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格萨尔王传
9797200000009

第9章 记述宋辽金元明清时期的史书(1)

这一段历史,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一开始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政权来结束分裂的状态,而是宋、辽、金、西夏以及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同时存在,势力相当,互有消长,有战争,有议和。辽国是由契丹族发展而来,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辽国,916年定国号契丹,936年,从后晋皇帝石敬瑭那里得到历史上著名的“幽蓟十六州”,宋代以后称燕云十六州,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大片土地,947年改国号为辽,1125年宋金二国联手攻灭辽国,辽天祚帝被擒,辽亡。960年,后周将军赵匡胤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宋朝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与辽国爆发多次战争,各有胜负,在1004年,宋辽两国订立“澶渊之盟”,此后宋辽和平相处直到北宋末年,北宋末期政治腐败,内部农民起义不断,外有辽金威胁,宋金联合灭辽之后,金国开始攻打宋朝,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走,史称“靖康之耻”,1127年北宋灭亡,赵构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建国,史称南宋,南宋的国力较弱,但是经济繁荣,所以宁愿忍受纳岁币的屈辱,也不愿意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而改变安逸的生活。金国的主体民族是女真族,发源于今黑龙江与松花江流域,为了摆脱辽国的残酷统治和压迫,女真族暗自积蓄力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把反辽和灭辽作为目标,灭辽后又灭掉了北宋,与南宋时常刀兵相见。蒙古部族在这一时期也慢慢发展起来,1206年由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掉南宋,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时期,中国的版图得到极度的扩张,但是由于民族矛盾比较严重,终于在元末引发了大规模的反元战争,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明朝,然后顺利北伐,攻下元朝都城,元朝灭亡了。由女真族建州部发展而来的满族逐渐强大,在1616年建国称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攻入山海关,灭了明朝。

在《二十四史》中,记录宋辽金元明时期的史书是:《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五部,这一段历史到清朝建国历时七百三十多年,《二十四史》中到《明史》结束,不包括清史,各朝都比较重视修史,只是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质量不等。

《宋史》《辽史》《金史》三史同为元朝所修,元朝建立后不久,就开始准备编修宋、辽、金三朝史,因为宋、辽、金三朝基本处于同一个时期,究竟以谁为正统,编修怎样的体例,是单独成书还是合为一体,朝廷里各派意见不同,争执了很久,影响了编修进度。1343年元顺帝同意中书左丞相脱脱(清朝时称为托克托)的提议,把宋、辽、金三朝历史分别叙述,各自成书,并任命脱脱为总裁官,监修史书,最后三部书的署名都是脱脱,由于三史同时编修,所以实际参加编撰的人很多,其中出力最多的是欧阳玄,1345年三部史书修成,先后完成的顺序是《辽史》《金史》《宋史》。

脱脱(1314—1356),字大用,少年时代的他臂力过人,有大将风度,后来跟随汉人学习儒家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并且按照儒家要求来做人,善绘画,聪明过人,他主张改革元朝制度,恢复科举制度,给汉人一定的地位,恢复祭孔和讲学,还要求整顿经济和治理黄河,主持修史工作,脱脱是元朝后期蒙古贵族集团中少有的有见识、有能力的宰相,然而一个人不能改变一个朝代的衰落,虽然他的很多政策都是可行的,只是生不逢时而已。欧阳玄(?—1357)字原功,汉人,他修史时不与别人发生口舌之争,只是自己改正那些错误不实的地方,对修史工作认真负责,三史中的论赞表奏都是欧阳玄写的,很有才华。

《宋史》本纪四十七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共四百九十六卷。记事始于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终于南宋的末代皇帝赵昺祥兴二年(1279年),记载了北宋和南宋两朝三百一十多年的历史。《宋史》要与《宋书》区别开来,《宋书》在前面介绍过,是记录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代的,皇室姓刘;《宋史》是记录北宋、南宋两朝的,皇室姓赵,只是国号相同而已,二者没有什么联系。《宋史》是《二十四史》中卷数最多的史书,跨越的时间比较长,历史线索比较纷繁,所处历史时期动荡不安。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富有的朝代,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所以宁愿向别的政权称臣,纳岁币,也不愿意因为战争而改变安逸的生活状态,宋朝的国富兵不强,手工业和商业很发达,科技水平很高。宋朝的印刷业尤其发达,书籍装帧精美,纸质精良,著名的活字印刷就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今天宋版书的价值很高,一页难求。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宋代的典籍、资料在元代保存下来的很多,写史时有很多可借鉴的资料,《宋史》的内容丰富,由于撰史者组织选录史料的不当,《宋史》经常被人讥笑为繁芜杂乱。《宋史》的记载,北宋史比南宋史要简练、系统。

《宋史》的列传中记录了大约两千八百多人的事迹,不足的是多记载宫廷京城的官员,对于地方官员的记载很少,而对于农民起义则是直接忽视,只在某些人的传记中附录。在列传中新增《道学传》一类,主要记录了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著名的宋代理学家,把这一类人从儒学传里单列出来,可见宋代理学的发达以及对元代影响的深远,理学是属于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多,纷争也很多,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列传中有世家一类,但只是普通列传,记载了一些十国时期臣服于宋朝的人,与《史记》中的世家性质不同。

《宋史》志的篇幅很大,几乎占据了全书的三分之一,分了十五类,眉目比较清晰,只是《艺文志》比较草率,内容粗糙,有许多遗漏、重复、矛盾的地方。表只分了两种,《宰辅表》中列出了宰相的任免表和执政的任免,清晰便捷。

《宋史》中许多人的传记前后重复,有些事件的记载前后时间颠倒,对于许多事情的评论不一定可信,例如书中对王安石多有诋毁和嘲讽,后人多受此评价的影响,忽视了他对历史的贡献,这也是史书中常见的错误,阅读时要注意甄别。《宋史》的成书时间很紧,选录不当,有很多疏漏,后人有很多重修的宋代史,例如《宋史新编》《宋史记》《宋史稿》等等,都对《宋史》有所修正和补充。

《辽史》本纪三十卷,列传四十五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共一百一十六卷。记事始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907年),简述了辽代建国以前契丹族的历史,终于辽天祚皇帝(1125年),记录了辽代二百多年的历史。《辽史》的编写速度很快,从1343年四月到1344年三月,仅仅用了11个月就完成了。

辽国有契丹文字,它是一种拼音文字,流传不广,后来辽国在得到燕云十六州以后开始使用汉字,只是使用的范围不广,辽国的著述不多,对书籍的管理很严格,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辽国汉文著作只有四部。所以《辽史》的编撰,可以依靠的历史记载并不多,史官可收集和整理的材料也不多,再加上成书时间很短,《辽史》整体的质量不是很高。

《辽史》的志占了很大的篇幅,兵志记载了辽代的军制,历象志记载了一些天文历法,礼志记载了契丹部落的风俗习惯和一些礼仪等,食货志记载了辽代的赋税状况。表八卷多根据本纪、列传中的记载罗列,清晰明了,便于阅读。列传中主要记录了耶律氏和萧氏两个家族的事迹,还有一些类传。例如文学、方技、列女、奸臣等等,最后一卷《国语解》,是比较特殊的,是对一些契丹语的解释,可以看成阅读《辽史》的小字典,例如“夷离”指统领军马的大官,“可敦”是古代回鹘人对皇后的称呼,幸好有这些注解,为我们阅读《辽史》提供了方便。后世关于辽代历史的记录很少,《辽史》很好地保留了辽代的历史。

清朝人厉鄂有《辽史拾遗》二十四卷,补了选举志和经籍志两种,还有18个人的传记,后来清人杨复吉又有《辽史拾遗补》五卷,这两部书都增补了《辽史》,丰富了《辽史》的内容,在阅读《辽史》时可以互相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