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二十四节气话养生
10166500000002

第2章 四时的气

1.记住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季3个月,6个节气,全年24个节气,四时(即四季)六节即二十四节气。要了解它、应用它,使二十四节气为人们的生活、生产、生命、生物服务,首先必须记住它,而且要记得滚瓜烂熟,就得背诵它,如竹筒倒豆子,一下子背出来。如何背记二十四节气,一般用歌诀记忆法,具体介绍七言诗歌诀和五言诗歌诀两种。

(1)七言诗歌诀

春雨惊春清明雨,夏满芒夏小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对上面四句二十八字要做到熟记背诵,能脱口而出,即似乎不加思考能随口说出来,要求死记硬背。具体内容: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明雨(谷雨);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小(小暑)大暑;秋(立秋)处(处暑)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寒。

趣记方法:七言诗歌诀四句诗的意境:春雨惊春清明雨——春天的雨惊动了春天,使大自然苏醒,并带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象;夏满芒夏小大暑——夏季雨水充满大地,有谓“春雨贵似油,夏雨遍地流”,人们忙于夏收夏种,正是小暑到大暑的炎热季节;秋处露秋寒霜降——秋天处于显露秋凉之时,正是寒霜降大地的季节;冬雪雪冬小大寒——冬季小雪连着大雪的严冬季节,小寒接大寒飞雪迎春到。四季轮回,循环往复,如环无端,万象更新。

四句诗每句字头,即为“春、夏、秋、冬”四季,以后连成每季的六个节气,所以真正做到言简意赅,惜字如金,容易记忆。

(2)五言诗歌诀

立春雨惊蛰,春分清明雨;

立夏满芒种,夏至小大暑;

立秋处白露,秋分寒霜降;

立冬小大雪,冬至小大寒。

对上面八句四十字要做到熟读、明白,能背、能记、能理解,虽然字数多了,但保持了每一个节气的节名,便于理解。要求理解背诵,能背诵则更好,不背能记熟也可。

总之,歌诀记忆法以少而精的内容,顺口押韵的诗句,达到永久性记忆。它是一种艰苦记忆法,尤其适宜于儿童记忆。对于成年人,多采用理解记忆法,以实际内容为主,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来记忆。所以上面两种歌诀,七言诗为艰苦记忆法而设,五言诗为理解记忆法而立。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目的只有一个,记住二十四节气。

两种歌诀,笔者认为都应背熟,做到滚瓜烂熟,脱口而出,这样才能应用自如。如五言诗记忆有困难,那七言诗应当背熟。

2.了解二十四节气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太阳除东升西落外,每天在空中的位置都在变化,一年中要走一个来回,因此产生了太阳南至和北至的概念;随后又观察了每个月的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并研究了天气、植物、自然的变化,特别是庄稼的生长规律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把一年的时间平均分为24个等份,并且给每一个等份取了专有名字,由此诞生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学、气象学、中医药学和农作物等的生长规律,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物候的发展。尽管历经了2000多年,但至今这些规律仍在农业生产和中医药中,广泛应用并发挥作用。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产业的规则,而且也是人们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的秘笈。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必然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

(1)二分、二至、四立、二分,是春分和秋分。分是一半的意思。这两天昼夜时间几乎相等。如北京,春分(3月21日)太阳照射时间为12小时零13分钟;秋分(9月23日)为12小时零9分钟;昼夜时间只有几分钟之差。二至,是夏至和冬至。表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将要来临。夏至约为每年的6月22日,我国大部分地区最热时间为7月份,夏至又叫“日长至”,这一天白昼最长,如北京地区从日出到日落的时间为14小时零5分;冬至约为每年12月23日,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为1月份,冬至又叫“日短至”,这一天白昼时间最短,如北京地区从日出到日落只有9小时零27分。夏至后白昼时间逐渐减少,冬至后白昼时间逐渐增长,故有谚曰:“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四立,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表示开始,即春、夏、秋、冬四季由此开始。立春,为2月4日或5日,土地解冻,野草萌芽;立夏,为5月5日或6日,进入初夏,青蛙始鸣;立秋,为8月8日前后,风向偏北,凉风习习;立冬,为11月8日前后,开始结冰,进入冬季。

(2)四季的划分标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悬殊,四季的开始时间不一样。从气温来看,青藏高原是“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基本上没有夏天;昆明四季如春;华南几乎没有冬天。所以,四季的划分以平均气温为基本标准,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高于10℃和低于22℃为春、秋季。

(3)反映气温特征的节气:反映气温变化为主的节气有5个,即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暑为气候开始炎热,在每年7月7日或8日;大暑为气候最热的时候,在每年7月23日或24日,伏天最热,常在7月15日左右入伏,分头伏、中伏、末伏,民谚曰“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处暑中的处为终止,即夏热即将结束,约在每年8月23日;小寒为寒冬的开始,约在每年1月6日;大寒为冬季最冷时节,约在每年1月20日;小寒与大寒为最寒冷的时候,正处于三九时节。

(4)反映雨雪气候的节气:反映雨水的有雨水、谷雨;反映降雪的有小雪、大雪。雨水,在每年2月19日,或20日;谷雨,在每年4月20日,或21日。它们表示降雨的时间和强度。小雪,在每年11月23日,或22日;大雪,在每年12月7日,或8日。它们表示降雪的大小和时间。在一年中介于雨雪气候的、水汽凝结或凝冻的还有白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白露,露水凝结较多,夜间气温达到成露的条件,在每年9月8日,或7日;寒露,气温更凉,有冻露可能,在每年10月8日,或9日;霜降,天气寒冷,出现霜冻,在每年10月24日,或23日。

(5)反映物候的节气:清明、惊蛰是反映物候的节气。惊蛰,地温升高,冬眠的生物开始苏醒,并有雷鸣,约在每年3月6日;清明,天气温暖,春光明媚,约在每年的4月5日。反映夏季节令的还有小满、芒种。小满,表示生长的作物子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在每年5月21日,或20日;芒种,表示有芒的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也可通“忙种”,即忙于播种。

3.顺应二十四节气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人与四时相应的,即顺应四时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按照二十四节气的各自特点,顺势而动。“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四时季节的变化,发生了天气变化,由此产生寒、热、温、凉及24小时昼夜气候变化,这些气候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心理、病理产生的影响,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要防病治病,健康养生,必须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如何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要做好五点。

(1)顺应阴阳的变化:《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本也。”说明阴阳之道,包括一切,指导一切,统帅一切,四时季节的变化就要顺从它、顺应它,不能违背它。故《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一年四季春温夏热为阳,秋凉冬寒为阴;一日之中白天为阳,夜间为阴;冬至为阴之极,也就是阳气开始生发之时,故谓冬至一阳生;夏至为阳之盛,但也是阴气渐生之时,故谓夏至一阴生。正是因为四时阴阳的变化,才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物生长发展的规律,人就得顺应它。

在四季二十四节气中,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由于阴阳转折的突然变化,造成疾病急剧变化,从而使病情恶化,导致死亡。故在此节气,要特别关注病情的剧变,以防不测。在一日之中,根据阴阳的变化,疾病也相应的发生变化,《内经》早有指出,病情变化规律是“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就告诫我们,疾病,尤其是重危急症,在下午到晚上需特别留意观察,以防病情加重和危急。

(2)顺应气血的变化:《内经.八正神明论》中记载:“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泽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这里说明,随着天气寒热的变化,人体中的血液循环也会发生变化。故在天气寒冷的冬天,要注意保暖防寒,以防止气血的凝滞而变生疾病。同时,加强运动和活动,促使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所以在冬季要增加身体锻炼,如跑步、跳绳、冬泳、滑雪等都是很好的热身运动。在夏天暑热伤气耗津,使气虚血衰,气血随之受损,所以夏季补气养血也不能忽视。在夏季人体常觉疲倦乏力,口干舌燥,精神不足等暑热伤气的征象,常用清暑益气之品调养,如西洋参、大枣、绿豆、西瓜等。这就是顺应节气变化,调整气血的变化。

在一日之中,气血的运行还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交替变化,如白天气血运行快速而剧烈,可见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精神兴奋,而晚上气血运行变慢而迟缓,可见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情绪沉静。正是因为气血随时间而变化,有些疾病就要从调整气血来防治,高血糖、高脂血症、高黏血症,为了防止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在晚上血流减慢时,就要调整气血的运行,不能忘记服药,尤其是活血化瘀、补血养血之品。

(3)顺应脏腑的变化:四时应五脏六腑,五行配属关系为,木——春——肝——胆,火——夏——心——小肠,土——长夏——脾——胃,金——秋——肺——大肠,水——冬——肾——膀胱。根据这样四时与脏腑的关系,就要做好如何顺应四时季节的变化,如春季是肝病好发的季节,也是肝风易动的季节,要防止肝病的发生或复发,就得及早预防,所以春季尤其需护肝养肝;肝风易动,常为高血压中风的表现,肝风内动,风阳上扰,出现头晕目眩,四肢抽搐,或突然昏厥的中风症状,在春季常多发生,所以在春季要特别注意血压的变化,以防止中风的发生。在夏季要清心火,宁心神,这样能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秋季要滋肺阴,清肺燥,这样能起到清燥救肺的作用。冬季要补肾精,温肾阳,这样能起到温肾散寒的作用。这就是顺应四时与脏腑的变化。

(4)顺应津液的变化:《内经》中记载:“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故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里说明春夏天气热,气血津液趋向肌表,汗因热泄;秋冬气候寒凉,阳气收藏,气血津液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故少汗多溺。在此我们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夏季要防暑降温,不至于汗出太多而伤津;冬季要保暖御寒,使全身气血津液流畅,不至于因尿多伤津。

为了顺应四时气候与津液的变化,在春夏季节要增加水液,多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补充足够的体液消耗;秋冬季节,多进温阳散寒之品,促使气血津液的正常循环,使肾精充足,五脏安和。

(5)顺应疾病的变化:四时不正之气,就是六淫的侵犯,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气,六气为正常之气,若太过或不及,则为六淫之邪。风邪主春,暑、火之邪主夏,湿邪主长夏,燥邪主秋,寒邪主冬。四季变化产生六淫的侵犯,从而出现许多外感疾病,为此要在四时气候变化的时候,做好各种预防工作。春天要防风邪,做到“春捂”防风,使人体不受风邪的侵犯;夏季要防暑热之邪,做好避暑降温工作,防止中暑;秋季要防止秋燥,做好体液的补偿,防止燥邪伤人;冬季要防寒邪侵袭,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以防寒邪伤人。

六淫之邪要避之有时,即要回避它,不要呈强逆犯。有人提倡“人定胜天”,其实要三思而行,尤其虚弱之人,一定要量力而行,如寒冬腊月,若自认身强力壮,穿单衣,冒风寒,结果风寒入里,病为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