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子原来这样说
10139300000042

第42章 生前尽孝,强于厚葬

“原典”

墨子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余力,隐谋遗利,而不为亲为之者矣。”

“古句新解”

墨子说:“双亲贫困,就做些使他们富裕的事情;人口稀少,就做些使人口增多的事情;众人暴乱,就做些治理众人的事情。当他致力于这些事情时,也有因力量不够、财力不足、智力不及,然后作罢的。但是,绝不敢放弃余存的气力,隐藏自己的智慧,留下富余的财物,而不替双亲做事的。”

墨子在这里主要谈论的是“孝敬”的问题,旨在为接下来提出其“节葬”的主张作铺垫。究竟何谓“孝”?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看法。孔子认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且对父母能够做到礼敬孝顺,才能叫做“孝”。而墨子则强调所谓“孝”即是要尽力做有利于亲人的事,而且,也许你无力完全做到或做得不够尽善尽美,但你务必要一心一意、不遗余力,那才叫做“孝”。“孝”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善事父母”是孝的基本含义,而且,在古代,孝不仅被看作是一种家庭美德,而且还被泛化为一种个体、政治、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人们立身、事君、处世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

那么,对父母的孝是否就一定意味着要在父母离世后都要厚葬久丧呢?墨子在这里暂且还没有给出具体的回答,而是认为作为后辈的人只要做到不遗余力为双亲做事就可以了,据此而言,墨子事实上主张子女应量力而行,而大可不必为已去世的父母举办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厚葬久丧的活动。我们认为,墨子的这种“孝”的观念对我们也是富有教益的,他告诉我们当父母都健在的时候要竭尽全力为他们做事,做对他们有利的事,等他们去世之后,对他们的孝不一定非要通过厚葬久丧的形式来表现,更重要的在于你日常为父母做事是否能够尽心尽力。

儒家的厚葬主张被纳入礼制、孝道,并伴随着后世统治者对孝道的强化而走向了极端,以至于厚葬相习成风,权贵豪门极尽奢侈豪华,庶民百姓不惜倾家荡产,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

而墨子则与儒家的观点完全相反。墨子在此明确阐述了他的“节葬”主张的两个方面的具体含义:一是反对厚葬,二是反对久丧。在他看来,厚葬久丧具有极大的危害性。首先,厚葬浪费钱财,多埋无用之财,把大量好端端的财物埋入地下,造成了对个人乃至社会国家资财的极大浪费。其次,久丧浪费时间,摧残活人的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到社会生产的发展。久丧让人身心疲惫,居丧期间人吃不好,睡不好,穿不好,心情悲痛,被折磨得体弱多病,同时他们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生产和工作。墨子对厚葬久丧的诸种弊端的揭示,可以说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对费财伤民、奢侈浪费的厚葬久丧风气所作的一种客观描述,更是对这种社会现实和风气的一种严厉谴责。

据说有一位男子自称为尽孝心,借款20万元,带88岁的父亲和91岁的母亲以及亲属到北京游玩了6天。一行6人北京双飞6日游,以普通人旅游开销来计算,每人能花掉l万元就不错了,更何况他们来自经济贫穷的乡村,节俭观念比普通人更为强烈。尽管对20万元的举债与花销存在怀疑,甚至疑心这又是一则假新闻,但并不妨碍我们对“举债孝游”的支持——让闭塞的父母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做儿女的应该趁早创造条件,哪怕是适当地负点债也是可以的。

双亲是地道的农民,一辈子都没出过远门。前年国庆长假期间,他专门赶回去,带他们到邻省的黄山旅游,丰富一下晚年生活,圆一回出远门的梦。儿孝女顺,孙辈绕膝,经济尚宽,开心的父母很乐意地随他上路了。在山下给父母买了登山杖,他背上必备的行囊出发了。

开始时,他陪着父母并肩而行,一路上赏叹不止,渐渐地,父母落在了他的后面,他走走停停地等着他们。到了山腰时,他的游兴正浓,父母却坐在一边气喘不停,不肯再往上攀登,让他一个人上去,父母就在山脚下等他……

面对父母这副情状,他感到心痛与内疚:出门看看精彩的外面世界,是每个人都有的“原生态”期望。过去父母因为贫困,为了儿女,把自己的旅游梦埋藏心底,在闭塞的乡村里履行着自己的责任。直到儿女们长大成人。而儿女们则把精力、财力用在了下一代身上,用在自己的事业上,用在换房添车等生活改善上,却独独冷落了二老双亲,记不得也想不到他们的出游梦。一岁一寸心,等到自己因渐老而想到敬老陪老,腾出时间、精力、财力为父母“孝游”时,父母已没有气力拖动那双老腿了——父母容易老,“孝游”要趁早。

有位哲人说:尊敬父母的孝行很容易做到,热爱父母的孝行却很困难。

当然了,孝敬父母的方式有各种各样,只要是儿女的一片心,父母都会很欣慰。他们太容易满足了。然而,现在社会上也不乏这样的人,父母健在时,总是因为生活奔波,没有机会孝敬父母,父母离他们而去了,后悔不已。还有一种人,根本不知道去感恩父母,感觉父母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等父母去世了,又是痛哭流涕,又是铺张浪费地为父母置办丧礼。在外人看来,好像真的是孝子。生前不好好孝敬父母,死后再孝敬有什么用呢?

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是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好好孝敬他们,不管你用哪一种方式,在孝的天平上,它们都是等价的。生前尽孝,强于厚葬。因为,这时所做的,只能说是一种浪费,父母已经感受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