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地牵龙
9791900000060

第60章 情洒管道足迹真(1)

情系“东八三”

——献给中国管道人

作为中国管道人其中的一员,我为中国管道的成长壮大而自豪。中国管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横一竖到联网成片,无不彰显着中国管道人的伟大创举。在隆重纪念东北“八三”管道建设35周年之际,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命笔歌颂“东八三”。“八三”会战是一面英雄的旗帜,他召唤数万英雄儿女聚集在这面红旗之下,靠石油大庆精神,开创了共和国版图上管道建设新纪元,谱写了中国管道大发展的英雄史诗。

作为中国管道系统的文学创作者,东北“八三”管道建设为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每次动笔,我都被“八三”精神感动着,那些活生生的人物一个又一个地在我的眼前闪现,尽管自己没有赶上参加“八三”会战,可那段英雄史诗却让我无数次地感动。那是因为,“八三”会战是中国管道的崛起,是中国管道史的开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雄鸡版图上的又一条红线的起点……。所以,所有的中国管道人都情系“东八三”。

如何继承和发扬“东八三”的精神?我个人选择了文学创作,靠文学作品来弘扬“八三”管道精神。这是一个特殊的选择,也是一个很艰苦的差事。为弘扬“八三”管道精神,宣传中国管道和中国管道人,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向社会推出10位管道专家,靠自己的笔力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为中国管道人树碑立传。

昔日的“八三”战士,有许多成长为管道专家,也有许多成长为管道企业的领导干部,这些人,为管道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很值得大书特书,写他们就是写“八三”,就是写管道。所以,我坚持数年笔耕不辍,把自己经过认真筛选的管道人(包括管道专家)一个又一个地推向全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管道和中国管道人……。

“龙,是中华民族最崇拜的图腾。华夏子孙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华大地960万平方公里,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悠久历史,龙的传说根深蒂固、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然而,通过地下管道输送石油天然气的钢铁巨龙,却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事情。1970年7月中旬,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拨通了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的电话,指示:‘中央决定抢建东北输油管道,解决大庆原油外输问题……’。1970年8月3日,大庆至抚顺输油管道工程第一次会议在沈阳军区召开,宣布成立东北管道建设领导小组,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肖全夫任组长,会议决定命名东北管道工程为东北‘八三’工程。‘八三工程’举国关注,它像一面旗帜,召唤着管道沿线东北三省二十万军民为之奋战。当时在石油部抚顺炼油设计院任工程师的潘家华,也应召参加了‘八三’管道工程会战,1971年底,刚满40岁的潘家华被分配到‘八三’设计研究院。从此,潘家华就与钢铁巨龙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华夏大地输油、输气、输水管道万里钢铁巨龙的牵龙人。”这是《中国管道专家潘家华》一书中的序言,也是我创作报告文学所写到的第一个管道人,《中国管道专家潘家华》在《报告文学》杂志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被《石油商报》和《石油管道报》连续转载,并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组织的“共和国的脊梁”全国大型报告文学征文评为二等奖,成为全国性征文5000多篇报告文学作品中的佼佼者。这也是我从事报告文学创作以来,宣传中国管道和中国管道人的第一篇作品。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20世纪60年代‘铁人’王进喜的豪言壮语曾流传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人们熟知王铁人的时候,也就知道了朱洪昌。”……“朱洪昌作为具有一定的管道建设经验的标兵,再一次临危受命,率队出征,参加‘八三’管道会战,他不无感慨地笑言:‘我的一生,就是开荒的命’。这次,他担任(‘八三’)会战副总指挥,并且一干就是三年。”这是2005年6月14日发表在《石油管道报》

第四版的报告文学《永不褪色的红旗》里的一段话。朱洪昌曾任管道局的第一任局长,可算作中国管道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八三”管道建设中与肖全夫搭班子,肖全夫是总指挥,朱洪昌为副总指挥,“八三”管道留下了他们太多的汗水,同样记录了他们奉献的智慧和立下的功劳。

“享誉全国30多年的著名的‘八三’管道会战工程的发源地在大庆。管道会战之初,急需各种人才。黑龙江省委组织部调干部,精挑细选,把目标定格在薛振奎的父亲薛德逸身上。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军代表到薛德逸家里征求意见,问他愿不愿意去。那时候薛振奎刚刚高中毕业,已经参加工作了,但是没去报到。薛德逸想,现在管道建设急需人才,组织上觉得我有用武之地,那我还犹豫什么?于是,薛德逸就领着薛振奎来到大庆,找到了当时‘八三’会战指挥部。”这是报告文学《第二代管道人》第二章“走进管道”中的一段话,描述的是薛振奎走进管道的第一步是和父亲一起参加了“八三”管道大会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薛振奎才很谦虚地自称是第二代中国管道人。这篇报告文学以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为背景,反映了管道科技工作者研制全位置自动焊机为西气东输作出突出贡献的事迹,被首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报告文学征文评审委员会评为一等奖,并由时代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

“张新民当过兵,在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里练就了刚强坚毅的意志和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1972年从部队转业后,正赶上共和国石油管道建设史上‘八三’会战的高峰期,他成了一名石油工人,参加了著名的秦(皇岛)(北)京输油管线的施工会战。”这是《地火》杂志2002年第三期特别推荐的报告文学《新疆管道人》开篇“初识张新民”中的一段话。张新民参加“八三”会战,只赶上了尾巴,可就是从那一天起,张新民就与管道结了缘,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与管道同生共长。这篇报告文学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张新民在塔里木巧遇朱镕基。张新民在管道电信公司工作时曾认朱镕基为师,学习电力安装技术。分别20多年后,朱镕基当了共和国的总理,而且是在新疆塔里木巧遇,确是一个传奇的故事。《新疆管道人》这篇报告文学在2002年人民文学杂志社组织的“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全国报告文学征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并由吉林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发行。

“朱镕基同志曾穿过管道工人的道道服,曾参加过任京输油管线电力工程的大会战。所以,今天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仍然心系石油,情系管道。……”这是报告文学《朱镕基在电信公司》开篇中的一段话。朱镕基虽然没有直接参加“八三”管道会战,可他参与建设的任(丘)(北)京输油管道仍然是“八三”管道会战的继续和延伸。所以,朱镕基对石油管道十分熟悉,情有独钟。2000年,在管道局纪念东北地区“八三”管道工程建设30周年活动时,管道局以书信形式向朱镕基总理进行了工作汇报。5天之后的(2000年)7月29日,朱镕基总理认真阅读了管道局的汇报信。看到自己曾经工作过的企业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成绩,朱镕基十分激动,他提笔在汇报信的首页上方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很赞成你们纪念‘八三’管道工程建设三十周年的求实方法。我在石油管道工程系统工作过三年,我为石油管道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感到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