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9802700000060

第6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道路(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提法都体现了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这些理论创新使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使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显现勃勃生机。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的建设实践中,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在公共服务、行政改革、基层民主、科学决策、公民参与、法制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许多大胆的改革与创新。这些改革与创新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2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保证逐步深入扩展成果和持续稳定的社会状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政治体制改革比经济体制改革更复杂、更艰巨,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很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改革的方针必须坚定,但方法要细密,步子要稳妥。对此,邓小平曾经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的利益。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我国目前最大的国情,就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还不具备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基础,封建意识残余根深蒂固,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长期存在,在我们的前面还有许多未曾认识和把握的东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绝不能操之过急。因此,政治体制改革也应该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当前来之不易的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大好政治局面,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

激进式的政治改革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地广人多,社会还没有发展到完全靠自我管理而健全发展的成熟程度,对这种改革的承受力很低,很脆弱。如果对政治体制做全面性改造,很有可能使政治机构陷于被动甚至瘫痪。因此,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调适的渐进过程,要积极稳妥地前进。通过不断沟通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人民对政治的参与程度,从而增进政治变革的共识,增强政治发展的合力,把政治改革纳入有秩序的发展轨道。

3重视把握时机和工作重点,形成各个领域政治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如前所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我们的政治改革不仅要循序渐进,而且还要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和工作重点,形成各个领域政治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首先,社会状况的发展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当政治体制严重束缚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时候,必须及时地推动改革,既不能超越也不能延时。如晚清政府迟到的改革、戈尔巴乔夫超前的改革,都没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而我国的宪政改革之所以能顺利进行,就是因为我们很好地把握了改革的时机。建国以来我国对宪法进行了几次大修订,这些修订都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适时地、逐步地进行的,尤其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等条款的修订,体现了对改革时机的把握。换句话说,如果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把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写入宪法,势必会造成大的社会动荡,而到了2005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非公有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一宪法的修订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把握好时机的同时必须要有工作重点。政治文明建设涉及——许多方面,内容也很复杂。例如立法计划,不可能所有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一次就完成,每年的立法安排都要考虑时间因素,把握好工作重点,既要抓紧进行,又不能草率从事。同时,我们还要考虑政治改革引发不同后果时的相应对策,这也是改革中的工作重点。政治发展过程中,难免会触及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和习惯,冲击人们的固有意识,必须要准备有效措施来处理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很有必要在改革推进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深入的调查,把握好时机和工作重点。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对时机的把握。时机把握得好,工作重点确定得正确,会使改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葬送改革的成果。

4要善于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

在政治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种文明因素的相互渗透、借鉴、融合和影响,构成了政治文明发展的洪流,它是人类文明的政治财富。我们要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的同时,大胆学习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创造出更加先进的政治文明成果。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中国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基础上,政治文明建设基础极为薄弱,更需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包括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中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面对社会变化的调适机制,社会的矛盾缓冲机制和危机稳定机制,民主的具体形式和程序,特别是民主选举和监督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我们要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某些规则和形式有分析、有取舍地加以吸收,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这是我们在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时务必要把握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的原则要求和基本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更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我们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把握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原则要求,不断探索有效的途径,努力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的原则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与建设是一个涉及内容和领域十分广泛的系统工程。除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个根本原则,还必须把握好以下的原则要求:

1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党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所做出的科学概括,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因此,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与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人类几千年政治文明史,反复印证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要与一国的国情相适应。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中国目前的问题,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环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正常进行,即使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可能会丧失掉。在四项基本原则中,社会主义道路是方向,人民民主专政是手段,党的领导是核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灵魂,它们如同四根擎天大柱,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使国家安定、人民安居。只有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为政治文明的发展建设排除一切混乱因素的侵扰。而只有保证了国家的安定团结、社会的稳定和谐,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从三个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政治文明的建设必须发挥这些特点和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在于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在于: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集中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智慧,促进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又能实现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既能避免一党执政缺乏监督的弊端,又可避免多党纷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混乱和社会不安定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保证了中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是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他们不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而且是政治文明的创造者。要巩固和完善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充分发挥其特点和优势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接受群众实践的检验、修正和完善。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才能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政治文明的发展和建设能顺利进行。

3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素质和程度

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要惠及每一个人,政治文明的建设也应落实到每一个公民,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把握的原则。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不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于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也体现在政治文明素质的高低。在我国东部和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市场冲击较大,商品意识较浓,对民主权利要求强烈,民主意识也相对较强。而西部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的思想封闭、保守,对民主权利的渴求相对薄弱,民主意识发展缓慢。同时,城乡人民由于其所处经济、文化环境和自身文化素质的不同,民主意识也呈现出较大差距。比如,由于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城市居民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头脑中封建思想较少,民主意识较少受到抑制和束缚,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看问题深刻,敢于直言,因而知政、议政、参政的意识和能力较强。而农民阶层则由于受文化水平和环境的影响,易受封建思想左右和侵蚀,民主意识较淡薄。政治文明建设的难点就在于通过改革缩短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尤其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政治文明素质。

4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不断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领土、人民、主权是构成国家的三要素,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

主权国家是尊重和保障全体人民民主权利的主体,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主权国家的基本目标和最高价值取向。人民的权利要靠主权来保护,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民的民主。当前国际上有人提出“人权高于主权”、“国家主权有限”的新干涉主义,是企图把人权作为对别国的某种政治企图的工具。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不能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尊严这一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不仅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民主成果会丧失殆尽,更无法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为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提供前提和保障,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的基本原则。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尊重、实现、保障和发展人权,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国家主权,做到民主、人权与主权的辩证统一。

(二)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政治文明包括了人类社会政治进程中所取得的全面进步的成果,它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大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也应从这三个层面探索。

1 大力提升政治意识文明,这是加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的思想基础

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政治意识文明(包括政治理想、政治道德、政治情感等)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的灵魂,是使政治制度得以运作和政治行为得以活动的精神力量。因此,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政治意识文明的建设是基础。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的建设应包含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