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眼看人生
9786700000010

第10章 幸福的人生(3)

所以要晓得,世道兴衰、吉凶祸福,在乎一切众生的好乐。众生喜欢正法,人心向善,吉福就现前;大众不相信正法,喜欢搞贪嗔痴,凶祸就现前。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观察世道人心,现在 社会大众的脑子想什么,口里说什么,我们就能知道这个社会的吉凶祸福,乃至于这个世界将来的吉凶祸福。

现在孔孟的书大家都不念了,大家不知道什么叫道德仁义礼,人心没有依靠,没有归宿,造成整个社会的不安,这是个大问题!今天家庭教育没有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圣贤教育完全脱节了,所以 社会动乱,灾难频繁。解决的办法,只有提倡圣贤教育。

所有圣哲人的教诲,最殊胜的是佛法。佛法,是佛陀的教育,是觉悟的教育,破迷开悟的教育,离苦得乐的教育。佛法能觉悟一切苦难众生,挽救世道人心。

现在世道人心太坏,要挽救这个世界,从哪里做起?唯有佛法。而佛法当中,说实在的,唯有净土。净土是讲心地清净,心净则土净,这是一服特效药!

──净空法师《净空法语》

善业盛,地方就可吉祥;善业象征着光明与祥和,邪恶代表黑暗与阴险;一分善就有一分心的光明,一分恶就增一分心的黑暗,这是必然的道理。虽然每一分心光都是那么微弱,但聚集多数微光就可变 成无量光了,善人多的地方,自然该地就吉祥。

当初我成立慈济,除了为佛教与众生之外,也抱着一分心愿。因为过去的花莲不但交通不方便,一切都较为落后,而且台风、地震频繁,我希望能化灾难为吉祥,因此鼓励地方上的人士向善。

古人曾说过:“一善破千灾。”善念一起,很多灾难就可破除。你们是否曾注意到,近几年来花莲地区风调雨顺,好几次台风都直扑花莲,但最后却转向了,这即是善的聚合力足以抵抗天灾。

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一个人要选择居住的地方,怎能不选择好人多的地方呢?

──证严法师《静思、智慧、爱》

幸福人生的原理

人类追求幸福,首先要知道何为幸福。所谓幸福究竟是一种客观实体?抑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幸福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假如不了解幸福的实质,却努力地去追求幸福,岂非太盲目了?

(1)幸福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

通常人们以财富、地位、美满的婚姻、长寿、健康、美貌、事业成功、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等为幸福人生的实质,以为得到其中任何一种,便得到了人生的幸福。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幸福并不 是某种固定的实体。假如是的话:

①幸福应该比较容易得到;②人类一旦得到某种“幸福实体”(如财富、地位等),就意味着得到幸福了,而事实不然;③有财富、地位的人多得很,他们未必过得幸福。由此可见幸福并非某种客观的 固定实体。

(2)幸福是相对的

一般人总是喜欢执着拥有某种条件为幸福,其实世间的幸福是相对的:①人类的愿望不同,对幸福的要求也往往因人而异。或以有钱为幸福、或以有地位为幸福、或以长寿为幸福、或以健康为幸福,或 以成家为幸福、或以独身为幸福、或以居住在繁华的闹市为幸福,或以居住在清静的乡村为幸福。因为人们的观念不同,对幸福的境界要求也不一样。②幸福从比较中产生:自己和自己比,现在处境不 好,回忆过去的美好生活,会有幸福感;现在处境好,回想过去的痛苦遭遇,就会觉得现在很幸福。幸福也会从和他人的比较中产生。比如想想自己舒适的生活条件,再看看他人的贫穷,就会感到满足 ,觉得自己活得很幸福。③幸福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鞋穿在脚上舒服与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3)幸福由众多的幸福因素构成

当我们偏爱某种东西(财富、地位等)时,以为得到这些东西就是得到幸福。其实,财富、地位等任何一种实体,它本身都不是幸福的实质,只是引发人生幸福的某一种因缘。幸福人生由众多的因素构 成,中国古代有五福之说: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等,作为幸福人生而言,这些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4)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幸福是物质的?抑是精神的?有人以为物质条件优越就能活得幸福,这是把幸福看成是物质的;有人以为只要精神愉快就幸福,这是把幸福看成是精神的。

其实,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①凡人心随境转,舒适的环境是产生幸福的基础,如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谐等,这说明幸福需要物质的基矗②幸福由心感受,只有健康的心境,才有幸福可言。心情 不好,即使贵为皇帝,拥有天下的权力、地位和财富,依然会活得痛苦不堪的。

——济群法师《济群法师开示》

幸福的要素是单纯的,它们是一种心灵状态,无法藉由我们周遭的事物,例如财富、权力或名声而获得。当人们毕其精力,累积超过他们所需的财富,直到发现尽管拥有全世界的金钱,也无法买到少许 幸福时,他们才会醒悟和懊悔浪费了生命,但为时已晚。所以,我们必须认清追寻感官快乐和幸福是两码子事。感官的刺激容易消失,无法提供人们永恒的幸福。而且,我们可以用金钱换取感官上的快 乐,却无法买到幸福。幸福的基础来自单纯的善良和清晰的是非观念。

除非人们对自己感到满意,否则无法感到快乐。心灵的平静,只能藉修行和禅定来获得。我们所需努力的仍多,但做得太少。经由自我分析和净化心灵,我们与生俱有的美德方得以展现。这项工作并不 容易,需要耐心、决心和毅力。

幸福犹如香水般;当你洒向他人时,你也能沾其芬芳。

假如你想获得宁静、愉快的生活,请允许他人也拥有这般的生活。除非你根据上述崇高的原则来调适你的生活,否则你无法冀望幸福与平和。同时,你也不应期望他人的感谢。戴尔·卡内基曾说:“假 如我们希望获得幸福,那么,让我们不再介意他人是否为我们的付出而感谢,只要衷心地给予他人你所拥有的。不知感恩图报是很自然的,如同杂草般会轻易蔓延孳长;而感谢的心却如玫瑰般,需要人 们的培养、灌溉、爱心和保护。”

对于容易获得的事物,人们很难存有感激的心。只有在这些事物被取走时,人们才会产生感谢的心态。我们所呼吸的空气和拥有的生存器官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被滥用。但是,人们不该像鱼一 样,直到被迫离开水面,方知水的重要性。

──达摩难陀法师《达摩难陀法师开示》

爱“福”的人

从前,有一对很贫苦的夫妇,衣食不足,生活艰难,虽然到处寻苦工做,但工作机会难寻,因此经常在饥寒交迫中度着无可奈何的日子。每当看到人家的富裕,自己的穷困,两夫妇经常悲叹不已。

有一天,夫妇俩做完苦工回到破屋时,丈夫罽夷罗对坐在前面的妻子说:“佛陀说:贫穷的人,就是前生犯了贪吝所致,今生有万贯家财的人,如果不修福、不布施,来世也一定得不到富裕的日子。”

说到这里,罽夷罗停了一下接着又说:“唉!我们就是前生不修福,不知种福田,今生才会受到这样的穷苦。”

“那我们也可以去修福呀!今生得不到富裕,也希望来世能脱离贫。”他的妻子听了丈夫的话,便不假思索地回答着。“是的!我也这么想,但现在的我们连一天三餐都无法兼顾,哪有钱财可以做布施 呢?”丈夫无奈地说着。

谈起钱,真令人伤脑筋,哪一条才是发财之道呢?但女人总是敏捷的,她很快的想出一个办法,对丈夫说道:“别愁!可以把我卖给人家做女仆,你得了钱,不就可修福了吗?”妻子觉得自己想的这个 办法很不错,可是罽夷罗摇头叹说:“不,不可以的!你卖给了别人,叫我怎么生活下去?”

虽然是一对贫苦的夫妻,但他们的感情很好,妻子又说:“如果你舍不得把我卖给别人,那么我们一起卖身,共同修福不就可以了啊。”