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科学常识
9791700000048

第48章 生物趣谈(8)

猫头鹰是夜行性的鸟类,在夜间视力特别强。白天强烈阳光对它的眼睛刺激很厉害,它很不习惯,但是白天的飞行动物却有很多,为了防范敌人,它们的两只眼睛只好轮流休息。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睁只眼闭只眼。

鸟类也洗澡

鸟的羽毛里往往长有羽虱和壁虱,洗澡可以驱除羽毛里的寄生虫,防止许多病发症。

小鸟飞到有水的地方,用翅膀在水里拍打,用力将身上的水抖掉,再用尖尖的嘴梳理羽毛。这种水浴是鸟类最常见的洗澡方式。鸟类除了水浴之外还有日光浴、沙浴、蚁浴等许多洗澡方式,日光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百灵、云雀等则要进行沙浴,也就是在沙堆里洗澡。

驼鸟不会飞

驼鸟也叫非洲驼鸟,生活在广阔的非洲沙漠和草原上。它体健力壮,能驮起150公斤的物品。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鸟,体重可达135千克,高可达2。5米。它也是现今世界上只有两只脚趾的动物,一大一小的两只脚趾全部向前长着。趾下长有厚厚的肉垫和角质皮,即使在沙漠里行走也不致于陷入沙里被热沙烫伤。

驼鸟不会飞,这不是因为它们的翅膀不管用,而是它们的羽毛都太柔软,翅膀又太小,根本不适合飞行。另外,驼鸟的肌肉不发达,胸骨又平平的,对飞行都没有帮助。

鸵鸟的翅膀虽然不能飞,但能在快速奔跑时帮助平衡身体。它奔跑迅速,一步可迈出8米,时速可达70公里,故在沙漠上有赛跑冠军之称。它粗壮的脚能对付各种劲敌,甚至可致狮子、豹于死地。

鸳鸯并不“恩爱”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用鸳鸯还讴歌忠贞不渝的爱情,但是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鸳鸯平时不一定有固定的夫妻,只有在配偶期才有引人注目的亲密接触。雌鸳鸯繁殖后期的产卵孵化工作和幼雏的抚养任务,雄鸳鸯全不过负责,根本称不上是夫妻恩爱。而且,如果一方死亡,另一方也不可能守节,而是另觅新欢。

动物中,白头偕老的夫妻楷模是企鹅,有人用十多年的时间对近千只企鹅进行观察,发现83%的企鹅都维持原配。

孔雀开屏

孔雀开屏时,那光彩艳丽的尾羽就像一把漂亮的扇子。长着漂亮羽毛的孔雀一般是雄孔雀,孔雀开屏最频繁的季节在春季三四月份。雄孔雀开屏其实是在求偶,它为了展示漂亮的羽毛,以引起雌孔雀的注意,或者是讨好雌孔雀,希望雌孔雀与自己在一起多生一些孔雀蛋,这也是出于动物的本能。另外,当孔雀受到惊吓时也会开屏。在动物园中,游客穿着漂亮醒目的服装站在孔雀面前时,大家都以为孔雀的开屏是为了与人类比美,其实不然。动物学家研究认为,它这时的行为是因为受了惊吓而产生的防御、示威行为。

海鸥追逐轮船

当轮船航行时,四周是白茫茫的一片,站在甲板上时常能看到银光闪闪的海鸥,展开双翅,时起时伏地跟着轮船飞翔。

其实海鸥追着轮船飞是为了省力和美食。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由于大气中的气温差异,造成了空气的移动。在大海上,空气在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岛屿、轮船、海浪等,这时,空气就会上升,形成一股强大的气流。这种上升的气流能托住海鸥的身体,海鸥利用这股气流,不用扇动翅膀也能跟着轮船飞翔。还有一个原因,当轮船航行时,船尾会激起阵阵浪花,把海里的鱼也翻打了上来。以鱼类为主食的海鸥当然不会错过不劳而获的机会啦。

鹦鹉并不会说话

由于鸟类有灵敏的听觉和精巧发达的鸣管,所以总喜欢模仿其他动物的叫声,这也是鸟类的本能。其中鹦鹉、八哥、鹩哥等由于舌头比其他鸟类尖细、柔软而多肉,所以模仿人的声音更像。尤其是鹦鹉,可以说是仿效人类声音的冠军。

虽然鹦鹉会说一些简单的话,有的还会哼唱曲,但是它们只是从声音上模仿人类,不能算真正意思上的说话。再加上鸟类的大脑结构很简单,根本不可能理解人类的语言,所以就不能说鹦鹉会说话了。

鸿雁不能传书

鸿雁即俗说的大雁,它是一种候鸟,并不能传书。古代人说“鸿雁传书”只能说明对大雁的迁徒有所认识,企望借北雁南飞来由北向南方捎书信。

鸿雁是野生的,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冬末春初,它们又从南方飞回北方躲过炎夏。它们北上南下时,常由一二十只大雁组成“一”字形或人字形,整齐列队飞行。人们并不能知道大雁从哪个具体的地方来,到哪个具体的地方去,自然也不可能让它传书。

蝙蝠睡觉

蝙蝠是惟一会飞行的哺乳动物,它们晚上飞到洞外捉捕昆虫,白天则在洞中睡大觉,到了冬天,蝙蝠还要冬眠。

蝙蝠的前肢已经进化为翅膀,爪子的指骨特别长,在四根指骨与身体、尾骨之间长有一层膜,很像鸟的翅膀,可以用来飞行,但没有羽毛,只有第一根指独立在外,比较短小,是用来爬行的。蝙蝠的后肢则又短又小,并被翼膜连住,既不能走路,也不能站立。

蝙蝠起飞时很困难,它要利用从空中落下的惯性起飞,一旦不幸落在地上,翼膜和身体都会贴在地面上,就飞不起来了。所以蝙蝠总是把自己高高地倒挂在洞中,一旦有了危险,便能快速地伸开翼膜起飞。

蝴蝶翅膀上的奇妙图案

蝴蝶身体和翅膀上生长着扁平的鳞状毛,白天活动,喜欢吃花粉、花蜜,幼虫危害树木与庄稼。蝴蝶的翅膀颜色绚丽多彩,人们往往把它们视为观赏昆虫。中国蝴蝶种类丰富,尤其是在亚热带地区。

常见的蝴蝶翅膀左右结构是对称的,而且翅膀上的图纹与颜色也是左右对称的。蝴蝶翅膀上的这些图案不仅可以起蒙蔽作用,而且在静止不动时也可能起到恐吓作用,避免自己成为天敌的腹中食。

蜻蜓的翅膀前缘上方都有一块颜色较深的小痣。你可别小看这颗翅痣,正是这样的角质组织使蜻蜓飞行的翅膀消除了“颤振”现象。如果把两个翅痣都切除,蜻蜓就会在空中像喝醉酒一样乱晃。后来,飞机设计师们根据蜻蜓的翅痣,在飞机机翼上装置了类似的一块“加厚区”,消除了飞机的“颤振”现象。

飞蛾扑火为那般

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终于揭开了“飞蛾扑火”之谜。他们发现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别方向的。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它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这是一种“天文导航”。

飞蛾看到灯光,错误地认为是月光。因此,它也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灯光距离飞蛾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于是只能绕着灯光打转,它的两只眼睛离光源的远近不同,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眼睛感受到的光线强,它们不停地拐向光线更强的方向。这样,它们就总是绕着圈子,逐渐接近火源,最后造成扑火。其实飞蛾在主观上并不想死在火焰里面。

蜜蜂传递消息的方法

蜜蜂是没有听觉器官的,同伴能够找到花丛的位置其秘密就是蜜蜂的特殊动作,昆虫学家把蜜蜂这些有含义的动作叫蜂舞。

1923年,奥地利昆虫学家希博士在实验中发现,蜜蜂在蜂巢上转圆圈这种动作是告诉同伴蜜源离里很近,一般在45米之内。另一种叫做摇摆舞,蜜蜂先转半个小圈,急转回身又从原地一点向另一个方向转半个小圈,舞步为“0”字形旋转,同时不断摇动腰部。这种动作表示蜜源不在近处,大约为90米至5公里范围之间。具体距离与舞蹈的圈数有关,它们的舞蹈语言非常准确,误差极小。

蜜蜂还会利用日光的位置来确定方向,传递信息的蜜蜂通过太阳、蜜源、蜂巢和位置来定位。蜜蜂在跳舞时,头朝太阳的方向,表示应向太阳的方向寻找蜜蜂。若是头向下垂,背着太阳的方向,则表示蜜源与太阳的方向相反。在传递信息的蜜蜂跳舞时,会激发周围的许多蜜蜂都随着前者起舞,由于舞蹈的队伍不断扩大,会使更多的蜜蜂得到蜜源的信息。

萤火虫发光的秘密

萤火虫身上的“小灯”位于萤火虫腹部的第六节和第七节中间,这个小灯就是它的发光器官,它的外面有一层薄得透明的膜。发光器官由一小簇特殊的细胞组成,周围分布着许多小气管和小神经。这些细胞中含有一种叫荧光素的物质,当它呼吸时,氧气和荧光素结合,在萤光酶的作用下产生化学反应,发出光来。

萤火虫通过发光招引异性或向同伴传递信息。遇到敌人时,它的光还可以发出紧急警报。

苍蝇不生病的原因

苍蝇喜欢腐烂的坏东西和脏东西,尤其喜欢人畜的粪便,经常在这些细菌重生的东西上爬来爬去的,所以,苍蝇身上有着数不清的细菌。如果苍蝇落到人的食物或经常触摸的东西上,就会把它脚上的细菌传染给人,使人得伤寒、痢疾、急性胃肠炎等疾病。

苍蝇身上有那么多细菌,自己却不生病,那是因为苍蝇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对这些细菌产生了免疫力,这些能引起人生病的病菌,对苍蝇本身却没有任何害处。科学家还通过实验证明,苍蝇身上的细菌主要躲藏在消化道中,这些对身体有害的细菌在苍蝇的消化道中只存在五六天,这时,这些细菌大部分已经死亡,即使没死的也会随苍蝇的粪便排出体外。除此之外,苍蝇体内还有一种抗细菌的活性蛋白,这种活性蛋白能排除和杀死各种病菌。

苍蝇传播病菌的能力特别强,所以我们保护环境卫生,积极消灭苍蝇。

蝉可以听到声音

法国昆虫学家曾对蝉的听觉做了一次实验。他在蝉的周围拍掌、叫喊,蝉没有任何反应。他又用土枪对着蝉的旁边连连发射,蝉还是无动于衰。于是,他的实验结果是蝉是聋子。

其实,蝉并不是聋子。各种动物的听觉器官接受的声波频率范围都不同,超过或低于这个范围,它们都听不见。经过科学家的长期研究,发现蝉的听觉器官在腹部第二节附近,由像丝状的肥厚物体组成,上面布满灵敏的感觉细胞。当声波传到听觉器官时,感觉细胞把该信号传到脑子里,蝉就能听到声音了。法国的昆虫学家断言蝉是聋子,是因为他对蝉做出的响声超出了蝉的听觉声波范围。

蜻蜓点水

蜻蜓点水是在产卵。蜻蜓一生中分作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蜻蜓的卵是在水里孵化的。它的幼年时期生活在水里达一两年时间。幼虫的形状有三对足,没有能飞翔的翅膀。长大的幼虫爬出水面,蜕皮后就变成了蜻蜓。

蜻蜓成虫到了繁殖期就要进行交配。我们常看到一对对蜻蜓,一前一后地拉着飞,那是它们在交配呢。交配后又恢复原状,它们一前一后飞到水边去“点水”,这就是蜻蜓在水中产卵的动作。

好斗的蟋蟀

好斗是雄蟋蟀的天性。因为蟋蟀生性孤僻,一般情况下都是独占一穴。如果两只雄蟋蟀相遇必然露出两颗大牙,一决高下。而一雄一雌相遇则会柔情蜜意,互表仰慕之情。

据记载,娱乐性的斗蟋蟀始于唐朝,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瓷制的蛐蛐罐中进行。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鸣叫,一是给自己加油鼓劲,二是要灭对手的威风,然后才呲牙咧嘴的开始决斗。头顶,脚踢,卷动着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勇敢扑杀。几个回合之后,蟋蟀常常杀得牙掉脚断还不肯败阵。最后,胜者昂头挺胸,有时候还要品尝弱者被斗掉的后肢呢。

大象的鼻子

象的体格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及自身适应环境的需要演变成的,象的祖先们头部短而粗,还有长而重的牙,不但低头时很困难,转动起来不方便,而且它们的身躯越来越大。这样,它的嘴和地面上草的距离越来越大,就很难吃到地上的食物。再加上四肢长得像粗大的圆柱,灵活性也不够,大象活动起来十分不方便。要弥补这些不灵活的结构,象祖先只好把鼻子伸长,依靠肌肉的收缩而运动自如,使它具有手、唇和鼻子的三种功能。于是,大象的鼻子发展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猴和猿的不同之处

我们经常把猴和猿都称为猿猴,长臂猿和猩猩都属于猿,猴和猿有很大的区别。猴有尾巴,猿没有;猴的后脚比前脚长,猿相反;猴子走路时前脚掌着地,猿则是以指节着地或双手高举,猴的脸上有颊囊,采食时可以将食物暂时存在颊囊中,猿的脸上没有。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差别,猴子小臂的毛是往手掌方向顺着长的,而猿则是向外横着长的。

长臂猿动作特别敏捷,它利用双臂交替的摆动,能在树上一跃起数十米,速度非常快,它可以在空中抓住飞鸟。

猴子之间经常互相抓搔身子,其实是在抓对方身上的盐粒。猴子平常吃的食物里含盐很少,身上出汗的汗水蒸发后,就变成小盐粒,它们就对在对方身上找小盐粒吃。

恐龙灭绝和气候的关系

关于恐龙的灭绝,一直是个谜。在时间上,有人说是在8000万年前,也有人说是在6500万年前。从化石的研究中发现,从恐龙的家道中落到彻底灭绝,大约经历了3万年的时间。

灭绝的原因,有人提出是因为气候、环境变化导致的。在8000万年前,地表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由于地壳的运动,大面积的平坦土地,渐渐向上隆起,形成了山脉,海水也退到低谷中去了,陆地面积扩大,气温也开始变冷。原来适合恐龙生存的热带和亚热带环境相继消失,热带森林大片消失后,恐龙因缺乏食物而走向灭亡。

但是,科学家通过对地质学研究发现,地壳运动引起的陆地上升是缓慢的,每年只上升几厘米甚至几毫米,由它引起的气候变化相应也很慢,而恐龙在此期间,适应能力过错全可以调节过来,所以,现在很多科学家不认同气候变化导致恐龙灭绝的说法,认为恐龙的灭绝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跑得最快的动物——猎豹

经过动物学家的研究和测定,在动物王国里,跑得最快的是猎豹。

猎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它长距离奔跑的时速是60至70千米,而短距离的时速可达110千米,相当于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难怪当猎豹追赶猎物时,眨眼间,人们只能看到它身后的灰尘。

猎豹能够快跑,是适应生存的结果。在非洲大草原上,它的食物是羚羊、斑马等食草动物,个个都是善于快跑的动物。如果猎豹想捕食它们,就必须跑得更快。于是,猎豹的身体结构进化成现在适合奔跑的体形。它的身形前高后低,腰身细长,四肢特别长,爪下还有很厚的肉垫,一步就能蹿出很远,特别适合狂奔。它的脊柱弹性也很好,在奔跑时可以将身体弹向前方。它的尾巴就像灵活的舵,起到平衡的作用。另外,它的肺活量也很大,使它在奔跑时有足够的氧气。

现代类人猿

除人类外,在动物界最高等的动物是类人猿,包括长臂猿、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据科学家发现,人类的进化也是从这几种动物的顺序进化面来的。古猿是它们和人类共同的祖先,所以它们在血缘和外形上与人类都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