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二十四节气话养生
10166500000011

第11章 秋季节令:养生准则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总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飱泄,奉藏者少。”

释义:秋季的3个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天气已凉,风声急劲,地气清肃,万物变色。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像鸡一样,鸡鸣起舞,天黑休息,使意志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和平;不让意志外弛,使肺气保持清新,这就是适应秋天的调养“收获”之道。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损伤肺气,到了冬天,就要发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症,使人适应冬季“潜藏”之气的功能减少。

上面是人们一直奉行的《内经》中秋季的养生原则,可供我们参考和应用。秋天的具体养生准则条述如下:

1.燥气当令,养阴为先 秋季是阳消阴长的季节,盛夏之后阳气开始内敛,阴气不断转盛,人与秋气相和谐,就要养阴为先。秋为燥气主令,夏末秋初为温燥,这时夏热的余威未尽,气候时有炎热,民间俗称“秋老虎”,燥热伤人,主要是伤人之阴气,出现伤阴劫液之变,如皮肤干燥,口干咽痛,烦躁不安,舌红少津等;秋末冬初为凉燥,这时秋燥夹杂风寒,皮肤开裂,冷风凛冽,内燥热而外受寒,气阴俱伤。所以,秋季要治燥,治燥应养阴,故当养阴为先,多用滋阴增液,养阴生津之品,如梨、秋瓜(新疆的哈密瓜等)、山药、核桃、花生、萝卜等。

《内经》中的养生之道是“秋冬养阴”,所以,秋季养阴是基本原则。天地相应,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许多是供人类享用的有形之物,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养阴之品,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这时许多果实已经成熟,大量的根茎类食物或药物开始釆挖,如地黄、百合、山药、莲藕、各种参类等。所以我们要与天地和谐,顺应自然,积极养生保健,用上苍赐给的药食之品养阴益精。

2.肺应秋令,注重养肺 秋燥之气,过则伤肺,燥气清肃,其性干涩,肺喜濡润,又为娇脏。《内经》中谓肺“喜润恶燥”,故燥则干,干则咳嗽,常伤肺络,咳嗽痰血。肺既不耐于湿,又不耐于燥,湿则停饮,燥则伤津。夏末秋初,长夏暑湿未清,故常湿邪夹杂犯肺,常见痰浊不清,咳嗽多痰,胸闷烦热等症。

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脏器,通过肺的作用,吸收自然界新鲜空气(氧气),呼出体内浊气(二氧化碳),进行吐故纳新,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天气通于肺”。若自然界有不正之气(邪气),肺亦首当其冲,如叶天士的《温热论》中开言便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秋季燥邪当令,无论温燥或凉燥,首先侵犯肺金,因此预防秋燥温病,必须养肺清肺,古人所谓“先安未受邪之地”。如秋季多进补肺之百合、白果、哈士蟆、蛤蚧、冬虫夏草、沙参、麦门冬、蜂蜜、银耳、燕窝等。

肺主皮毛,司宣发,通过肺的宣发,使卫气和津液输布全身,以温润肌肤。皮毛位于体表,是人体抗御外邪的屏障。皮毛受卫气和津液的温养,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肺生皮毛。”皮毛的汗孔为“气门”,与肺密切相关,故外感六淫之邪,常犯皮毛,进而入肺。如外感风寒,常由皮毛而犯肺,出现淅淅恶寒,继则鼻塞,咽痛,咳嗽,甚则胸闷气喘,发热痰血等。所以,在秋季要养肺益气,如常服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也可多食糯米制品,因糯米为温补肺气之佳品。

3.秋风肃杀,调畅情怀 秋风一起,落叶遍地,万物凋零,秋风肃杀,秋雨绵绵,真如绍兴鉴湖女侠秋瑾临刑前所写的一句话“秋风秋雨愁煞人”,使人情怀悲怆,心情不安,让人陡生悲凉之情,不良的情绪刺激,可以影响健康。所以,秋季要调气安神,愉悦情志,保持心态的清静、安宁、乐观、向上,向大自然迈进,登高望远,走出家门去旅游。同时,多与人交流,积极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参加喜闻乐见的竞技比赛,“战胜自我”。

秋季属金,七情主悲忧,似乎秋天使人心情悲怆,其实不然。请大家欣赏毛泽东同志的诗篇,他的诗文中对“秋”的歌颂自有他的情怀,他写秋景和在秋天写的诗不少,请读《沁园春·长沙》1925年的诗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上半阕的诗词,下半阕的内容更豪放、更气魄,一种革命乐观主义者的精神和心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他还有《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这些诗词给我们秋天的心情是一种极大的鼓舞。所以,当秋风肃杀引起心情不舒时,可多读读这些诗词,或是一剂极妙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