、石菖蒲等)。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由心所统帅,故《内经》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所以,夏季疾病常及心脏,高热神昏谵语,热扰神明;热邪入血,内外出血,甚则抽搐肢厥。这些病症皆由心受暑热之邪所致。因此夏季清心养心,清火宁心是重要的养生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