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子原来这样说
10139300000045

第45章 身外之物,莫要贪恋

“原典”

墨子曰:“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

“古句新解”

墨子说:“我曾听说:‘我不是没有安定的住处,而是自己没有安定之心;我不是没有丰足的财产,而是怀着无法满足的心。’”

墨子指出,没有知足则会产生恶,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欲望太多了,人生就会变得疲惫不堪。每个人都应学会轻载,应当学会知足常乐,因为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沉重。

人世间最难得的就是拥有一颗平常心,不为虚荣所诱、不为权势所惑、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美色所迷、不为一切的浮华沉沦。

有一个人曾经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呀?”

慧海禅师答道:“有!”

“那是什么?”这个人问道。

慧海禅师回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呀,有什么区别呢?”这个人不解地问。

慧海禅师答道:“当然是不一样的了!他们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的时候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总是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成为他们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这样,只有将心融入世界,用平常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所以在禅宗看来,一个人能明心见性,抛开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就能达到时时无碍,处处自在的境界,从而进入平常的世界。把一切看为身外之物,才会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做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做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犹豫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做换洗穿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恪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乳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于是就带着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过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丢掉了。”一个穷人会缺很多东西,但是,一个贪婪者却是什么都会缺!贫穷的人只要一点东西就可以感到满足,奢侈的人需要很多东西才能满足,但是贪婪的人却永远也满足不了。所以贪婪的人总是不知足,他们天天生活在不满足的痛苦中,贪婪者想得到一切,但最终却两手空空。

女人的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男人永远觉得别人的妻子更好。每个人都有欲望,所以人才会生活得累,名誉、地位、金钱、情感……很多时候人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有了名誉地位了就想要美女金钱,有了洋房还想要名车,漂亮的还想更漂亮,钱多了还想钱更多,心中的沟壑不断地被各种欲望填满,人性的劣根性导致了人们在永不满足的底线上挣扎。尽管很累,却欲罢不能。

人不能有贪念,因为我们往往会因为贪婪而因小失大。当我们得到不义之财时,怕东窗事发,于是过着紧张不安的生活,唯恐被人发现,那又何苦呢?得到了一些钱,却增添了无限的内心压力。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因为一点小利,却增加了长时间的压力和压迫,白天心神不宁,晚上噩梦连连,真是不值得。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子……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你自己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你,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了最后,物归何人,都未可知。所以智者把这些财富统统视为身外之物。

卡耐基曾说:“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且让我们原谅自己,学得豁达一点。”古希腊哲学家艾皮科蒂塔认为,哲学的精华就是:一个人生活上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外来事物的依赖。罗马政治学家及哲学家塞尼加也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且让我们记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即使是一个挖水沟的工人也可如此享受,而且他们可能比洛克菲勒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稳。

如果你得到的是整个世界,而丧失了自我的生命,那么,你也得不偿失。因贪婪得来的东西,永远是人生的累赘。贪婪轻则让人丧失生活的乐趣,重则误了身家性命。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这或许便是贪婪的代价。“身外之物,莫要贪恋”,这是思悟后的清醒。做到了这一点,你一定会平安快乐。奢望太多只会成为你生命的负累。

第七章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原来这样说外界影响

墨子通过强调丝的颜色变化完全取决于染料的颜色,来譬喻外界环境能够对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其实,他并没有对人性进行善恶的划分,而是认为人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而且几乎完全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好而且周围的人都是道德高尚、贤能的人,人处在其中,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也会变得品德优良;如果周围都是些道德低下、平庸无能的人,与他们长时间交往的话也会使自己慢慢堕落、变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