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科学常识
9791700000062

第62章 天文历法(8)

而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

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这是“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

所以,为了防止温室效应带给全球更大的灾难,现在我们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为难孔子

《论语》中记载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甲小儿认为早上太阳比较近,中午远,理由是物体离得近者大远则小,而早上太阳“大如车盖”,中午才“如盘盂”;乙小儿认为恰恰相反,早上远而中午近,理由是早上凉快中午热,正是太阳越近才越炙烤大地。两小儿说得都有道理,孔子也不知道怎么判决。

其实,太阳在一天当中离人远近的差别是很小的。地球与太阳的远近距离不是简单地看阳光强烈度,而是有季节和昼夜的区别。冬天地球处于近日点,夏季地球反而处于远日点。白天是地球面对太阳的一边,黑夜则相反,所以远一些。至于太阳一天大小有变化是大气层发射不同的缘故。

节气时令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二十四节气划分依据

节气就是把一年内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轨道上的位置变化,以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分为24段,每段约隔半个月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然后定出各段名称。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寒、大寒。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节气的来源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后来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地位

二十四节在农历中是主要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算农历时“冬至”是处于首地位的,确定了冬至也就是确定了农历的年长(是12个月还是13个月)在现今的农历计算中“春分”也是非常重要(回归年是以它起点定义的)的。

另外12中气都是农历历月的标志,都是农历置闰的重要依据;12节气中的“四立”是我国传统的四季的正式起点。12节气是我国传统历法中(中国的十二宫历,其本身是农历的一部分,类似西方太阳十二宫)的起点。

在农历历月中标注节气其本身就体现了节气的主要作用,这是农历区别于国外的其它阴阳合历的标志;农历节气是直接以黄经度数计算的“真节气”,其精度很高。

节气解释

立春:立即开始,“立春”指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惊蛰”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指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代表终止,“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黄经与节气

地球公转在地球上人看来就表现为太阳周年视运动,其运行线路称为黄道,黄经就是黄道上的度量坐标,我国古人以春分点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共分360度24等份,每15度为一个节气,因此而形成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与太阳黄经度的对应关系如下在一般的地球仪上就有显示。

惊蛰

“惊蛰”是指太阳“运行”到达黄经345度的时刻,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

阳春三月,春回大地,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这本是惊蛰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事实上,冬眠中的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天气变暖才是他们出行的原因。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春雷始鸣时间各不相同,一般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有春雷阵阵,而北京到4月下旬才初闻春雷日。因此说“惊蛰始雷”只与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冬至传说

冬至是一年最冷的一天,自汉代起人们养成冬至过节的习惯,北方人在冬至这天都要吃饺子,据说不吃饺子的人当年会冻掉耳朵。

冬至作为节日的传说故事有几个版本,一说是汉代人仇恨匈奴,便在冬至这天包饺子吃,并以匈奴首领“浑”和“屯”名字命名,后来演化成“馄饨”;河南人说冬至吃饺子源于张仲景的一次义医;版本三是说刘邦冬至这天吃了热气腾腾的鲜美狗肉,念念不忘,民间就形成此俗。

总之,冬至也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江南人以吃米糕、汤圆等食物以庆祝。据传冬至还曾是周代的元旦,更是个喜庆热闹的日子。

四季的划分

四季的划分,我国与西方有不同的标准。我国的四季强调季节的天文特征:分别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起点。但这样的四季,与实际的气候情况不符。西方的四季划分,较多地侧重于气候方面。它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看作四季的起点。这样的四季比我国的天文四季各推迟一个半月。要使春夏秋冬四季反映地面上的气候条件,就要采用气候本身的标准来划分四季。

气候学上通常以气候平均温度(每5日的平均气温)作为季节的划分标准:气候温度高于22℃的时期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的为春季和秋季。这样,各地的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共同的温度标准。但是,同一地点,四季可能长短不一;不同地点,同一季节也是长短不一的。而且,并不是到处都有四季。

世界各地时间的计算

我国冬季的早晨8点时,大家忙碌着开始一天的工作,而这时在美国的西部地区,却是华灯初上的傍晚时分。地球上的时间,究竟是怎样确定的?

1884年国际经线会议规定:把太平洋上的180度经线作为区分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这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沿这条线向西日期要加一天,相反,沿着条线向东日期则要减一天。国际经线会议还把全球化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径度15度。以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为零时区,零时区的区时为国际标准时间。零时区各跨东经、西经7。5度。零时区向东向西每隔15度进一个时区,向东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向西一次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重合为一个时区。每个时区的区时都是中央经线的时间,每两个相邻的时区,时间刚好相差一小时。

十二时辰与二十四小时制

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汉代时期开始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宋朝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下去,恰好为二十四时辰,和现在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下面是十二时辰与二十四小时制的对照:

子时,夜半,又叫子夜、中夜,二十四小时制里是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叫荒鸡,二十四小时制里是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叫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二十四小时制里是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叫日始、破晓、旭日等,二十四小时制里是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叫早食等,二十四小时制里是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叫日禺等,二十四小时制里是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叫日正、中午等,二十四小时制里是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叫日跌、日央等,二十四小时制里是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叫日铺、夕食等,二十四小时制里是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叫日落、日沉、傍晚,二十四小时制里是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叫日夕、日暮、日晚等,二十四小时制里是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叫定昏等定,又叫定昏等,二十四小时制里是21时至23时。

与时间有关的词

秒:1967年,CIPM定义秒是铯133原子(Cs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这样秒定义一直维持至今。

分:时间单位,等于1/60小时,或60秒。

刻:时间单位,一小时的四分之一。

时:小时是法定计量单位中的时间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时辰是旧时的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

日:时间单位,也叫天,指二十四小时。

周:时间单位,每七天为一周。

旬:中国时间单位,每十天为一旬。

月:时间单位,平年二月有二十八天,润年二月有二十九天。一年中有七个大月(每个大月三十一天),四个小月(每个小月三十天)。

季:时间单位,三个月为一季。

年:时间单位,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年代:一个年代为十年,指连续的十年,通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

默冬章:即太阴周,采用十九年置七闰,其太阴月是一个整数,所以这个周期可以很方便地用来调整历法。

世纪: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

刹那:我们常说的“一刹那”是0。018秒。

更:古代把晚上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大时:古印度的时间单位,一时相应于现在的四个小时,所谓“昼夜六时”就是日三时、夜三时。在采用时辰的中国古代也称大时,一个大时有两个时辰。

时区: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

国际原子时:国际原子时是根据以上秒的定义的一种国际参照时标,属国际单位制(SI)。国际原子时标是一种连续性时标,由1958年1月1日0时0分0秒起,以日、时、分、秒计算。原子时标的准确度为每日数纳秒,而世界时的准确度则只为数毫秒。

UTC:UTC,即协调世界时,它是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的一种时间计量系统。

时间古称

岁:年

是年:这一年

迩年:近几年

期年:满一年

期月:一整年

积年:好几年

向:向年

曩:从前

久之;很久

良久:很久

旦旦:天天

日:一天

翼日:明天

翌日:明天

旦:早晨

夙:早晨

质明:天亮了

暮:夜晚

宵:晚上

夜分:半夜

中夜:半夜

夜阑:夜深

子时:半夜

失时:过时

迩来:从那时以来

素:一向

尝:曾经

既:已经

既望:阴历十六日

垂:将近

适:刚才

初:刚开始

寻:不久

旋:立刻、马上

巳而:不久

遽:立刻、马上

瞬息:一眨眼

俄而:一会儿

俄:一会儿

少顷:一会儿

俄顷:一会儿

顷之:一会儿

须臾:一会儿

食顷:一顿饭工夫

逾时:过了一会儿

卒:同“猝”,突然

亟:急切、赶快

倏儿:忽然

辄:常常。

异日:将来

亭午:正午

顷刻:一会儿

奄:突然

秋:时候

斯须:一会儿

未日:没多久

几:将近

暝::天黑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历法

历法

历法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历,对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这实际上就是历法在生活中最直观的表达形式。

历法的三大要素是年、月、日。历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论上应当近似等于天然的时间单位——回归年、朔望月、真太阳日,称为历日、历月、历年。

理想的历法,应该使用方便,容易记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几种历法,没有哪一种称得上是最完美的,因为在一定长的时间内,平均历年或平均历月都不可能与回归年或朔望月完全相等,总要有些零数。

历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还会继续改革。人们将把如何在精确、方便二者之间找到更好的结合点,作为历法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各国的日历并非统一

我们在表述年限时间时,一般会说“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公元”也叫公历纪元,相传耶稣基督诞生之年为公元第一年。这种计算年份的方法叫做公元纪年法。现在大多数我国都是采用这种日历。但是,有些国家,除了用公元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历法。

比如,阿拉伯国家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沿用回历。它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带领教徒迁往圣地麦地那建立政权算起,起始日相当于公元622年7月16日,回历是以354天作一年。

还有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信奉佛教,沿用佛历。佛历从佛祖释加牟尼逝世时算时,比公历早543年。

阴历的来历

阴历又叫农历,是起源于夏代的一种历法,所以又叫夏历,也叫旧历。

阴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周期来定历法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朔望月,农历把朔望月定为一个月,即一个朔望就是一个月。月亮全暗时的日期定为月首,即农历初一,这一天就是朔日。由于朔望月的周期平均等于26。5306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天,称为大月;有个月份是29天,称为小月。农历一年有12个月,共有354天或355天。

阴历要同时考虑朔望月和回归年这两个周期,并把这两个周期协调起来,这样又产生了闰月。

阴历科学依据

阴历是单纯根据月亮圆缺的周期制定的。它只顾月亮这一头,不管由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而产生的气候冷热等季节变化。月亮又叫做“太阴”所以这一类历法叫做“太阴历”,简称为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