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二十四节气话养生
10166500000014

第14章 冬季节令:养生准则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总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释义:冬天的3个月,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所以河水结冰,土地冻裂。这时我们不要扰动阳气,应早些睡觉,晚些起床,必须待太阳出来或太阳下山作为起床和睡眠的标志,使情志好像埋伏隐藏般的安静,好像有难以告人的私情,又好像已经获得了秘密一样的高兴。避免严寒,保持温暖,不要使皮肤在外暴露而受寒冻,避免人体闭藏的阳气受到夺失,这就是适应冬季调养“藏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损伤肾气,到了来年的春天就要发生痿厥之病,使人适应春季生气的能力就减少。

上面是人们一直奉行的《内经》中冬季的养生原则,可供我们参考和应用。冬天的具体养生准则条述如下:

1.寒邪当令,温阳为先 冬季是寒临大地,万物收藏,六气之中,冬主寒,春主风,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在冬季的养生保健中,要注意寒邪的侵犯,为此在预防和保健中要温阳为先。

(1)无扰阳气,精神内守:人体冬季趋于闭藏状态,所以不要扰动体内阳气。精神保持安静,淡泊明志,少思寡欲,做到避风寒,少外出,即深居简出,多在室内工作、学习和活动;睡眠充足,早睡晚起,必待日光,使太阳能充分照耀身体,有必要时在风和日丽之日,晒太阳,洒日光浴。

(2)保护卫阳,无泄肌肤:为了保护卫阳,不至于感冒,必须要保护好体表肌肤。肺主皮毛,主一身之卫气,卫气虚弱,肺易受邪,则常感冒风寒。为此,对老弱病残之人,尤其要保护肌肤,不要暴露肌肤,保持皮肤的温暖。主要的是背部、胸部、腹部避免受凉。背与胸部是防止外感的重要地方,腹部是防止脾胃虚寒的重要区域,若背或胸部受寒,马上会引起咽痒或咳嗽;腹部受凉,可导致腹痛、腹泻。

(3)饮食宜温,助阳御寒:在冬季外界气温很低,人体必须保持37℃的体温,所以必须摄入高热量的食物,以保持正常的体温。在饮食的选用上,第一必须是温热的食物,即不食生冷,甚至冰冻的食物,因为冷冻食物要吸收和消耗人体的热能,同时要刺激血管,使血管收缩,造成消化吸收不良。第二必须是温性的食物,即在其性味上是温热、助阳、辛温之品,不是性寒阴凝之品。如温热的干姜、附子、熟地、肉桂及狗肉、羊肉、鸡肉等。只有饮食温热而助阳,才能达到抗御寒邪的作用。

2.秋冬养阴,冬宜藏精“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中传统的养生准则。实践证明,这是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冬季养阴、藏精是非常重要的。“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是《内经》中的“防未病”思想。说明只有冬季养精蓄锐,敛阴护阳,才能使来年健康无病。为此,在冬季要补充足够的物质,这种物质具体地说是“有形之物”——阴、精。

在养阴方面,不要过多消耗人体的能量,除了必须的劳动和活动外,不要过多消耗体力,如剧烈运动、过度劳役等。补充富有营养的食物,尤其是动物性食物,如乌龟、鱼类、禽蛋、乳制品等。少进辛热耗阴的温燥之物,如辣椒、胡椒、肉桂等。

在藏精方面,不要过度消耗肾精,青年男女要适当有度的过性生活;60岁以上的老年人原则上不过性生活,若精力充沛可以适当过性生活,但也以少为原则;青少年未婚男女要注意减少自慰(手淫)。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藏精养精。藏精的另一个概念是保护五脏之精气,即除肾精外的其余四脏的精气。如心之精是血,保护心血充沛而又通畅;肺之精是宗气,保护肺气充沛而畅顺;脾之精是水谷之精微,保护脾精充裕,以濡养五脏;肝藏血,故肝之精为血,保护肝精充裕,则筋脉得以滋养。

3.冬令进补,以肾为主“冬令进补,翌年打虎”。说明冬季进补的重要性,也说明冬令是进补的最佳时节,所以冬令进补也是保健养生的基本原则。在冬令进补中,应以补肾为先,因肾主藏精生髓,肾又主水,为冬令主气,肾阴肾阳又为人之真阴真阳,又称元阴元阳,故冬季进补要从补肾入手,以肾为先。如何冬季补肾,大致要做好以下几点:

(1)药食兼顾,食疗为先:在冬季进补中有许多食物具有补肾的功效,在中药补益药中有专列的补肾药,有些药物既是补肾药,又是美味的食品。在药补和食补中应以食补为先,古人早有“药补不如食补”的明训,就是说食补比药补更安全、更有效,而且取材容易,良药而可口,老幼能接受。如肾阳亏虚,畏寒怕冷,四末清冷,腰膝酸痛,在用药上可用金匮肾气丸(即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但一般情况下应先食补,可食用鹿肉或鹿胎,也可食用狗肉、羊肉(涮羊肉之类)、牛肉等,往往食用之后诸症改善。

(2)阴阳并补,补阳为先:肾虚往往是阴阳皆虚,很少单纯的阴虚或阳虚,在阴阳俱虚的情况下,应以补阳为本。因人生以阳气为先,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阳气为人之功能,阴精为人之物质,所以前人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内经》),故在补肾中,必须阴阳并补。在补肾阴或肾阳时,凡两者俱虚,应以补肾阳为先,因为补肾阴之品,多为阴凝性寒之物,需要阳气的鼓动才能发挥作用,如生地、白芍为补阴血之药,必须配合当归、川芎阳动之品,才能起到补养的作用。犹如汽油能燃烧产生能量,开动机器,若不给氧气点燃就不能发挥作用。这其中汽油为有形物质属阴,氧气为无形之气,点燃氧气即为阳的表现。

(3)脾胃虚弱,健脾为先:肾虚补肾,但若脾胃虚弱,胃纳不佳,食不消化,大便溏泄者,不能马上补肾,而应健脾为先。只有脾胃健运,才能使补肾之品发挥作用,否则会出现“虚虚实实”之弊,在临床上所谓“虚不受补”之说。如有些小儿疳积,出现鸡胸、龟背之症,辨证理当补肾,但往往出现消化吸收障碍的情况,这时必须以健脾为先,用参苓白术散(太子参、白术、扁豆、山药、莲子、茯苓、砂仁、陈皮、炙甘草)调理,待脾胃得健,再议补肾。老弱病残者,多见脾肾两虚之证,在调治上优先补脾,不可单纯补肾,但也可以脾肾双补。

(4)药食无效,调神为先:在病至晚期,或久病卧床者,常累及肾脏,出现肾虚之象。但因药食调治既久,出现药食无效,或少效,食入欲吐,或闻药则呕,出现精神上的恐惧感,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调节神志,进行精神上的疏导,告之以败,语之以善,顺其所便,导其所苦,助其所困,开其所乐。使他(她)能配合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精神疗法。精神疗法很多,养生功入静也是调节精神的一种好方法,古代中国传统养生学认为,“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说要排除杂念,使心灵空虚而不杂,始终如一的坚守清静,使神气静而不躁。如可做静功——静坐法,具体可参阅《动静乐寿话养生·说静》(金盾出版社出版)是很好的入静和调节情志的方法。

(5)冬令节气,冬至为先:冬季从立冬开始有6个节气,分别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这6个节气中,一般从立冬开始(11月8日或7日)就认为入冬了,开始进补。但这时补肾尚非最佳节气,因为气候不是最冷,进补的最佳节气,应是气温最低的节气,所以冬至是最佳选择。它为至阴之日,所谓“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就是说夏至之后阴气开始升长,而这又是阳气最盛的一天,它是阳转阴的转折点;冬至之后阳气开始升长,而这又是阴寒最盛的一天,它是阴转阳的转折点。所以,在补肾中节气的选择,应以冬至为先。冬至之后就要数九,“三九”为冬至节气后最寒冷的时候,所以有谚曰:“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因此,冬令进补的最佳选择时间,应在冬至前后1个月,具体地说在冬至前后各半个月,即小雪与大寒之间(11月8日或7日至翌年1月20日或21日),立冬并非是最佳时间。凡是冬令要进补者,必须记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