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二十四节气话养生
10166500000007

第7章 春季节令:节令养生

春季的节令,主要有元旦、腊八节、过小年、春节、元宵节、惊蛰、清明节等。这些春季的重要节令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时期,在生活起居、饮食调养、休闲娱乐、传统文化、体育运动等方面都有节气养生内容。

1.元旦话屠苏 宋代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他把我国古代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场面勾画出来。其中“屠苏”即屠苏酒,是古代人们在春节必饮之物,除夕、元旦,家家都饮之。饮屠苏酒是中国古老的防病习俗,宋代高承德在《事物纪原》中记载:“除日驱傩,除夜守岁,饮屠苏酒。”驱傩,即驱除瘟疫。因为春天正是传染病的好发季节,所以为了预防春季的传染病,每家每户都要喝屠苏酒。

屠苏酒如何配制,宋代陈元择在《三因方》中记载,由大黄、桔梗、白术、肉桂、乌头、菝葜、蜀椒7味组成,以后医家常加防风。方中大黄为清热泻火,凉血破瘀,导滞通腑之佳品,能排除一切秽浊之物,其力无比,号称将军;桔梗为开提肺气,清除肺热,祛痰利咽之品,称为舟楫之剂;白术健脾利湿,化痰理中,久服益气健脾;肉桂温中散寒,补益命火,以驱沉寒痼冷之疾;蜀椒散寒温中,驱虫消积,能杀虫辟秽;菝葜利水消肿,祛风利湿,解毒驱浊;防风为治诸风之品。用这些药配制成的药酒,具有良好的扶正达邪、驱除病毒的作用。目前国内已很少用这种方法来防治春季传染病,而日本至今还保留新年饮屠苏酒的习俗。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目前除了屠苏酒外,还有许多中药具有防治春季传染病的功效,如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等中草药可煎汤代茶饮用;还有辟瘟丹、六神丸、银翘解毒片、五味消毒口服液、病毒灵口服液等中成药。

古人常把“酒”与“春”联系在一起,因为新春佳节,合家团聚,酒是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有许多名酒中常保留着“春”的名称,如剑南春、燕岭春等,有的甚至把“酒”直呼为“春”,如买酒,说成“玉壶买春”。酒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朋友相聚,喜庆宴席,婚丧家事,生子育女,生日做寿,升迁晋级,考入高校,得奖中奖,乔迁新居等,无不与酒连在一起,而且加上酒名,如生日酒、寿酒、谢师酒、进屋酒、上坟酒、喜酒等。

酒所以受人们如此喜爱,是因为酒中的酒精所起的作用。酒精对人体有兴奋和抑制的双重作用,饮后给人带来快感,也能在飘飘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少量饮酒能加速血液循环,兴奋呼吸系统,使心跳加快,面色潮红,故有诗云:“三杯美酒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对于不会喝酒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信号,告诉你:脸红了,该停了,不喝了。一般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0.04%时,就会出现酒醉现象。酒醉之后,自控力下降,话多滔滔不绝,或谈天说地,或争论不休,这时如不叫停,就会醉态百出。请大家欣赏古诗,宋代辛弃疾写的《江西月》非常风趣地描写了自己的醉态:“昨夜松边醉到,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种惹人可笑的醉容,是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已经达到0.1%以上所致。若再不停止,会导致辨别能力明显丧失,喜怒无常,吵闹不休,甚至打人骂人,酒后失言,如“酒仙”李白,一次大醉之后,竟然把自己内心不媚权贵的心情抛洒出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看来自控能力全无,这时血中的酒精含量已达到0.3%,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导致呼吸及心脏麻痹而死亡。所以,酗酒是很危险的,但适量饮酒有益健康。

在《饮膳正要》中记载:“酒味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虫,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饮酒过度丧生之源。”所以饮酒要有“度”,少量最重要,千万别上瘾,喜事不可少,劝酒使人醉,一醉要方休,否则丑态百出,留下众人笑,若用酒养生,需知酒性道;自古酒与医,密切相联系,用酒制成药,药酒以治病,尤其伤外科,内外皆相宜,内妇科之病,也常用酒医。

2.腊八节吃腊八粥 农历腊月初八为传统的腊八节。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公历在一月份了,初八按照民间习俗,家家户户要煮食腊八粥,许多地方对此非常重视,长此以往形成了传统的腊八节。腊八节前一天要备置好煮粥的用料,全家动手,拣簸米豆,剥果涤器,终夜煮粥,五更前把粥煮成,天一亮全家老少团聚一起,品尝腊八粥,享受节日的快乐。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相互馈送。同时,还给狗、猪、猫等家畜喂食。为了五谷丰登,有的还给树上涂一些,谚曰:“大树小树吃腊八,来年多结大疙瘩。”当今腊八粥还由一些慈善机构,如寺庙僧人,社区敬老院,及一些企业单位的老板,在腊月初八当街施舍,一大早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分送给人们。

腊八粥的习俗最早起源于佛教。相传,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每逢腊八大寺院都要诵经,并仿效牧女献乳糜的做法,用各种谷物加上杂果煮粥供佛,以后传到民间逐渐演变成民俗。人们用五谷杂粮和各种干果品煮成腊八粥,以庆贺一年来的劳动成果,并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谚曰:“腊八粥,吃不究,吃了腊八便丰收。”

腊八粥,又称五味粥、七宝粥。各地腊八粥的风味各不相同,总的特点是北甜南咸。北方人常用江米、红赤豆、大枣、薏苡仁、莲子、桂圆、核桃仁、黄豆、松子仁等为原料煮成甜味的腊八粥;南方人常用大米、花生、黄豆、蚕豆、芋艿、荸荠、栗子、白果,加蔬菜、肉丁和香油煮成咸味腊八粥;西北地区还加上羊肉。

腊八粥不仅是节令的美味佳品,而且有很高的食疗价值,有益气健脾、养胃调中、养阴清热、除烦止渴的作用。粥,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南宋绍兴爱国诗人陆游在《食粥》诗中赞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由此可见,古人把食粥作为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腊八粥中的原料,皆是药食兼优之品,如大米健脾和胃,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功效,用粳米清养脾胃,用糯米温肺和中;红赤豆利湿消肿,清热解毒;大枣健脾开胃,补血益气;薏苡仁利湿解毒,抗癌健脾;莲子补气益脾,补血壮筋;桂圆养血安神,健脾统血;核桃仁补肾益髓,益智安神;黄豆利湿养胃,补养精血,素有绿色牛奶之称;松子仁悦脾醒胃,滋阴润肠;其他南方常用的花生,是蛋白质非常丰富的坚果;芋头健脾补血;荸荠养阴清胃;栗子补肾壮腰;白果化痰定喘;若加上素、荤之品,则更有保养之功,如南瓜、冬瓜、冬笋、冬菇,牛肉、羊肉、虾米、火腿、干贝等。所以,腊八粥可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原料选择,如要以补气血为主,重用大枣、莲子、龙眼肉;要补肾益精,选用核桃仁、栗子;要健脾益气,选糯米、薏苡仁、山药、芡实;要开胃养阴,选荸荠、蚕豆、冬笋、冬瓜。在平日也可参照腊八粥的原料配伍,熬制各种保健粥,如目前市售罐装的各类粥品。

腊月初八还是人们驱瘟除病的日子,这天城乡医生要备制一些常用的、预防春瘟的药,普送百姓,谓之腊药,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八日,医家多合药剂,佐以虎头丹、八神、屠苏,贮以绛囊,馈送大家,谓之腊药”。春季的传染病防治,可用中草药,如板蓝根、金银花、贯众、大青叶、荠菜等;中成药,如辟瘟丹、六神丸、银翘解毒丸等;还制作香囊,佩戴在身上,以防病毒。

3.腊月廿三过小年 腊月廿三俗称“小年”。旧时习俗要祭灶,送“东厨司命升天”。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诗颇有情趣,诗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狗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此诗虽然描述了祭灶的传统习俗,但从中诗人用这种民俗活动,用旁敲侧击、借题发挥的方法,揭露了旧时贪官污吏的丑恶行径,不管他冠以多好的言语,如果不给他一点好处,你就休想平安无事。至今,虽已很少人在腊月廿三祭灶,灶神也已销声匿迹,但如灶神式的贪官还是不少,贪污受贿,腐败堕落,仍是当今的一大社会中的弊病,所以祭灶的故事,也是值得知晓的民间旧俗。

从保健的角度,祭灶此举是一种有益健康的民俗活动。一是清洁卫生,家家户户,在腊月廿三必须打扫卫生,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廿三日,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谓之挂抱。”挂抱,其实是厨房里的一次大扫除。二是食养身体,用来祭灶的糖瓜、关东糖,虽用以祭灶神,但最后还是人们吃的,而且是有益身体健康的食品。关东糖和糖瓜均是饴糖做的,饴糖即一般称为麦芽糖或叫糯米糖,稀的饴糖称为糖稀,可制作各类糖果食品,一般用花生、芝麻、核桃仁等与糖稀拌匀,将硬结时切片,即可食用,香甜松脆,为人人喜爱的食品。定型干燥后即为关东糖或糖瓜,直接可以食用,或作糖稀的原料(即加水烊化用)。饴糖,为一味传统的中药,早在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记载,如大建中汤(白芍、桂枝、干姜、甘草、大枣、饴糖),其中用饴糖以补益中气、缓急止痛,此方至今沿用不衰,一般用于虚寒性胃痛,如胃溃疡之类。饴糖,能“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却咳嗽”,所以对小孩慢性咳嗽,少痰干咳者,笔者常用方:罗汉果1个,梨1枚,饴糖2匙(约20毫升)共煮成饮料,不时饮用,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小孩乐于接受,因甘之如饴,甜甜蜜蜜。

4.爆竹声声报新春 农历新年,即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一般在阳历的一二月份。每到春节,挂灯结彩,鞭炮声此起彼伏,沸腾的大地奏响了新春的乐曲,为欢度佳节的人谱写了快乐的篇章,因此鞭炮为节日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然而,近年来由于鞭炮的不安全性,造成人员的伤亡和火灾事故的频繁发生,因此许多城市在节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它不但使节日气氛大大逊色,而人们偷放爆竹的现象屡禁不止,事故照样发生。由此政府釆取了疏堵结合的办法,釆取限禁的方法,即在节日的有限时间内、有限的地区可以燃放。这样两全其美。

“爆竹声声除旧岁,银花朵朵迎新春”。爆竹迎春,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先人用竹子焚烧时发出的噼叭响声,作为爆竹的起源。在《神异传》中记载:“西方山中有人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独之令人寒,名曰山魈。以竹着火中扑哔有声,而山魈惊惮。后人逐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就是爆竹起源的故事。这样年复一年,形成了今天的燃放爆竹、点红烛、鸣锣鼓欢度新春的习俗。现在放爆竹不仅是除旧迎新年,是吉祥之兆的年华点缀,而且成为各种喜庆日子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爆竹种类繁多,式样各异,一般分为2大类:一为发声为主的爆竹;二为发光为主的烟花。爆竹又分为单响的、双响的、连环炮和排炮。烟花有地面的、低空的、高空的,有手持的、手拉的、吊挂的,大型的烟花还用钢管发射礼花,同时还能发出悦耳的音乐和声响,并能放出绚丽多彩的礼花和各种图案、文字,变幻莫测,多姿多彩,使人欢喜若狂,把城市变成“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绝妙境地。如2008年8月的中国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的烟花,就是无与伦比的、无限情趣的大型礼花。花炮,不仅给节日增添了不可低估的情趣,而其在中国科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使花炮产生了巨大作用,它是当今火箭的鼻祖,它是我国的特产,在100多年前已销往日本、朝鲜和印度,现已远销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爆竹报春,注意安全,欢度佳节,平平安安,即要欢乐,又要平安为基本原则。为此,我们在燃放各种烟花爆竹时,切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影响健康造成身体损害,甚至威胁生命。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①教育人们安全第一,尤其对儿童的教育更重要,据有关医疗部门的统计,从除夕到大年初三,因燃放爆竹伤害眼球多达300人,其中有10%的病人从此失明,给精神和肉体带来巨大的痛苦。②选择安全的空旷的环境,不要在狭窄的地方或楼层上燃放,更不能在室内燃放,尤其对儿童必须告之。③要了解烟花爆竹的性能和燃放方法,儿童必须在大人的陪伴下燃放,绝对不能个人自己去燃放。④买烟花爆竹一定要看看有无商标、安检、产地、电话及其相关的准卖许可证等,不要买三无商品,或偷售的商品;更不能自制自用。⑤买来的烟花爆竹要放在安全的地方,不能放在易燃易爆的地方,如灶具间、火炉旁等。⑥遵守国家和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要在节日期间多留意报刊公布的有关燃放烟花爆竹的具体事项,并积极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⑦万一在燃放中出现不测,或伤害身体,如灼伤烧伤皮肤、眼睛等事故,必须立即送医院救治,可打120急救电话;若发生火灾要立即扑救,并同时打119救火电话。⑧燃放爆竹之后要及时清扫垃圾,保持环境的清洁,尤其是燃放之后的燃放物;燃放结束要马上离开燃放处,因为燃放中有大量有害有毒的气体、尘埃在空气中弥漫,人吸入之后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只有做好这8条,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才安全又快乐。

5.过大年吃年糕 春节是指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开始。过大年家家户户要制作年糕,人人要吃年糕。吃年糕取其谐音“年高”、“年年高”之意。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不同,因此有各种不同的年糕,如北京年糕中有白年糕、红枣年糕、百果年糕、黍米年糕等;山东有红枣黄米糕;广东、苏州的年糕最讲究,如苏州的脂油年糕分为玫瑰、枣蓉、桂花、薄荷四种,它外观艳丽,香糯润滑,食之不腻,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海南人一进腊月就制作年糕,以作为重要食品和礼品。河南人吃枣糕馍。有的地区喜欢吃咸年糕,如用南瓜丝、萝卜丝为料配制而成,吃起来更有风味。制作年糕的米,一般用粳米、糯米为主,也有用黍米的,这些五谷杂粮,有健脾温中、和胃益气之功效。但制作年糕和食用年糕也要注意保健防病。为此特提出几点以供参考:①制作年糕的米不能霉变,尤其发黄的米,受黄曲霉素的污染,食后容易导致癌变。②由于年糕黏性大,不易消化吸收,故消化不良者、胃肠道有病的、儿童、老人、体弱多病者,要少吃或不吃。③对糖尿病患者,因年糕含糖量高,大多是糖类,故要少吃,可吃些咸年糕,或淡年糕,不要吃脂油年糕,或糖年糕。④年糕不要保存太久,最好现买现吃,在农村里有长期保存的习惯,因此年糕有臭味,这样营养价值低,有的还因此吃出病来。当今一年四季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年糕,所以一次不宜买得太多。⑤市场上买的年糕,要注意保质期和生产厂家,不要在马路市场或个体经营者买年糕,以防止有掺假及用霉变米制作,有的加增白剂成为有毒年糕。

年糕如吃粽子一样,它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吃粽子是纪念屈原。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在阖闾为了防止敌人入侵,命伍子胥建造阖闾城池。城池建成后吴王大宴群臣,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时建城有功的伍子胥却闷闷不乐。一天,他对左右部将说:“我若去世,如果吴国遭难,人民饥饿无着,你们可以在东门外掘地数尺,则民饥可救。”后来,伍子胥果然遭谗身亡。越国乘机发动战争打败了吴国,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民不聊生,饥民遍野,众人在危难中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话。于是部将们率领百姓挖城拆砖,竟然发现基砖由糯米作成,众人大喜,洗净后蒸食充饥,缓解了饥荒。从此后人们为了纪念伍子胥备战备荒的功德,每逢过年都要蒸糕纪念他。这也就是年糕的来历,倘若在过年吃年糕的时候,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分享。

6.正月十五闹元宵 元宵,为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古时人们称为上元。上元之夜也叫元夕、元夜、元宵,所以,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元宵是春节后最热闹的宵夜,有谚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人们要尽情地热闹一番,因春节就要结束,将要投入新一年紧张的工作,因此尤显得珍贵了。到处张灯结彩,舞龙赛狮,宋代姜白石有诗云:“灯已阑珊月色寒,舞儿往往夜深还;只因不尽婆婆意,更向街心弄影看。”生动地描述了闹元宵的热闹情景。宋代欧阳修的《元夕》诗云:“去年元宵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抒发了情侣良宵佳辰不能相会的心情。

元宵挂灯的民俗始于汉代,汉明帝永平年间,提倡佛法,明令元宵节寺庙必须张灯结彩祭祀,皇上还要亲自点灯以示虔诚,后来逐渐形成了民俗,每于元宵节夜张灯结彩作为节日重要活动内容。到了唐代已非常盛行,观灯之人如潮涌,长安城里架起20丈高灯轮,结彩灯数万盏,热闹非凡。唐代苏味道在《观灯》诗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王安石描写当时景象,“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到了宋代,从民间到宫廷,观灯规范和灯的制作工艺、用料、品种,都更上一层楼。周密在《武林旧事》上说:“灯之品极多,每以苏灯为最。图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玻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福州所进,则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诗人辛弃疾在《元夕》词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里的描写,对当时观灯的热闹场面作了生动的写真。

观灯与猜灯谜是逛花灯的进一步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娱乐,供人们猜耍。有诗曰:“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这首诗把人们当时猜灯谜的心情和乐趣写得活灵活现。其实,这首诗本是一个谜面,其谜底即“猜谜”。灯谜,又称灯虎,猜灯谜又叫射灯虎。猜谜语,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已经有口头谜语,当时称为“隐语”,或叫“庾词”。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说:“自魏以来,颇诽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这就是谜语形成的过程。把谜语搬到灯上是宋代的事了,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猜灯谜不仅给元宵观灯增加了情趣,而且可锻炼思维,增长知识。所以,至今凡观灯与猜灯谜都连在一起,而除春节、元宵节,其他节日也多采用,如六一儿童节、各种联欢会、各类文娱体育活动、盛大的乡村交流会、庙会等。

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煮食汤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元宵”。古时有“上灯元宵,下灯面”之说。元宵,又称团子、圆子,取其元宵节大家“团团圆圆”之意。元宵作为节令食品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始于晋,而盛于唐、宋,在漫长的岁月中,在辽阔的土地上,元宵形成各种风味特色,其中元宵的馅料各不相同,有甜的、咸的、有白糖、芝麻、果仁,还有鲜肉、火腿、虾仁等,形成各种名特优食品,如浙江宁波汤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软滑油润,糯而不腻,在全国各大超市一年四季有卖,尤其目前速冻汤圆的生产,随时可以吃到汤圆,所以已不是元宵节的专利食品了。其他还有安徽安庆汤圆,成都的赖汤圆、郭汤圆最有名气,品种风味均有特色。汤圆,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享用的传统食品,台湾同胞是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元宵之夜不禁想起了台湾“卖汤圆”的民歌,“卖汤圆,卖汤圆,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让中华民族早日团聚,中国早日统一。

观灯、猜灯谜能调节人们的精神,增加节日气氛,但在这样的群体性娱乐活动中,由于人多又精彩,所以要做好组织领导工作,安全第一,老弱病残者要有人照顾,儿童要有大人带领,尤其在观灯结束时,严防拥挤伤人。

元宵节吃元宵,要做到卫生、安全、营养。具体做好如下几点:①食品安全,买来的汤圆要注意生产厂商、日期、保质期等,严禁、严防变质过期食品入口。②拆封后仔细观察食品的色泽、气味,有否变质、变味,因为要防止有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尤其是密封的食品,容易出现这种造假的情况。③汤圆的馅子要根据需要选择,尤其有病的人更要这样做,如糖尿病患者,不吃或少吃含糖的汤圆,一般用咸味的馅子做成的汤圆,或用糖尿病患者的专用甜味剂;消化不良的要少吃或不吃,因糯米黏腻碍胃,不易消化吸收。④根据个人的口味和需要补养的目的选用相应的馅子,如脾虚者,可用莲子、大枣、山药作馅;肾虚者,可用核桃仁、火腿肉、鹿肉作馅;心血不足,选用桂圆肉、赤小豆作馅;肺气虚,可用白果、甜杏仁、金橘饼作馅;肝阴不足,可选用梅脯、山楂饼作馅等。⑤自制元宵,选料要卫生、正宗,做到现做现吃,不要做得太多,防止过多变质浪费,若食变质、变味的元宵则容易发生疾病。

7.立春时节春饼香 立春一天我国民间有吃春饼的习俗,旧时叫“咬春”。春饼在北方是两合一的薄饼,烙得很薄,又称“薄饼”;南方是单张烙成的薄饼,又称春卷,或饼筒。两种做法不同,但吃法基本相同,即上面涂上甜面酱,夹上羊角葱,把炒好的韭菜、炒合菜,或油豆腐、油条夹在其中,卷起来吃。有的打上蛋液,加盐、葱等,烤熟后食用;还有用单张春饼包上咸的馅,或豆沙(甜)折成长形包,在香油中炸黄后,趁热食用。南方各大酒店在春节中作为一种迎春的菜肴,即为春卷,供应给消费者,也是人们喜欢的应时食品。北方立春吃春饼,还有备一些水萝卜,边吃春饼,边咀嚼水萝卜,意为咬春。

立春试春盘,即把五种菜(葱、蒜、韭、蓼、蒿)放在盘中,杂合食之,取迎新之义,又谓五辛盘。家家户户都很重视,在立春时每户人家都要献辛盘,把五辛蔬菜、春饼、水果等装在盘中互相馈赠,以相互祝福和迎春。在中国古代皇上对立春也十分重视,这天要大摆春盘宴,搞得十分隆重。至今立春吃春饼已非常普遍,又非常实用,已经不用五辛蔬菜,而根据个人的需要,尤其从有利于保健养生的角度,来选择其春饼中的蔬果,有的还多用春天应时野菜,如马兰头、荠菜、笋、韭菜等。其中韭黄仍然是春盘中的主要角色,特别是春韭,不仅在立春时是蔬菜中的上品,就是整个春季也是菜中之魁。

相传,在1500年前,南齐文惠太子问左右的人:“菜食何味最胜?”名士周颙答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说明韭菜在1000多年前已经是人民喜爱和重要的春天的食菜,秋末冬初之季,以大白菜为重头菜,即菘也。元代的许有壬,赞美韭菜是:“气较荤蔬媚,功于肉食多,浓香跨姜桂,余味及瓜茄。”杜甫的“夜雨剪新韭,新炊问黄梁”更是大家所熟悉的佳蔬。韭菜,经过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的精心栽培,在全国各地有许多名贵品种,如北京的铁丝苗、大白根;上海的阔韭;天津的大黄苗、大青苗;云南的早花韭;济南的青马蔺;兰州的小韭等都是韭菜中的上品。韭菜香柔鲜美,能制作各种美味的菜肴,早春二月如能吃顿韭菜馅饺子,要算鲜中之鲜了,韭香飘溢,余味无穷。韭菜既是佳蔬,又是一味良药,在历代本草中多有记载。其性温味辛甘,有温中行气、助阳益肾、散瘀解毒、排泄异物的作用。主治反胃噎膈,呕血鼻出血,阳痿早泄,误吞异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韭叶,煮鲫鱼饮,断卒下痢。根、叶煮食,温中下气,补虚益阳,调和脏腑”,“煮食归肾壮阳,止泄精,暖腰膝。”故为补肾壮阳之品。其临床应用介绍几则可供选用。

(1)小虫入耳:取韭菜捣汁,滴入耳中,虫即自出。

(2)误吞异物:韭菜约250克,在开水中焯一下,即令吞服,第二天观察排泄物,其中就可见到异物一同排出。

(3)噎膈反胃:韭菜取汁加水饮服,不拘时服用,能和中止吐,通下积滞。

(4)阳痿、早泄,女子带下,顽固性呃逆:单味韭菜子研吞5~10克,或水煎服。或配锁阳10克,杜仲10克,仙茅10克,淫羊藿30克,同煎服,以治阳痿、早泄及顽固性呃逆,笔者用之疗效可靠。

(5)绿脓杆菌引起的炎症:用韭菜外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韭菜是春天的主要佳蔬,尤其是春饼中的美味馅料,又是一味传统中药,其叶、子、根都是有效妙药,对人们养生保健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8.惊蛰雷鸣除害时 每年3月6日(有时为5日)为惊蛰节气,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诗人陶渊明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由此可见,二月春雷始响,气温升高,地气转热,冰雪始融,万物复苏,蛰伏在地下的昆虫结束了冬眠,开始活动,出来生活。其中许多是害虫,它们是多种传染病的媒介,给人类带来灾难,如蚊子,直到今天,世界上每年有数亿人在蚊子的作恶之下被传染疟疾,还有更严重的老鼠身上的跳蚤为媒介传播的肺鼠疫,使人们灭门而死。苍蝇、蟑螂、毒蛇、毒虫等都在这时候出来害人,惊蛰开始除害灭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故惊蛰时节是除害时机。全民动员,人人动手,抓住时机,多管齐下,土洋结合,集中力量扑杀害虫,以预防春季传染病和多发病,如流脑、痢疾、肠炎、霍乱、寄生虫等。我们的古人很早已经重视除害灭病,而且形成了一整套民俗,按照四时节气,安排相应的保健措施,如《诗经》有“穹室熏鼠”的记载;在《帝京岁时纪胜》中专门有“二月二熏虫”的介绍:“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石)灰自门外蜿蜒而入宅厨,旋绕水缸……”至今,要防病保健康,春季除害灭虫,既防春季常见病,又为夏季保健打好第一仗。如何除害灭病,大致做到如下几点:

(1)除四害,全民参与:四害为蚊、蝇、蟑螂、老鼠,可用捕杀或药杀的方法,一般目前由政府部门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此事,通过社区、乡镇村民,进行集中捕杀。蚊子重在清除积水,因为蚊子的幼虫孑孓需在水中生存,一般可在水缸中养鱼来灭杀,这样安全有效,如发现有孑孓也可放食用油,以隔绝空气杀灭它,不要用有毒的草药,如夹竹桃叶,它虽然能杀灭孑孓,但水中有夹竹桃的有毒成分后,水就不能饮用了。苍蝇,可以杀灭它的虫卵,即蛹,俗称蛆,可以作为动物饲料,喂鸡、鸭,两全其用。蟑螂主要是药杀,专门的蟑螂药播散在其出没处,诱杀。老鼠,主要是捕杀与药杀,春天是鼠繁殖的主要季节,所以要集中时间和力量来杀灭它。

(2)重预防,保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清洁卫生是防治虫害的重要手段,凡是环境卫生差的地方害虫孳生,疾病流行,因此每天都要把自己居室打造得干干净净,包括外在的清洁,和内在的卫生,如居住小区的环境保护,自己居室的安静清洁,个人卫生的科学合理,并及时向周围群众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卫生工作,消灭害虫,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信科学,除害灭病:杀灭虫害要懂科学,要认真学习科学的灭杀方法,不要听信迷信,或相信伪科学。当今社会有些不法分子,为了骗取百姓钱财,用变魔术的方法为人治虫、捉虫,如捉牙虫、眼虫,纯粹是一种欺骗手法,千万不要相信这种骗人魔法。在杀灭虫害时一定要看季节气候的变化,春夏季节是害虫繁殖和繁衍的季节,所以要全力以赴,不失时机。杀灭害虫的药物要做到针对性强,同时要多选用对人畜无害或少害的杀虫剂,放置地方要安全,防止儿童或其他人误服,放置的容器要专一,要有明显的标记或图案,千万不能用普通饮料瓶或食用容器来装杀虫剂,以防止误食。

9.二月中和吃玉米 农历二月初二为中和节,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与惊蛰之间。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雨水开始多起来,繁忙的春耕生产开始了,有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作从此始。”二月初二大部分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曰:“二月二,吃豆豆(即玉米),人不害病地丰收。”那为什么这一天要吃炒豆豆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武则天自立为周武皇帝,触怒了天上,玉皇大帝便命太白金星传谕五湖四海的龙王,不得降雨到人间,以制裁武则天,从此滴雨不下。于是禾苗枯死,土地龟裂,难耐饥渴,人们为了生路,百姓天天跪拜龙王祈求降雨以救民生。主管天河的玉龙不忍目睹人间惨状,便背着玉帝偷偷向人间下了一场雨,解救了人间旱灾。百姓得救了,但玉龙却因违反了天规被治罪。玉帝把它打下人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并立碑文:“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要重登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人们为了搭救玉龙,到处寻找金豆花,可是天下根本就没有金豆这种东西,又哪里会有金豆开花呢。一天,一位老农在粮仓里取玉米忽然眼前一亮,茅塞顿开,心想这不是金豆吗?放在锅里一炒不就开花了吗?他马上与乡亲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大家一听很有道理,便分头相告,约定第二天早上家家户户把炒好的玉米拿到田园和庭院。次日正好是二月二日,地里到处一片金黄色的所谓“金豆花”,把天空照亮,一片金黄色,太白金星看到人间到处泛着金光很是纳闷,待他定神细想,才恍然大悟:金豆开花了,玉龙可归了。于是收起拂尘,让玉龙重返天庭。玉龙在离开人间时又给人间降了一场春雨,为了纪念玉龙,从此每逢二月二日,家家炒玉米。为此这民俗一直延续到今天。炒玉米,反映了人们渴望春雨滋润大地,渴望风调雨顺,渴望五谷丰登的愿望。

炒玉米,有地方改为炒黄豆,或炒蚕豆,其实是同一个意义。玉米,又称苞米、苞谷、玉米棒、玉蜀黍等,为人民的主食之一。当今玉米多作副食,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玉米四季可见,而且品种很多,质量越来越好,有甜玉米、糯玉米、紫玉米等新品种上市,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青睐。因为玉米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对许多疾病有治疗和辅助治疗的作用,因此玉米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粮食。它的医疗保健作用大致如下:

(1)低糖高纤维,糖尿病最宜:玉米的含糖量低于大米,而蛋白质含量却比大米高,并含有丰富的钙、铜、锌等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同时还有大量的维生素E及亚油酸,它比大米的含量高10倍,故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糖尿病患者需要低糖、高纤维、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故玉米是最理想的主食。糖尿病患者可以用玉米为主食,制成面条、玉米饼及各类玉米食品。同时,可常吃鲜玉米棒,既能充饥,又富营养,其中玉米胚,即玉米尖,其营养更为丰富,玉米的许多营养大都集中在这里。它能促进新陈代谢,调节神经系统和有美容养颜的效果,故吃新鲜玉米时玉米尖一定要全部啃光,不要剩下或丢弃,尤其要告诉儿童。

(2)玉米须利尿,肾病是良药:玉米须为玉米的花柱,有利尿、降血压、降血糖的作用。因此,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草药。其性味甘平,主治肾炎水肿、脚气、高血压、糖尿病、胆结石、黄疸性肝炎、胆囊炎等,尤其治疗慢性肾炎是一味疗效平稳的良药,一般每次用60克,水煎成500毫升,1日服完,连服1~3个月,有明显的利尿消肿、消除蛋白尿、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3)玉米副食品,老幼更相宜:玉米的保健养生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玉米制成的副食品,为人们所喜爱的保健食品,尤其儿童与老年人更为适宜。常见的玉米副食品有:玉米煎饼(山东),因低糖、低脂,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故可作为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者的首选主食和日常生活中的副食品,儿童食用可减少肥胖症。玉米汁,由新鲜玉米绞汁熬制而成,一般餐饮饭店可以现制供给,自己也可用绞汁机自制,此汁味道鲜美可口,甘香爽口,营养丰富,是美容、消脂、减肥的理想饮料。自制也十分容易,鲜玉米脱粒后,用绞汁机加适量水绞成糊状,加热煮熟即可饮用。玉米软糖,是将玉米为主料,制成玉米棒子形状的果糖,它甜美清香,低糖低脂,是儿童最适宜和喜欢的糖果。玉米粥,把玉米粉碎成玉米屑,与其他谷物或果品煮成粥。如夏日消暑,玉米屑配糯米、薏苡仁、大枣。冬季进补,玉米屑配糯米、山药、莲子、芡实。秋天补肺,玉米屑配糯米、百合、白果、核桃仁。春天养肝,玉米屑配粳米、枸杞子等。

(4)玉米爆成花,恶阻服之佳:妇女妊娠40天到4个月内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这就是早孕反应,中医称为恶阻。一般不必治疗,但呕吐严重,不能饮食,食后即吐,当需调治,如用苏连汤(苏叶梗10克,川黄连3克)之类,若用玉米花(玉米膨化即成)细嚼慢咽,同样可收到止呕吐的效果,而且香甜可口,尤胜于药治。

10.二月风筝正当时 民谚:“正月灯二月鸢,三月生姜换鸡毛……”鸢,即纸鸢,又称风筝。放风筝是春天的一种保健活动。风筝也是儿童们心爱的玩具,当今它已成为一种竞技活动在全国展开,如山东潍坊是全国放风筝之名城。除了春天,一年四季都开展这个健身活动。放风筝已成为我国传统的民间群体活动,并且风靡全球,因此也成为世界性的文体活动。许多国家成立了风筝协会,进行定期表演和比赛,如尼泊尔、朝鲜、印度等国,每年还举行斗风筝比赛,双方风筝在碧空中互相搏斗,以把对方击倒为胜,比赛十分壮观、热闹。

风筝,最早起源于我国。第一只风筝是巧匠鲁班受到鹞鹰盘旋的启发,“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的风筝。古时没有纸,常用质轻的木或竹片制作,故最早的风筝称“木鸢”,到了汉代我国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开始用纸制作风筝,因此又称为“纸鸢”,据史料记载,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在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从此开始叫风筝。当今放风筝的很少配上鸣响的音乐,而其形式则变化多端,并结合高科技,使风筝成为文体活动的工具外,也可作为军事、气象、农业、海洋上科研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保健活动。

放风筝是一种很好的全身运动,在放飞中,不停地跑动、牵线、控制、头目的活动等,使全身肌肉、关节、筋骨、气血等都得到运动,急缓相间,有张有弛,手、足、目、耳、身、步、行,紧密配合,达到活动全身、协调脏腑、舒畅经络、流通气血的作用。同时,对体内的病邪有排泄作用,如在《续博物志》中记载:“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泄内热。”说明在放风筝时开口而望风筝,集中注意力,能排泄内热,可减少疾病的发生。最近有人报道,放风筝,仰头戴面,活动头颈,能有效地防治颈椎病。在《燕京岁时记》中还记载了放风筝对眼睛的保健作用,“儿童放风筝中,最新耳目”。这是放风筝时高空远眺作用,以调节眼睛的肌肉和视力,起到消除眼睛疲劳、提高视力的作用。此外,还能提高手臂、腰背、足胫的力量及大脑的反应速度,而郊外空旷地空气清新,对肺、心的保健更有好处。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活动,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1)注意安全:放风筝必须要有宽广的场地,如野外草地、城市广场、公园绿地、海边沙滩等,注意天空和地面有没有障碍物,如天空上的高架电源线、铁塔、发射塔等;地面上的各种形式的建筑物及地面设施。其他还有地面上的积水和坑坑洼洼、碎石及各类容易伤害行走的物品。在雨天或将要下雨,或在放风筝时突然天气变化,要立即收回风筝,以防止雷击伤人。儿童不能单独去放风筝,必须有大人陪伴行动,以防止意外事故。

(2)做好准备工作:放风筝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风筝要反复检查是否破损;各种辅助工具,如线、转轮等,是否带齐;若远程去放风筝,还需要带足干粮及饮用水;带好防雨、防晒的工具;还要随带通信工具,如手机等,以便及时与家人联系。

(3)选择适合场地:放风筝不是所有的地方可以放飞的,有的城市儿童在高层住宅的平台放飞,这是不可取的,也是十分危险的行动,一是容易导致不慎堕楼;二是风筝很容易落入其他楼层或其他高端设施,造成各种险情的发生;三是由于场地狭窄,没有起跑距离,风筝往往很难放飞;四是一旦风筝失控,往往粉身碎骨,不可收拾。所以,不要在高层建筑的平台或平地、屋顶花园放风筝。在城市可在学校中的操场,或室外体育场馆,或宽广的城市广场去放飞。

(4)集体组织,形成运动:放风筝可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活动开展,学校、机关单位、企事业工会组织有兴趣爱好者,进行此项活动,每年春天进行竞技比赛。学校可组织兴趣小组在春假、清明节进行郊外比赛。也可与兄弟单位进行交流比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5)注意爱护公共财物:放风筝多在公共场所,所以特别要注意爱护公物,如公共绿化带的花草、树木,不要任意践踏;公共设施,如照明设备、路标设置、公共运动设备等不要损坏,如失控风筝搁置高端设施上不能下来,有些人不顾一切进行敲打,甚至损坏公共财物。

11.清明时节健身多 清明节一般在4月5日(有时为6日),因“物至此事,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谓清明节。此时,寒冬已经结束,桃红柳绿,万紫千红的明媚春光又回到人间,“清明播下优良种,秋收金粟何其多”。它为一年的丰收做好开端,故有谚曰“一年四季在于春”。而清明节是一个重要节气,它不仅是重要的农事节,也是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以防病健身的节气。

每在清明时节,各地有不同的保健防病的习俗。江浙地区每在清明节用艾、菊花嫩苗及佛耳草(又称清明菜)制成清香可口的清明果,以防止疰夏和夏季多发病,如用鲜艾苗与糯米粉做菁团,取艾的温中化湿、理气活血的作用,有防治胃肠道疾病的效果。在北方对杨柳情有独钟,如北京每到清明节都要给孩子佩戴新柳,有谚曰:“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说明戴柳使人红颜不老,有保健养颜、防治疾病以保健康的功效。据传,唐高宗每年三月初三在渭阳举行祓禊仪式时,要赐给大臣们一个柳圈,“谓之可免虿毒”。说明杨柳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柳,确是一味传统的中草药,在中医药书中记载,具有利湿退黄、解毒透疹的功效。用柳枝煎汤外洗以治疗丹毒、肿毒、湿疹;用柳叶煎汤内服用于治疗黄疸性肝炎,据有关部门的临床应用,其有效率达到96.3%,说明柳树有很好的保健防疫的作用。还有在清明节时用嫩柳条蒸熟后风干,在立夏时给小孩用油煎食之,以防疰夏。其实,大江南北对杨柳有一样的感情,因为它标志春天的到来,即所谓“桃红柳绿的春色”,如美丽的杭州西湖,其四周就是用杨柳与桃花间隔植之,以报春天的到来,以示西湖的美丽。因此,每到春天都有插柳的民俗,古时诗曰:“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街头买柳条。”“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梅柳纪年华。”“满街杨柳丝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到处是柳暗花明,柳绿花红的春天里,对身心健康和保健养生无疑是有好处的。

宋代诗人张光的《清明诗》记载:“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州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纤云去后遥山瞑,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这首诗对宋代清明节的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作了生动真实的写真,说明了清明节是开展体育和健身活动的极好时光。其中龙头舴艋,即龙舟赛,在唐代以前人们在清明节已开展清明龙舟赛的活动,宋代更为盛行,尤其在南方的江南水乡,每在清明节由青年男子组成的龙舟队,村村乡乡,或各地区进行比赛,它是一项锻炼身体和意志,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健身性的、群众性的、全民性的一种竞技活动。龙舟赛不但能增加节日热闹的气氛,而且使农村青年投入到健身活动中去,所以全国各地都有这个活动,不仅清明节开展龙舟赛,在端午节或其他盛大的活动,也常常进行这样的比赛或表演。

在北方由于少水或习俗的不同,清明节以荡秋千为主的健身运动,在古代人们一到清明节就可看到“人家依树系秋千”热闹的活动场面。如《析津志》上记载,“辽俗最重清明,上至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为乐”。说明在北方地区,人们在清明节男女老少,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欢这种活动。它使人们经过一个严冬的禁锢,而达到精神和形体上的放松,可以悠然自得、逍遥自在地荡漾在秋千的活动之中。秋千这种活动以女子及儿童为主,是一休闲娱乐活动,可一年四季,或天天活动,所以有的人家庭院中设置秋千,供随时活动使用。荡秋千要注意几个问题。

(1)随时注意秋千的安全性:设置的秋千架、绳索(或铁链条)要牢固、耐用、耐磨,要随时随地地检查有否磨损或断裂等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现及时修复或更换,不要疏忽大意,或勉强使用。所使用的材质要有质量检测保证,不要买伪劣产品,或假冒产品。自己制造的秋千也做到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生命第一的基本原则。

(2)有晕眩症或晕动病症的人,不宜进行秋千活动:这必须自己对自己负责,即坐汽车或坐船要眩晕呕吐的人,一般不宜荡秋千,否则也会引发头晕呕吐等,造成人身事故的发生。有些儿童或青年因为逞能,硬着头皮上秋千,结果因不知道自己有晕动病,产生头晕而从秋千上掉下来,这是时有发生的事情。

(3)儿童尤其是女孩荡秋千,一定要有大人或旁人陪伴:因为秋千的起始必须要旁人的推动,自己起始不安全,也十分困难;在荡秋千时,有人陪伴有一种安全感,不易发生事故,万一有所不测,也可及时救助;儿童或女孩子胆小、体力弱,但对秋千多喜欢,所以对这些人要尤其注意保护。

(4)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环境:有些人只图悠闲快乐,得意忘形,不顾一切,不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造成碰撞而出现险情的发生。因此,在荡秋千时除了专心致志地来回往复式荡秋千外,还需要随时观察周围的情况,若发现情况,随时停止或叫旁人帮助。

(5)饱食或饥饿时或饮酒、酗酒者禁止上秋千:因为这时人体内供血出现不平衡,神经系统调节失衡,随时随地可发生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发生事故,甚至危及生命。

荡秋千是一种技巧性活动,趣味性强,飘荡欲飞,放飞心情,故有“半仙之戏”的美称,所以也是春天的一种健身活动。

清明节的拔河运动,也是普通又普遍的健身运动。拔河,古称“牵钩”。拔河运动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当时是一项军体活动,通过拔河来提高士兵们的军事素质。在《唐语林》中记载:“古用篾缆,今代之以大麻,绳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胸前,分两朋,两向齐挽。当大绳之中立大旗为界,震声数噪,使向牵引……”由此可见,当时拔河的规模比现在庞大,形式也各不相同,但运作方式基本一样。而当时皇宫中也举行拔河比赛,如唐中宗李显,在清明节曾组织过一次宫廷中的拔河比赛,分两组,一组由七位宰相两位驸马组成;另一组由五位将军和两位大臣组成。双方竞力,群臣助威,盛况空前。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说明当时上至皇上,下到百姓对这项运动的喜爱,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重视。拔河运动是一种简便、易行、人人能参加、不需复杂运动器械和专门场地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只要一条粗大、承力大、长度足的绳索就可以进行此项活动。绳索的质材可以多种,如棉、麻、竹篾、钢丝绳等。同时,参加的人数多而不限,只要双方人数对等就行;所用的场地可以室内室外,如室内的大型体育场馆,室外更多,如操场、农村晒场、军队营地、建筑工地等;便于普及,提高体力,提升人们的群体性、团结性、协调性,因此能整体提高人的自身素质。清明节的拔河运动是春季中的重要的体育活动,在其他季节里也常进行,如冬季人们为了暖身,提高自身活动力也常几人或几十人进行拔河比赛。学校师生在空闲时间也常进行此项活动。

除了以上这些春季常见的健身运动外。春游也是最多的春季健身运动,春游古称踏青或称远足。清明节的踏青,往往与祭祖扫墓活动连在一起。踏青,是我国传统的节令活动,最早源于上巳节。

12.三月初三上巳节 上巳节,每逢“上巳”,人们便成群结队地走出城外到郊野游玩,这也就是踏青的民俗,这在汉代以前已经开始。古时踏青从立春开始,在《岁华纪丽谱》中记载:“二月二日踏青节,郡人游赏,散在四郊”,“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描述的是春游的热闹繁华的场面。到了魏晋时期,上巳节订在农历三月初三,每到这一天,人们便三五成群,或组织游客到风景区寻芳踏青,在涓涓的小溪边,席地而坐,随带春食春酒,还盛行“流杯曲水之饮”的春游食风,人们把食物和酒放入杯中,由上游而下,下游的人取杯而食或饮酒,共同取乐。杜甫诗云:“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当时长安城郊春游真实写照。以后逐渐演变成“流觞曲水”的文人墨客的聚会,最有影响的是书法家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于永和九年与众文人曲水流杯,饮酒作诗的故事,并写成了《兰亭集序》的不朽篇章。至今每年三月初三在绍兴兰亭举办中国的国际书法节,以纪念王羲之和发扬中国的书法艺术。近年,绍兴文理学院还开设了书法学院,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它成为培养书法家的摇篮。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琴棋书画是健康养生、保健防病高雅之艺术。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可详读笔者最近编著的《动静乐寿话养生·宜选》(金盾出版社出版)一书。

古时踏青,多在水边游戏,这是因为古时在“上巳”这一天,要在水边举行祭祀仪式,以除灾灭病,这种仪式古称“祓除”。由于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也就随着气温的变暖而发生,人们为了来年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消灾灭病,每在大地回春的“上巳”之时,在水边沐浴、熏身,用各种具有芳香辟秽的香草擦拭身体,以除垢祛病,并祈求上苍,保佑安康。如今这个风俗已经消逝,但在大好的春光明媚的时节代之以春游。

春季是旅游的最佳季节,在春回大地,万木争荣之际,明媚的春光,秀美的景色,清新的空气,给人们带来一帖保健养生的营养剂。春游给人带来健康,它包含精神上的愉悦和肉体上的保健。在精神上春色宜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世界里,人们顿觉心旷神怡,精神振奋,使人生气勃勃,精神上得到放松,许多忧虑可消散竭尽;在肉体上的保健作用,主要表现在,大自然中清新的空气饱含着大量的阴离子,这种阴离子人们称其为“空气维生素”;阴离子又称负离子,或氢离子,是一种带电荷的气体原子,它随着人的呼吸,进入肺中,通过血液循环,把负离子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细胞中,能促进细胞的代谢活动,作用于人的末梢感受器,对大脑神经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使呼吸、脉搏、血压平稳,大脑清醒,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人在这种环境下,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机体自行康复,许多慢性疾病得到缓解和康复。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城市的室外,每立方厘米只含负离子100~200个,室内只有30~40个;在郊游中,如森林葱郁的山庄,飞奔的溪水、瀑布,深山寺庙中负离子可高达10000~20000个。所以,春游可得到充足的负离子,有利于春季的保健养生。其次,通过春游达到锻炼身体和意志,除了踏青外,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进行考察、摄影、作画、写作、采集动植物标本等各具春天特色的活动。这不仅增长知识、丰富生活,而且通过步行、爬山、骑车、露宿等,能增进食欲,改善睡眠,舒展筋骨,调畅气血。所以春游能使自身体质强健,对中老年人来说,能消除多余的脂肪,排除有害物质,有利于老年病的防治,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等通过春游的运动能得到有效的防治。

春游要注意安全第一。具体做法如下:

(1)饮食安全:①自带食品不能太多,一是时间太长容易变质,若食之常常发病;二是多带食品,负荷太重,不利行动。②不要到街头小摊用餐,最好到住宿的食堂、饭店用餐,这样安全、卫生,即使出现食物中毒或不卫生情况可及时处理。③最好自带餐具,不用公共餐具或其他人的餐具。④选择吃熟食,不吃生冷、变质的食物,不暴饮暴食,尤其是当地的土特产不要吃得太多,可以随带一些回家。⑤一旦发生食物中毒,或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马上服用随带药品,或立即去当地医院就诊。

(2)住宿安全:①住宿时保管好贵重物品,防止坏人抢劫和盗窃。②要集体活动,不要个人外出,如要一个人行动,最好告诉同伴,以防止意外。③晚上活动不要太晚,一般22时左右应该回住处。④晚上睡觉时关闭窗门,不要把衣服放在门窗口,衣服袋子里不要放钱、卡等值钱的东西。⑤金银首饰等物品去春游时一般不戴,若佩戴的话,晚上睡觉时应取下,并保管好。

(3)卫生安全:①随带常用药,如感冒药、消炎药、止痛药、止泻药、急救药(如救心丸、强心药),夏天要备防暑药(如清凉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还需带一些外用药,如麝香止痛膏、红药水、碘伏、红花油等。这些东西可集体配备一个小药箱,也可个人自备。②患有慢性病的,不能间断服药的,必须带足常用药,不要忘带或忘服,以防疾病发作,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③有晕动病者,在乘汽车、轮船等时必须在乘坐前半小时服药(止晕药),以防止晕车、晕船。一般可用乘晕宁,不知道药名的,可去药房买“晕车药”,一般都会知道。

13.春季六节话养生 立春,为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有开始之意,它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的到来。物候特点为白天渐长,阳光温和,日照延长,雨水增多。有谚曰:“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之后为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1)立春:立春时节,气候变化多端,天气乍寒乍温,此时人体的肌表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力不强,因此不能马上去掉冬装,尤其是儿童及年老体弱者,不能骤减衣物。在饮食调养上,要考虑到春季阳气初发,多食辛甘发散之品,如葱、姜、蒜类,以及酸甘养肝之品,如大枣、木瓜、香菜、豆豉等。春天是各种致病菌活跃的时候,所以要做好防止春季多发病的流行,如流感、流脑、麻疹、水痘、肺炎等。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及时打防疫针,消灭传染源;常开窗户,空气流通,保持空气的清新;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的防御疾病的能力;外出注意口鼻的保健,要佩戴口罩之类。

(2)雨水:雨水时节,空气湿润,天气温和,又不燥热,正是调养身体的好时候。由于雨水时节,水湿开始侵犯脾胃,脾主运化水湿,脾湿不化,或脾虚湿滞,则百病滋生,所以雨水时节应以调养脾胃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又为水谷之海,所以脾胃的强弱,决定寿命长短。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著《脾胃论》一书提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又说:“内伤脾胃,百病丛生。”最后他说:“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所以,自古养生学家都强调调养脾胃。现代医学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能防老抗衰。如何调养脾胃,一是调节饮食。春季为万物生发之时,阳气发越之季,故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碍胃生湿,造成脾胃湿热内阻;同时,春季肝木当令,生发太过,则克犯脾土,五行中,肝属木,其味酸,脾属土,其味甘,要使木不克土,则需在雨水时节,在饮食、用药方面,多用甘味之品,少用酸味之品,以养脾胃之气。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即少用酸味之品,多用甘味之品,如食物选用莲藕、山药、大枣、薏苡仁、芋头、甘蔗、饴糖、荸荠等,药如党参、白术、茯苓、黄精、玉竹、甘草等。二是常食药粥。粥能护养脾胃,能助运消化,并能利湿排浊,是老幼皆宜的食物,如大枣米仁粥,用大枣30克,薏苡仁50克,粳米100克,加水炖粥。可作主食,也可作点心食用。在《千金月令》中记载:“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黄粥,以补肾,鲜地黄150克,捣汁备用,粳米50克洗净,冰糖适量,同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成粥后,将鲜地黄汁倒入粥内,文火煮20分钟即好;二曰防风粥,用以祛四肢之风,取防风1份(约10克),煎汤取汁煮粥;三曰紫苏粥,用以祛肌表之风,取紫苏1份(约10克),炒至微黄,略有香气,煎汤取汁煮粥。”这些药粥也可选择。三是调节情志。脾主思,肝主怒,因此要心胸开怀,遇事不要斤斤计较,凡事要想得开,不要思虑伤脾,否则可致饮食不振,食入无味;郁怒伤肝,凡与人交往要心心相印,若有不尽如人意,要礼让为先,不能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肝火,以护肝柔肝,否则可导致肝不藏血而咳血、呕血。

(3)惊蛰:惊蛰时节,惊蛰惊醒了冬眠的各种动物,人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调养。阴虚者,心烦易怒,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尿黄便结,少寐多梦,脉弦细,舌红绛等。在养生保健上,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加强自我涵养,做事冷静,应变有序,不争胜负,节制性事。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可到海边山野、农家小院度假,或外出游玩。在饮食调养上,注意清淡,少吃燥热辛烈之物,海参、干贝、黑木耳、龟鳖、鱼鳔等,以及西洋参、桂圆、山药、冬虫夏草也可服用。阳虚者,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小便清冷,大便溏薄,脉沉细,舌淡无华等。在养生保健上,做到舒畅情志,多听轻音乐,多交朋友,加强体育锻炼,如跑步、步行、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等;多晒太阳(日光浴),以加强体内阳气。在饮食调养上,多食温阳的食品,如羊肉、牛肉、狗肉,也可食鹿肉以温肾壮阳。也可服用附子、干姜、肉桂、党参、白术、黄芪等。气滞血瘀者,面色黑滞,胸闷唇绀,肌肤甲错,脉涩结,舌有瘀斑等,如冠心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等。在养生保健上,做到心情愉快,有乐观心态,少生气或不生气,使气血调畅,经络通畅,血行流畅,则瘀血得以消融。在饮食调养上,可用利湿化痰,活血化瘀之品配合食疗,如活血化瘀,用三七、桃仁、红花、丹参、川芎、当归,利湿化痰,用薏苡仁、茯苓、杏仁、银杏、赤小豆、竹笋等。或配以粳米煮粥食用,成为药粥,如白果杏仁粥,白果去壳10粒,甜杏仁去衣10粒,糯米50克,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慢煮成粥,每日1次食用,有降脂化痰、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于肺心病或肺气肿患者的食疗,长期服用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4)春分:春分时节,春分节气平分昼夜和寒暑,所以在保健养生上,要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精神轻松愉快,乐观向上,保持心态的平衡,不与人争上下,自得其乐,助人为乐,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坚持每天适量的锻炼,不至于过度劳累,或透支体力;定时睡眠,不睡懒觉,不熬夜,按时作息。在饮食调养上,注意膳食的平衡协调,禁忌偏寒、偏热、偏升、偏降、偏散、偏收的食物,如寒性食物,佐以热性的调料,吃蟹需加生姜、紫苏;热性食物,佐以寒性调料,吃狗肉常需生盐蘸食。注意定时定量用餐,不暴饮暴食,尤其美味之品一定要控制食量,因为春天一到,万物生长,许多鲜嫩可口的食物呈现在我们眼前,食欲大增,往往出现过食伤胃。

(5)清明:清明时节,清明节是一个传统而又重要的节气。清明时节雨纷纷,天气阴凉,雨水增多,又是祭祖扫墓的时光,所以要有一个好心情,好身体。在保健养生上,以调补肝肾为主,肾为先天之本,肝为将军之官。七情之中,肾主悲、恐,肝主怒,所以要尽量避免悲、恐、怒的精神刺激,使情志十分舒畅,与春天的大自然拥抱,呼吸清新空气,促使吐故纳新,每天坚持去野外散步,或工作、劳动,积极参与文体活动,选择动作柔和、动静结合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也可做广播体操,扩胸运动等,多听、多看喜闻乐见的节目,多参与轻松愉悦的文化生活,多唱歌、多跳舞。在饮食调养上,重在调补肝肾,多吃鳗鱼、龟、鳖、乌骨鸡、鸭、鹅,以及新鲜蔬果,尤其是春季应时的蔬果,如杏、梅、桃、枇杷、樱桃、春笋、马兰头、荠菜、菊花苗、枸杞苗等,这些新鲜蔬果能滋养肝肾,又能清肝、养肝、柔肝;所列的动物性食物,能补益肝肾,既补肝血,又养肾精,所以可在清明时节选用。

(6)谷雨:谷雨时节,雨量增多,湿度加大,虽天气晴暖,但早晚仍然有时冷时热之变,人体要适应外环境的变化,使人体的内环境——生理与心理变化,与自然的外环境——天、地自然环境的变化相一致。在养生保健上,谷雨应以调养肝脾为主。肝属木,春季主令,主气为风;脾属土,夏季主令,主气为湿,谷雨之后即入夏,为春末夏初之交,所以多肝脾之病,肝旺克土,脾土受伤,所以要实脾扶土,抑制肝逆。在情志上要做到舒畅不忧郁,有事不要过忧多虑,事过不要留住不放,听其自来,应其自然,任其自去。遇事不称心、不如意、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