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墨子原来这样说
10139300000041

第41章 保护生态,天人合一

“原典”

墨子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古句新解”

墨子说:“所有这些生产,能够供给民用就可以了。各种只增加费用而不能增加民众实际利益的事情,圣王绝对不去做。”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并且地球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我们生命的摇篮,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我们每人都有责任来保护它。这是现代人的理解。然而,在古代,人们或许还不能这么深刻地理解,但人们根据常识已经懂得了很多关于保护环境和生态问题。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

古代环境保护的规定与法令往往以礼、律、禁令、诏令等形式出现。据文献记载,早在夏朝便有这样的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大聚》)这就是著名的“禹禁”,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生态环保法律。

其实,中国古代人对生态环保的重视,不仅表现在观念层面、法律层面,而且有其机构设置。历史上许多朝代都设立有虞、衡等“环保”机构,所谓山虞、泽虞、川衡、林衡等,其职责主要就是负责山泽林川的管理保护。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夏朝时商国首领汤在野外看见有人一边四面张网一边祈祷:“天下四方的鸟啊,都到我的网里来吧!”汤说:“你是要把天下的鸟兽都网尽吗?”于是让那人撤下了三面的网。这就是成语“网开三面”的来历。

《国语·鲁语》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鲁宣公夏天在泗水撒网捕鱼,大臣里革听说后跑过去撕破了他的鱼网,理由是: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每年夏天是鱼类生长季节,不能到河里捕鱼。这就是“里革断罟”的故事。

春耕夏耘不误农时,才能五谷丰登;鱼鳖虾蟹定期捕捞,才能水产丰饶;树木长养砍伐有时,才能山林茂盛。在中国古代,保护生态环境,反对“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淮南子·本经训》),这不仅是一种思想意识,是人们自觉的行为,更是一项国策,还是一种法律规定。上面两个故事证实了这一点。

湖北云梦古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份秦代的《田律》,内容包括: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林间水道:不到夏季,不准进山采樵、烧草木灰;不准捕捉幼兽幼鸟或掏鸟蛋;不准用药物毒杀鱼鳖,不准布陷阱设罗网猎取鸟兽;以上禁令到七月份方可解除。无疑,这已经是一部相当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法了。

另外,考古专家在敦煌悬泉署遗址发现了一篇十分珍贵的汉平帝元始五年颁布的《四时月令诏条》,50条诏令中关于生态保护的有16条。例如,空鸟巢秋季开禁,实鸟巢则整年都要禁止掏鸟蛋;2~12月禁取不足四寸长的鱼;2~4月禁焚山林,等等。这些规定体现了适时保护、用养结合的原则。以后历代也都有类似的规定,对耕种、打猎、捕鱼、伐木、孕育、放牧以及取火、烧炭都有明确的季节和月份限制,有效地指导了生产和生活。这些规定作为国家法律,具有强制性,是普遍遵守的。

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传统社会根深蒂固,这种观念会转化为人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万物的意识和行动。如孔子主张“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其基本道理即在于不能把鱼和鸟捕光。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滥采滥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只顾短期利益而破坏生态链的平衡,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群生以长,万物蓉殖……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文子》)。古人还把对生态保护的认识提升到防灾减灾的高度,如《汉书·贡禹传》中说:“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

当然,在保护生态方面,墨子也不落后。墨子对经济发展问题的看法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在此,他关于“节用”的问题提出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物品的生产应以“足以奉给民用”为原则,即应只生产满足“民用”的物品;二是,消费应以是否对人民有利作为原则来加以考量,即对人民有利的花费才是合理的。

墨子提出的上述两个原则,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商品生产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墨子强调生产和消费都应有一个“限度”的问题,也就是说生产和消费都应适可而止,生产应以能够满足“民用”为限度,只要能满足“民用”就可以了,消费更应有节制和限度,既不应盲目地追求生产率,更不可过度地浪费资财。如果片面强调经济的高速发展乃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或以一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毫无限制的方式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甚至浪费资财,只会造成灾难性的严重后果而贻害无穷,我们党和政府之所以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其次,就生产和消费的价值归宿问题而言,对墨子来讲,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都应以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评判其合理性的标准,墨子的这一以“民用”、“民利”为本位的生产和消费观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今天我们所谓的“以人为本”,说到底也就是应以民生、民用或民利为本。

近几年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了,无论在电视、广播里,报纸上经常会见到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也经常会见到由于环境破坏给人们带来的自然灾害,所以作为地球村的公民,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节约一滴水开始,来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古人没有我们现代人想的这么长远。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但他们已经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非常难能可贵。古人尚且懂得保护生态,节约资源,何况我们生活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