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子原来这样说
10139300000044

第44章 勤俭节约,摒除铺张浪费恶俗

“原典”

墨子曰:“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乎!若则不难。”

“古句新解”

墨子曰:“因此使用资财不浪费,老百姓不觉得劳苦,这样,也就增加了许多的利益。如果又减除掉王公大人们喜好搜集的珠玉、鸟兽、犬马等物品的花费,来增加衣服、宫室、铠甲、盾牌、各种兵器及车船的数量,使之增加数倍,也是不难的。”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表现。古往今来,节俭一直被人们视为治国之道、兴业之基、持家之宝。墨子对古代先王在衣食、车驾、用度方面的节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认为应将崇尚节俭的精神和传统继续发扬光大,这于民于国都是大为有利的。

墨子认为,可以通过“节用”的办法来增加全社会的利益和整个国家的财富,这需要统治阶级即王公大人们首先应具备一种“节用”的意识,要节制自己的物欲而过一种节约俭朴的生活,并应将主要的精力和财富放在与民众利益切实相关的方面,而不要过度追求一些华而不实、与民利无关的物质享受乃至造成对资财的无用浪费,这样也就可以很容易地使社会财富成倍增加,从而形成国强民富、社会稳定的局面。

墨子认为,古代圣人治政,宫室、衣服、饮食、舟车只要适用就够了。而现在的统治者却在这些方面穷奢极欲,大量耗费百姓的民力财力,使人民生活陷于困境,甚至让很多男子过着独身生活。因此,他主张凡不利于实用,不能给百姓带来利益的东西,应一概取消。

技艺:凡天下百工,如制车轮的、造车子的、制皮革的、烧陶器的、冶炼金属的、当木匠的等,使各人从事自己擅长的技艺,足以满足民众的需要就可以了。

饮食:足以充饥增气,强壮手脚身体,使耳聪目明,就可以了。不极尽五味的调匀和香气的调和,不招致远方珍贵奇异的食物。

衣服:冬天穿青色的衣服,又轻又暖和;夏天穿细葛布或粗麻布,又轻便又凉爽,就可以了。

房屋:房屋四面可以抵御风寒,上面可以防御风霜雨露,房屋里面光明洁净,可以祭祀,墙壁足以使男女分别居住,就可以了。

丧葬:衣三件,足以使死者肉体朽烂在里面;棺木三寸厚,足以使死者骨头朽烂在里面;掘墓穴,要深但不通泉水,尸体的气味不发泄出来,死者既已埋葬,生者就不要长久因丧致哀。

在古人的眼中,节俭,既是修身养性所必须,同时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今天亦然。

晏婴出身齐国的世家,曾经辅佐三个君主,因为节俭而在齐国名声很大。晏婴吃饭时没有多少肉,妻妾不穿绸缎,祭祀先人的时候,猪肩盖不住盛器。所以《礼记·礼器》中说:“晏婴祭祀他的祖先,祭牲盛不满肉器,穿着洗过许多次的衣服上朝。”

与节俭相对的是奢侈。奢侈之风一开,人的思想就会受到侵蚀,贪欲也会越来越大,那么灾祸也会接踵而来了。需知由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关于节俭,与墨子同论者颇多。

老子云:“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把节俭视为持身处世的法宝之一。

孔子云:“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意思是说奢侈显得傲慢,节俭显得寒酸。与其傲慢,宁可寒酸。

《忍经》云:“以俭治身,则无忧;以俭治家,则无求。”用节俭来修身养性,就不会有大的忧患;用节俭来治理家务,就不会有过多的要求。

这一点宋儒司马光也有过很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当时“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随,吾不以为病……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看当时就有人讥笑司马光为糊涂、不开化,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有道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人生活上俭,需求上就少,欲望少,就可直道而行;而人若多欲,则必贪富贵,想富贵,但钱不够用,这样在官则必贪,在民则必盗。

以俭为荣乃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美德,弃俭而尚奢,无异于本末倒置,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十分有害的。从老年人的角度视之,年轻一代不知世事艰难,更不明“粱肉不企骄奢,而骄奢自来”的道理。且年轻人正在长知识、求进取之时,在物质享受上耗费太多的精力,过于追求美食、鲜服,就会徒耗许多宝贵时间。其实这不仅仅是家庭和个人经济条件如何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风气和修养的问题。

这使我们很自然地就联想起今天的情况来。商品经济日益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年轻人讲享受,谈消费,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在观念上完全不同了。司马光若能看到今天的情况,真不知该发何议论!或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观念自然要变,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是会随之变化的,有何可非议的呢?其实,这里边有个作风的问题。过于吝啬自然可笑,肆意铺张浪费则更属可恶。穿着细事之中,礼尚往来之际,确有个修养问题。将物质文明孤立起来,抽掉了精神文明,无论如何总是一种缺憾。司马光“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的说法就非常可取,无论朋友亲戚,常聚常会,年节假日纪念性或象征性的礼品相酬,彼此其乐融融。情厚不在礼重,反之,情薄而处利害中倒可能要以厚礼维系。那种以厚礼相交的友情不是很悲哀、很尴尬的事吗?

“以俭立名,以侈自败”,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恐怕亦不乏实例,差不多人人都可以举出一些。说到底,俭是一种克制,奢是一种放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没有克制和自持,是不可想象的。明代学者姚舜牧说得好:“惟清修可胜富贵,虽富贵不可不清修。”歌德说得亦好:“低等动物受它的器官的指导;人类则指导他的器官并且还控制着它们。”“毫无节制的活动,无论属于什么性质,最后必将一败涂地。”

节俭是一种力量。节俭往往和进取、积极、奋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相关。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单位重视节俭,就能更有计划、有目标、有条理地去实现自己的追求。节俭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节俭,对任何人来说都刻不容缓。

铺张浪费则困,勤俭节约则昌,自古皆然。远古时期,物资匮乏,节用节俭便成为兴国利民的重要手段。没有勤俭节约的精神作支撑,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企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而人生如果没有勤俭节约的精神作为支撑,生活亦不会幸福。因而,古时贤明的君主为提倡节俭,常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规定,这些也是墨子认为当政的统治者应该学习的,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