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总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释义:春天的3个月,是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季节,天地之间显出生气勃勃,草木繁荣茂盛的景象;人们为顺应春天的变化,要做到入夜而眠,早早起床,到庭院或公园散步,披散头发,放松形体,使神志随春天生发之气而舒张;生长的万物不要扼杀它们,自然给予的东西不要剥夺它们,提倡奖励,不要惩罚,这就是顺应春天之气的做法,也是春天养生保健之原则。如果违反这个原则,就要伤及肝脏,到了夏季就会出现寒性的病变,供给夏天生长的物质就少了。
上面是人们一直奉行的《内经》中春天的养生原则,可供我们参考和运用。春天的具体养生准则条述如下:
1.春宜升发,鼓舞阳气 春季阳气渐升,阴寒未尽,人与天地相应,故人的阳气也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升发,鼓舞阳气,使阳气逐渐旺盛,避免耗损阳气和阻碍阳气的生发,这就是《内经》“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春天万物向上、向外生长,人体要适应这种状态,就要给予一定阳气和阴精,即物质和功能的供给,所以既要补阳又要补阴,但是应以补阳为主,佐以补阴。
春天风气当令,人体的皮肤变得疏松,使阳气得泄,同时经过严冬之后,人体抗病力下降,易受风寒之邪,更易损耗阳气,尤其是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在春天更要保护阳气,这就是“春捂秋冻”的养生保健方法。春捂,就是保护阳气,使人体不受风寒之邪,不提早脱下冬装,这就是春捂的基本思想。
2.调节情志,养护肝脏 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肝属木,春气通于肝,春季肝气旺,为肝脏功能活动旺盛的季节。所以,春季养生,要重视肝脏的保养,使肝脏功能正常,以适应春季气候的变化,减少春季肝病的发生和发展。
春季肝木主令,肝木偏亢,常影响其他脏腑。如木旺克土,肝木犯脾,造成肝脾不和,如腹痛腹泻时用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防风、陈皮);肝火犯肺,咳逆胁痛,就得清肝养肺,如用黛蛤散(青黛、蛤壳粉);春季气候多变,易受风寒之邪,肝阳常易受损,以致不能生心火,心又主血脉,肝亦藏血,所以春季肝病常因血虚、火衰而发病,或旧病复发。许多慢性肝炎常在春季复发。故春宜养肝,养护肝脏。
养肝首要调节情志。肝主怒,郁怒伤肝,春气发动,气候多变,有谚曰:“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在这多变的气候下,人的情志也常发生变化,所以调节情志显得非常重要。尤其精神较脆弱者,神经过敏者,或原有精神病史者,在春季常易发病。在春天要多外出踏青,与大自然拥抱,放飞大自然,与绿色为伍,与花卉共舞,使精神得到彻底的放松,一切忧愁、怒气都应烟消云散。
3.调养脾胃,肝脾调和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告诉人们:“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春季肝病易发,为了防止肝病传脾,就得调养脾胃,使肝脾调和,相互为用。春季肝旺,常见肝气横逆,克犯脾土,而致土被木困,出现脾胃功能失调,消化吸收障碍,所以要注意调养脾胃。在《千金方》中记载:“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同时,对养生来说,也必须调养脾胃。明代张景岳认为:“上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这里告诉人们脾胃在春季养生中占重要地位。
脾胃为后天之本,春季多酸之时节,如梅、李、杏及未成熟之果等,皆为酸味之品,过酸伤脾胃。因此要多食甘味之物,以养脾胃之气,如山药、大枣、番薯、糖类。选择甜美甘醇之品,并少佐酸味,则酸甘化阴,滋养肝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