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二十四节气话养生
10166500000004

第4章 气与养生

1.遵循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养生学包括传统医药学,即中医药和儒家、道家、武家、释家等。如儒家强调“天道”与“人道”,即人与自然的合一,战国时代的孟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中医继承了《周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提出了“天人相应”的医学原则,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记载:“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及人事。”说明四时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我们要知道、要顺应、要顺从,并与人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天人相应的基本思想,即所谓“道”也。人要健康、幸福、长寿,必须要做好人与自然的统一,即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具有双重属性,即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人是自然存在物,它与自然界的关系应具有能动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所以,二十四节气与养生,要讲究天人相应这个基本原则。

2.需要形神合一“形神合一”是中医的基本养生观。形,为形体在外的表现,是有形可见的机体,是人的基本物质基础。神,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人的基本功能活动。神为形主,无神则无形可存;神为形生,无形则神无以生。神是形的产物,形是神的基础。因此,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它能协调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并能调节人体主动应对大自然的变化,以适应和缓冲由于外部因素而引起的情志变化,从而维持人体与外环境的平衡。

疾病发生之后,出现形的变化,如消瘦、无力、形体干枯等;同时,也可导致神的异常,如精神不振,烦躁不安,狂妄不羁等。神的改变,也可影响形的生理功能,如精神紧张,常见食欲缺乏,大怒不止,可伴出血等。所以,神与形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反映了人的整体性。在养生上,《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倶,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养形,主要是摄养人体中脏腑、气血、津液、肢体、肌肤、经络、筋骨、五官、九窍等有形之体;“形为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的精神活动。养形,需与四时阴阳的消长、二十四节气转换替代相适应,它包括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风寒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运动、养生功保健等,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

养神,主要是调摄情志和精神。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的情况下“神”是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御疾病、益寿延年。养神,受四时阴阳和二十四节气的转换替代的影响,如果情志受强烈的刺激,超过了生理调节范畴,则会伤及形体,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神不能离开形体,但形体也不能无神,无神则生命由此结束。形与神是统一的,养生只有做到“形神俱存”、“形神共养”,才能健康长寿。

3.保持动态平衡 中医学认为,“平人者不病也”。只有保持机体的相对平衡,才不会生病,生病是人体内部不平衡的反映。人体的平衡,即要达到内、外环境的平衡。人体的内环境平衡,即人体脏腑功能状态、精神心理状态的平衡;外环境平衡,即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平衡。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中医的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脏腑的动态平衡。通过调节整体达到“以平为期”的目的。只有平衡才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养生追求的是平衡,或者说是和谐。

阴阳平衡。阴阳的基本概念,阳,凡是活动的、在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功能亢进的,都属阳;反之,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黑暗的、物质的、功能衰退的,都属阴。阴阳是依存、互根的,相互转化、消长的,又相辅相成的。《内经》明确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说明只有保持阴阳的平衡与固秘,才能使精神不乱,若阴阳分离,则人的精气就衰竭。所以,要健康成长,必须使人体的生理、心理、脏腑及各组织器官,达到阴阳平衡,如阴虚内热者,要清热养阴,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达到阴阳的平衡。

气血平衡。“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产生血瘀、出血、血虚、血实,或气虚、气郁、气逆、气陷等证。同时,由于气血的失调,会带来脏腑功能的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如气虚不能摄血,会出现脾不统血的各种出血证,可出现皮肤出血,月经过多,或肠胃出血,齿龈出血等。血瘀不行,气滞于胸,可出现胸闷胸痛的胸痹证,即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之类。

脏腑平衡。人是以五脏六腑为主体,以经络为维系构成的一个整体。脏腑之间的平衡,才能使各个脏腑,各守其责,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如心主神明和血脉,在正常的情况下,它管理人的精神和神经活动及血液循环,若脏腑平衡失调,肾水不足,水不济火,出现心肾不交,常见失眠不安,心烦意乱,口干咽痛,遗精不止等。《内经·灵兰秘典论》论及脏腑之间的平衡时指出:“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这里所谓“十二官”,即为五脏六腑,其中还有“心包”;“主”,为心也;人之大主为心;心为君主之官是也。脏腑平衡,人体安和,则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