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学家研究,百万年前,古猿通过物竞天择的压力和基因突变分别进化为现在的人类和类人猿两处物种。人类的进化是漫长的,从出现直立行走,到手和脚的分工,再到语言和文字的出现,然后是大脑的发展,才逐渐形成了现代人。
现在的类人猿还生活在大森林里,过着小家庭的生活,没有社会生活就无法进行交流,更无法产生语言和文字。正因为它们的这种生存方式,决定了它们不可能进行成人类。
猴王的选举
猴子是群居动物,不管在自然界还是动物园中,猴子都是几十只甚至几百只地集群活动,而在一个猴群里,肯定有一只身强体壮的公猴担任“猴王”。
在猴群中,除了猴王就是母猴和幼猴。因为小公猴长大后,就会被逐出猴群过流浪的生活,直到完全长大。认为自己身强体壮的公猴可以回来挑战猴王,如果胜利,它就是新任的猴王,而老猴王则被逐出猴群。
猴王为了显示自己至高无尚的地位,喜欢占领最高点,独坐在猴山顶峰,然后高高翘起那弯成“S”形的尾巴,显得威风凛凛。
猴王的权利很大,可以优先挑食,独自享有交配权利。如果有猴子不服从管制,会遭到猴王的严厉训斥。但它还要保护众猴的安全和部落的领土。流浪在外的野公猴到了交配的季节常常到猴群中寻找交配的机会。这时,猴王就要带领众猴抵制来犯者,但绝不会将来犯的同胞至于死地。
四不像
四不像是麋鹿的俗称。它的身体和尾巴像驴子,但没有驴子的大;脚蹄像牛,没有牛的壮;头颈像骆驼,没有骆驼的长;头上的角像鹿,没有鹿的眉杈。所以叫做四不像。
麋鹿不但在陆地上善于奔跑,而且游泳能力最强,它横渡长江易如反掌,堪称两栖。它原产地是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杀死了很多麋鹿,几乎导致麋鹿的绝种。1956年,英国伦敦动物学会赠送我国4只,目前,我国的麋鹿已多达1500余头。
斑马身上的条纹
斑马群居生活在非洲草原上,分为白氏斑马、北非斑马和普通斑马三种,它们身上都有美丽的黑白条纹,出现这些条纹是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中适应生存的结果。
条纹主要有两种作用:第一,条纹起到保护斑马的作用。斑马常在灌木丛中走动停留,条纹隐于灌木中不易发现,从而减少遭遇敌害的攻击。
第二,斑马原产地是在非洲大陆,那里有一种可怕的昆虫——舌蝇。动物一旦被舌蝇叮咬,就可能会染上“昏睡病”——发烧、疼痛、神经紊乱,直至死亡。科学家研究发现,舌蝇的视觉很特别,一般只会被颜色一致的大块面积所吸引。对于有着一身黑白相间条纹的斑马,舌蝇往往是视而不见的。斑马的条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斑马的选择虽然使它有更多的被捕猎的危险,但也使他成功地躲掉昏睡病的困扰,使它们的群体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现在,斑马已经成为非洲大草原上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
刺猬
刺猥多数生长在平原、丘陵、山岭的荒草地中,昼伏夜出,嗅觉十分灵敏。遇到危险时,把身体缩成一个刺团来保护自己。冬季气温低,很少外出活动觅食。刺猥主要吃幼鸟、青蛙、老鼠等的小昆虫,也吃碎米、面粉、瓜果、蔬菜等食物。
刺猬身上的刺不仅可收集果子,而且还是一种极好的防卫武器。当它受到别的动物侵袭时,它就会形成一个全副武装的刺球,使来犯者扫兴而去。
猫和狗会做梦
你只要在猫和狗睡觉时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它们有时会呜呜叫,有时还不停地摇尾巴或动动腿,这都表明狗和猫正在做梦。
法国生理学家波希尔?诺夫用猫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证明猫是会做梦的,可是每次做梦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他用化学和手术的方法阻断了猫大脑中一个叫做“脑桥”的部位。这样做的结果是,猫梦见了什么,就会按梦境去行动。这只猫经过手术之后,在熟睡中忽然抬起头来,四处张望,然后又起来绕着圈子走,好像在寻找食物。突然它举起前爪,双耳紧贴在脑袋上,对假想之敌猛扑过去。为了证明这些行为是在睡梦中做出的,诺夫故意在猫身旁敲击物品发出声响,甚至将老鼠放在它身边。可是,这只猫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态都无动于衷,看来真的是在做梦。
科学家经研究得出了结论:大部分爬行动物不会做梦;鸟类和哺乳动物都会做梦。
蜘蛛结网
蜘蛛是地球上古老的节肢动物之一。蜘蛛用不着像其他动物一样四处觅食,而是织起一张充满希望的捕食网后,躲在一旁耐心地等待苍蝇、蚊子、甲虫、或其他小飞虫上网。
蜘蛛结网的丝是从蜘蛛尾部的小孔中出来的,这个小孔叫丝囊,丝产生于其体内特殊的分泌腺。蜘蛛丝有极好的弹性和扩张性,小虫落在网上,虽然后把网拉长,但绝不会坠破,风更吹不破结实的网。科学家们曾用同样粗细的钢丝和蜘蛛丝一起接受负重实验,结果负重完全一样。
蜘蛛网是粘丝组成的,但是它会给自己留一条通往网中心的不粘丝,即使自己不小心踩到粘丝上,由于它爪上分泌有油也不会被粘住的。
蜘蛛吐丝的本领除了可以捕食外,还可以保护自己。当你把墙角的蜘蛛弹下来时,它不会马上摔到地上,而是迅速吐丝,把身体悬挂在丝线上来回摆动,然后慢慢爬到别的地方去。
反刍动物
牛是复胃的反刍动物,它有4个胃:瘤胃、蜂巢胃、垂瓣胃和皱胃。牛每次都是很快地吞饮食物,并贮存到瘤胃里,瘤胃里没有消化腺,因而不能分泌消化液,食物经过发酵后,送到蜂巢胃里,然后一个个地送回到嘴里嚼细,嘴里反复细嚼后再送到第三个胃,最后送到皱胃进行吸收,这就是牛不吃草时嘴也总在不停地咀嚼的缘故。
除牛之外,羊、鹿、骆驼等也有反刍的本事,这是它们的祖先从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这样会使这些动物在比较危险的地方或食物不多的情况下多抢着吃些,然后等有时间时再慢慢咀嚼。
马耳朵摇动的原因
动物的耳朵都是听觉器官,但是马的耳朵除了听声音外,还可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马是非常聪明的家畜。脖子和尾巴上长有浓密的长毛,四条腿强壮有力,奔跑速度很快。
当马心情舒畅的时候,耳朵是垂直竖起的,耳根也非常有力,还时常微微摇动;心情不好的时候,耳朵便前后不停地摇动;紧张的时候,它会把头高高地扬起来,耳朵向两旁树立;兴奋的时候,耳朵倒向后方;当它疲倦想休息的时候,耳根无力,耳朵会向两侧垂着;当它恐惧的时候,耳朵就会不停地摇动,还会从鼻孔中发出很响的声音。
饲养马的人,一般都从它身体的各种姿势和面部器官的动作来观察它的情绪,这样才会全面准确。
蛇吐“信子”
蛇的舌头俗你“信子”,细长而分叉,并且总是不停地吞吐着,特别是在爬行时,舌头吞吐得更厉害。
蛇是近视眼,但它用舌尖的两个分叉来决定前进的方向。虽然蛇的舌头上没有感知味道的味蕾,但它却有相当于味觉器官的作用。它一边爬行,一边吐舌头,实际上是在边走边“闻”气味。如果发现鸟、青蛙、老鼠、野兔等一些小动物,它会立即扑过去,把它们囫囵吞下去。蛇的舌头一般是无毒的,至于传说大蟒的舌头可以把人或其他动物从很远的地方吸进肚里,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猫的趣事
猫的眼睛,在中午强烈的阳光下,瞳孔像一根线;在夜晚的黑暗中,瞳孔变得像满月;在早晨或下午的中等光线下,瞳孔又变得像葡萄。猫眼睛的瞳孔很大,而且眼睛瞳孔的收缩能力也特别强,它能使瞳孔强烈地收缩,甚至能使瞳孔几乎完全闭合。因此,猫为了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看见东西,所以一直根据光线的强弱来调整自己的瞳孔。
猫还会自己掩盖粪便,这种行为完全是出于生活的本能——祖先为了防止天敌从粪便气味发现自己并追踪,于是就将粪便掩盖起来。
现在的猫掩盖粪便是因为它很爱清洁,为了使自己居住的地方保持干净,它们总是用泥土掩盖住尿和粪便。而且,如果猫一般不会随意改变自己排粪便的位置,哪里一旦沾上粪便的味,猫就会把那里当固定的厕所。
如果不是在家里或自己的地盘内,它们会故意留下粪便,让同伴们知道它们的足迹。
猫是特别善于攀爬跳跃的动物,身体保持平衡的本领比其他动物强。所以当猫从高处掉下来的瞬间,身体失去平衡,它通过眼、耳的感觉器官迅速传到大脑,并且迅速通知身体各个肌肉部位进行调节,以最快的速度将不平衡的身体恢复到正常的位置,使落地时总是一只脚先着地,而且使腿略弯曲,所以就摔不死而且不会摔伤了。
骆驼能忍饥耐渴的原因
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是因为它可以在沙漠中连续十几天不吃不喝地驮着货物行走。
骆驼的嗅觉很灵敏,顺风时可以嗅出60千米以内的水资源和草地,它能在10分钟内喝下100多升水,这些水可以供它行走100千米。它们的嘴唇像橡胶,可以吃沙漠和半干旱地区生长的几乎任何植物,连荆棘都不放过。它省水的方法有10多种,吃的时候为了减少水分的损失,它的舌头也不伸出来,在夏天一天仅排尿1升左右,而且在体温约40℃时才开始出汗,并且不轻易张开嘴巴。
另外,它的驼峰是一个奇妙的脂肪贮存库,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这些脂肪可以维特很久的生命。骆驼不仅是沙漠地带著名的驮兽,而且它的全身都是宝,可以为人类提供奶、肉、毛和皮革。
昆虫过冬
蝴蝶等蛾类的蛹大部分是在地下的土茧中过冬,土壤成了它们冬眠的温床,只要不受到冬耕翻地的破坏、禽畜的刨食,就可安全过冬。玉米螟、高梁条螟、粟灰螟以及多种为害水稻的钻心虫都以幼虫的形式过冬,它们钻蛀到稻秆深处或根茎中,在越冬前尽量延长“隧道”的深度,并用啃下来的碎屑将隧道周围填满,又在隧道进口处吐丝结上一层薄网,既安全又保暖。蝗虫、蟋蟀、蚜虫、粉虱等以卵的形式过冬,成虫找到合适的地方,把卵产到那里,安全过冬。蚊、蝇大部分是以成虫过冬,每年气温逐渐下降,冬季临近时,它们就会钻到石洞、菜窖、畜舍等阴暗挡风的角落里躲藏起来过冬。
昆虫不管以哪种方式过冬,都要提前做好准备,首先是储存食物,其次要把体内的水分排出,防止结冰,最重要的是找个隐蔽温暖的避难所。
蝗虫喜欢成群结队的原因
蝗虫行动时都是成群结队,蝗群从庄稼地走后,一大片庄稼转眼间就成了一片狼籍。在我国过去2000多年的历史中,就记载有800多次大的蝗灾,使六七百万农民流离失所,四处逃荒。
蝗虫组成大部队来袭击人畜的口粮,这与它们的产卵习惯和生理习惯有关。蝗虫产卵时,对产卵场地和温度要求较高,因此,合适的产卵地比较少。所以,它们很可能都集中一个小地方产卵。由于地方小,卵孵化时就整齐统一,以至蝗虫的幼虫一出生就形成了互相靠拢、互相跟随的群居习性。其次,蝗虫生存需要较高的体温,必须互相紧紧依偎才能维持体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成群结队行动时,蝗虫不易受到鸟类等敌人的攻击。蝗虫在飞行时,地面上的蝗虫能够感应到,并群起响应,所以,我们看到的蝗虫队伍特别大。
蚂蚁认路
我们经常看到蚂蚁搬家时,成群的蚂蚁都是按固定的路线走,它们没有眼睛,是如何走固定的路线回家呢?
蚂蚁认路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依靠气味,另一种是依靠太阳方位。蚂蚁走路时,用一头上的一对触角来探路,触角就像盲人手中的竹竿一样。触角有两种功能:一种是触觉作用,通过触角探明前面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硬度,以及前进道路的地形起伏等情况。另一种是嗅觉作用。原来,蚂蚁走路时,从腹部末端的****和腿上的腺体里,不断分泌出少量的、带有特殊气味的物质,在路上留下痕迹。回巢的时候,就用它的触角,来闻着气味回家。有时候,蚂蚁还会根据太阳的方位来辨别路线。一般情况下,这两种方法蚂蚁交替使用。
昆虫只会走弯路的原因
昆虫的共同特征是有6条腿,1对触角,身体分成头部、胸部和腹部,常见的昆虫有蝗虫、蝉、蜻蜓、蜜蜂、蝴蝶。不管昆虫中的哪种动物在地上爬行都是呈“z”形的。
昆虫的两侧各长3条腿,前足最短,中足其次,后足最长。它在行走时,既不能6足同行,也不能同侧的3足同时迈进。它只好把右前足、左中足和右后足分为一组,剩下的左前足、右中足和左后足分为一组。爬行时,一组的前足先伸出,后足使劲把身体向前推,由于前后足的长短不一,身体就被推向偏离直线的一侧,另一组的前足再抬起时,身体又被推向另一侧,就这样,昆虫左歪一下,右歪一下,呈“z”形向前爬行着。
2条腿和4条腿的动物,由于腿都是一样长的,所以都是沿着直线向前迈进。
吃自己的“丈夫”的雌螳螂
螳螂和恐龙曾经共同生活在一个年代,但是身体庞大的恐龙早已在地球上消失,而螳螂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这是由于它的适应能力强、捕食范围广,特别的是繁殖后代时雄螳螂“舍身喂妻”的生活习性造成的。
秋季是螳螂繁殖的季节,当两只螳螂交尾后,雌螳螂会用自己强大的前足将它“丈夫”的头钳住,然后张开口将它吃掉。雄螳螂在这一关键时刻并不反抗,而是为了雌螳螂肚子中的下一代考虑,将自己身体的营养送到雌螳螂的口中。因为在自然环境中,螳螂妈妈平常吃的小虫子根本不够自身对蛋白质的需要,为了产出健康的下一代,至少要吃四五只雄螳螂才行。当螳螂妈妈产下卵后,自己也会精疲力竭而亡。螳螂都是在为下一代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蜈蚣的脚
蜈蚣是节肢动物,一般除了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足已经进化,其他的每个环节都长有一对足。人们称它为“百脚”,是因为当它腹部两侧的细脚在爬行时,人们看不清到底有多少只,其实我们常见的蜈蚣并没有100只脚。
经常在花园或草地上看到的石蜈蚣身长2至3厘米,有15对足。在长江流域常见的巨蜈蚣身长10至15厘米,有20对足。
世界上最大的蜈蚣有180对足,生活在西印度群岛牙买加的热带雨林。它最长的步足达到26厘米长,而且每只脚都有毒腺,只要发现猎物就会快速爬行,用扁长的躯体围成一个圈,用带毒的足把猎物刺死后美餐一顿。
屎壳螂
屎壳螂是一种食粪甲虫。夏秋之季,经常可以在草地上看到屎壳螂滚粪球,笨拙地把粪球滚得越来越大,它这是在为下一代准备粮食。
当粪球滚到适当大小时,屎壳螂把它推到偏僻安静的地方,然后用头和足把粪球下面的土挖开,使粪球下陷,再把四周的土翻松。这时,它便在粪球上产卵,产完卵后,再松一些土把粪球盖着,直到与周围的地面齐平。这样,敌人既不容易出现,卵孵出的幼虫又可以吃着粪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