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2011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9787100000059

第59章 半塘女儿香(1)

惠苏丹

苏州的三塘街,从古到今,文人雅士在名诗巨著描述中缤纷绚烂,令人神往的地方。山塘的文脉厚重,有记载的有二三百处,其中有明朝礼部尚书吴一鹏故居玉涵堂、五人墓、葛贤墓、十三阿哥祠、李鸿章祠以及许多古桥、会馆、牌坊,处处都是岁月的印痕。三塘街上的屋、地上的砖、三塘的人物……可以写几十部小说。

明代卢熊《苏州府志》云:“维时舟随橹转,树合溪回,鬓影衣香,薄罗明月,笑语歌呼,帘帷高卷,此身宛如天上。”在古城苏州众多街巷之中,山塘最有名,有“姑苏第一名街”的美誉。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当时白居易奉命任苏州刺史。上任不久,见虎丘附近河道淤塞,水路不通,遂决定于虎丘环山开河筑路,山塘河由此形成。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3600米,河旁筑堤,人们为了纪念白居易起名“白公堤”,后又被人们称作:“七里山塘”。

民间传说是“七狸”而不是“七里”,山塘街上有七只石狸。在古代,虎丘山上有只石老虎,每到春天,要下山吃人,百姓深受其害。当时人们相信狸能克虎,狸小似猫,却很威猛,老虎见了也怕。于是,石匠凿了七只石狸,每隔一段放一只,以镇老虎。山塘桥堍是名美仁狸;通贵桥堍是名通贵狸;星桥堍是名文星狸;彩云桥堍是名彩云狸;青山桥堍是名海涌狸;西山庙桥堍是名分水狸;普济桥堍是名白公狸。人们到虎丘去玩,走在山塘街上点石狸,点到第七只石狸时,也就到了虎丘。

《姑苏繁华图卷》被世人称赞,绘者是清乾隆年间著名的苏州画家徐扬,此画用一村、一镇、一城、一街来浓缩当时苏州的繁华市井气象,其中“一街”便是山塘街。不仅如此,乾隆对山塘也是情有独钟,在他的诗作中,直接提及山塘的作品就有9首。乾隆于1761年,特意在北京万寿寺紫竹院旁沿玉河仿建了一条苏州街为太后70大寿祝贺,蓝本便是苏州山塘街。1792年,乾隆在现在的颐和园,即当时的御苑清漪园万寿山北又仿造了一条苏州街,依旧复制山塘风貌。尽管两条仿造街景于战火中被毁,到1986年颐和园修复工程又重建苏州街,自此,七里山塘再次重现于京。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中这样写到:“当年地陷东南,东南有个姑苏城,阊门外有条十里长街,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指的就是山塘街艺术作品中的山塘街从古代到现在,都是一片繁华景象。在明朝末年,其实这里比较僻静。特别是半塘,“七里山塘行至半塘三里半”,从半塘开始到虎丘,古人形容为:“红栏碧树与绿波画舫相映发”,称为“游赏最胜处”。半塘桥后两岸有很多的桃树和垂柳,河面开阔,正所谓:“小桥流水人家杨柳堤岸桃花。”

明朝末年,“秦淮八艳”(亦称“金陵八绝”)的女子——董小宛,就曾居住在半塘六年。明人张明弼的《董小宛传》描述了她家的“竹篱茅舍”位置:“偶月夜荡舟至桐桥内。”

董小宛,本名董白(1624—1651),字小宛,一字青莲,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

董家是苏绣世家,刺绣工艺十分接近于绘画艺术,所以董家还颇有几分书香气息。女主人白氏是一个老秀才的独生女儿,老秀才平生不得志,只好把满腹经纶传给了女儿。白氏为董家生了个千金,小闺女不但模样儿俊秀,脑子还十分灵慧,父母视如至宝,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一心想调教出一个才德俱全的姑娘。这本是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董白十三岁那年,父亲在暑天患上了暴痢,药不奏效,不久便撒手人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将董白母女打击得心神憔悴,料理完丈夫的后事,白氏不愿在城中的旧宅中继续住下去,睹物思人,备感悲伤;于是花了一笔钱,在半塘河滨筑下了幽室“小筑湖滨”,带着女儿隐居其中,过一种与世相隔的恬淡生活。

半塘河,河水清缓;两岸风景秀丽宜人,山上竹林幽幽,静如世外桃源。山边原本没有人家,只有三两座简易的亭子,供来此清心的游人休息。这母女俩日子似乎过得十分悠闲,每日里沉醉于山水间,看片石孤云,流水落花,累了便在院中花亭里弹琴吟诗,品茗对弈,绣庄的事则全委托伙计去掌管。

两年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淡淡流走了,此时已是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枭雄四起,天下陷入战乱之中。到了崇祯九年,乱象已迫近苏州,人们不由得惶惶不安,白氏也打算关闭绣庄的生意,收回资金以备随时逃难。谁知绣庄伙计一算账,不但没有银两剩余,反而在外面欠下了上千两银子的账。分明是伙计从中捣鬼,白氏又无法把握,又气又急,终于病倒在床。母亲倒下,绣庄破产,债务压头,生活的重担猛地压到了十五岁的董白身上,她仿佛从云端跌入了冰窖,一时间无法睁开眼睛。庞大的债务能拖则拖,母亲的医药费用却迫在眉睫。从小随母亲隐居世外的董白已养成一副孤高自傲的性格,哪里肯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贷。一急之下使出下策,答应了别人的引荐,来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改名小宛。

董小宛秀丽的容貌,超尘脱俗的气质,使她很快就在秦淮河出了名。为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屈意卖笑,但她那清高的脾气有时不免露了出来,得罪了一些庸俗的客人,然而却赢得了一些高洁之士的欣赏。董小宛孤芳自赏,自怜自爱,决不肯任凭客人摆布,如此一来,影响了鸨母的进账,鸨母自然对她冷嘲热讽,董小宛郁怒之下,一跺脚离开南京,回到了苏州。可家中母亲依然躺在病床上,离不开请医吃药,一些债主听说董小宛回了家,也纷纷上门催债,董小宛无力应付,只好重操旧业,索性将自己卖到山塘街的妓院,卖笑、陪酒、陪客人出游。

在山塘街,董小宛依然抱定不卖身的初衷,而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压抑住自己的那份清高,把一份毫无实际内容的媚笑卖给客人。倒是有一种客人,既有闲情、闲暇,又有足够的财力,便能带上个中意的青楼女游山逛水,享受自然风情。对陪客出游,董小宛是最有兴趣的,虽说那些能有此雅举的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可那时董小宛醉心于山水之间,并不觉得白发雅士有可憎之处。在旖旎风光的衬托下,她也容易涌动柔情,而真心真意地给客人以娇媚娇笑。清代诗人、画家吴伟业题董白小像诗,对他游历黄山作了描述:“钿毂春浇斗画裙,卷帘都道不如君。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云。”因此,她三番五次地受客人之邀,游太湖、登黄山、泛舟西湖,一去就是十天半月。

董小宛离开秦淮河不久,有一公子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她,那位公子就是冒辟疆。这冒辟疆出身于官宦之家,虽无功名,却胸怀大志,富有正义。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阴谋弄权,惑乱朝纲,冒辟疆联合一批有志之士结社金陵,伸张正义,其中较有名的是“四公子”。“四公子”分别是陈贞慧、方密之、侯方域、冒辟疆,皆年少有才之士。无奈终因势弱力薄,不但未成气候,还惨遭阉党摧折,冒辟疆虽免于难,但前途深受影响,只好暂时寄情于山水声色之中。

二十九岁的冒辟疆去南京参加乡试,听人说起秦淮河有个冰清玉洁的“冷美人”董小宛,在青楼女子中别树一格,特意前往造访,不料董小宛却已睹气离开了秦淮河。冒辟疆乡试落榜,暗叹自己生不逢时,收拾了行装,便转往苏州闲游去了。在苏州,冒辟疆一边访胜探幽,一边打听董小宛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